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67)
- 2023(7569)
- 2022(5597)
- 2021(4670)
- 2020(3698)
- 2019(7915)
- 2018(8249)
- 2017(15223)
- 2016(8694)
- 2015(9748)
- 2014(9730)
- 2013(9509)
- 2012(8645)
- 2011(7812)
- 2010(7638)
- 2009(6431)
- 2008(6343)
- 2007(5773)
- 2006(5308)
- 2005(5004)
- 学科
- 济(33126)
- 经济(33085)
- 管理(22674)
- 业(19110)
- 企(14100)
- 企业(14100)
- 学(13087)
- 中国(11360)
- 农(11335)
- 环境(11000)
- 方法(10424)
- 数学(8757)
- 业经(8641)
- 数学方法(8630)
- 农业(7593)
- 地方(7122)
- 发(6830)
- 财(6762)
- 和(6440)
- 划(6305)
- 制(6246)
- 发展(5485)
- 展(5475)
- 产业(5129)
- 生态(5112)
- 资源(5079)
- 贸(5047)
- 银(5045)
- 贸易(5043)
- 银行(5000)
- 机构
- 大学(124542)
- 学院(123819)
- 研究(52566)
- 济(45797)
- 经济(44789)
- 管理(39718)
- 中国(38100)
- 科学(37686)
- 农(34616)
- 理学(33722)
- 理学院(33220)
- 管理学(32271)
- 管理学院(32114)
- 所(29552)
- 京(28470)
- 农业(27843)
- 研究所(27419)
- 业大(25911)
- 中心(22999)
- 江(20090)
- 财(19974)
- 院(19269)
- 省(18542)
- 北京(17918)
- 科学院(17569)
- 农业大学(17553)
- 范(16717)
- 室(16702)
- 师范(16364)
- 业(15814)
- 基金
- 项目(89953)
- 科学(68974)
- 基金(64879)
- 家(61882)
- 国家(61468)
- 研究(57475)
- 科学基金(49476)
- 省(35589)
- 社会(35198)
- 自然(35044)
- 自然科(34171)
- 自然科学(34156)
- 基金项目(33999)
- 自然科学基金(33526)
- 社会科(33227)
- 社会科学(33217)
- 划(31579)
- 资助(25567)
- 教育(25130)
- 重点(22242)
- 编号(21309)
- 发(21036)
- 计划(20542)
- 科技(19039)
- 部(18476)
- 科研(18152)
- 创(17993)
- 创新(17098)
- 业(16675)
- 成果(16664)
共检索到1887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振 曹婷婷 陈田庆 王欢元
选取玉米和马铃薯2种种植模式下的复配土为研究对象,设计砒砂岩与风沙土体积比为0∶1(CK)、1∶5(C1)、1∶2(C2)和1∶1(C3)的4种复配农田(复配土),采用碱液吸收法对复配土有机碳的矿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复配比的2种种植模式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的复配土有机碳含量较CK的分别提升了27.27%~46.59%和42.47%~70.57%,除种植玉米的C1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机碳矿化速率呈现急剧下降、缓慢下降、平稳的3个阶段,在培养结束时,均以C3的降幅最大;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呈指数形式上升,种植模式和复配比及互作效应均对其显著影响,玉米种植模式下C1的较大,马铃薯种植模式下则C3的较大;累积矿化率在2种种植模式间差异较大,与CK相比,玉米和马铃薯种植模式下分别以C2和C1的较低;矿化速率常数与半周转期变化趋势相反,玉米和马铃薯种植模式下有机碳矿化的半周转期分别以C2和C1的较大。可见,种植模式和复配比均对有机碳矿化产生了影响,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的分别以砒砂岩与风沙土体积比1∶5和1∶2的复配土更能促进有机碳的积累,可作为一种生产实践助推毛乌素沙地的生态化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振 曹婷婷 陈田庆 王欢元
选取玉米和马铃薯2种种植模式下的复配土为研究对象,设计砒砂岩与风沙土体积比为0∶1(CK)、1∶5(C1)、1∶2(C2)和1∶1(C3)的4种复配农田(复配土),采用碱液吸收法对复配土有机碳的矿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复配比的2种种植模式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的复配土有机碳含量较CK的分别提升了27.27%~46.59%和42.47%~70.57%,除种植玉米的C1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机碳矿化速率呈现急剧下降、缓慢下降、平稳的3个阶段,在培养结束时,均以C3的降幅最大;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呈指数形式上升,种植模式和复配比及互作效应均对其显著影响,玉米种植模式下C1的较大,马铃薯种植模式下则C3的较大;累积矿化率在2种种植模式间差异较大,与CK相比,玉米和马铃薯种植模式下分别以C2和C1的较低;矿化速率常数与半周转期变化趋势相反,玉米和马铃薯种植模式下有机碳矿化的半周转期分别以C2和C1的较大。可见,种植模式和复配比均对有机碳矿化产生了影响,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的分别以砒砂岩与风沙土体积比1∶5和1∶2的复配土更能促进有机碳的积累,可作为一种生产实践助推毛乌素沙地的生态化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佩华
