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06)
2023(7889)
2022(6647)
2021(5993)
2020(5116)
2019(11341)
2018(10806)
2017(19839)
2016(11138)
2015(12129)
2014(11687)
2013(11491)
2012(10744)
2011(9825)
2010(9594)
2009(8889)
2008(8754)
2007(7723)
2006(6761)
2005(6064)
作者
(38098)
(31817)
(31779)
(29799)
(20106)
(15608)
(14028)
(12665)
(12241)
(11111)
(11109)
(10592)
(10499)
(10343)
(10002)
(10001)
(9763)
(9495)
(9210)
(9158)
(8447)
(7917)
(7658)
(7378)
(7327)
(7084)
(7016)
(6920)
(6676)
(6664)
学科
(39643)
经济(39552)
管理(30903)
(29426)
(22795)
企业(22795)
方法(18161)
数学(16130)
数学方法(15946)
(13257)
(12678)
(11483)
中国(10611)
(9755)
(9413)
贸易(9411)
(9201)
业经(8932)
农业(8476)
技术(6842)
(6705)
(6697)
环境(6647)
银行(6627)
(6522)
金融(6521)
(6443)
财务(6434)
财务管理(6416)
(6310)
机构
大学(164799)
学院(162120)
研究(63888)
(62587)
经济(61408)
管理(56618)
理学(49806)
理学院(49120)
管理学(48037)
管理学院(47785)
(46922)
科学(45738)
中国(45368)
农业(37895)
(36013)
业大(35904)
(35792)
研究所(33521)
中心(27829)
(27610)
农业大学(24906)
(23996)
(22919)
(22708)
北京(22280)
财经(22098)
科学院(21190)
(20764)
(20466)
(20269)
基金
项目(119860)
科学(91536)
基金(87970)
(83931)
国家(83283)
研究(73609)
科学基金(67600)
自然(48665)
自然科(47523)
自然科学(47501)
基金项目(46813)
社会(46751)
自然科学基金(46719)
(46611)
社会科(44178)
社会科学(44165)
(41175)
资助(35536)
教育(32599)
重点(28277)
计划(27508)
编号(25704)
(25552)
科技(25325)
(25117)
(25103)
科研(24478)
创新(23700)
(23366)
(22047)
期刊
(63839)
经济(63839)
学报(44393)
(42149)
研究(41819)
科学(34899)
中国(32279)
大学(31158)
学学(30235)
农业(28399)
(20553)
管理(19641)
(16084)
业大(13731)
(12748)
金融(12748)
农业大学(11349)
财经(11185)
经济研究(11067)
(10923)
教育(10820)
业经(10538)
林业(10141)
技术(9856)
科技(9756)
(9557)
问题(8894)
中国农业(8153)
自然(7599)
资源(7483)
共检索到232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晓娟  何海军  寇思荣  周玉乾  刘忠祥  杨彦忠  连晓荣  周文期  
为寻求青贮玉米(Zea mays)适宜种植密度,以6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生物产量、农艺性状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种植密度下生物产量高、营养品质好、综合性状优良的青贮玉米新品种,为试验区青贮玉米生产技术提供优化依据。结果表明,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6个品种高、中密度较低密度分别增产8.1%~43.0%和5.0%~19.9%,以陇青贮2号和北农青贮368增产幅度较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各品种青贮玉米收获天数延长,茎粗减小,持绿性降低,其中高密度较低密度收获天数延长3.2%~10.6%,茎粗减小6.0%~22.8%,持绿性降低2.7%~3.9%。各品种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较低密度降低6.8%~13.5%;相反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高密度较低密度增加5.0%~8.5%和5.9%~16.2%。综合生物产量、农艺性状、品质等相关性状,在张掖地区适栽青贮玉米品种为陇青贮2号、武科青贮107和北农青贮368,其中陇青贮2号和北农青贮368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武科青贮107适宜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顾米嫦   舒泽兵   蒲甜   杨文钰   王小春  
以西北灌区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登海618,耐荫、抗倒大豆品种吉育44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综合分析玉米密度(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与大豆密度(2021年:12、15、18万株/hm2,2022年:15、18、21万株/hm2)对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群体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密度为10.5万株/hm2产量最高,较9、12万株/hm2密度分别提高23.44%和10.56%,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14.15t/hm2。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21万株/hm2的组合下群体产量达到最高64.98 t/hm2,较最低处理(玉米密度9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增产11.97 t/hm2,较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增产3.49 t/hm2。由回归方程拟合得出玉米密度为10.96万株/hm2,大豆密度为21.00万株/hm2时,群体产量取得极大值为63.57 t/hm2。