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8)
- 2023(858)
- 2022(709)
- 2021(730)
- 2020(654)
- 2019(1387)
- 2018(1243)
- 2017(1957)
- 2016(1380)
- 2015(1437)
- 2014(1342)
- 2013(1304)
- 2012(1289)
- 2011(1292)
- 2010(1190)
- 2009(1095)
- 2008(1052)
- 2007(1070)
- 2006(991)
- 2005(806)
- 学科
- 学(3711)
- 济(2855)
- 经济(2852)
- 林(2776)
- 森(2770)
- 森林(2770)
- 生态(1780)
- 生态学(1378)
- 业(1283)
- 管理(1157)
- 农(1131)
- 土壤(1086)
- 壤(1086)
- 地方(881)
- 方法(837)
- 业经(816)
- 农业(801)
- 中国(743)
- 数学(713)
- 企(705)
- 企业(705)
- 森林土壤(701)
- 数学方法(690)
- 环境(678)
- 水产(676)
- 资源(640)
- 和(610)
- 融(602)
- 金融(601)
- 理学(593)
- 机构
- 大学(18468)
- 学院(17867)
- 研究(10435)
- 科学(8865)
- 中国(7298)
- 农(7191)
- 所(6693)
- 研究所(6476)
- 业大(6377)
- 林业(6359)
- 京(5474)
- 农业(5216)
- 院(4999)
- 室(4676)
- 实验(4596)
- 济(4514)
- 省(4514)
- 林(4472)
- 经济(4406)
- 管理(4393)
- 实验室(4334)
- 研究院(4181)
- 重点(4134)
- 北京(4117)
- 中心(3956)
- 科学研究(3593)
- 理学(3535)
- 资源(3489)
- 理学院(3437)
- 环境(3305)
共检索到28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雅娟 贾志清
2009 年秋季( 9 月份) 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绿洲 - 荒漠过渡带,选择栽植 2,5,10,20 和 30 年的人工梭梭林,测定 20,30,50,100,150 和 200 cm 土深的土壤含水量,应用稳定氧同位素方法研究人工梭梭林的水分来源。结果表明: 梭梭林 20 ~ 30 cm 土层含水量显著高于 150 ~ 200 cm 土层; 土壤浅层的水分来自夏末和秋初的自然降雨; 随林龄增加,梭梭对地下水的利用比例逐渐增加,而对浅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逐渐降低; 2 年生梭梭依次主要利用 100,20,30,50 和 200 cm 土壤水分,5 年生梭梭依次主要利用地下水以及 200,1...
关键词:
稳定氧同位素 土壤含水量 人工梭梭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景波 邵天杰 侯雨乐 吕晓虎 董治宝
为了查明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区沙层含水量、水分来源等问题,于2009年5月大沙山区进行了15个5 m深钻孔的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区干沙层分布深度比降水较多地区干沙层分布深度大,湿沙层含水量比降水多的地区低,指示该区的湿沙层含水量一般小于2%是当地气候条件下的正常现象。该区沙层水分主要以薄膜水的形式存在,并具有向下运移的特点,表明完全有可能成为湖水和地下水的来源之一。高大沙山区沙层含水量空间差异明显,洼地含水量最高与平地含水量较高,是大气降水向地下入渗的渠道。高大沙山区厚度小的干沙层的存在表明该区沙层水分受蒸发作用影响深度小,这能够有力促进大气降水通过入渗转化为地下水,这是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宁文晓 王振亭
以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典型高大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辨率30 m的Landsat 8多光谱遥感影像和DEM数字高程图像,经过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和几何精纠正等过程,利用ArcMap空间分析功能,探索各形态参数的变化规律和彼此之间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从沙漠中心到边缘,沙丘数量逐渐减少,沙丘高度逐渐升高,沙丘间距逐渐增大,沙丘呈东北—西南走向;沙丘高度、沙丘间距和最大沙丘波长均呈正态分布,沿脊线的波长和最小沙丘波长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沿脊线的波高符合Weibull分布;沙丘高度、沙丘间距及距沙漠中心的距离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受该区域气流场特征和沙物质丰富程度所控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郑刚
