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96)
2023(3127)
2022(2605)
2021(2730)
2020(2180)
2019(5383)
2018(5509)
2017(8470)
2016(5887)
2015(6870)
2014(7162)
2013(6233)
2012(5733)
2011(5388)
2010(5786)
2009(4920)
2008(4718)
2007(4298)
2006(3944)
2005(3661)
作者
(13498)
(11396)
(11272)
(10778)
(7044)
(5343)
(5263)
(4520)
(4498)
(4223)
(3819)
(3679)
(3600)
(3597)
(3596)
(3497)
(3441)
(3389)
(3300)
(3204)
(3164)
(2870)
(2710)
(2710)
(2673)
(2554)
(2546)
(2465)
(2397)
(2318)
学科
教育(18736)
(14404)
经济(14389)
中国(11875)
管理(10793)
(9831)
(7315)
企业(7315)
方法(7136)
理论(7065)
数学(6212)
数学方法(6111)
教学(6075)
(5824)
(4341)
(4287)
(4185)
研究(3936)
发展(3921)
地方(3805)
(3799)
技术(3626)
(3457)
改革(3257)
高等(3229)
农业(3213)
思想(3177)
政治(3095)
学校(3008)
思想政治(2863)
机构
大学(76866)
学院(70249)
研究(28316)
教育(27220)
(21545)
师范(21480)
管理(20933)
(19636)
经济(18894)
理学(18258)
师范大学(18050)
(17985)
理学院(17888)
管理学(17324)
管理学院(17179)
科学(16679)
(13923)
中国(13853)
研究所(12715)
北京(12469)
(11853)
技术(11689)
职业(11664)
中心(11311)
教育学(10431)
(10055)
(9829)
(9376)
业大(8192)
研究院(7960)
基金
项目(43406)
研究(39299)
科学(36338)
基金(28103)
教育(27641)
(23426)
国家(23033)
社会(22254)
社会科(20736)
社会科学(20732)
科学基金(19236)
编号(18774)
成果(18636)
(17927)
(17623)
课题(16491)
基金项目(14253)
(14192)
规划(12464)
(11690)
项目编号(11386)
重点(11214)
资助(11169)
教育部(10966)
自然(10950)
自然科(10721)
自然科学(10719)
自然科学基金(10535)
(10529)
(10358)
期刊
教育(46519)
研究(32656)
中国(26172)
(21137)
经济(21137)
职业(10853)
技术(10287)
科学(9250)
学报(9097)
大学(8328)
管理(7352)
技术教育(7142)
职业技术(7142)
职业技术教育(7142)
(7085)
(6711)
(5892)
论坛(5892)
学学(5830)
高等(5623)
(5042)
高等教育(4945)
成人(4832)
成人教育(4832)
农业(4739)
图书(4203)
发展(4004)
(4004)
财经(3851)
职教(3686)
共检索到118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迟景明  
在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科学技术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学界对此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然而 ,纵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 ,科学中心转移与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般而言 ,高等教育中心形成于科学中心之前 ,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为科学中心的转移提供了重要基础与前提 ,高等教育中心的每一次转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致科学中心的转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立国  
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世界科学中心、高等教育中心是周期性转移的。转移的时机、机制与关键组织变革是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核心要素。从转移的时机看,科学发展、技术变革与工业化为高等教育中心转移提供了历史条件。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机制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新设置或者创新性改造,高等教育机构依技术变革与工业化做出相应创新,学术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实现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关键组织变革。高等教育需要及时有效回应外部环境的挑战与机遇,及时有效实施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才能抓住机会窗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袁昱明  
评说理论界关于学习中心转移观念的不同认识,指出学习中心论(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中心论(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都存在片面性。扬弃它们的片面解释,辩证地把握学习的社会性、主体性,是学习中心转移的要旨,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长久  
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又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飞跃和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但是,各国科学技术发展是不平衡的,纵观科学史,科学活动的中心一直在不断地转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杜晓利  
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它对社会、经济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使世界科技中心及其相关问题备受关注。教育史和科学史的研究表明,世界教育研究中心的转移与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有着必然又难以置信的一致性。世界教育研究的中心在近代发生了由英国到法国,又到德国,再到美国的转移。究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理论发展和"科学家共同体"的存在。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鲁品越  
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国家和区域,不仅要有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要求与其相适应的哲学思想环境。不同思想气质的科学需要不同的社会哲学思想环境。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经典科学的中心是英国与法国,与其相适应的哲学思想环境是由对世界的"祛魅"所形成的旧唯物主义,主张客观世界是既定物质客体并存的世界。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系统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无法与这种世界观相容,而德国的"化魅"哲学思想为其提供了精神土壤,马克思的"实践生成论"哲学是其思想本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鹤玲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综合环境分析华中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刘鹤玲汤浅光朝的统计赵红州的统计科学中心起止时间科学兴隆期起止时间科学高潮期意大利1540—1610年70年1540—162080年英国1660—1730年70年1660—1750年90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叶桂林  
本文从技术商品化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运作现况,结合美国的先进经验,进出一个理想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运作模式,以提高我国大学的技术转移绩效,将研发的丰硕成果与产业界共享。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赵琳琳  
会计中心的形成是科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在会计中心发生转移前,其发展往往固定在一定地域之内,侧重会计发展“量”的积累;会计中心的转移则反应了科技经济和生产力的阶段性提升,是会计发展“质”的飞跃,表现为地域上的迁移。同时,会计中心的横向形成过程包含在纵向转移过程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体系。本文采用二维论的视角,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量变与质变关系为框架,用经济学相关理论,以史证的方式构建会计中心形成与转移的体系结构,探寻其潜在发展规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董小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阻力,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自上而下的变革机制、传统学校角色的根深蒂固及学校变革能力的缺乏。要走出课程改革的困境,需要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课程变革模式相结合,实施转型的学校领导,发展变革性质的教师文化,超越学校范围的课程变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上  仁李兵  
陈上仁李兵 为了逐步缩小各地因财力发展失衡而导致的日渐增大的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差距,有必要从我国实施分税制后各地政府对其所属高校的财政投入现状与投资能力出发,设计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方案,并进行模拟转移支付与结果分析。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何庆江  付剑茹  刘分龙  
比较分析美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异同,可以为构建和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应加大对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正确设定转移支付的目标,交叉运用多种转移支付形式,采取措施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收益的溢出效应进行补偿。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上仁  李兵  
本文从我国实施分税制后各地政府对其所属高校的财政投入现状与投资能力出发 ,为了逐步缩小因各地财力发展失衡而导致地方高等教育事业日渐增大的差距 ,在建立科学与规范的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理论的同时 ,结合我国国情设计了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方案 ,并进行了模拟转移支付与结果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穆怀中  杨傲  
稳健的、高质量的城市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的目标。大学生,尤其农村大学生的代际转移拉动城市化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投资拉动高质量城市化发展的双赢策略。通过面板数据和实际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发现:(1)代表高等教育投资效果的大学生人数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高度相关,且呈现为逐渐强化的趋势。(2)农村大学生本人和通过代际转移的途径资助或示范性影响亲属、邻居、邻村人成为大学生和农民工,并在城市稳定生活下来,拉动了城市化的稳健发展,他们的拉动作用约为我国城市化人口的三分之一,三分天下有其一。(3)农村大学生拉动城市化具有年龄机构效应、职业结构效应、收入结构相应和地区结构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视农村高中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重视高等教育投资尤其农村大学生的投资对我国稳健高质量城市化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