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43)
2023(8507)
2022(7073)
2021(6242)
2020(4907)
2019(11181)
2018(10937)
2017(20932)
2016(11012)
2015(12232)
2014(12309)
2013(12515)
2012(12283)
2011(11378)
2010(11899)
2009(11029)
2008(10683)
2007(9751)
2006(9266)
2005(8921)
作者
(33483)
(28077)
(28067)
(26655)
(18079)
(13296)
(12593)
(10856)
(10712)
(10124)
(9911)
(9327)
(9253)
(9172)
(9018)
(8664)
(8259)
(8024)
(8018)
(7685)
(7418)
(6995)
(6798)
(6607)
(6413)
(6390)
(6147)
(6121)
(5767)
(5530)
学科
(73718)
经济(73667)
管理(26986)
(25860)
地方(23971)
中国(21059)
方法(18077)
(17508)
企业(17508)
(16646)
数学(15467)
地方经济(15395)
数学方法(15389)
业经(14692)
(13020)
农业(12239)
(11449)
(11223)
金融(11223)
(10593)
银行(10580)
(10407)
(10243)
环境(9804)
(9799)
(9790)
贸易(9788)
(9312)
(8454)
发展(8383)
机构
学院(167443)
大学(165676)
(82769)
经济(81186)
研究(69027)
管理(57308)
中国(52959)
理学(46916)
理学院(46264)
管理学(45643)
管理学院(45317)
科学(39323)
(36992)
(36139)
(35800)
研究所(31823)
中心(29685)
(27368)
财经(27292)
(27001)
经济学(26910)
(24599)
北京(24593)
(24382)
(24271)
师范(24071)
经济学院(23769)
(21958)
科学院(21411)
(21064)
基金
项目(98930)
科学(78067)
研究(75581)
基金(69952)
(60391)
国家(59845)
科学基金(50321)
社会(50166)
社会科(47610)
社会科学(47601)
(39051)
基金项目(35766)
教育(33093)
(32227)
编号(29954)
(29086)
自然(28660)
资助(28659)
自然科(27931)
自然科学(27926)
自然科学基金(27416)
成果(25442)
发展(24242)
(23854)
重点(22907)
课题(22357)
(21512)
国家社会(21209)
(19957)
(19063)
期刊
(109111)
经济(109111)
研究(62409)
中国(41511)
(26756)
(26610)
管理(24584)
科学(22979)
学报(22821)
(20559)
金融(20559)
教育(19953)
经济研究(18707)
农业(18194)
大学(17742)
学学(16577)
业经(16546)
技术(15667)
财经(14768)
问题(13818)
(13014)
(10638)
世界(10617)
技术经济(10311)
国际(9917)
(9342)
经济问题(8949)
商业(8727)
经济管理(8615)
改革(8316)
共检索到2890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看,工业化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起步是一个共同现象。而“血拼”式竞争和政府直接参与的地区竞赛成为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显著特点。从“十五”到“十一五”时期,最大的思想进步就是:认识到仅仅在一般的调节手段和政策设计上进行调整,是不足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的。必须进行发展观念上的深刻反思,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是否能通过树立科学发展观来改变社会价值观,改变竞争和商业文明的基本理念,就成为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十几亿人口参与的工业化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环境的巨大影响是一个极大的人类难题。转变增长方式,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方式推进...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李邦君  
本文主要阐明科学发展观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关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分析我国外贸增长面临的新环境,正确处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迎接新挑战、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需要;重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以人为本出发,在发展新思路、做好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应采取的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华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型,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选择和具体措施。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李邦君  
改革开放30年,上海外贸增长方式在实践中已有转变,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上海外贸运行同过去相比显示出许多新特点,但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上海外贸增长方式要实现根本转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上海实际出发,采取实施技术导向型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之路、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发展开放型服务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应对贸易摩擦等措施,促进上海外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志明  
科学的农业发展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科学的农业发展观来认识农业、指导农业,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服务农业、发展农业,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齐建国  
本文对在科学发展观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其核心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分配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八大问题,本文提出了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学慎  
宏观调控应以实现经济持续高增长为目标,要求经济增长必须是适度的,适度增长是实现持续高增长的唯一途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这一预期目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上,有利于搞好宏观调控,从过去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调整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年以来,中央采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 政策措施,抓住主要矛盾,抓准关键环节,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避免出现大的起落,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实践证明,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但也必须看到,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今后的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淑茹  
面对我国经济高速粗放增长导致的强资源环境约束,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为指导,对陕西省"十五"时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状况,在设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目标线性函数法进行了动态量化综合评估,得出陕西省目前经济增长方式处于中度粗放阶段的较高级阶段,粗放程度仍然很高的结论,并提出加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及应采取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依据。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何雄浪  杨继瑞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全新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理念的升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和高发展,但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十分明显。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洪波  
当今世界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工程承包行业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既面临着广阔的市场机遇,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业务增长方式转变,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黄洪  
2006年,在中国保监会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广东省保险业的改革发展继续了2004年以来的大好形势,实现了历史新突破,在全国的排头兵优势日益巩固。一是保险发展创造新纪录。2006年保费收入超过600亿元,是东部唯一保持连续三年业务增速高于全国的地区。二是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广东省保险市场主体超过40家,已基本形成多成份、多形式、多层次的保险市场体系。三是服务地方谱写新篇章。保险业共为全省7000多万人(次)提供约5万多亿元的人身保险保障,为各类财产提供了10多万亿元的风险保障。四是防范风险实现新成效。坚持“发展、监管”两手抓、两手硬。创新监管手段,开展专项检查,治理商业贿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