旅游地生命周期是旅游地演变的基本规律,在国内关于沙漠旅游区生命周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区的生命周期演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基于历年游客人数,利用拟合度最优的模型预测了2011—2013年的游客量。研究认为:现在其处于生命周期的参与阶段,未来发展潜力较大。建议下一阶段的工作为丰富旅游项目,改善设施,扩大宣传,使景区向发展阶段迈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宁 王乃昂 黄银洲 李宏宇 路俊伟
论文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陆面和湖面能量平衡系统的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夏季不同天气条件下两种典型下垫面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之异同,评价了典型晴天的辐射收支与能量分配对季节平均气候态的代表性。结果显示,按"晴天—多云—阴天—降水"的顺序,陆面与湖面的总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之日均值呈逐渐减小趋势,大气逆辐射则逐渐增大。湖面长波辐射亦随这一天气变化顺序逐渐增大,暗示地下水携带的热量和局地平流作用对湖水表面温度皆有影响。非降水天气时,陆面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主要部分。云和降水皆会直接影响陆面的能量分配,感热通量一般随云量的增加而减小,潜热通量则逐渐增大。湖面典型晴天的午后存在逆温现象,然降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金峰 王乃昂 陈红宝 董春雨 张华安
长期以来,各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巴丹吉林沙漠确切范围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争议,关于其面积大小属于中国第三大沙漠还是第二大沙漠存在颇多分歧。根据巴丹吉林沙漠相关领域研究新成果和2009年野外考察取得的相关数据资料,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了确定巴丹吉林沙漠范围与界线的原则与涉及的问题,结合RS、GIS和GPS技术方法重新对巴丹吉林沙漠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定位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位于雅布赖盐湖与雅布赖山之西北,宗乃山、省道S218公路之西,黑河正义峡出山口、弱水东岸至古日乃湖之东,横跨5个经度,东西长约442 km;合黎山、北大山、黑山头之北,拐子湖、古居延泽之南,纵贯3个纬度,南北宽约354 km。地域范围位于39°04′15″N~42°12′23″N,99°23′18″E~104°34′02″E,面积为5.2162万km2,应系我国仅次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第二大沙漠。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范围 面积 遥感 沙漠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文峰 王乃昂 赵力强 宁凯 张洵赫 孙杰
利用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典型湖泊上用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湍流资料,分析了湍流方差统计特征、微气象特征,计算了湍流热通量和湖泊蒸发量,初步结论为:1湖面上局地环流复杂,湍流三维风速的标准差与稳定度(Z/L)之间满足1/3次律。2湖面辐射分量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冰期和非结冰期能量分配不同,冬季湖泊将储存的能量向大气传递;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存在差异,但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3湖气界面的感热通量在不同的月份也存在差异,感热以湖泊向大气传递为主;潜热通量夏半年远大于冬半年,在一天中6:00-8:00时处于最低值,15:00-16:00时达到峰值,在冬季会出现潜热向下输送现象。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日变化呈负相关,湖面有效能量主要分配给潜热,湖泊同周围环境以水汽交换为主。4湖面平均蒸发速率为3.97 mm/d,累计蒸发量为1450±10 mm/a,同期的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多倍,湖泊主要靠地下水补给。这些结论可为进一步研究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群的水循环及补给来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湖泊 水热交换 蒸发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海洋 王乃昂 叶宜好 张洵赫
