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6)
- 2023(10176)
- 2022(8404)
- 2021(7615)
- 2020(6435)
- 2019(14226)
- 2018(13892)
- 2017(25361)
- 2016(14208)
- 2015(15773)
- 2014(15536)
- 2013(14930)
- 2012(13960)
- 2011(12583)
- 2010(12575)
- 2009(11562)
- 2008(11226)
- 2007(10094)
- 2006(8888)
- 2005(7996)
- 学科
- 济(50530)
- 经济(50425)
- 管理(40267)
- 业(36123)
- 企(28247)
- 企业(28247)
- 方法(21314)
- 数学(18663)
- 数学方法(18443)
- 财(16188)
- 农(16051)
- 学(15472)
- 中国(15079)
- 制(14270)
- 业经(11415)
- 体(10909)
- 贸(10537)
- 贸易(10535)
- 农业(10502)
- 易(10259)
- 银(9832)
- 银行(9772)
- 融(9478)
- 金融(9471)
- 行(9364)
- 地方(9014)
- 技术(8418)
- 务(8237)
- 财务(8207)
- 财务管理(8185)
- 机构
- 大学(205078)
- 学院(202779)
- 济(78557)
- 经济(76886)
- 研究(76740)
- 管理(71728)
- 理学(62020)
- 理学院(61229)
- 管理学(59922)
- 管理学院(59582)
- 中国(56335)
- 科学(51616)
- 农(50331)
- 京(44726)
- 所(41525)
- 农业(40281)
- 业大(39623)
- 研究所(38314)
- 财(36627)
- 中心(34285)
- 江(30903)
- 财经(28685)
- 院(27970)
- 北京(27969)
- 农业大学(26469)
- 经(26213)
- 省(26009)
- 范(25438)
- 师范(24921)
- 经济学(24247)
- 基金
- 项目(144537)
- 科学(111196)
- 基金(104743)
- 家(97312)
- 国家(96518)
- 研究(95554)
- 科学基金(79341)
- 社会(60306)
- 社会科(56911)
- 社会科学(56896)
- 省(56594)
- 基金项目(55235)
- 自然(54544)
- 自然科(53273)
- 自然科学(53249)
- 自然科学基金(52351)
- 划(49267)
- 教育(43542)
- 资助(42249)
- 编号(35974)
- 重点(33719)
- 部(31149)
- 计划(30487)
- 发(30344)
- 创(30009)
- 成果(28737)
- 科研(28666)
- 创新(28221)
- 科技(27269)
- 课题(26442)
共检索到300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永鹏 南丽丽 于闯 付双军
以甘肃省主栽品种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甘肃荒漠灌区播种量(12,16,20和24kg·hm-2)和行距配置[3种等行距10、15和20cm,2种宽窄行距6行×10cm(窄)+40cm(宽)和6行×10cm(窄)+30cm(宽)]对其干草产量、茎叶比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行距处理中,20cm行距的苜蓿干草产量显著高于15、10cm和两种宽窄行距(P<0.05);不同的播种量处理中,播种量为16kg·hm-2的苜蓿年总干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卢发光 顾立峰 刘昱茜 任桢 施雨 徐振然 周桂生 卢海潼 王小山 张网定 任志强 朱广龙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WL919品种为材料,设置15.0 kg·hm~(-2) (D_1)、30.0 kg·hm~(-2) (D_2)、45.0 kg·hm~(-2) (D_3)3个播种量,150.0 kg·hm~(-2) (N_1)、225.0 kg·hm~(-2) (N_2)、300.0 kg·hm~(-2) (N3) 3个施肥量,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盐碱地紫花苜蓿产量与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滩涂盐碱地苜蓿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的株高、干草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在中等密度(D_2)下达到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2)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条件下,苜蓿的株高、干草产量均以中密度中氮(D_2N_2)处理最优。3)播种后120 d时紫花苜蓿处于现蕾期和初花期,此时紫花苜蓿的饲草品质较好,干草产量为11 057.2 kg·hm~(-2),因此是最适宜的收获时期。4)丙二醛含量在播种后60 d时最低,此时施氮量对丙二醛含量影响不显著(P> 0.05),播种后120 d时,D_3N_2组合下丙二醛含量最低。5)随着种植密度以及施氮量的增加,脯氨酸含量先增后减。总体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D_2N_2处理下活性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中等密度(D_2)下较高,在D_2N_2处理下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在D_2、D_3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在中氮(N_2)下活性最高。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条件下,中密度中氮(D_2N_2)处理下盐碱地紫花苜蓿的生长和生理特性均能达到最优水平。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蒋朝 吴征江 李春阳 张振洲 武文莉 刘慧霞
为探寻其生物量分配对不同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互作的响应规律,为生产管理中通过种植密度和土壤含水量耦合管理来调控植物生物量分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植物生产力,完善植物适应环境因素的机制研究,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85%~90%_((W1))、75%~80%_((W2))、60%~65%_((W3))、35%~40%_((W4))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不同种植密度10_((D1))、15_((D2))、20_((D3))株·盆~(-1)对紫花苜蓿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单株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P<0.05),随土壤水分的减少,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峰值均出现在土壤水分含量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80%时。