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04)
- 2023(9615)
- 2022(8062)
- 2021(7239)
- 2020(6124)
- 2019(13614)
- 2018(13010)
- 2017(23746)
- 2016(13352)
- 2015(14587)
- 2014(14125)
- 2013(13956)
- 2012(13071)
- 2011(11869)
- 2010(11731)
- 2009(11029)
- 2008(10967)
- 2007(9876)
- 2006(8653)
- 2005(7863)
- 学科
- 济(48254)
- 经济(48160)
- 管理(37922)
- 业(36070)
- 企(29104)
- 企业(29104)
- 方法(21085)
- 数学(18192)
- 数学方法(17955)
- 学(15550)
- 农(14793)
- 财(14552)
- 中国(13028)
- 制(11611)
- 业经(11569)
- 贸(10514)
- 贸易(10509)
- 易(10246)
- 农业(9880)
- 务(8659)
- 财务(8649)
- 财务管理(8628)
- 地方(8339)
- 企业财务(8214)
- 技术(7990)
- 银(7959)
- 环境(7958)
- 银行(7889)
- 体(7868)
- 融(7715)
- 机构
- 大学(195951)
- 学院(192675)
- 研究(74558)
- 济(74071)
- 经济(72600)
- 管理(68044)
- 理学(59161)
- 理学院(58349)
- 管理学(57089)
- 管理学院(56770)
- 中国(53712)
- 科学(51839)
- 农(50909)
- 京(42710)
- 所(41263)
- 农业(40931)
- 业大(39804)
- 研究所(38158)
- 财(34194)
- 中心(32516)
- 江(30569)
- 院(27108)
- 北京(26940)
- 财经(26910)
- 农业大学(26812)
- 省(26534)
- 经(24555)
- 范(24112)
- 科学院(23627)
- 师范(23617)
- 基金
- 项目(137896)
- 科学(105607)
- 基金(100358)
- 家(94679)
- 国家(93942)
- 研究(88092)
- 科学基金(76599)
- 社会(55643)
- 自然(54119)
- 省(53562)
- 基金项目(52994)
- 自然科(52835)
- 自然科学(52807)
- 社会科(52510)
- 社会科学(52495)
- 自然科学基金(51947)
- 划(47187)
- 资助(40676)
- 教育(39297)
- 重点(32308)
- 编号(31930)
- 计划(30194)
- 部(29482)
- 发(28956)
- 创(28706)
- 科研(27662)
- 科技(27554)
- 创新(27013)
- 业(26015)
- 成果(25006)
共检索到286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张兴端 张健 晏庆九 向振凡 张芳魁 邹永翠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对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饲草产量和饲用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施氮及其交互效应对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饲草产量和饲用价值影响显著。低密度和高密度均降低了饲草产量,较高的施氮量提高饲草产量。饲草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相对饲用价值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和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则相反。5种营养成分产量均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分别呈"低-高-低"和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说明在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充分利用密氮互作效应,提高饲草产量和饲用价值。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墨西哥大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吉旺 胡昌浩 王空军 董树亭 刘鹏
通过设置7.50、11.25和15.00万株/ha3个种植密度,研究其对全株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的饲用物质产量显著降低,但群体鲜物质和干物质产量显著增加,且在高密度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全株玉米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差异显著,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以及总能量的产量显著增加。合理的增加种植密度,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动力2003进行调控,可以改善玉米的植株性状,获得较高的饲用物质产量,提高全株玉米的饲用营养价值。
关键词:
夏玉米 种植密度 饲用营养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永军 王空军 董树亭 胡昌浩 张吉旺 刘鹏
采用池栽方法研究了氮肥用量、时期对一年生夏播墨西哥玉米(Zea mexicana)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并运用概略养分分析法来评价其饲用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夏播墨西哥玉米生长季内刈割 3 茬,叶片对产量与品质的形成贡献最大;在中氮(300 kg·ha-1)和高氮(600 kg·ha-1)2 种水平下,氮肥用量对第 1 茬草产量的影响大,底肥肥效仅持续作用到第 2 茬的叶片;第 2 茬的茎鞘及第 3 茬的整个收获部分都表现追肥效应。增施氮肥提高了粗蛋白(CP)、粗脂肪(EE)的含量,降低了粗灰分(CA)、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含量,氮肥水平对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NFE)及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莉 陈斌 刘兴锋 罗迎社 谷振军 张党权