玉米、大豆密度分别为10.5、15万株/hm2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2.23%、饲草分级指数(GI)达最大值36.52,与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相比,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39个百分点,GI提高了22.55%,带状间作模式下的ADF含量、NDF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RFV)与同密度的净作玉米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处理的生物产量和青贮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名1、2的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8900,0.8723,故筛选出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高产优质密度组合为: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其次是玉米密度8.25万株/hm2+大豆密度18万株/hm2可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于德花  陈小芳  毕云霞  邵秋玲  
本研究以平展型玉米(Zea mays)雅玉青贮8号、半紧凑型品种京科青贮516和紧凑型品种黎民518为材料,研究4个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的青贮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和籽粒产量的最佳适宜密度不同,鲜草产量的适宜密度高于籽粒产量的适宜密度。随群体密度的增加玉米刈割青贮时的绿叶片数、单株鲜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呈下降趋势;秃尖长、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倒伏(折)率、瘤黑粉病病株率逐渐增加;高密度下千粒重降低;青贮生育期略有延长。供试品种中黎民518最耐密植,京科青贮516边行优势强,最不耐密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峰  闫秋艳  鲁晋秀  杨峰  董飞  王苗  贾亚琴  
为探索晋南地区玉米适宜的栽培品种和种植密度,以‘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密度处理,4.50、5.25、6.00、6.75、7.50、8.25和9.00万株/hm~2,分析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晋南夏玉米茎秆及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均增加,茎粗减小,倒伏率呈现增加趋势。同密度条件下,‘郑单958’的倒伏率低于‘先玉335’和‘浚单20’。‘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在种植密度为7.50、8.25和9.00万株/hm~2获得最大产量分别为1 1034、8 668和8 456 kg/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而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均降低,但对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综合茎秆性状和产量结果看,‘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8.25万株/hm~2时,可取得较好生产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宗贵  孙磊  王浩  王淑兰  王小利  李军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塬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差异的影响,旨在揭示旱地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规律,确定与降水资源相适应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于2015—2016年以豫玉22、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置D1(5.25万株/hm2)、D2(6.75万株/hm2)、D3(8.25万株/hm2)和D4(9.7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玉米各生育时期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1)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光合速率(Pn)、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婷婷  李军  司政邦  
【目的】探讨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品种类型处理对春玉米生长、产量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渭北旱塬区旱地玉米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豫玉22(平展型)、郑单958(紧凑型)和先玉335(耐密型)为供试品种,设置5.25,6.75,8.25和9.75万株/hm2 4种密度处理,研究各生育时期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性状、光能利用率(RUE)、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规律。【结果】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春玉米LAI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春玉米群体对旱地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最终实现增产增收;不同密度下以8.2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平均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锦越  宋碧  罗英舰  张军  刘婕  杨翠  丁含成  
