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11)
- 2023(3386)
- 2022(2923)
- 2021(2699)
- 2020(2199)
- 2019(5004)
- 2018(5020)
- 2017(9900)
- 2016(5006)
- 2015(5537)
- 2014(5447)
- 2013(5276)
- 2012(4505)
- 2011(3810)
- 2010(3713)
- 2009(3314)
- 2008(3046)
- 2007(2600)
- 2006(1981)
- 2005(1654)
- 学科
- 业(26296)
- 企(24717)
- 企业(24717)
- 管理(21884)
- 济(21021)
- 经济(20996)
- 方法(10518)
- 数学(8135)
- 业经(8126)
- 数学方法(8109)
- 技术(7820)
- 财(7469)
- 务(6119)
- 财务(6110)
- 财务管理(6108)
- 农(6098)
- 企业财务(5765)
- 技术管理(5761)
- 农业(4707)
- 划(4653)
- 中国(4239)
- 理论(4151)
- 和(4086)
- 策(3997)
- 经营(3950)
- 制(3662)
- 体(3461)
- 地方(3307)
- 企业经济(3258)
- 决策(3119)
- 机构
- 学院(69009)
- 大学(66719)
- 管理(33115)
- 理学(29744)
- 理学院(29565)
- 济(29461)
- 管理学(29271)
- 管理学院(29153)
- 经济(28992)
- 研究(17442)
- 中国(12808)
- 财(12523)
- 京(12278)
- 财经(10684)
- 商学(9981)
- 商学院(9883)
- 科学(9874)
- 经(9715)
- 业大(9278)
- 江(9036)
- 经济管理(8913)
- 中心(8263)
- 经济学(8193)
- 农(8078)
- 财经大学(7950)
- 所(7589)
- 经济学院(7486)
- 州(7356)
- 北京(7327)
- 研究所(6995)
- 基金
- 项目(51044)
- 科学(41775)
- 研究(39024)
- 基金(37779)
- 家(31653)
- 国家(31361)
- 科学基金(28716)
- 社会(25991)
- 社会科(24742)
- 社会科学(24738)
- 省(21316)
- 基金项目(21281)
- 自然(18282)
- 自然科(17903)
- 自然科学(17900)
- 自然科学基金(17629)
- 教育(17274)
- 划(16784)
- 编号(15332)
- 创(14264)
- 资助(14035)
- 业(13356)
- 创新(12770)
- 部(11320)
- 发(11122)
- 重点(11004)
- 成果(10900)
- 制(10788)
- 国家社会(10490)
- 人文(10459)
共检索到88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云芳
早期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条件较为严格,比较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部分不符合条件的科创型企业选择了在海外上市,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特别是科创板新规的设置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红利,许多企业纷纷选择回归。中芯科技作为我国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企业,成为科创板新规设立以来首家H+A交叉上市的半导体企业。文章以中芯国际为研究案例,深入分析了其“回归+交叉”上市的动因、回归路径以及效应,不但丰富了新规之下半导体企业“回归+交叉”上市的研究内容,也能为其他想通过科创板实现“回归+交叉”上市的企业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回归A股 交叉上市 科创板 驱动因素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丁岚 董秀良
本文对国外学者关于交叉上市动因的理论假说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境外上市企业回归境内A股市场交叉上市的动因进行了考察,通过对在香港主板上市的120家H股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国内A股市场过高的发行溢价导致低廉资本成本、境内外融资惯例的差异以及政府制度推动是境外上市企业回归A股市场的表层动因,而境外上市企业控股股东追求控制权隐性收益则是推动其回归A股市场的深层动因。对此,本文提出了应该加强回归企业发行监管、改变现行的回归定价方法等保护境内投资者权益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H股回归动因 交叉上市 控制权隐性收益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率 郭佳萱 周孝华
在当前实体经济低迷的困局之下,有效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探究金融市场和企业等参与主体及其行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08—2022年中国AH股交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背景下企业交叉上市的实体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交叉上市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金融化,促使企业“脱虚向实”。机制检验表明,企业交叉上市可以通过缓解委托代理问题、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缓解融资约束渠道来促进其“脱虚向实”的进程。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本逐利是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动机,金融资产的迅速膨胀会导致企业出现过度金融化的问题,而交叉上市会显著降低企业的过度金融化行为。从产品市场的经济效应来看,交叉上市企业会积极实施产品战略,降低核心产品的占比和提高产品的多元化程度,并提高企业在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的竞争力。本文研究结论为金融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海内外企业增强国际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
关键词:
市场开放 交叉上市 企业金融化 公司治理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率 郭佳萱 周孝华
