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37)
2023(7841)
2022(6517)
2021(5923)
2020(4887)
2019(10791)
2018(10233)
2017(19529)
2016(10752)
2015(11642)
2014(11152)
2013(11040)
2012(10174)
2011(9216)
2010(9022)
2009(8225)
2008(8155)
2007(7187)
2006(6412)
2005(5783)
作者
(35736)
(29957)
(29708)
(27917)
(19015)
(14581)
(13195)
(11611)
(11590)
(10507)
(10415)
(9888)
(9769)
(9689)
(9459)
(9194)
(9056)
(8918)
(8716)
(8632)
(7726)
(7402)
(7207)
(6896)
(6754)
(6693)
(6540)
(6445)
(6192)
(6123)
学科
(40281)
经济(40230)
(29116)
管理(28827)
(21999)
企业(21999)
方法(20181)
数学(18186)
数学方法(18006)
(13555)
银行(13502)
(12785)
(12608)
(11950)
(10890)
(10384)
中国(10270)
(9434)
贸易(9430)
(9220)
业经(9085)
(8500)
金融(8499)
农业(8460)
(8050)
制度(8040)
业务(7327)
技术(6762)
环境(6528)
银行制(6314)
机构
大学(155807)
学院(152602)
(63314)
经济(62180)
研究(58933)
管理(56356)
理学(49160)
理学院(48568)
管理学(47602)
中国(47555)
管理学院(47362)
(43297)
科学(40192)
农业(35153)
(33715)
(32502)
业大(32078)
研究所(30322)
(27001)
中心(26687)
(23210)
财经(22042)
农业大学(21993)
(21128)
北京(20765)
(20292)
经济学(20102)
(19933)
(19857)
科学院(18904)
基金
项目(112032)
科学(86720)
基金(83543)
(78911)
国家(78317)
研究(69755)
科学基金(64610)
自然(45861)
社会(45670)
自然科(44860)
自然科学(44839)
自然科学基金(44109)
基金项目(43994)
社会科(43430)
社会科学(43418)
(42892)
(37791)
资助(34492)
教育(30895)
重点(25961)
计划(24823)
(24297)
编号(24177)
(23746)
(23734)
科研(22843)
科技(22374)
创新(22366)
(22315)
国家社会(20174)
期刊
(61145)
经济(61145)
研究(43123)
学报(38305)
(37884)
科学(31197)
中国(29211)
大学(27095)
学学(26215)
农业(24454)
(23513)
金融(23513)
管理(19744)
(19382)
(13936)
业大(11717)
经济研究(11377)
财经(11110)
技术(10363)
农业大学(9949)
业经(9689)
(9490)
教育(9445)
(9383)
问题(8345)
科技(8292)
林业(8020)
技术经济(7383)
国际(7193)
(7130)
共检索到226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春芳  魏云霞  欧珍贵  黄洁  徐海强  杨龙  
以木薯品种华南8号和花生品种贺油12号为材料,采用木薯宽窄行间作花生法,设置木薯种茎芽眼朝向东、南、西、北共4个处理,其中芽眼朝向东和向西处理属于东西行向,芽眼朝向南和向北处理属于南北行向,研究木薯种茎行向及芽向对木薯花生间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北行向处理木薯的鲜薯和淀粉产量比东西行向处理的高10.7%、10.1%,东西行向处理的花生荚果产量比南北行向处理的高8.4%;芽向处理木薯的鲜薯、淀粉产量排序均为种茎向北最高,其次为向南和向东,向西最低,向北处理木薯的鲜薯和淀粉产量比向西处理的高20.5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海强  黄洁  魏云霞  李天  
设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与花生间作3个处理,研究间作对木薯与花生产量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木薯、单作花生相比,在木薯苗期即花生花针期,间作对木薯和花生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木薯块根形成期即花生结荚期,间作促进花生的生长,但木薯的株高、茎径和生物量被抑制;间作木薯根、茎、叶中氮、磷含量比单作分别降低16.53%~19.64%、9.20%~25.24%,根、茎中的钾含量比单作分别降低31.29%、1.17%;在木薯块根膨大初期即花生收获期,虽然间作花生的荚果产量比单作降低19.25%,但间作中花生偏土地当量比PLER>f,花生表现为间作产量优势,木薯表现为间作产量劣势;在木薯收获期,间作木薯的株高、茎径、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均接近于单作木薯,说明间作木薯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竞争–恢复"现象;共生期,间作木薯根中钙、镁、锌、锰含量比单作分别提高18.62%~42.86%、7.84%~44.44%、12.50%~39.84%、24.00%~58.33%,茎中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在不同生育期显著增加,说明间作对木薯根、茎中的钙、镁、锌和锰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具有"生物强化"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原小燕  张云云  符明联  陆建美  王建丽  罗金超  刘珏  赵凯琴  田正书  