【目的】黔北地区玉米种植密度较低,缺乏耐密抗倒品种,为筛选出适宜黔北地区种植的抗倒伏玉米品种。【方法】以2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抗倒力学特性的影响,以明确影响玉米倒伏的茎秆因素。【结果】同一密度下随节间部位的上升,各品种的茎秆穿刺、压折和压碎强度有所降低。增加种植密度,不同品种茎秆抗倒力学性状变化不同。先玉1171、郑单958、仲玉3号和金玉838的茎秆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较大。相关分析表明,茎秆穿刺强度与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压折强度与压碎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倒折率与茎秆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地上第4节穿刺强度和地上第3节压折强度分别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各节茎秆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压碎强度分别与倒伏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茎秆强度的大小是影响植株倒伏和倒折的主要因素。【结论】综合各参试品种的抗倒力学特性和产量认为,先玉1171、正红431、仲玉3号、靖单12号、郑单958和新中玉801表现较好,适合在黔北地区推广种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郑美  李娟  王玉芬  白岚方  张德健  
为探究内蒙古高原(东华北地区)玉米(Zea mays)青贮时间对青贮品质的影响,确定最适玉米青贮用品种及青贮时间,促进畜牧业发展。选用‘先锋38P05’、‘先玉1409’、‘海玉11’、‘利合228’和‘A6565’ 5个品种,设置青贮0、15、30、45、60和90 d,测定其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各品种青贮30 d后pH小于4.00;青贮过程中不同品种间乳酸(LA)、乙酸(AA)存在显著差异(P 0.05),‘先玉1409’青贮45 d的LA最高占鲜物质(FM)的6.18%。各品种青贮45 d后营养成分变化趋于稳定;青贮90 d后‘先玉1409’的干物质(DM)、粗脂肪(EE)和相对饲喂价值(RFV)最高,干物质为21.73%, EE和RFV分别占干物质(DM)的5.43%、170.36%,粗蛋白(CP)损失率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最低,CP损失率为36.63%,ADF占干物质的23.21%。综上,玉米青贮45 d后品质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内蒙古高原(东华北地区)选用‘先玉1409’作为青贮原材料,青贮效果最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继颖  高聚林  王志刚  于晓芳  包海柱  胡树平  刘剑  白云龙  闫东  
为揭示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各器官产量对于密度调控的响应规律,以粮饲兼用型品种冀承单3号及青贮专用型品种真金青贮31号为供试材料,设5个密度梯度,分别为45 000,60 000,75 000,90 000,97 500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了青贮玉米不同器官对全株饲用产量贡献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冀承单3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籽粒,其次是茎秆和叶片;在45 000株/hm~2及97 500株/hm~2密度下,真金青贮31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叶片,其次为茎秆,再次为籽粒;而在75 000株/hm~2密度下,真金青贮31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籽粒,其次为叶片,再次为茎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茎秆及叶片产量贡献率呈现先降后升变化趋势,苞叶、穗轴及籽粒呈现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而茎秆及叶片含水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苞叶、穗轴及籽粒含水率随着密度增加呈现先降后升变化趋势。全株产量与鲜草器官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籽粒器官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各器官产量均与其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从全株青贮产量最高角度,推荐冀承单3号适宜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推荐真金青贮31号适宜种植密度75 000株/hm~2。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桂宇  周大梁  梁欢欢  石薇  常生华  贾倩民  侯扶江  
为明确陇东地区沟垄集雨种植下青贮玉米(Zea mays)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本研究于兰州大学环县草地农业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每公顷6.0万(D_1)、7.5万(D_2)、9.0万(D_3)和10.5万(D_4)株4个种植密度,每个密度下设置0 (N_0)、120 (N_1)、240 (N_2)和360 (N_3) kg·hm-2 4种施氮水平,探究沟垄集雨下密度和施氮对青贮玉米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19年D_2、D_3和D_4密度以及2020年4个密度下,N_2和N_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_n)显著高于N_0 (P0.05),而在吐丝期、灌浆期和蜡熟期,随着密度的增加P_n降低。2)吐丝期N_2、N_3处理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N_0 (P<0.05)。随着密度的增加,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及RFV降低,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含量增高。综上,D_3N_2处理是一种陇东地区沟垄集雨下青贮玉米适宜的栽培模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贺囡囡  韦桂旺  冯云敢  蒙云飞  韦爱娟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超甜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新品种的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提高农业种植效益提供科学的栽培依据。