近年来我国可用林地逐渐减少,开发林下经济作物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新兴发展方向。以此为背景,采用饲用牧草与小乔木的套种技术,于油茶林下种植墨西哥玉米草,并分析2个不同生长时期玉米草中粗蛋白、有机质等9种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别。林下种植中等生长期墨西哥玉米草与短生长期玉米草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分别为14.91%和12.87%,粗灰分含量分别为5.11%和5.45%,钙含量分别为0.26%和0.33%,磷含量分别为0.23%和0.2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3.41 g/kg和19.29 g/kg,粗纤维含量分别为284.55 g/kg和235.28 g/kg,干物质含量分别为85.09%和87.13%,有机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亚娟 韩霜 沙莎 何闻静 罗红兵 陈平平 易镇邪
为完善洞庭湖区机收夏玉米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2个宜机收玉米品种(郑单958、湘农玉27号)为材料,于2017—2018年在湖南桃源县开展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150、225、300 kg/hm~2)与种植密度(60 000、75 000、90 000株/hm~2)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全生育期随施氮量增加延长2~4 d,适当早播可以缩短夏玉米全生育期;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无显著性影响,种植密度、品种和种植密度互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宜随种植密度增大适当减少;郑单958在90 000株/hm~2与15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最高,湘农玉27号在90 000株/hm~2与225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最高;施氮量、种植密度及两者的互作对夏玉米氮素吸收效率与氮肥利用效率影响显著;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降低与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2个品种均适应密植机收,适当控制施氮量、增大种植密度,有利于夏玉米氮肥高效吸收与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秀燕 蔡毅 傅杰 唐祈林 荣廷昭
【目的】对玉蜀黍属现今分类的所有大刍草种和玉米进行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为揭示其进化趋势与种间亲缘关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玉米和大刍草的染色体数目,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玉蜀黍属内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数目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为2n=4x=40外,其余种(亚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0。玉蜀黍属内亚属间以及亚属内物种间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小,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均由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随体全部位于短臂上;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具2对随体外,其余种(亚种)均具1对随体,其中,玉米的随体位于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大刍草的随体均位于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核型分类...
关键词:
玉米 大刍草 染色体 核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段佳鑫 臧庆吉 薛世明 方云霞 蔡明 刘彦培 侯洁琼 黄梅芬 钟绍丽 张美艳
为探究亚热带区青贮玉米与籽粒苋间作的最佳比例及间作对饲草农艺性状、产量以及青贮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将青贮玉米与籽粒苋以T1(3∶1)、T2(3∶2)、T3(4∶2)三种不同间作方式进行种植,同时以玉米单作CK1和籽粒苋单作CK2进行对照,对青贮玉米和籽粒苋的株高、茎粗等相关农艺性、产量及青贮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方式对青贮玉米的株高和籽粒苋的茎粗存在显著影响(P<0.05);与CK1处理相比,T2 (3∶2)和T3 (4∶2)处理下的鲜草产量分别提高6.84 %和11.33 %,数值达113.68t·hm~(-2)和118.46t·hm~(-2),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在所有处理中,CK1处理的干草总产量最高,为24.57 t·hm~(-2),显著高于T1(3∶1)处理(P<0.05)。对于混贮品质而言,T3处理的干物质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间作处理(P<0.01);T2处理的粗蛋白含量和乳酸含量较高,显著高于籽粒苋单作和其它间作处理,分别为12.1%、4.83%(P<0.05)。综合分析表明,在滇中地区青贮玉米和籽粒苋以3∶2间作种植可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和较好的青贮营养品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孔令中 顾万荣 林亚男 曲天明 艾俊国 赵先龙 李晶 魏湜
以东农253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设置了0-N(不施氮)、70-N(195kg/hm2)、100-N(279kg/hm2)、130-N(362kg/hm2)四个氮肥处理,来研究施氮量对高密度种植下寒地春玉米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个氮肥处理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及Fv/Fm(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呈倒"V"趋势变化,均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100-N处理功能叶片的SPAD值在灌浆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00-N处理下的玉米功能叶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光抑制最弱。吐丝期100-N处理的LAI(叶面积指数)数值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灌浆期后100-N处理群体LAD...