【目的】探索适宜云南的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最佳种植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间作带型、种植密度及宽窄行种植方式对单/间作体系玉米花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相对于普通匀垄种植模式,宽窄行种植均能提高单作玉米及花生产量,且对玉米产量促进效果更显著;玉米花生在不同的间作带型及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多数处理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合理的间作带型及适宜的种植密度是保证该间作优势的关键因素,其中玉米花生采用2∶4间作带型,玉米种植密度与单作相同(7. 69万株/hm2),宽行行距0. 9 m,窄行行距0. 4 m,间作优势最大;间作系统中的优势作物产量对总产量影响较大,不同间作带型及种植密度均能影响单/间作系统中玉米花生产量,且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更大,间作带型对花生产量影响更大,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花生在2∶4间作带型产量较高。【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最适种植模式为玉米花生采用2∶4间作带型,玉米种植密度与单作相同(7. 69万株/hm2),宽行行距0. 9 m,窄行行距0. 4 m,花生密度比单作适当降低,可获得较高复合产量,间作优势最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秦文利  贾立明  刘忠宽  智建飞  曹卫东  
研究品种与播种方式对冬绿肥地上生物量、养分蓄积量、土壤养分和后茬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华北冬闲田推广种植冬绿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裂区设计,以二月兰、黑麦草、小黑麦3个冬绿肥品种为主处理,撒播和条播2种播种方式为副处理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从绿肥品种来看,黑麦草地上生物量和养分蓄积量均极显著高于二月兰和小黑麦;翻压后,小黑麦后茬土壤碱解氮含量极显著低于黑麦草和二月兰,黑麦草后茬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小黑麦,二月兰后茬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黑麦草;小黑麦后茬花生荚果产量显著低于黑麦草和二月兰。黑麦草后茬花生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23.13%,52.72%。从播种方式来看,条播绿肥地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林洪鑫  潘晓华  袁展汽  肖运萍  刘仁根  汪瑞清  吕丰娟  
【目的】木薯-花生间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的种植模式,研究分析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木薯氮磷钾素积累和系统氮磷钾素利用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木薯-花生合理间作和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5和2016年,以木薯品种华南205和花生品种粤油200为材料,设计不施氮、施氮2个水平和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间作1行花生、木薯间作2行花生及木薯间作3行花生共5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木薯-花生间作系统的木薯养分积累和系统养分利用特征。【结果】随着木薯生育时期的推进,块根氮磷钾素的积累量和分配率增加;茎秆氮磷钾素积累量和氮素分配率增加,磷钾素分配率先增加后降低;叶片氮磷钾素积累量先增加后降低,分配率下降。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种植模式间块根、茎秆、叶片和植株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同一种植模式,施氮处理生产100 kg荚果所需氮钾量、生产100 kg鲜薯所需氮磷钾量、木薯氮素收获指数、木薯磷钾肥偏生产力、钾素间作优势、系统氮钾素积累总量和系统内木薯氮磷钾素比例较不施氮处理提高或显著提高,而花生氮钾素利用效率、花生磷素积累总量、木薯氮钾素利用效率、木薯钾素收获指数、系统内花生氮磷钾素比例、氮素间作优势和氮磷钾素的土地当量比较不施氮处理降低或显著降低。同一施氮水平,间作花生的氮磷素积累总量、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显著低于单作花生,间作木薯的氮磷钾肥偏生产力、钾素利用效率和磷素收获指数低于单作木薯。随着间作花生行数的增加,氮磷钾素的土地当量比和间作优势、系统内花生氮磷钾素比例、花生的氮磷钾素积累总量和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提高或显著提高,系统内木薯氮磷钾素比例下降。【结论】与单作模式相比,木薯间作2行和3行花生模式虽降低了系统内单一作物的产量、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和氮磷钾素积累总量,但提高了系统氮磷钾素积累总量,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氮磷钾素间作优势分别为63.91—112.11、19.37—42.67和68.29—105.62 kg·hm~(-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智泉   罗久富   罗忠新   李培铨   隋欣  
