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4)
- 2023(14647)
- 2022(12326)
- 2021(11698)
- 2020(9662)
- 2019(22667)
- 2018(22397)
- 2017(43432)
- 2016(23013)
- 2015(25733)
- 2014(25672)
- 2013(25047)
- 2012(22644)
- 2011(20251)
- 2010(20673)
- 2009(19229)
- 2008(17549)
- 2007(15406)
- 2006(13377)
- 2005(11722)
- 学科
- 济(88947)
- 经济(88858)
- 管理(70012)
- 业(68770)
- 企(59819)
- 企业(59819)
- 方法(43583)
- 数学(38041)
- 数学方法(37361)
- 中国(29100)
- 融(27290)
- 金融(27288)
- 银(25552)
- 银行(25519)
- 行(24604)
- 财(23082)
- 农(22388)
- 业经(21256)
- 技术(20019)
- 地方(19512)
- 制(18320)
- 学(18212)
- 理论(17798)
- 务(15714)
- 财务(15637)
- 财务管理(15613)
- 农业(15386)
- 贸(15016)
- 贸易(15000)
- 企业财务(14864)
- 机构
- 大学(316499)
- 学院(316139)
- 管理(130544)
- 济(123618)
- 经济(120796)
- 理学(113734)
- 理学院(112568)
- 管理学(110420)
- 管理学院(109862)
- 研究(99050)
- 中国(79657)
- 京(66568)
- 科学(61193)
- 财(56382)
- 所(47867)
- 中心(47451)
- 财经(45781)
- 业大(45708)
- 农(45338)
- 江(44738)
- 研究所(43809)
- 北京(42077)
- 经(41614)
- 范(40846)
- 师范(40490)
- 州(37618)
- 经济学(36910)
- 院(36290)
- 农业(35279)
- 财经大学(34357)
- 基金
- 项目(220334)
- 科学(174253)
- 研究(162657)
- 基金(159615)
- 家(137800)
- 国家(136633)
- 科学基金(119223)
- 社会(101845)
- 社会科(96665)
- 社会科学(96638)
- 省(87369)
- 基金项目(84684)
- 自然(77876)
- 自然科(76175)
- 自然科学(76161)
- 教育(75416)
- 自然科学基金(74780)
- 划(72765)
- 编号(66636)
- 资助(66158)
- 成果(53322)
- 创(49616)
- 重点(48873)
- 部(47758)
- 发(46550)
- 课题(45840)
- 创新(45593)
- 项目编号(41832)
- 科研(41796)
- 大学(41548)
- 期刊
- 济(129177)
- 经济(129177)
- 研究(91927)
- 中国(60327)
- 管理(49055)
- 学报(46239)
- 科学(43883)
- 财(41716)
- 农(40584)
- 教育(38325)
- 融(38263)
- 金融(38263)
- 大学(35847)
- 学学(33566)
- 技术(29847)
- 农业(27995)
- 业经(21644)
- 财经(21541)
- 经济研究(20804)
- 经(18300)
- 科技(16980)
- 图书(16959)
- 技术经济(16239)
- 理论(16146)
- 问题(15924)
- 实践(14937)
- 践(14937)
- 业(14815)
- 统计(14417)
- 现代(14133)
共检索到4568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滨 李平 朱光
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良性互动,可以极大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科技创新和金融的角度,对一些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进行研究,梳理了4种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互动的典型模式,分别为面向科技创新的金融创新模式、将金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模式、利用闲置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模式、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融合发展模式。针对每一种模式给出相应范例城市,总结其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和成功因素。最后,本文分析了这些典型模式的共性,及其对我国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
科创中心 金融中心 互动模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强 王浩 敦帅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随技术革命、创新模式和产业政策等因素兴起更替。本文在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演变路径梳理归纳的基础上,以伦敦、纽约、首尔和东京为例,分析总结了其在科技金融互补、创新生态优化、公民创新共治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典型模式、路径与特点,并进一步结合我国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提出着力营造创新型社会氛围、广泛吸纳创新主体意见需求、协调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并及时调整社会治理政策响应科技变革等建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于东智
本文对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集团以及三菱东京金融集团的公司治理实践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三种金融集团治理模式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又不乏一些共性。比较分析后得到如下启示: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成为上市公司;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该以“长期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要进一步明确以风险管理原则为基础构建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应该进一步强化监事会的功能,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并使监事具备任职的积极资格;实现责任人的绩效与薪酬额度的有机结合是我们构建高效的激励机制的努力方向;要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集团化与多元化。
关键词:
金融集团 公司治理 商业银行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方茂扬
有效的金融支农模式是支持"三农"融资和风险管理的关键。目前,国内典型的金融支农模式有云南临沧模式、温州鹿城模式、宁夏掌政模式及广东郁南勿坦模式。这些金融支农模式有其运行特点和条件,也有其存在共性的利益主体冲突、农产品供应断链、农产品价格和利率倒挂等问题。通过协调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的关系,重新设计模式主体运行机制,构建顺畅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加强风险管理机构的建设,从而改进金融支农模式的效率。
关键词:
金融支农 典型模式 支农效率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闫彦明 何丽 田田
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其中对发展模式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于政府、市场这两类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各种发展模式相应地体现出政府、市场各异的协同方式。本文探讨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演化的机理,从金融中心能级、主导驱动力两个维度,对各金融中心模式的特点、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了伦敦金融城"业界自治"管理模式的举措与经验,提出了我国各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晓芝