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紫花苜蓿单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P<0.05),随种植密度增大,单株地上生物量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种植密度为15株·盆~(-1)时,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则呈增高趋势。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互作只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的单株地上生物量(P<0.05),在土壤水分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80%,种植密度为15株·盆~(-1)时,紫花苜蓿单株地上生物量有最大值,为5.00 g。这一结果说明紫花苜蓿可以通过调节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来适应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条件,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本研究中土壤水分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80%,种植密度为20株·盆~(-1)时紫花苜蓿的地上、地下生物总量最大,牧草产量最高。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振洲 吴征江 李春阳 蒋朝 武文莉 刘慧霞
为探究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双因素盆栽试验,分析了土壤水分梯度(W_(1):85%~90%、W_(2):75%~80%、W_(3):60%~65%、W_(4):35%~40%土壤田间饱和含水量)和植株密度(D_(1):10株·盆~(-1)、D_(2):15株·盆~(-1)、D_(3):20株·盆~(-1))交互作用对紫花苜蓿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CA)、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无氮浸出物(NFE)及相对饲用价值(RFV)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CP、EE、NFE及RFV值在W_(2)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F、NDF、ADF及CA在W_(2)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CP、RFV随植株密度的增加而降低;EE、CA随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升高,EE在D_(1)、D_(2)处理下差异不显著并显著低于D_(3)处理,CA在D_(1)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CF、NDF及ADF随植株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CF在D_(2)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NFE随植株密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D_(1)、D_(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D_(3);土壤水分和植株密度互作对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在W_(2)土壤水分下,紫花苜蓿获得较高的CP(22.40%)、EE(3.40%)、NFE(27.04%)和RFV(151.24%),较低的CF(36.26%)、NDF(40.23%)、ADF(30.53%)和CA(10.91%);在D_(2)处理下,紫花苜蓿获得较高的NFE(27.52%)和较低的CF(37.79%)。综合考虑,当土壤水分在饱和含水量的60%~80%,植株密度为15株·盆~(-1)时,紫花苜蓿营养品质达到最佳。这一结果为紫花苜蓿田通过水分和种植密度耦合管理技术提供参考。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帆 康俊梅 赵忠祥 杨青川 张铁军
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行距、播种量对黄淮海平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产量及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0cm的行间距具有最高产量18.32t·hm-2;播种量差异对产量的影响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行间距对粗蛋白和相对饲用价值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20cm的行间距具有最高粗蛋白含量和最高相对饲用价值。随着播种量增大、行间距减小,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下降,每平米枝条数增加。单株枝条重、株高、直径、干鲜比和茎叶比等指标在不同播种量间具有显著差异,在不同行距间的差异并不显著。7.5kg·hm-2的播种量具有最大单株枝条重、株高和直径。产量和每平米枝条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每平米枝条数与单株枝条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源 高洪文 王赞 孙桂枝
采取播种量、播种方式及品种三因素正交设计为试验处理,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对紫花苜蓿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水平结构特征系数除消光系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特征系数呈显著性差异,产量性状除株高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呈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栽培模式 冠层结构 产量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丽平 胡焕焕 李瑞奇 李慧玲 常春丽 李雁鸣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配置和4种密度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相同密度下,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基本上最高,20 cm等宽行次之,16.7 cm+16.7 cm+26.7cm三密一稀种植样式最低。4种种植密度下的群体总茎数以高密度最大,随密度降低群体总茎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以中密度的较高,过大或过小密度的较低。即密度为300万/hm2或420万/hm2基本苗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密度为180万/hm2或540万/hm...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金虎 赵铭森 冯旭平 孔佳茜 孟晓康 吴昌娟 康红梅