【目的】探讨光伏遮阴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云南干热河谷光伏电站为试验区,检测全光照对照区、光伏阵列行间、光伏组件下方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微生境指标,并测定花生单株结荚数、分枝数、根瘤数、主茎粗度、荚果长度、荚果宽度、荚果厚度、荚果质量、百仁质量等农艺性状和花生粗蛋白、直链淀粉、粗脂肪含量等品质指标,分析光伏遮阴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全光照对照区相比,光伏阵列行间光合有效辐射降低了28.67%,土壤温度降低了2.12℃,土壤湿度增加了6.40个百分点;光伏组件下方光合有效辐射降低了95.22%,土壤温度降低了4.21℃,土壤湿度增加了21.01个百分点。与全光照对照区相比,光伏组件下方花生分枝数、根瘤数、单株结荚数、荚果质量、百仁质量、荚果长度、荚果宽度、荚果厚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其中单株结荚数降低了61.09%,百仁质量降低了46.23%;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了27.02%。光伏阵列行间花生分枝数、根瘤数、单株结荚数、荚果质量、百仁质量和粗蛋白含量等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全光照对照区,其中单株结荚数增加了68.33%,百仁质量增加了34.32%,粗蛋白含量增加了19.82%;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降低了20.64%。【结论】光伏阵列行间花生产量、品质、食味品质均得到显著提升,光伏组件下方花生产量和品质均降低。据此,进一步筛选适宜光伏组件下方生境的典型耐阴或喜阴作物,与光伏阵列行间适生作物间作,有效利用光资源、改善下垫面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党现什  蒋春姬  李憬霖  赵凯能  曲胜男  刘娜  王婧  王晓光  
花生是需钙量较多的豆科作物之一,但在辽宁花生生产中普遍存在重施氮、磷、钾肥,忽视施用钙肥的问题,为了合理施用钙肥,实现花生高产优质,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未施钙处理和施钙处理(CaO施用量为75kg·hm~(-2)),研究了钙肥(CaO)对农花5号和农花6号花生植株形态、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钙显著增加主茎高、侧枝长和总分枝数,2品种主茎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7.78%和17.58%,侧枝长增加17.92%和16.97%,总分枝数增加16.67%和20.37%;施钙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2品种分别比对照增加25.32%和32.03%;施钙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和群体光合势;在叶片光合特性上,2品种结荚盛期施钙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增加1.10%和4.17%,气孔导度分别增加5.38%和3.03%,胞间CO_2浓度分别增加0.30%和0.50%,而降低蒸腾速率来保持自身的水分供应,2品种施钙处理的蒸腾速率比对照分别降低1.44%和1.69%。施钙处理比未施钙处理产量分别增加954.93kg·hm~(-2)和778.45kg·hm~(-2),其主要增产原因是增加了单株结果数、提高了出仁率,增加了百仁重和百果重。施用钙肥后,2品种蛋白质含量均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农花5号花生脂肪、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2个品种花生油酸/亚油酸比值(O/L)施钙肥处理比未施钙肥处理均有所降低,分别降低8.26%和15.28%。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春芳  欧珍贵  黄洁  徐海强  魏云霞  周建国  
通过调查木薯的风害、结薯特性以及模拟拉力抗倒试验,探讨种茎的种植芽向对木薯抗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抗风能力最强的是木薯种植芽向与风力方向相同,其次是与风力方向垂直,最弱是与风力方向相反;使木薯植株倾斜到同一角度,所需最大拉力为芽向与拉力方向相同,其次为芽向与拉力方向垂直,最小为芽向与拉力方向相反;种茎基部的结薯数占比最高,与种茎顶部及其两侧达到极显著差异,当台风风力作用于植株时,不同受力方向的块根起不同作用,因木薯块根(薯块)富含淀粉且薯柄较小,其作为支撑根容易裂折而抗风力弱,而作为拉持根则起到较强的牵引耐风作用。综上分析,抗风能力最强的是木薯种植芽向与风力方向相同,其次是芽向与风力方向垂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秀梅  钟瑞春  揭红科  蒋菁  熊发前  黄志鹏  贺梁琼  李忠  韩柱强  唐荣华  
通过设置不同的间作行距(30、40、50 cm)和根系分隔处理,研究木薯/花生间作条件下花生叶片碳氮代谢产物及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可降低花生叶片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和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及硝酸还原酶活性,中宽行距(40、50 cm)间作可增加花生叶片的蛋白质含量。窄行距自然间作对碳氮代谢产物和氮代谢酶活性的抑制程度最大,根系分隔处理可缓解窄行距间作对碳氮代谢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窄行距(30 cm)根系分隔处理的碳氮代谢产物均高于根系不分隔处理;相反,中宽行距根系分隔处理的碳氮代谢产物低于根系不分隔处理,说明木薯和花生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因间作行距而异,行距过窄时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方越1  2  沈雪峰1  陈勇1  陈阜3  张海林3  
