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16)
2023(4920)
2022(4187)
2021(3738)
2020(3193)
2019(7157)
2018(7159)
2017(13442)
2016(7505)
2015(8453)
2014(8472)
2013(8233)
2012(7738)
2011(7013)
2010(7137)
2009(6964)
2008(6951)
2007(6438)
2006(5845)
2005(5653)
作者
(21427)
(18081)
(17825)
(17154)
(11458)
(8508)
(8071)
(6844)
(6831)
(6524)
(6221)
(6077)
(5997)
(5847)
(5832)
(5528)
(5405)
(5329)
(5199)
(5190)
(4708)
(4366)
(4290)
(4098)
(4084)
(4027)
(4001)
(3972)
(3612)
(3538)
学科
管理(29344)
(27891)
经济(27818)
(24546)
(21964)
企业(21964)
(12094)
(11861)
方法(10288)
数学(8466)
(8351)
数学方法(8337)
中国(8055)
业经(7437)
(7246)
体制(7232)
(7165)
财务(7146)
财务管理(7127)
企业财务(6797)
(6395)
银行(6388)
(6076)
(5814)
金融(5812)
(5684)
(5583)
(5307)
税收(5215)
(5202)
机构
大学(111267)
学院(109251)
(46355)
经济(45329)
管理(41262)
研究(37316)
理学(34808)
理学院(34403)
管理学(33891)
管理学院(33661)
中国(29340)
(26645)
(23488)
科学(20318)
财经(19680)
(18358)
(18042)
(17680)
中心(16759)
研究所(15983)
(15464)
北京(14882)
经济学(14677)
财经大学(14509)
业大(13886)
(13655)
(13609)
(13550)
师范(13476)
经济学院(12988)
基金
项目(68522)
科学(54890)
研究(51674)
基金(50888)
(43641)
国家(43292)
科学基金(37676)
社会(34336)
社会科(32565)
社会科学(32560)
基金项目(26558)
(26208)
教育(24229)
自然(23271)
自然科(22720)
自然科学(22715)
自然科学基金(22334)
(22049)
编号(20368)
资助(20328)
(19345)
成果(17784)
(16007)
重点(15661)
课题(14721)
国家社会(14518)
(14470)
教育部(14191)
(13945)
(13847)
期刊
(55844)
经济(55844)
研究(38036)
中国(25631)
(22905)
管理(17379)
学报(15500)
科学(14913)
(14740)
教育(12941)
(12636)
金融(12636)
大学(12602)
学学(11749)
财经(10712)
技术(9161)
(9133)
农业(8999)
经济研究(8438)
业经(8313)
问题(7337)
会计(5838)
(5802)
财会(5523)
(5509)
理论(5250)
(5179)
技术经济(5073)
改革(5007)
(5007)
共检索到1779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应方淦  周谷平  
作者针对“科举功名是一种学位”这一观点,对科举制度与学位制度的异同点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比较分析。通过深入研究,作者指出,尽管科举制度与学位制度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乃至相同之处,但这并不能掩盖两者“貌似而神非”的事实。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梅养宝  
科举制度的观念直接扎根于儒家关于“贤能治国”的理想诉求之中,体现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一种政治选择。其目标则是在选拔“贤能”的过程中,贯彻君权主导下的“机会均等”原则,以此将一切能够有效影响社会的政治力量纳入到专制君主的控制之中。这既满足了专制君权无限扩张的需要,同时也成为官僚和七绅两大集团分享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因此君主、官僚、士绅为划定各自的利益界限共同推动了科举制度的生成和演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徐梓  王炳照  
科举制度一直以追求公平为重要目标。从唐朝的“兼采时望”到宋朝严格的“糊名考校”,从科目众多、标准迥异到只有一个统一尺度的进士科,从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经义之文的内容,由百家学说到仅用朱子学说,经义之文的形式,由形式灵活的散文到结构固定的八股文。科举制度追求公平的努力,使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了整个考试过程中的程序公平。但正因为太执著于公平,科举制度淡忘了选拔行政官员的终极目的,迷失了自己的使命,造成了对自身的戕害。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海峰  
本文反驳了否定“科举学位说” 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科名与西方学位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中国近代曾采用科举学位体系,清末的科举学位体系已具备了现代学位的所有特征,当时不仅西方人和中国人将科举名位看成是一种学位,而且连在中国引进西方学位制度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日本也将科名认定为学位。科名的学位性质毋庸置疑,“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段远鹏  
官吏及人才的选拔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企业人才的培养选拔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要事。古代国家用"科举"取仕,而今力帆用"科举"选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海峰  
科举制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是如此之强,周而复始贯串各朝。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其后果既可惊又可骇,既可喜又可忧。在科举制度废止百年的今天,无论从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方面说,还是从为现实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方面说,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反思废科举的利弊得失,都有必要且有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亚群  
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9月2-4日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巴西等国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对科举制与科举学作了多学科的探讨。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海峰  
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的人士和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不仅否定废科举,而且主张恢复科举制;第二类是对废科举提出质疑,认为废科举是因噎度食,但并未提出恢复科举制;第三类是不否定废科举但充分肯定科举制。本文认为,科举制应该平反,废科举则是历史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不等于否定废科举,更不是主张在当代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科举制尽管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仍不失为中国的一大发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友宏  
科举被认为是古代中国在贤能政治上的重要制度创新,但权力仍可能对科举的公正性造成侵蚀。本文利用明代科举数据,考察了明代权力中枢(内阁)对科举取士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阁对科举会试阶段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殿试阶段,与阁臣拥有相同籍贯(同府或同省异府)的考生将获得更高的甲第,并且更有可能在馆选中被选为庶吉士。阁臣中,首辅对殿试和庶吉士选拔的影响较次辅更大。研究还发现阁臣卸任之后对科举的影响即不复存在,而次辅对科举殿试的影响则随着任职时间的延长而加强。因此,顶层权力的影响导致了明代科举中地域偏袒主义的存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陈  顾海良  崔延强  
学位制度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文化交流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为了提供学位制度理念的解释与实践的经验,本文试图从文化和制度两个层面来考察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传统及变革,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学位的本质和功能。在知识社会,学位不再囿于学术这个范畴,而被置于广泛的高深知识活动之中。高深知识包括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论知识、技术知识与实践知识,其活动包括高深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各个方面。在社会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邹海燕  王平  
专业博士学位是一种应用型高级学位,这种学位适应社会对高级应用人才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改革现有博士生培养制度,建立专业博士学位的呼声不断。笔者对我国设置专业博士学位的必要性、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我国专业博士学位制度的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雷彦兴  王德林  
美国的学位制度是在借鉴英、德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是其高等教育质量的指示器,善于借鉴又勇于创新是其独具特色之处。本文系统地概括了当代美国学位制度的六大特征:①学位层次:递进的主基调兼容适度的跨越性;②学位性质:正式学位为主体,非正式学位作补充;③学位类型:学术性与专业性交相辉映;④数量比例:热点突出,两性各具优势;⑤学位称谓:纷繁复杂中蕴含着惯例;⑥质控机制:民间机构作用显著,政府有限度间接调控。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周钧  朱旭东  
从历史的角度讨论了我国教师教育学位制度的形成,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学位制度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教师教育学科与专业设置及学位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尹叶芊芊  史秋衡  
香港学位制度的特点与评价●尹叶芊芊史秋衡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贸易、旅游中心,经济高度发达,地理区域不大,其学位制度有着自身的独特性。1997年中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的学位制度就是整个国家学位制度的一部分,只是一国两制而已,内地与香港的关系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