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94)
2023(12061)
2022(9988)
2021(9299)
2020(7621)
2019(17501)
2018(17775)
2017(34371)
2016(18883)
2015(21421)
2014(21306)
2013(20947)
2012(18974)
2011(17370)
2010(17479)
2009(15982)
2008(15527)
2007(14056)
2006(12557)
2005(11190)
作者
(53641)
(45564)
(44632)
(42643)
(28215)
(21836)
(20112)
(17706)
(17135)
(15985)
(15363)
(15319)
(14411)
(14310)
(14051)
(13693)
(13381)
(13115)
(12959)
(12923)
(11321)
(11200)
(11136)
(10486)
(10291)
(10065)
(10041)
(9882)
(9185)
(8961)
学科
(77097)
经济(76998)
(58580)
管理(54891)
(48283)
(37139)
企业(37139)
农业(31786)
方法(30996)
数学(27970)
数学方法(27378)
业经(21319)
(19118)
中国(18653)
(18060)
环境(16704)
地方(15445)
(14660)
(13829)
(12663)
贸易(12656)
(12337)
(12288)
(11991)
(11461)
银行(11445)
技术(11259)
(11208)
(10970)
(10938)
机构
学院(265832)
大学(259825)
(108344)
经济(106045)
管理(102535)
理学(88884)
研究(88388)
理学院(87933)
管理学(86056)
管理学院(85600)
中国(69487)
(65346)
科学(55214)
(54724)
农业(50355)
(48514)
业大(47693)
(44643)
中心(42650)
(41309)
研究所(40240)
财经(37697)
(34108)
北京(33555)
(33392)
师范(33055)
(32187)
农业大学(31614)
经济学(31463)
(31370)
基金
项目(180800)
科学(142289)
研究(132941)
基金(130491)
(114264)
国家(113281)
科学基金(96929)
社会(84049)
社会科(79338)
社会科学(79316)
(73350)
基金项目(69106)
自然(62768)
自然科(61216)
自然科学(61207)
(60506)
自然科学基金(60049)
教育(59947)
编号(55344)
资助(52846)
成果(43404)
重点(40670)
(39948)
(39710)
课题(37836)
(37747)
(37640)
(35685)
创新(35436)
科研(34527)
期刊
(125502)
经济(125502)
研究(73444)
(68262)
中国(58008)
农业(46545)
学报(41952)
科学(39747)
(37270)
管理(34615)
大学(32893)
学学(31315)
业经(26818)
教育(26546)
(25647)
金融(25647)
技术(24533)
(23209)
问题(17679)
财经(17597)
经济研究(16821)
(15346)
农村(15046)
(15046)
(15033)
农业经济(14747)
资源(13968)
世界(13448)
技术经济(13287)
统计(13270)
共检索到397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晓炜  王小龙  
【目的】基于农业碳计量学方法对种养复杂系统全生命周期固碳减排效果的综合评估,是从全产业链视角开展我国低碳农作制度设计和优化的基础。本研究比较了5种系统情景及其对应的种养循环产业链碳足迹评估框架,以期为国内外低碳农作制度创建提供科学、合理、可用的方法学借鉴。【方法】研究基于ISO 14040发布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框架,结合IPCC提供的农田和养殖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在不同的系统边界下,构建种养循环农作制度碳足迹评估框架,并以华南热作区鲜食玉米-奶牛-粪便还田循环模式为实证研究对象开展评估效果验证。【结果】评估框架明确了种养循环和分离模式全产业链都包含有农资投入、农田种植、动物养殖、粪便管理、运输和土壤碳汇变化等6个核算环节,并对各环节的碳计量学逻辑及其碳足迹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案例结果表明,鲜食玉米-奶牛-粪便还田种养循环模式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比分离模式降低了34.44%,表现出更好的固碳减排效果。评估框架对种养“耦合”或“脱耦”后对上游农资生产及运输环节的“间接排放”,以及下游产业链饲料替代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替代性减排”特征能够充分体现,实景系统田间实测数据和调研数据与背景系统的模型评估参数相结合,所得评估结果更加贴近种养循环农作制度的生产实际。【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种养循环农作制度碳足迹评估框架,能够在全生命周期视角和合理的系统边界下,进行种养产业链循环和分离系统固碳减排效果的综合评估,并提供优化方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鹏  安颖蔚  冯良山  
为了探索辽宁地区适宜的鲜食玉米复种模式,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种鲜食玉米复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鲜食玉米复种菜用大豆模式主要限制因素为劳动强度和产品畅销度,在区域大规模种植较为困难。鲜食玉米复种鲜食玉米模式在突破了种植技术难点的基础上,是区域较为高效的种植模式。在开拓芸豆市场和完善复种技术基础上,鲜食玉米复种芸豆模式同样也是一种高效的复种模式。鲜食玉米复种萝卜和白菜是区域传统的模式,为增加经济效益该模式需要应对市场变化适当调整种植规模,提高产品价格。鲜食玉米复种谷子模式尽管经济效益较低,但是一种省工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鹏  安颖蔚  冯良山  