在当前实体经济低迷的困局之下,有效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探究金融市场和企业等参与主体及其行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08—2022年中国AH股交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背景下企业交叉上市的实体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交叉上市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金融化,促使企业“脱虚向实”。机制检验表明,企业交叉上市可以通过缓解委托代理问题、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缓解融资约束渠道来促进其“脱虚向实”的进程。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本逐利是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动机,金融资产的迅速膨胀会导致企业出现过度金融化的问题,而交叉上市会显著降低企业的过度金融化行为。从产品市场的经济效应来看,交叉上市企业会积极实施产品战略,降低核心产品的占比和提高产品的多元化程度,并提高企业在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的竞争力。本文研究结论为金融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海内外企业增强国际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
关键词:
市场开放 交叉上市 企业金融化 公司治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维章 任宇佳 王依萍 刘琳琳
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优秀的中国企业选择交叉上市方式进行融资。受境外ESG相关法规的影响,交叉上市企业在ESG实践方面较国内企业更为超前。现有文献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会通过多种渠道产生传染效应,那么交叉上市企业的ESG实践是否能够在中国上市企业中形成积极的传染效应(即示范效应)呢?文章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从同行业、同区域、董事网络三个维度研究了交叉上市企业ESG实践示范效应的形成动因、传播路径及影响效果。证实了交叉上市企业示范效应的存在性并探索了其作用机制,为推动中国上市公司的ESG水平提供了政策参考、有助于提升中国上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易荣华 俞莹 潘弘杰
本文从绑定效应和"声誉寻租"角度考察地理相近的市场间H-A逆向交叉上市公司的估值溢价,从收益率波动性视角分析H-A逆向交叉上市对内地市场的传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H股回归上市受益于绑定效应可以获得显著的估值溢价,但与由境外上市时间反映的绑定信号质量无关;同时,累积效应不断下降,说明H股回归上市存在非优质公司的"声誉寻租"行为。H股回归上市对A股市场和同行业公司有显著的单向传递溢出效应,说明逆向交叉上市有助于改善新兴市场的结构和效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狄振鹏 姚伟民
本文选取2015—2020年间我国A股半导体产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探索我国企业逆向外包行为对半导体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逆向外包能促进其技术创新效率,然而短时间内的税后利润却受到显著的负向影响。逆向外包结存数量和在发达国家进行科技活动投资结存数量交互项估计的结果显示:企业在发达国家进行科技活动投资,其短时间内税后利润没有明显增加。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体量不够大的企业在进行逆向外包时应十分慎重;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对体量中等、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以及相应的金融支持;企业应制定长远的战略发展路线,找准转化成果的市场定位,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增强与之匹配的生产和营销能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田素华
中国一些企业在境外上市 (发行 H股、N股等 )的同时 ,也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发行A股上市 ,这些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时首次公开发行价格 (IPO)存在显著的差异。我们对 2 5家同时发行 H股和 A股的上市企业研究后发现 ,IPO价差与不同证券市场的发行机制有关。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发行 H股当年 H股市场的年度指数收益率、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发行 A股当年 A股市场的市盈率以及境内外发行上市的时间间隔对 IPO价差影响比较显著。IPO价差受 H股发行数量影响较为显著 ,但受 A股发行数量影响不明显 ,发行 A股时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发行 H股时企业的盈利水平对 IPO价差影响也不显著 ,IPO价差与上市企业...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余威 宁博
企业通过交叉上市引入多个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关注,可能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影响,然而少有研究从该视角切入。本文以2007—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PSM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投资者关注视角探究交叉上市与企业创新行为间的内在关联。结果显示,(1)相比仅在A股上市的企业,交叉上市企业更加注重创新投入,该结论在控制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2)在区分了交叉上市类型后发现,交叉上市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仅存在于A+H股交叉上市公司;(3)以境内外投资者持股比例测度投资者关注的异质性,