对3个典型沙漠景区2006—2010年各月游客接待量进行分析,并计算各景区的月接待比例的离散程度。从旅游气候舒适度、闲暇时间、旅游审美等角度分析了沙漠旅游景区客流季节性变动的原因。利用沙坡头和巴丹吉林的各省客源比例数据,对两景区的客源市场集中度进行计算,并进一步计算客源市场比例同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如下结论:①沙漠旅游景区客流季节性明显,而且越偏向自然的景区季节性越明显;②气候舒适度是沙漠客流的必要条件,对客流季节性变动影响较大;③沙漠旅游景区的客源集中度较高,与沙坡头客源集中度相关性最密切的是地理距离因素,与巴丹吉林最密切的是经济因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吉小敏 宁虎森 梁继业 罗青红 雷春英
梭梭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与绿洲过渡带维持脆弱生态的优良树种,对退化梭梭林进行有效的更新复壮是保持其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而平茬复壮就是其中一种主要方法。以奇台县西北湾乡荒漠人工梭梭林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样地试验和观测,系统研究不同平茬时间、平茬高度和平茬强度等不同处理方式下,研究区人工梭梭林木的枝条特征(枝长和枝粗)和成枝能力(新生枝条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平茬时间、强度和高度处理下梭梭成枝能力与枝长、枝粗的影响结果有所差异;就维持过渡带生态的作用而言,冬季处理的梭梭复壮效果要优于春季,100%平茬强度和60 cm平茬高度对梭梭更新复壮的综合效果最好。
关键词:
梭梭 平茬 复壮更新 荒漠与绿洲过渡带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全林 王继和 赵明 詹科杰 刘虎俊
对退化人工梭梭林进行恢复试验研究发现:滴灌可使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显著提高;梭梭光合作用增强;群落物种数增多,盖度增大;防风固沙作用增强。布设机械沙障可使退化梭梭林地表粗糙度增大,林内近地面层风速、输沙量显著下降。春灌3 a后,不仅退化梭梭个体恢复正常生长,同时梭梭林群落物种组成数明显增加,盖度显著增大,生态功能也逐渐恢复。雨水集流和雨水下渗改造两种模式应用1~2 a后,退化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均有明显提高。滴灌、布设机械沙障、春灌和改造结皮4种技术措施对退化梭梭林生长及其环境均有明显的恢复作用,其中滴灌、机械沙障恢复技术是当前和今后推广的主要措施;春灌和改造结皮可作为前两种技术的补充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于洋 李园园 李明艳
应用Mexican Hat和Morlet生态用小波,研究3个地点、3种沙丘类型梭梭分布格局的波动特征。结果表明:Mexican Hat和Morlet生态用小波识别的主周期与沙丘的延伸距离接近,即梭梭分布格局的波动周期与沙丘长度基本一致;同时Morl生态用小波能在较小尺度辨别局部聚集特征;通过特征尺度下突变点的检验,发现只有突变点显著尺度,才能对未来格局有较好的预测;影响梭梭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有沙丘形态、坡位和土壤因素。
关键词:
生态用小波 周期 多尺度突变与预测 梭梭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于洋 李明艳 张文辉
以种群波动及谱分析理论为基础,分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生境梭梭种群波动特征。结果表明:梭梭种群的存活曲线基本接近于DeeveyⅢ型,死亡率前期较高,后期相对较小,出现2~4次死亡高峰期。谱分析结果显示梭梭种群自然更新过程是通过不同径级的株数分布波动来表现的,种群波动不仅有大周期,而且呈现2个以上的小周期;梭梭种群的基波主要受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多地受环境条件的左右,这与沙漠地区水分等非生物性因素制约有关。不同生境下的谱分析推绎显示,小尺度变化较大,大尺度变化逐渐趋于平稳,表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在相对较好的环境条件下,梭梭种群的周期性波动可在较小的取样面积实现稳定(即样地面积为4 400...
关键词:
梭梭 波动 谱分析 尺度推绎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丁峰
黄土是重要的陆相第四纪风成沉积物,在我国中北部黄土高原、沙漠—黄土过渡带、沙漠边缘都有不同程度的沉积序列。黄土沉积具有时间序列长,记录气候信息丰富的特点,在第四纪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中通常都是利用黄土沉积物的粒度、地球化学、磁化率等信息来重建区域古气候信息,特别是第四纪以来亚洲季风的位置和强度演变。根据黄土沉积物颗粒粒径大小和区域位置的不同,我国黄土带从北到南,可分为砂黄土、黄土和粘黄土带,沙漠边缘区黄土沉积大多是砂黄土沉积,利用这类砂黄土沉积来研究沙漠演化及局地古气候环境变化。库姆塔格沙漠研究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