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8)
- 2023(10688)
- 2022(8986)
- 2021(8283)
- 2020(6925)
- 2019(15832)
- 2018(15407)
- 2017(29956)
- 2016(15544)
- 2015(16925)
- 2014(16737)
- 2013(16090)
- 2012(14531)
- 2011(12854)
- 2010(12651)
- 2009(12239)
- 2008(12136)
- 2007(10934)
- 2006(9599)
- 2005(8759)
- 学科
- 济(59319)
- 经济(59230)
- 管理(57259)
- 业(54259)
- 企(48796)
- 企业(48796)
- 方法(26802)
- 制(23446)
- 数学(23239)
- 数学方法(23061)
- 财(21721)
- 银(21317)
- 银行(21171)
- 行(19805)
- 技术(17146)
- 中国(16594)
- 融(15160)
- 金融(15158)
- 业经(14778)
- 务(14093)
- 财务(14073)
- 财务管理(14051)
- 企业财务(13494)
- 农(13320)
- 技术管理(12811)
- 度(12808)
- 制度(12777)
- 体(12662)
- 体制(11102)
- 业务(10261)
- 机构
- 大学(213259)
- 学院(211398)
- 济(94644)
- 经济(92899)
- 管理(88066)
- 理学(75737)
- 理学院(75059)
- 管理学(74250)
- 管理学院(73817)
- 研究(64767)
- 中国(57192)
- 财(49404)
- 京(42088)
- 财经(38634)
- 经(35113)
- 科学(33688)
- 江(32110)
- 中心(31416)
- 经济学(30483)
- 所(29586)
- 财经大学(29114)
- 经济学院(27504)
- 农(27007)
- 研究所(26146)
- 北京(25928)
- 州(25681)
- 业大(25676)
- 商学(25675)
- 商学院(25446)
- 银(24539)
- 基金
- 项目(141346)
- 科学(115539)
- 研究(106987)
- 基金(106665)
- 家(90622)
- 国家(89905)
- 科学基金(80384)
- 社会(72744)
- 社会科(69368)
- 社会科学(69357)
- 基金项目(56707)
- 省(54690)
- 自然(50021)
- 教育(49586)
- 自然科(48994)
- 自然科学(48986)
- 自然科学基金(48214)
- 划(45262)
- 资助(41659)
- 编号(40727)
- 创(36034)
- 制(33730)
- 部(32857)
- 成果(32778)
- 创新(32696)
- 重点(31505)
- 国家社会(30952)
- 教育部(29757)
- 人文(29443)
- 发(29187)
共检索到3257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沈红波 李晓强 宗赟
科创板作为试点推行注册制,在询价定价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券商跟投”等制度创新。本文从投资银行声誉角度出发,研究了科创板的跟投制度对新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比主板,科创板公司IPO抑价率显著更低,定价效率更高;(2)科创板公司中,投资银行的声誉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显著降低IPO抑价率;(3)在跟投的制度背景下,投资银行同时也是“投资者”,跟投比例越高,其抬高发行价的机会主义行为更少;(4)进一步,对于高跟投比例的科创板公司,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发挥的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全面推行注册制的背景下,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和市场的健康运行相辅相成,应强化投资银行在IPO过程中的信息认证功能,并通过跟投制度形成对投资银行定价的市场约束。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金晓斌 吴淑琨 陈代云
本文通过构建投资银行声誉的静、动态分析模型,对投资银行、IPO质量与新股发行抑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和方法,对有关推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对投资银行的声誉与其承销的IPO质量之间的关系来说,1999年是一个分水岭;(2)影响投资银行声誉的主要因素是其综合竞争力;(3)IPO上市五日抑价与公司业绩缺乏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主要受企业规模、发行比例、中签率、新股定价的管制程度、上市地点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投资银行声誉 IPO质量 发行制度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岩 吴芳
IPO定价问题长期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在注册制落地之际,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科创板引入跟投制度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利用科创板IPO公司的数据检验跟投制度对IPO定价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边界。研究发现,承销商跟投比例越高,IPO发行价越低,表明跟投制度可以抑制承销商抬高发行价的机会主义行为。上述抑制作用在治理水平较高的发行公司中相对较弱。进一步研究表明,当公司股价增长潜力较大时,跟投制度对发行价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此外,跟投制度能抑制超募资金规模,但为了补偿跟投带来的风险,发行公司倾向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承销费率。最后,跟投制度有助于提升IPO后的市场绩效。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跟投制度 注册制 科创板 首次公开发行
[期刊] 征信
[作者]
刘志军
一般的声誉理论表明,制度是投资银行声誉建立和功能发挥最重要的保证机制。在证券发行博弈中,对投资银行起支配和约束作用的主要是证券发行制度。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演变过程,随着发行制度由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投资银行在股票发行市场的功能也不断演化;相对而言,以"连带担保"责任为核心的保荐制度的推行,使得对投资银行的责任追究具备了可操作性的制度基础,为投资银行声誉激励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的保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尹蘅
文章探讨保荐制实施之后,投资银行声誉与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企业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否存在。文章利用2004年至2006年间IPO企业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衡量IPO企业上市之后的质量,并通过模型检验高声誉投资银行是否与高质量IPO企业相联系。实证结果表明,投资银行声誉与IPO企业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被扭曲,保荐制的实施并未促使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关键词:
投资银行 声誉 企业质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江会
文章认为由于"机会主义"和"善意错误"的存在,致使投资银行在价值认证中面临"可信性"问题。文章利用C-F模型,探讨了投资银行声誉对解决"可信性"问题的意义,并通过分析投资银行声誉与发行企业质量、IPO抑价和承销费用之间的关系,发现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具有"信号显示"、"价值发现"和"补偿激励"等重要功能。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可信性问题,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这些功能在我国基本不存在,因此我国投资银行很难发挥价值认证作用,这是我国证券发行市场有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可信性 价值认证 声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浩萍 罗炜