审视我国当前金融业基础薄弱和一些经济区域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构建"双核互补型"金融中心来实现经济区错位发展与共赢共生。"双核互补型"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工程,需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基础设施及金融人才的聚集等,根据两个中心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和金融需求,充分利用金融创新工具,实现由点及面的特色金融中心建设,还需要为行政区间利益冲突等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此外,还应以碳金融等创新工具作为金融中心构建的重点突破口。
关键词:
双核互补 金融中心 构建 体制束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俊红 郭建强
推动科企合作对推动科研体制改革、成果转化和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具有实践意义。本文结合典型案例提炼了六种科企合作模式,从政策法规制定、科研机构改革、种企发展、合作机制建立等方面分析科企合作面临的障碍,提出完善种业改革政策、加快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和推动科企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谢世清 何彬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旨在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以及解决供应链节点资金短缺问题的金融创新。本文分析了以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为代表的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以通用电气信用公司(GECC)为代表的企业集团合作模式,以渣打银行(SCB)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服务模式;其次从融资主导、运作优势、信息掌控、适用对象以及法律环境等方面对这三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对我国更好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物流企业 企业集团 组织模式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冯邦彦 覃剑
争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的首要目标,而当前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却悄然从"点式"向"圈层"转变。本文基于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密集区发展动态的考察和分析,发现伦敦、纽约和迪拜分别领衔欧洲、美洲和中东地区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圈层系统参与全球竞争,而亚洲地区主要金融中心尚未能成功建立本地区的金融地域系统。鉴于这一新兴发展模式,本文集成金融地域运动理论、专业分工理论和中心地理论构建"三元理论分析框架",试图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并由此得出发展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圈层发展模式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传辉
本文通过对国际金融中心产生的国家建设模式和自然形成模式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政府过度干预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对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和发展策略选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政府主导 比较研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磊
本文就当前中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进行讨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金融中心的本质特征是金融交易的集中性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分散化,在现有决策体制下,金融资源分配权导致了只有北京具备建设中国金融中心的唯一可能性。因此,金融中心建设在实质上必然要求对现有金融体系进行改造。第二,当前的金融中心建设仍主要立足于对特许权和行政审批的高度依赖,而真正的金融中心具有不依赖于行政决策的自发形成特征,这就要求任何具备建设金融中心冲动的城市必须反思构建金融中心的基本目标与发展模式。第三,从现有经济制度和金融发展初始条件看,北京是金融行政中心,也是中国唯一真正的金融决策中心;上海是北京中心的执行中心,具有行政特许权背景...
关键词:
金融中心 行政特许权 市场选择 金融创新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陈杰 王传辉
一、金融自由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进入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这股浪潮绵延至今,其间虽有波折,但至今仍是各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之大趋势。 金融的自由化改革是以金融深化理论为基础,这一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等于1973年提出后迅速成为指导各国金融改革的主导理论,麦金农等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大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指出,较大数量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活动常与较高水平的储蓄、投资和生产相联系,即金融深化有利于经济增长;相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因素,即政府过度干预金融的各种措施,使金融制度落后,阻碍了经济发展。据此,无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光友 罗素梅
该文在比较分析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律和发展模式,得出了启示性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政策推动型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初期的主要模式;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要加强风险管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客观要求;应同时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胡苏迪 蒋伏心
基于全球视野对于科技金融中心发展模式的关注与反思,本文总结并借鉴了旧金山、特拉维夫、新竹这三种科技金融中心模式及其典型的发展经验,希望能为我国科技金融中心的建设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科技金融中心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本文提出我国应选择以政府主导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推行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培育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供给模式,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市场环境,这对于加快我国科技金融中心建设,实现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胡苏迪 蒋伏心
基于全球视野对于科技金融中心发展模式的关注与反思,本文总结并借鉴了旧金山、特拉维夫、新竹这三种科技金融中心模式及其典型的发展经验,希望能为我国科技金融中心的建设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科技金融中心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本文提出我国应选择以政府主导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推行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培育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供给模式,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市场环境,这对于加快我国科技金融中心建设,实现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