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39)
- 2023(7411)
- 2022(5384)
- 2021(4884)
- 2020(3427)
- 2019(7813)
- 2018(7561)
- 2017(14553)
- 2016(7824)
- 2015(8779)
- 2014(8798)
- 2013(8469)
- 2012(7668)
- 2011(7050)
- 2010(7235)
- 2009(6802)
- 2008(6748)
- 2007(6429)
- 2006(5944)
- 2005(5282)
- 学科
- 济(36947)
- 经济(36912)
- 农(25552)
- 业(22932)
- 管理(17032)
- 农业(16853)
- 业经(12952)
- 企(12710)
- 企业(12710)
- 中国(12657)
- 方法(10535)
- 数学(9201)
- 数学方法(9164)
- 地方(9084)
- 制(8755)
- 发(8625)
- 发展(7700)
- 展(7692)
- 学(7536)
- 农业经济(7270)
- 融(6769)
- 金融(6767)
- 银(6513)
- 银行(6497)
- 行(6286)
- 财(6255)
- 体(5926)
- 策(5715)
- 贸(5715)
- 贸易(5708)
- 机构
- 学院(118491)
- 大学(115226)
- 济(50121)
- 经济(49049)
- 研究(43572)
- 管理(42282)
- 理学(35658)
- 理学院(35247)
- 中国(34906)
- 管理学(34645)
- 管理学院(34433)
- 农(27937)
- 科学(25628)
- 京(24529)
- 财(22520)
- 所(22042)
- 农业(20452)
- 中心(20273)
- 研究所(19781)
- 业大(19212)
- 江(18685)
- 财经(17658)
- 范(16343)
- 师范(16210)
- 经(16058)
- 经济学(16014)
- 北京(15423)
- 院(15240)
- 州(14950)
- 经济学院(14308)
- 基金
- 项目(77540)
- 科学(61407)
- 研究(57244)
- 基金(56586)
- 家(49858)
- 国家(49386)
- 科学基金(42054)
- 社会(38168)
- 社会科(35848)
- 社会科学(35834)
- 省(30396)
- 基金项目(29921)
- 自然(25820)
- 自然科(25235)
- 自然科学(25228)
- 划(24940)
- 教育(24857)
- 自然科学基金(24787)
- 编号(23563)
- 资助(21484)
- 成果(18972)
- 发(18293)
- 重点(17619)
- 部(16519)
- 国家社会(16284)
- 课题(16260)
- 农(16068)
- 创(15415)
- 发展(14918)
- 性(14826)
共检索到185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必良 孟晓志 耿鹏鹏
“稻米理论”基于我国“南稻北麦”的种植格局,对南方集体主义文化之下的特殊信任和北方个人主义文化之下的一般信任的形成根源进行了理论阐释。但现实证据表明,中国南北村庄的信任模式正在发生重要转换,即北方的特殊信任高于南方,南方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一般信任,从而出现了“Talhelm悖论”。南北市场化发育程度的差异及其对传统村落原生秩序的冲击,可能是形成“Talhelm悖论”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南稻北麦”的种植文化虽然在信任的塑造中有着重要影响,但市场化发育程度在种植类型与信任的关系转换中发挥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市场发育弱化了种植文化对信任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南北方信任格局的反差与转变;(2)机理分析表明,市场化发育一方面冲击着村社传统耕作方式所决定的互助协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活跃并畅通农村要素市场,弱化了种植文化对信任的内生性影响。本文强调,由“南稻北麦”种植方式所镌刻的文化遗产及其村庄信任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解构与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必良 孟晓志 耿鹏鹏
“稻米理论”基于我国“南稻北麦”的种植格局,对南方集体主义文化之下的特殊信任和北方个人主义文化之下的一般信任的形成根源进行了理论阐释。但现实证据表明,中国南北村庄的信任模式正在发生重要转换,即北方的特殊信任高于南方,南方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一般信任,从而出现了“Talhelm悖论”。南北市场化发育程度的差异及其对传统村落原生秩序的冲击,可能是形成“Talhelm悖论”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南稻北麦”的种植文化虽然在信任的塑造中有着重要影响,但市场化发育程度在种植类型与信任的关系转换中发挥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市场发育弱化了种植文化对信任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南北方信任格局的反差与转变;(2)机理分析表明,市场化发育一方面冲击着村社传统耕作方式所决定的互助协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活跃并畅通农村要素市场,弱化了种植文化对信任的内生性影响。本文强调,由“南稻北麦”种植方式所镌刻的文化遗产及其村庄信任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解构与转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必亮