为了探索辽宁地区适宜的鲜食玉米复种模式,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种鲜食玉米复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鲜食玉米复种菜用大豆模式主要限制因素为劳动强度和产品畅销度,在区域大规模种植较为困难。鲜食玉米复种鲜食玉米模式在突破了种植技术难点的基础上,是区域较为高效的种植模式。在开拓芸豆市场和完善复种技术基础上,鲜食玉米复种芸豆模式同样也是一种高效的复种模式。鲜食玉米复种萝卜和白菜是区域传统的模式,为增加经济效益该模式需要应对市场变化适当调整种植规模,提高产品价格。鲜食玉米复种谷子模式尽管经济效益较低,但是一种省工的种植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杰  王志刚  郗凤明  邴龙飞  王美玲  
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畜禽粪便排放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区域畜禽养殖农户和有机肥企业的实地调查及年鉴数据为基础,概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现状,对比畜禽粪便和施用化肥所含养分总量,分析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等问题。结果表明:研究区畜禽粪便资源总量为129.23万吨,商品化有机肥资源仅占总量的8.13%,农民直接购买用于传统肥料占总量的55.87%,闲置丢弃畜禽粪便约达36.00%,有机肥资源浪费较大,畜禽粪便污染较为严重;从2006~2012年畜禽粪便所含养分量与同期施用化肥养分量的平均替代率为55.55%,畜禽粪便资源化发展潜力巨大。基于此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税红霞  何丹  王秀全  张华  卢庭启  蒋晓芳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以2010年四川省鲜食甜玉米区试14个组合的10个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关联度的大小依次为穗行数>穗长>行粒数>穗粗>出苗-采收>穗位高>株高>百粒重>秃尖>出籽率,穗行数是影响甜玉米鲜穗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穗长、行粒数,而出籽率对产量影响较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轶冰  张翠丽  杨改河  卜东升  楚莉莉  任广鑫  冯永忠  
【目的】探索牲畜粪便和玉米秸秆混合发酵的产气量与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之间的关系,确定农村户用沼气原料和最佳发酵温度,为提高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发酵装置,以猪粪、牛粪和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原料,以常温厌氧发酵池的底物为接种物,在总固体TS质量分数为8%条件下进行批量试验,在25~40℃,每5℃设一个温度梯度,研究不同发酵温度对猪粪、牛粪与玉米秸秆按不同比例(质量比为1∶1,2∶1,3∶1)配比混合发酵的产气速率、产气量及发酵时间的影响,并用SAS软件对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得出各影响因子的最优值。【结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25~4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孝丽  周应恒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标准,实证分析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节肥、节药的生态环境效应。调查分析显示,稻-鱼模式下农户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使用量要减少15.21%,农药使用量要减少40.17%;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方稻区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的稻田面积占水稻生产总面积的百分比与化肥、农药使用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 2和-0.979 9。可以看出,在稻-鱼的稻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磊刚  陈阜  孔凡磊  范士超  
农业碳足迹理论可以系统评价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碳排放,是构建低碳农业的理论基础,对实现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本文基于河北吴桥县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研究方法,评价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的大小为1 737.37±337.02 kgCe/hm2.a,生产1 kg粮食的碳成本是0.12±0.03 kgCe,其中冬小麦的碳足迹是1 101.3l±251.91 kgCe/hm2.a,小麦的碳成本是0.16±0.04kgCe/kg,夏玉米的碳足迹是636.06±163.90 kgCe/hm...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一鸣   陈晨晨   赵智强   蒲胜海   马红红   吴湘琳   钱海峰   楚天舒   李晓红  
为完善面向土壤固碳的畜禽粪便承载力估算方法研究,以北大荒集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种养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种养业生产现状与农田土壤固碳机制,以静稳态模型为基础,构建基于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的畜禽粪便农田承载力模型;设定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目标值,估算每hm2农田适宜施用畜禽粪便有机肥量与畜禽承载量。结果表明:1)当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维持当前水平,北大荒集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田可承载的畜禽养殖量以猪当量计分别为180.5~832.1和14.7~327.6头/hm2。2)考虑土壤固碳需求,两地畜禽养殖业未来发展潜力大。本研究成果可为区域种养结合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雪芳  王义发  罗红兵  黄璜  