为探索能兼顾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的多用途种植模式,以‘晋麻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等行距M_1(35 cm)和宽窄行M_2(宽行50 cm,窄行20 cm)2种行距,以及30(D_1)、 45(D_2)和60万株/hm~2(D_3)3种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品种‘晋麻1号’的农艺性状、SPAD值、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M_1相比,宽窄行M_2种植在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有效株数、SPAD值、光合性能和产量方面更有优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影响显著,在D_1下,M_2分别比M_1增产28.28%、18.65%和13.81%;在D_2下,M_2分别比M_1增产19.37%、27.37%和4.07%;在D_3下,M_2分别比M_1增产21.55%、16.80%和5.68%。不同行距配置下密度对产量影响表现不同,在M_1下,麻叶产量表现为D_1>D_3>D_2,麻秆和麻皮产量都表现为D_2>D_1>D_3;在M_2下,麻叶产量表现为D_2>D_1>D_3,麻秆和麻皮产量都表现为D_1>D_2>D_3。综合分析后推荐宽窄行种植(宽行50 cm,窄行20 cm),密度30万株/hm~2作为工业大麻多功能综合利用种植模式,可兼顾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寇江涛 师尚礼 蔡卓山
【目的】垄沟覆膜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年降水量250-350mm的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区旱作紫花苜蓿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置膜垄和土垄集雨处理,垄为集雨区,沟为种植区,研究不同沟垄宽比和覆盖方式对旱作紫花苜蓿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并确定最优的集雨处理。【结果】各指标值反映出,膜垄处理明显优于土垄处理;所有处理中以MR60(覆膜处理,沟垄宽比为60cm﹕60cm)表现最优,出苗率、成苗率和越冬率分别较对照(平作,CK)提高16.01%、16.03%和18.25%,生长速度和再生速度分别较CK提高65.30%、56.41%,生长高度、分枝数和干草产量分别较C...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垄沟集雨 生长特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小赟 王琦 张登奎 周旭姣 赵武成 赵晓乐 刘青林 崔循臻
垄沟集雨种植是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区缓解干旱和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节水耕作措施,耐久环保覆盖材料缺乏是限制垄沟集雨种植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探寻适宜覆盖材料,本研究以生物炭-土壤结皮作为垄沟集雨种植覆盖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种生物炭类型(玉米秸秆炭和牛粪炭),副区为3种生物炭施加量[0(土垄)、3×10~4(单倍炭)和6×10~4 kg·hm~(-2)(双倍炭)],研究生物炭-土壤结皮覆盖垄沟集雨种植对径流、土壤水分、养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营养成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牛粪炭-土壤结皮覆盖集雨垄相比,玉米秸秆炭-土壤结皮覆盖集雨垄提高径流系数、土壤水分、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玉米秸秆炭-土壤结皮覆盖集雨垄的紫花苜蓿全生育期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34%和0.82 kg·(hm~2·mm)~(-1)。径流系数和土壤贮水量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养分、pH、紫花苜蓿品质和相对饲喂价值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与土垄相比,单倍炭垄和双倍炭垄的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分别增加3.96%~11.05%和3.33%~6.4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0.96~1.88和0.98~1.38 kg·(hm~2·mm)~(-1)。综合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分析,单倍(3×10~4 kg·hm~(-2))玉米秸秆炭-土壤结皮适宜于垄沟集雨种植模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文瑞 蒋朝 唐娜 吴征江 武文莉 戴洪伟 李春鸣 刘慧霞
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和植株密度是栽培草地管理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85%~90%、 75%~80%、 60%~65%、 35%~40%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植株密度(10、 15、 20株·盆~(-1))互作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植株性状和叶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株高、分枝数、根颈直径、主根长和叶绿素含量随土壤含水量增大,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而叶面积和叶片干重表现为增加趋势。紫花苜蓿根颈直径、主根直径、叶面积、叶片干重随植株密度增大,均呈减小趋势,而叶绿素a和叶绿素b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水分和植株密度互作仅显著影响了根颈直径(P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华锋 肖金帅 郭孝 介晓磊 刘世亮 化党领 鲁剑巍 刘芳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肥配施对黄河滩区紫花苜蓿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饲草产量,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饲草产量增幅为8.62%~30.92%,氮、磷、钾肥配施效果显著优于单施;配施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粗脂肪、磷等的含量,且氮、磷、钾肥配施效果显著优于单施;能显著降低紫花苜蓿无氮浸出物含量.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氮肥 磷肥 钾肥 产量 品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香来 潘佳 陈利军 袁祯 胡小文