本文在对温州一个村庄的标会情况进行了比较详尽调查的基础上 ,将村庄共同体理论和信任理论与该村的非正式金融发展现实相结合 ,初步地建立了“村庄信任”这样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框架。借助这一分析框架 ,文章认为 :(1 )标会将自由竞标过程与程序、竞争性利率决定、自愿性合作、大众参与、信任等因素实现了有机结合 ,是一种很有效率、活力与竞争力的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 (2 )因为村庄共同体与区域性文化等因素对标会行为的嵌入 (embeddedness) ,小规模、社区性标会在现实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很小。 (3 )政府在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的同时 ,应该允许各种非正式金融的存在与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明月 庾峥 张志鸿
基于旧村庄更新模式维度,构建旧村庄更新市场化指数模型,利用2007—2016年广州市面板数据,测算旧村庄更新市场化程度。以旧村庄更新市场化程度为因变量,以人均土地面积,城镇化率,第一产业产值,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财政依赖度,土地市场政策变量为自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分析旧村庄更新的市场化程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政策变量、人均土地面积、城镇化率、土地财政依赖度与旧村庄更新市场化程度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城镇化率、非农产值比重、政策变量对旧村庄更新市场化程度存在正向冲击,土地财政依赖度为负向冲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靳永广
聚焦县域实践,从“效率-经营”视角发掘并讨论要素经济效率提升面向的经营村庄的发生机理及其组织形态。经验表明,长效运维基础设施、保持身份竞争优势、显化要素经济价值和发展生态富民产业等,促使县域美丽乡村工作由建设转向经营。资产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集体产权股份化改革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身份赋予,将社区置于主位村庄经营情境中。针对在村资源利用状态、权能配置及其对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需求差异,社区组织以经营权集体统合或对外让渡等形式实施市场化经营。研究发现,以提升要素经济效率为目标的经营村庄,本质上是集体对构成村庄空间诸要素的权能的市场化运作,权能结构开放性、市场化流动程度直接决定着经营成效。文章从经营性运作的目标差异切入,正视经营村庄的效率面向及其行为逻辑,对反思经营村庄的理论取向与实践机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靳永广
聚焦县域实践,从“效率-经营”视角发掘并讨论要素经济效率提升面向的经营村庄的发生机理及其组织形态。经验表明,长效运维基础设施、保持身份竞争优势、显化要素经济价值和发展生态富民产业等,促使县域美丽乡村工作由建设转向经营。资产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集体产权股份化改革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身份赋予,将社区置于主位村庄经营情境中。针对在村资源利用状态、权能配置及其对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需求差异,社区组织以经营权集体统合或对外让渡等形式实施市场化经营。研究发现,以提升要素经济效率为目标的经营村庄,本质上是集体对构成村庄空间诸要素的权能的市场化运作,权能结构开放性、市场化流动程度直接决定着经营成效。文章从经营性运作的目标差异切入,正视经营村庄的效率面向及其行为逻辑,对反思经营村庄的理论取向与实践机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谢治菊
村庄经济类型是影响村民政治信任的重要变量: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贵州L村,村民的政治信任低且层级差异过大;而以私营经济为主的江苏Y村,村民的政治信任普遍较高,层级差异也较小。并且,L村与Y村村民不信任基层政府的主要原因迥异:在L村主要是基层政府效率低下,而在Y村则主要是基层政府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公平。然而,通过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却发现,促进私营经济发达的村庄村民政治信任高且较为均衡的因素并不是经济本身,而是经济背后村民高度的公共参与热情和参与水平。由此,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不同村庄村民政治信任均衡发展。
关键词:
经济类型 差序格局 公共参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梦真 吕晓
探究宅基地功能转型机理可进一步深化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为因村施策实施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参考。对此,论文在辨析宅基地功能转型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宅基地功能转型理论分析框架,并依据山东省沂南县两个典型村庄案例,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宅基地主导功能变化与村庄的兴衰、发展方向密切相关,集聚提升类村庄在稳固宅基地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村集体通过制定科学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提升改造,促使宅基地生活居住功能不断升级,并向以文化、生态功能等为主导的多元复合方向转型;搬迁撤并类村庄因要素流失导致宅基地空闲废弃问题较为严重,基层政府通过局部搬迁定位、禁止建设要素投入、宅基地开发规划等途径促进闲置宅基地向非农生产、生态复合功能转型;村庄内、外部的要素交流与配置为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驱动力,推动宅基地功能由单一的居住保障向多元复合化方向转型。因此,未来要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要素配置概况,因地制宜制定宅基地管理机制和用地标准,将村庄规划以及宅基地高效利用相结合,实现宅基地功能与人口、产业等要素配置的协同转型发展。