以6个糯玉米自交系为试材,采用Griffing方法(4)完全双列杂交,研究鲜食糯玉米株高、穗位高、地上第一节茎粗、地上第一节茎长、生育期、穗重、穗长、穗粗等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除地上第一节茎长外,其余各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异均极显著;除穗粗及地上第一节茎长差异显著外,其余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差异均极显著;穗粗主要受加性基因决定,其余性状同时存在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在多数性状上,一般配合力表现较高的自交系有P2、P6、P3和P5;特殊配合力表现较高的组合有P36、P15、P12、P16、P23和P26.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季国军  纪洪亭  程琨  刘满强  江瑜  胡正锟  张岳芳  胡乃娟  唐若迪  胡锋  
[目的]稻田通过排放温室气体和活性氮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系统分析江苏不同稻田轮作模式碳、氮足迹及其构成。[方法]以江苏新型经营主体为调查对象,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江苏不同稻田轮作模式碳、氮足迹及其构成。[结果]不同稻田轮作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面积氮足迹从高到低依次为稻麦轮作(18.22 t·hm~(-2)和139.54 kg·hm~(-2))、稻油轮作(13.20 t·hm~(-2)和101.65 kg·hm~(-2))、稻绿肥轮作(10.20 t·hm~(-2)和73.19 kg·hm~(-2)),单位产量碳足迹和氮足迹在不同轮作模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稻田轮作模式单位面积碳、氮足迹存在区域差异,稻麦单位面积碳、氮足迹和稻油单位面积氮足迹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北地区、苏中地区、苏南地区,稻油轮作单位面积碳足迹和稻绿肥轮作单位面积碳、氮足迹在不同地区差异均不显著。对单位产量氮足迹而言,稻麦轮作单位产量氮足迹在不同地区差异显著,而稻麦轮作单位产量碳足迹、稻油和稻绿肥轮作单位产量碳、氮足迹在不同地区差异均不显著。不同轮作模式碳足迹主要来源CH_(4)排放和氮肥使用导致的碳足迹,占比分别为46.6%~50.7%和23.9%~25.2%。氮肥施用导致的氨挥发、氮素径流、氮素淋失及氮肥投入是不同稻田轮作模式氮足迹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52.2%~59.0%、14.6%~20.21%、8.7%~10.8%和7.8%~7.9%。[结论]稻油轮作和稻绿肥轮作模式是一种较为低碳和低氮的轮作模式,而考虑粮食安全,选择稻麦轮作模式优于稻油轮作和稻绿肥轮作模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淑梅  曲晓燕  张洪生  姜雯  
将冬小麦、夏玉米作为整体,研究耕作定位试验(10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耕作试验(第2年)结果表明:与玉米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相比,收获期土壤含水量受耕作方式影响更显著,其中土壤表层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耕作处理为A2B2R(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20~40 cm、40~60 cm均为A1B2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最高。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各土层温度均值(上午8时)为A3B2R(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和A1B1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隔年旋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土壤温度最高,比对照(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伦江  张雪梅  曾顺德  唐春红  曾志红  
以渝糯851乳熟期鲜食糯玉米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处理鲜穗采后贮藏期生理、生化及食味品质指标,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索鲜穗采后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后0℃低温与25℃室温贮藏相比,低温有效抑制鲜穗呼吸生理、蒸腾生理、可溶性糖代谢、支链淀粉合成代谢及籽粒组织水分损失,品质保质期得以延长;采后带苞叶和不带苞叶处理相比,带苞叶可抑制呼吸强度、可溶性糖代谢、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合成代谢,贮藏期更长,而蒸腾作用增强,籽粒组织水分损失高。在食味品质方面,低温带苞叶处理可食用期达到5d以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第八届全国鲜食玉米大会"将于2012年7月在浙江义乌举办。浙江及其周边省份近年来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我国速冻鲜食玉米主要销区,大会在浙江召开将为华北、东南和中部地区企业搭建更直接的产销对接平台,届时业内专家、企业家齐聚义乌,共商产业发展大计。主办单位全国鲜食玉米联盟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农特网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吉林省农特产品加工协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孝丽  徐向阳  
"稻-鱼"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有积极的效果。从中国南方稻区的实践来看,这种模式使稻谷和水产品生产的生态足迹下降、生态容量扩大,从而生态盈余相应得到增加。这表明循环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因而缓解了中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农业生产土地资源稀缺的生态压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