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苜蓿干草产量,综合3年实际总干草产量得出,当施氮肥50 kg·hm–2、磷肥120 kg·hm–2、钾肥60 kg·hm–2时,干草产量最高,为39.76 t·hm–2,比对照高出44%。基于3年干草总产量与施肥处理的函数关系得出,当施氮肥68.3 kg·hm–2、磷肥130.7 kg·hm–2、钾肥55.0 kg·hm–2时,可获得最高总干草产量,为41.18 t·hm–2。施肥显著提高了苜蓿粗蛋白含量与相对饲用价值(P 0.05)。
关键词:
施肥 紫花苜蓿 黄土高原 产量 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蒯婕 李真 汪波 刘芳 叶俊 周广生
【目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甘蓝型油菜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缩小产量差,明确密植油菜产量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2016—2017年选用华杂62(常规株型,简称HZ62)、2017—2018年选用华杂62和品系1301(紧凑株型)设置密度15×10~4(D1)、30×10~4(D2)和45×10~4株/hm~2(D3)为主区,行距15(R15)、25(R25)和35 cm(R35)为副区,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和分配、茎秆和叶片碳氮代谢、根系活力和成熟期产量的变化。【结果】增加密度后,油菜个体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成熟期根颈粗、根干重、地上部干重以及株高均降低,有效分枝数减少,同一密度下缩小行距后降幅减小,D1、D2和D3密度条件下,在行距R25、R15和R15时各指标均表现最佳。与传统的密度行距配置(D1R25)相比,增加密度缩小行距(D3R15)后,2017—2018年,HZ62和1301两品种单株产量分别降低了57.14%和55.73%,但群体产量增加了21.55%和30.9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苗期叶片干物质分配率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茎秆和根系干物质分配率与群体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苗期各器官生长指标发现,密度增加后,苗期叶片SPAD值、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根系活力均显著降低,而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同一密度下,通过调节行距、减小株行距差异时,单株油菜叶片SPAD值、叶片和茎秆C/N、群体LAI及根系生物量增加,为成熟期产量奠定了基础。2017—2018年,与D1R25相比,D3R15处理下,HZ62茎秆C/N下降了22.95%,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和活力分别降低了35.60%、16.07%和15.51%,叶片C/N和群体根系生物量则分别增加了16.11%和83.44%;1301茎秆C/N下降了19.71%、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和活力分别降低了30.87%、22.63%和22.85%,叶片C/N和群体根系生物量则分别增加了14.84%和108.21%。【结论】本试验条件下,与传统密度行距配置相比,不同株型油菜参试品种在增加密度缩小行距后均能通过促进苗期单株叶片氮代谢,同时增加了苗期叶片SPAD值、群体光合叶面积、群体根系生物量,提高了根系活力实现增产。
关键词:
油菜 密度 行距 苗期性状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覃凤 汪小飞 吴臻 胡一波 王小琴 张家伟 蔡铁
【目的】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积累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明确适应于小麦沟垄集雨种植合理的密度及行距,为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方旱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1年在集雨种植模式下设置两个密度(低密度:180万株/hm~2;高密度:225万株/hm~2)和两种行距处理(等行距:20 cm;非等行距:12.5 cm﹕35 cm﹕12.5 cm),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对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和倒伏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集雨种植模式下提高种植密度,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的净光合速率(Pn)、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均明显降低,茎秆倒伏指数显著增高;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非等行距处理可改变植株各指标,其中,相较于高种植密度+等行距处理,植株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Pn明显提高,增幅分别为7.7%—16.5%、5.3%—37.7%、11.9%—24.9%,茎秆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分别提高了9.8%—15.0%、8.8%—27.4%、8.2%—41.1%,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分别增加4.5%—19.8%、5.9%—31.2%,茎秆折断弯矩提高4.8%—17.3%,茎秆倒伏指数降低10.9%—25.9%,小麦产量亦显著提高了13.5%—15.2%。相关分析表明,小麦茎秆基部节间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与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Pn及茎秆折断弯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集雨种植模式下,通过非等行距种植调节群体空间分布,可有效提升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光合速率,促进茎秆糖类物质合成积累,增强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进而降低小麦倒伏发生率,提高籽粒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