在甘蔗/花生间套作带状种植条件下,采用不同播期处理研究甘蔗/花生间套作的生态效应及其对花生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花生播期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其中IS3处理(甘蔗播前15 d种植花生)增产效果最佳,并且对甘蔗的产量及各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影响。间套作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增幅为57.66%~85.69%,有效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其中IS3、IS4(甘蔗花生同期播种)、IS5(甘蔗播后15 d种植花生)处理中硝态氮含量降低24.33%~26.76%。同时,间套作中适宜的播期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整体代谢活性与群落结构多样性,改善田间小气候。各生态因子与...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小静  刘子凡  柳红娟  黄洁  欧燕楠  
以‘华南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含钙药剂浸泡种茎24 h对木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1.0%石灰水(A1)、2.0%石灰水(A2)、1.0%氯化钙(A3)、2.0%氯化钙(A4)、云大–120稀释3 000倍液(CK1)和清水(CK2)共6个浸种处理,将不浸种处理对照记为CK3。结果表明:1A1~A3木薯的成活率较其他处理的高,其成活率均约为94.4%。2A1~A4处理可加快木薯地上部分生长,但各处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K1木薯的生长最快,地上部分长势最好。3A1~A3处理可显著增加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A4、CK2和CK1处理的增产效果不明显。4鲜薯产量与种茎成活率呈极显著...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增  韩晓日  杨劲峰  张昕欣  赖鸿雁  
采用微区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土壤养分和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长期施用含氯化肥0~40cm土层的土壤24年累积氯残留率平均为5.86%,土壤中含氯量平均为77.55kg.hm-2,土壤pH值降低幅度为1.7%~16%,土壤有机质增加了1.1%~2.7%,全氮增加了1.1%~2.7%,全磷增加了2.1%~13.0%,全钾增加0.2%~2.5%,碱解氮增加30.5%~92.3%,速效磷增加了100%~203%,速效钾增加了23.6%~46.2%。施用含氯化肥对花生有增加产量的作用,增产幅度为37.60%~92.07%。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云霞  苏必孟  黄洁  徐海强  宋恩亮  闫庆祥  
【目的】研究不同施钾量对木薯产量、大中微量元素吸收及品质的影响,为木薯合理施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我国主栽木薯品种"SC205"为材料,K_2O施用量设0,60,120,180,240kg/hm2共5个水平,于收获期测定木薯薯块、茎秆、叶片的生物量及N、P、K、Ca、Mg、Mn、Cu、Zn含量,并测定薯块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结果】1)与不施钾相比,施钾可显著提高薯块、茎秆和叶片鲜产量,其中鲜薯增产9.87%25.57%;随施钾量增加,鲜薯产量先增加后降低,K_2O施用量为60120kg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英毅  叶亦心  莫干辉  郑虚  雷雪娇  梁月滔  甘远东  
以‘黑美人’西瓜为研究对象,研究施用木薯淀粉厌氧发酵液(化学耗氧量1 200 mg/L,用量为150 t/hm2)对西瓜生长发育、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木薯淀粉厌氧发酵液,西瓜的侧蔓长度、侧蔓粗度、侧蔓节间长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与常规施肥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64.4%、51.6%、13.5%、20.9%、16.8%;施用木薯淀粉厌氧发酵液西瓜的单株结瓜数、单瓜质量、单位面积产量与常规施肥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61.9%、72.7%、105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万大娟  苏文幸  吴根义  刘永丰  杨仁斌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花生地施以不同量的猪粪,结合花生对氮、磷的吸收利用状况、径流养分的流失量和花生产量,研究花生地对猪粪的最大负荷量和土壤承载力。结果表明:花生地可以有效消纳猪粪,在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猪粪处理量以9 903 kg/hm2处理(CP2处理)的效果最好;施肥量低于CP2处理的花生产量低,高于CP2水平的花生增产效果不明显,并且有机肥的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风险加大;花生地对猪的承载力为30.56头/hm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