关键词:
交叉上市 投资者关注 创新投入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贾巧玉 周嘉南
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日趋自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交叉上市,对交叉上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捆绑假说是解释企业交叉上市动因的重要理论,该假说认为企业在外部监管较为严格的地区交叉上市,可以约束控股股东和管理层谋取私有收益,抑制公司盈余管理,从而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然而,国内外学者以不同数据和方法对捆绑假说加以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结论。部分研究表明,交叉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低于非交叉上市企业,支持捆绑假说,而其他研究认为交叉上市企业盈余质量并未显著高于非交叉上市企业。而且,已有研究大多仅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忽略了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由于其隐蔽性强、会计弹性大等特点而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交叉上市企业在面...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郭葆春 柯浔
目前金融业交叉持股日益普遍,本文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从动因、路径和效应三个方面探索金融业交叉持股行为的"黑匣子",并以平安集团与深发展为例,揭示典型案例交叉持股行为的实践路径、成功经验及其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交叉持股 金融业 平安集团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董秀良 曹凤岐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跨境交叉上市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大亮点和金融研究的一大主题。本文针对H股企业回归A股交叉上市对原上市地股价影响的考察发现:H股公司在A股市场招股之前通常有一个较大的涨幅,累计超额收益在招股日达到最大,之后逐渐下降。这一结果虽然与国际市场交叉上市有着相似的股价反应,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不同的预期。H股投资者之所以对公司回归A股前抱有如此乐观的预期,关键之处并非源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而主要是源于H股回归A股意味着高溢价发行将为公司带来更加廉价的资本,以及由此将使其所持股票的权益资产快速增加的预期,但这种回归A股高发行溢价的背后,付出的却是内地投资者投资形成的净资...
关键词:
交叉上市 H股回归 股价反应 投资者预期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冉明东
本文应用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探讨控股股东采用交叉持股方式控制企业(集团)所产生的"双刃剑效应",从动机和效应两个层面探讨了交叉持股、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正反两个案例进行剖析。从理论而言,本文认为公司治理理论框架是分析交叉持股的有力工具,"交叉持股双刃剑效应"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本文的案例分析表明,关系型交叉持股的弊端要大于非关系型交叉持股,一般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的风险要比一般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交叉持股的风险小,信息透明、市场化操作的交叉持股比不透明和非市场行为的交叉持股的风险小。本文建议我国应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对交叉持股进行规范,扬长避短,同时应建立国家大中型企业交叉持股数据库,...
关键词:
交叉持股 双刃剑效应 公司治理 案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秀波
红筹企业境外注册的身份、复杂的运营架构、国内外不同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水平等障碍导致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曾经异常艰难。中国监管机构通过制度创新,放宽了对红筹企业的海外身份以及协议控制架构的限制。为防范英美法系下董事会及相关董事权力过大,监管机构要求回归A股市场的红筹企业通过制定遵守中国公司法的公司章程及细则,合理界定股东会及董事会的职权;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在章程中特意规定股东会的特殊决议事项,提高决议通过的门槛。虽然中小投资者基于《开曼公司法》的司法救济前景不乐观,境内司法判决的跨境执行困难很大,然而,中国监管机构仍可通过多种渠道保护回归A股的红筹企业的中小投资者利益。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帆
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创新的激励受着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的创新驱动力源于企业增加利润和降低成本的激励,外在的创新激励主要源于政府补贴、创新模式、市场结构、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会交叉影响着创新激励。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利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企业创新激励的影响以及它们的交叉影响关系,论证了技术创新激励的传导机制,揭示了影响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了不同创新模式下各个激励因素的影响强度,比较了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创新模式激励的差异,得出了在各种情形下的相关结论,对所得的结论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