本试验对马铃薯+玉米间套作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阿里洋芋’、‘西薯1号’、‘抗青9-1’间套作较其净作增产分别达72%、43%、17.7%,叶绿素含量增加,晚疫病发病率分别降低58%、48%、53.8%,病情指数分别降低35%、39%、73.3%,间套作较净作对马铃薯品质影响较小,马铃薯田间自然环境(光照强度、风速、温度、湿度、寒意、热力指数、露点温度、湿球温度)有较大改善,玉米产量减产。试验结果表明在川西南海拔1800~2000 m的山地区可大力推广马铃薯+玉米高产高效间套作种植模式,对于当前改善和发展马铃薯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铃薯 间套作 产量 品质 晚疫病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丽娟 常江 蒋丽娜 徐姗 章力干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10℃、20℃、30℃)、不同秸秆加入量(秸秆全量和过量)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方法】采用室内恒温控湿好气培养试验,对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在不同温度(10℃、20℃、30℃)条件下,设置50 g土样中加秸秆0.3 g(处理Ⅰ)、1.5 g(处理Ⅱ)、3.0 g(处理Ⅲ)及不加秸秆(CK)的处理,进行240 d的矿化培养。【结果】温度对有机碳矿化影响显著,在对照(CK)和秸秆加入量相同的处理中,有机碳的矿化累积量均随温度(10—30℃)升高而增加;温度较低(<20℃)时,CK、Ⅰ、Ⅱ、Ⅲ各处理的有机碳矿化温度系数(Q10)平均值约为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志兰 范志伟 王永刚 杨圆满 吴伯志
【目的】间作时,2种作物的种植时间常常不同,晚种作物一般会因先种作物的抑制而在中后期表现出恢复性生长,这对晚种作物的产量和间作增产优势大小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中间作玉米是否存在恢复性生长以及什么时期开始恢复性生长。【方法】以4行玉米间作4行马铃薯、单作玉米和单作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对间作玉米、单作玉米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等生育指标进行动态观测。【结果】从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和生物量数据来看,玉米移栽后75 d之内,单作玉米的生长速度大于间作玉米,间作玉米边2行的生长速度大于边1行;玉米移
关键词:
玉米 马铃薯 间作 恢复性生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雒瑞瑞 何玉鹏 郭艳丽 郑琛
本试验采用2×6试验设计,研究米糠和玉米(Zea mays)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茎叶青贮品质的影响。两个马铃薯品种是庄薯3号和青薯169号,米糠和玉米的6个混合比例(鲜重)分别是马铃薯茎叶、85%马铃薯茎叶+15%米糠(单加米糠)、81%马铃薯茎叶+15%米糠+4%玉米(4%玉米)、77%马铃薯茎叶+15%米糠+8%玉米(8%玉米)、73%马铃薯茎叶+15%米糠+12%玉米(12%玉米)、69%马铃薯茎叶+15%米糠+16%玉米(16%玉米)。结果表明,与青薯169号相比,庄薯3号有较低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粗灰分(Ash),有较高的pH、缓冲能值(BC)、粗蛋白(CP)和钙(Ca)含量。青薯169号青贮料的氨氮∶总氮(NH3-N∶TN)、乳酸(LA)、丁酸(BA)、LA∶乙酸(AA)、CP、DM和NDF含量显著低于庄薯3号青贮料(P<0.05)。马铃薯茎叶单独青贮品质最差,与其相比,仅添加米糠可以提高青贮料的LA、LA∶AA、DM和NDF,降低pH、NH3-N∶TN、AA、BA和CP(P<0.05)。在此基础上,添加玉米可进一步提高LA、LA∶AA、DM和降低pH、AA(P0.05)。在NH3-N∶TN、LA、BA、LA∶AA和DM上,马铃薯品种和米糠、玉米的混合比例间存在互作(P<0.05)。总之,马铃薯茎叶靑贮料的发酵品质随品种而变化,青薯169号马铃薯茎叶具有较好的青贮特性,并且添加15%米糠和8%玉米即可获得高品质的青贮饲料。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郝瑞军 李忠佩 车玉萍
通过对江苏省常熟市全市范围代表性水稻土采样并布置室内短期(20d)培育实验,研究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动态,并分析其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变化为4.88~27.31g/kg,平均为18.07g/kg,全氮含量变化为0.58~2.84g/kg,平均为1.86g/kg;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94.0~1287.4,18.54~81.78和7.01~28.79mg/kg,且不同土属间存在显著差异(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欧阳铖人 吴伯志 吴开贤 杨友琼 段颖丹 张晓云 字淑慧
【目的】探讨间作体系下地表特性(如地表糙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方法】结合野外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观测了种植方式(单作玉米,单作马铃薯和玉米马铃薯间作)和耕作(起垄和无垄)方式下的径流和侵蚀量特征。【结果】大田条件下起垄和种植方式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P
关键词:
间作 起垄 径流量 侵蚀量 降雨强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杨 苏以荣 何寻阳 王嫒华 郑华 黎蕾 邱虎森 赵次娴
以桂西北两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棕色石灰土、红壤),在25℃,100%空气湿度条件下培养80 d,测定培养期间土壤释放CO2量、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含量(MBC),研究桂西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SOC矿化在培养20 d后达到稳定。80d培养结束后,棕色石灰土SOC含量高的土壤,DOC/SO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呼吸熵分别为0.21%,0.94%,0.88 g/kg.h,SOC含量低的土壤分别为0.52%,0.76%,1.21 g/kg.h;红壤SOC含量高的土壤,DOC/SO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呼吸熵分别为0.76%,0.22%,5.06 g/kg.h,S...