本文从“事后的”IPO折价、投行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发行公司质量等多个角度检验了中国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有效性。和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市场份额和执业质量两个维度衡量投资银行声誉。其中,投行执业质量用投行承销的IPO公司会计业绩“变脸”率来衡量。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单纯考虑市场份额或执业质量时,这些变量对IPO发行折价均无显著影响,但若同时将两者纳入分析框架,并考虑其交互作用,投行声誉的作用就能显著表现出来:市场份额高且执业质量好的投行可以显著降低IPO发行折价,并且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多数量以及更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认可。
关键词:
声誉 市场占有率 执业质量 IPO折价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徐浩萍
声誉是保障市场化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虽然目前有众多学者都探讨了我国投行声誉机制有效性的问题,但却对影响有效性的因素讨论甚少。本文以投资银行业为例,初步分析了中国转型经济制度背景的重要构成因素-企业政治寻租对声誉有效性的影响。政治寻租是指投行利用与政府及官员的关系获得"超额利润,"它将提高声誉投资的机会成本,降低行业竞争以及减少发行公司对投行声誉需求,从而对投行声誉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政治寻租对投行声誉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投行政治寻租能力和政府对发行公司干预。
关键词:
投资银行 政治寻租 声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赵刚 王卫星
投资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承担了股票或债券的保荐和承销工作,在资本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声誉和关系是投资银行发挥作用的两个重要机制,相关的研究也是从这两方面展开。文章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声誉和关系的相关理论和已有的研究内容,并针对现有的研究不足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
投资银行 声誉 关系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邢星宇
基于发行公司不同的行业类别、主承销商声誉、总股本规模及流通股本规模,对沪深两市2005年~2008年新上市公司的IPO定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从中发现公司的行业归属及主承销商声誉对发行价格并无显著影响,限售股对新股发行价格有显著影响。这对我国上市公司确定科学的股本结构与发行价格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龚光明 田源
文章利用创业板2009—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在区分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风险资本、承销商声誉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一级市场上风险资本持股比例能显著削弱IPO定价效率,说明在我国"追求声誉假说"比"认证假说"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更大,而这一关系在二级市场中并不成立;一级市场上风险资本的声誉越高,IPO定价效率越高,而二级市场上的结论则相反;一级市场上高声誉的承销商能削弱风险资本持股比例与IPO定价效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二级市场上并没有得到类似结论。总之,风险资本和承销商声誉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在一级和二级市场上不同,这一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创业板一级、二级市...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晶
注册制下跟投制度是否能降低承销商机会主义行为、抑制IPO企业盈余管理,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以2019—2022年科创板和创业板实施跟投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跟投制度对IPO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并考察了承销费用在跟投制度对盈余管理抑制作用中的影响。研究发现,承销商跟投比例与IPO企业上市前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但承销费用的提高削弱了跟投制度对IPO企业上市前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此外,跟投制度对承销商市场份额较低、审计师声誉较高和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IPO企业上市前盈余管理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本文结论为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周国林
保荐人制度有望在2004年正式实施,毫无疑问,保荐制将对当前投资银行的经营思路、操作模式、风险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并给我国投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深刻理解保荐人制的实质,把握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是投资银行面临的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证券发行实行保荐人制度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实行保荐人制度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最后提出保荐人制度下投资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保荐人制度 通道制 投资银行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全伟 李林
一、西方投资银行制度的发展历史在西方,对投资银行有着不同的称谓。在英国,习惯上称作“商人银行”,在日本一般称为“证券公司”,只有在美国才称作“投资银行”。不同的称谓,反映了各国投资银行制度在早期发展中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各国当时具体的经济环境和历史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路运锋 文雪冬
独立董事有利于弥补监事会外部监督的不足,投资银行的特殊性决定了投资银行更需要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维护中小股东和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已上市投资银行独董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研讨投资银行独立董事制度的专门法规,明确独立董事的遴选方式、任职资格与条件、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执业水平等针对性措施,完善投行独立董事制度。
关键词:
独立董事 投资银行 公司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