【方法】以超甜玉米新品种桂甜161和桂甜17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2个新品种在广西农业科学院明阳基地和广西横县试点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并利用DPS软件对产量、果穗外观品质和倒伏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对2个新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穗行数和行粒数以及桂甜171的穗长和穗粗影响不大,桂甜161的穗长和穗粗随着密度增加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个品种的茎粗和单穗重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产量和倒伏率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大;横县试点桂甜161和桂甜171的产量高于明阳试点;桂甜171不管是植株性状、果穗性状还是产量都优于桂甜161;桂甜161在密度为46 425株/hm~2时综合权重最大,桂甜171在密度为53 565株/hm~2时综合权重最大。【结论】桂甜161和桂甜171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是46 425和53 565株/hm~2;2个品种在横县试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桂甜171是一个综合性状更优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推广潜力更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岳海旺  卜俊周  魏建伟  陈淑萍  彭海成  谢俊良  李洁  郭安强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籽粒灌浆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密度对群体LAI和灌浆特性的调控机制。选用冀中南地区3个高产玉米品种,研究了6种种植密度对不同生育时期群体LAI和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LAI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吐丝期达到顶峰,吐丝期以后开始下降。3个品种各生育时期LAI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相同的密度水平下,衡玉1182群体LAI要大于郑单958和先玉335,表现出较强的耐密性。玉米产量与LAI呈二次函数关系,郑单958、先玉3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仕军  朱振闯  陈志君  杨丹  张旭东  
【目的】探求不同颜色地膜和种植密度对东北雨养区春玉米田间地温、耗水量、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挖掘旱作雨养玉米水分生产潜力。【方法】2016—2018年开展了3种覆盖处理(裸地、透明地膜覆盖和黑色地膜覆盖)和3种种植密度(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的栽培试验,定位监测0—25 cm土壤耕层温度和0—120 cm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在生育前期,透明地膜覆盖处理土壤耕层积温显著高于黑色地膜覆盖处理,黑色地膜覆盖处理土壤耕层积温显著高于裸地处理;种植密度的增加使得玉米拔节期以后的土壤耕层积温下降;从全生育期耗水量看,黑色地膜和透明地膜覆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裸地处理;无论在平水年还是枯水年,玉米耗水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黑色地膜覆盖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平均较透明地膜分别高4.3%和4.6%,较裸地分别高9.2%和13.3%;在相同覆盖处理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高密度处理下,地膜覆盖明显提高经济效益,黑色地膜覆盖平均比透明地膜覆盖获得的利润多807.82元/hm~2。【结论】黑色地膜覆盖结合高密度(90 000株/hm~2)栽培模式,在保证玉米高产的基础上,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本研究可为东北雨养旱作玉米进一步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及增产增效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春奇  郑慧敏  李芸  李潮海  
【目的】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统计雌穗的花粒数量和吐丝进度;常规石蜡制片观察雌穗的发育和结构。【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雌穗小花的分化相应推迟;在吐丝初期和吐丝中期,吐丝数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吐丝后期差异不显著;小花总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饱满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未受精小花数和总退化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与种植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单穗籽干重、千粒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建华  齐华  张卫建  于吉琳  宋振伟  刘颖  郑成岩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和平展型玉米品种(丹玉39和沈单16)光合产物积累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叶向值、叶面积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而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SPAD则呈下降的趋势,说明高密度群体造成光分布不合理,叶片衰老快。不同品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紧凑型玉米品种在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下获得高产,其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产量分别为12159.85 kg.hm-2、11134.734 kg.hm-2;平展型玉米品种在种植密度为45000株hm-2下获得高产,其丹玉39和沈单16的产量分别为8514.483 kg.hm-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