关键词:
宅基地 功能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 扎根理论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罗兴佐
农民行动单位既是一个数量概念,也是一个关系范畴。数量概念表示的是,农民行动单位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关系范畴表明的是,某一区域内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性质。从村庄层面看,农民行动单位具体为宗族、户族、小亲族和个体家庭;相应地,本文将村庄划分为宗族型、户族型、小亲族型和个体家庭型。
关键词:
农民行动单位 村庄类型 分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璘 周颖悟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在国家对乡镇规划工作进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集聚规划、建设技术以及工作方式等也应该为符合新要求而进行转变。本文对目前村庄集聚模式进行分析,说明城乡一体化转型期村庄集聚的必要性,从完善村庄的布局、对农房进行改造和村庄政治环境着手规划建设,进而探索出有效的村庄集聚的转型发展现实路径,期望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城乡统筹建设提供了参考,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村庄聚集模式 村庄规划建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陶佩君 张万福 张永升 蔡江波 张月辰
本文利用2010年陕西省佳县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农民的从业偏好、个体特征与家庭种枣特征及环境特征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年龄是决定农民从业偏好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此外还与其所在区位、性别、健康程度、受教育程度、红枣种植投入产出比等变量显著正相关;而与是否户主、是否愿意更换新品种、实际外出务工天数、对枣树管理用工及技术复杂程度的认知、红枣种植规模、红枣价格、农资价格、裂果发生程度、有无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技术指导等变量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谭霖
本文分析了村庄信任的内涵及其在小额信贷活动中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五种将村庄信任嵌入到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活动的模式。在此基础上,以广东清远中和农信自立服务社和邮储银行清远分行充分利用村庄信任机制创新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案例,印证了村庄信任机制对于控制信贷风险、促进农户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龚春明 汪泽民
中国村庄的转型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由此引发了对村庄发展前景的激烈论战。而美国康拉德·科塔克的《远逝的天堂:一个巴西小社区的全球化》对全球化背景下阿伦贝皮这一渔村长达40年的跟踪考察,则把人们的目光更多地吸引到农村都市化这个论题。他山之石,是否可以攻玉?阿伦贝皮的命运在中国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并不是唯一的参照。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和中国乡村发展实况,可知中国乡村有着与其他国家乡村发展不同的演进路径和历史谱系。检视村庄转型的3种样态,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和方法,并把其发展的"实然"与"应然"状态统一到村庄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上,才有可能对村庄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合乎实际的前瞻。
关键词:
全球化 国外经验 村庄转型 乡村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孙文中
利用对闽西关村农民三次环境维权的实地调查资料,本文展现了其发展历程和演绎逻辑。农民的环境维权抗争,是抗争各主体进行利益博弈的动态过程,是在转型期由政治权力结构、村庄秩序变更、价值明念转变和理性行为增加共同塑造的。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深受传统文化和市场理性因素的双重影响,为实现自身的利益,通常采取制度外的利益表达渠道进行环境维权,且维权策略具有多元性、权宜性和实用性特点,而农民的弱者身份注定了其雏权行动的预期目的只能得到部分实现。这将不利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
关键词:
关村 农民环境维权 社会转型 转型抗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