关键词:
施氮量 春玉米 高密种植 光合生理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倩 张洪生 姜雯 宋希云 李瑞国
在67 500,82 500株/hm2密度水平下,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缩行宽带种植方式(三行一带、四行一带、五行一带)对夏玉米碳、氮代谢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缩行宽带种植方式成熟期地上部总氮累积量、氮收获指数均高于对照等行距种植方式,其中三行一带、四行一带、五行一带种植方式地上部总氮累积量分别高于对照16.2%,16.9%,20.0%。籽粒产量较等行距种植方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并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中,成熟期地上部总氮量、叶片氮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成熟期较高的地上部总氮积累、叶片高氮转运量可促进籽粒产量提高。而成熟期叶片C/N与籽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夏玉米 种植方式 氮积累 碳氮比 氮转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峰 闫秋艳 鲁晋秀 杨峰 董飞 王苗 贾亚琴
为探索晋南地区玉米适宜的栽培品种和种植密度,以‘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密度处理,4.50、5.25、6.00、6.75、7.50、8.25和9.00万株/hm~2,分析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晋南夏玉米茎秆及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均增加,茎粗减小,倒伏率呈现增加趋势。同密度条件下,‘郑单958’的倒伏率低于‘先玉335’和‘浚单20’。‘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在种植密度为7.50、8.25和9.00万株/hm~2获得最大产量分别为1 1034、8 668和8 456 kg/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而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均降低,但对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综合茎秆性状和产量结果看,‘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8.25万株/hm~2时,可取得较好生产效益。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晓娟 何海军 寇思荣 周玉乾 刘忠祥 杨彦忠 连晓荣 周文期
为寻求青贮玉米(Zea mays)适宜种植密度,以6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生物产量、农艺性状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种植密度下生物产量高、营养品质好、综合性状优良的青贮玉米新品种,为试验区青贮玉米生产技术提供优化依据。结果表明,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6个品种高、中密度较低密度分别增产8.1%~43.0%和5.0%~19.9%,以陇青贮2号和北农青贮368增产幅度较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各品种青贮玉米收获天数延长,茎粗减小,持绿性降低,其中高密度较低密度收获天数延长3.2%~10.6%,茎粗减小6.0%~22.8%,持绿性降低2.7%~3.9%。各品种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较低密度降低6.8%~13.5%;相反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高密度较低密度增加5.0%~8.5%和5.9%~16.2%。综合生物产量、农艺性状、品质等相关性状,在张掖地区适栽青贮玉米品种为陇青贮2号、武科青贮107和北农青贮368,其中陇青贮2号和北农青贮368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武科青贮107适宜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春奇 郑慧敏 李芸 李潮海
【目的】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统计雌穗的花粒数量和吐丝进度;常规石蜡制片观察雌穗的发育和结构。【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雌穗小花的分化相应推迟;在吐丝初期和吐丝中期,吐丝数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吐丝后期差异不显著;小花总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饱满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未受精小花数和总退化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与种植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单穗籽干重、千粒重、...
关键词:
种植密度 玉米雌穗 发育 产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婷婷 李军 司政邦
【目的】探讨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品种类型处理对春玉米生长、产量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渭北旱塬区旱地玉米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豫玉22(平展型)、郑单958(紧凑型)和先玉335(耐密型)为供试品种,设置5.25,6.75,8.25和9.75万株/hm2 4种密度处理,研究各生育时期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性状、光能利用率(RUE)、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规律。【结果】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春玉米LAI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春玉米群体对旱地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最终实现增产增收;不同密度下以8.2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平均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金汕 董庆国 方伏荣 王仙 王钊英 郑伟 胡艳红 赵风兰 张建平
以甘啤4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啤酒大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中,主区种植密度(D)设325(D_(325))、375(D_(375))和425万株/hm~2(D_(425))3个水平;裂区施氮量(N)设0(N_0)、75(N_(75))、150(N_(150))、225(N_(225))和300kg/hm~2(N_(300))5个水平。结果表明,密度对大麦植株氮磷钾含量、旗叶SPAD值、穗下节间长度及主要品质性状等影响均不显著,而对株高、茎秆直径、旗叶叶面积和成穗率的影响达显著性水平。株高、茎秆直径和旗叶叶面积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植株含氮量、穗长、穗粒数...
关键词:
大麦 施氮 密度 产量 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雷恩 耿永克 陈卢发 杨永兵 王岳东 唐启源
为了研究不同的施氮模式和种植密度对西南夏玉米产量形成及茎腐病和穗粒腐病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2个施氮模式(CNP:传统施氮模式; RDNP:氮肥减量间隔穴深施模式)和3个密度(D1:习惯稀植5.25万株/hm~2;D2:密植6.75万株/hm~2;D3:密植8.25万株/hm~2),分析不同施氮模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探明影响玉米机收质量的茎腐病和穗粒腐病发病规律。结果表明,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是RDNP下的氮肥偏生产力比CNP提高了33.7%;RDNP通过缓解花后净光合速率(Pn)、叶片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的衰减幅度,弥补花前形成穗粒数不足,从而使其干物质总量和产量稳定不变;RDNP下的玉米茎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较CNP下降了4.8百分点和26.8%,而对穗粒腐病的发病率影响不显著。密植D2和D3较稀植D1均可显著增产,但D3持续增产幅度下降明显,同时D3下的玉米茎腐病和穗粒腐病发病严重,而D2和D1下的发病轻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施氮模式RDNP与适度密植D2处理在氮肥减量的同时可提高玉米单产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效控制玉米茎腐病和穗粒腐病,降低植株倒折风险,为西南夏玉米实现绿色增产和利于机械化收获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