关键词:
喀斯特 棕色石灰土 红壤 有机碳矿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郝瑞军 李忠佩 车玉萍
【目的】探讨好气与淹水处理间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量差异的变化特征。【方法】采集江苏省常熟市全市范围的代表性水稻土样品并布置室内好气与淹水处理的恒温培育试验,观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态过程及矿化量变化,比较分析不同水分状况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差异及形成机制。【结果】培养过程中不同水分状况处理下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变化趋势有显著差异,好气处理下培养前期迅速下降,而淹水处理下则迅速升高,并均在培养10d后趋于稳定;好气与淹水处理间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培养前期,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不断减小,以致培养后期差异不明显。好气处理下土壤的基础呼吸强度、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和累计矿化量分别是淹水处理的2.26—1...
关键词:
水稻土 有机碳矿化 好气 淹水 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西娜 王朝辉 李生秀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和矿质态氮的动态及其相互关系,对优化作物种植方式和养分资源管理,调控农田土壤硝态氮淋溶有重要意义。方法在黄土高原南部有大量氮素残留背景的田块上,研究了夏季多雨季节,种植作物与休闲对土壤水分与矿质氮的影响。结果在降水(含灌水82mm)364mm的夏季,休闲可使0~200cm土层的贮水量达到600mm,比播种前高204mm,比种植作物高39mm。种植作物的土壤水分可下渗至180cm深的土层,休闲土壤中则可下渗到260cm深处。种植作物时0~200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为78kg.ha-1,比休闲时减少89kg.ha-1,且硝态氮主要分布在60cm以上的土层。休闲...
关键词:
种植 休闲 蓄水量 硝态氮 铵态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彤 张学霞 王士远 赵静瑶 杨维
快速、准确地获取玉米种植面积信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信息农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遥感技术在作物种植面积提取中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作物物候信息和光谱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更是目前发展的趋势之一。选取辽宁省3县市为研究区,利用Savitzky-Golay滤波重构后的2014-2015年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提取作物物候特征和其他主要地物的NDVI曲线变化规律,结合水稻移栽期的NDVI、LSWI数据与大豆鼓粒期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数据,训练地物分类阈值、构建决策树提取2015年春玉米种植面积。考虑到耕地的
关键词:
物候 决策树 混合像元 面积提取 春玉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铁东 宋凤斌
种植方式是影响玉米光合生理特征的重要因素。在大田条件下,以玉米品种北育288和先玉335为研究材料,分析了3种不同种植方式(P1,宽窄行170 cm+30 cm;P2,宽窄行90 cm+40 cm;CK,匀垄65 cm)对玉米穗位叶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中,2种不同基因型玉米穗位叶叶片SPAD值间存在差异,宽窄行种植方式表现出明显优势;叶绿素荧光参数Fo在P1和P2中均大于CK;Fm和Fv/Fm在关键的生育时期差异显著,表现为宽窄行P1和P2大于CK;3种模式中,P1和P2中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CK。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种植方式,宽窄行种植方...
关键词:
玉米 宽窄行种植方式 光合特性 穗位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倩 张洪生 姜雯 宋希云 李瑞国
在67 500,82 500株/hm2密度水平下,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缩行宽带种植方式(三行一带、四行一带、五行一带)对夏玉米碳、氮代谢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缩行宽带种植方式成熟期地上部总氮累积量、氮收获指数均高于对照等行距种植方式,其中三行一带、四行一带、五行一带种植方式地上部总氮累积量分别高于对照16.2%,16.9%,20.0%。籽粒产量较等行距种植方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并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中,成熟期地上部总氮量、叶片氮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成熟期较高的地上部总氮积累、叶片高氮转运量可促进籽粒产量提高。而成熟期叶片C/N与籽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夏玉米 种植方式 氮积累 碳氮比 氮转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桑月秋 杨琼芬 刘彦和 卢丽丽 李文娟 周俊 谢开云 隋启君
通过调研云南省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和周年生产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马铃薯是云南省主要的优势农作物之一,分布在16个州市的128个县市区,总种植面积48.58万hm2,总产量950.8万t。以曲靖市、昆明市和昭通市为主产区,3个主产市的生产面积和产量分别是34.78万hm2和762.1万t,占全省的71.6%和76.4%。全省10大马铃薯主产县生产面积为25.92万hm2,总产量547.6万t,分别占全省的53.4%和57.6%。从周年分布状态来分析,大春马铃薯主要集中在宣威市、会泽县、镇雄县和昭阳区等县(市)种植,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6.1%和66.3%;小春马铃薯主要集...
关键词:
云南省 马铃薯 区域分布 周年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