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4)
2023(1348)
2022(1077)
2021(1013)
2020(867)
2019(1869)
2018(1751)
2017(2625)
2016(1780)
2015(1941)
2014(1799)
2013(1848)
2012(1894)
2011(1703)
2010(1731)
2009(1629)
2008(1590)
2007(1448)
2006(1345)
2005(1189)
作者
(8390)
(7267)
(7138)
(6773)
(4528)
(3579)
(3077)
(2887)
(2752)
(2633)
(2556)
(2518)
(2516)
(2420)
(2418)
(2337)
(2309)
(2226)
(2193)
(2100)
(2091)
(1958)
(1880)
(1703)
(1703)
(1679)
(1669)
(1585)
(1584)
(1564)
学科
(4088)
经济(4084)
(3780)
管理(3085)
(2374)
(1999)
企业(1999)
环境(1380)
方法(1373)
水产(1275)
(1223)
生态(1217)
(1168)
动物(1126)
数学(1124)
及其(1116)
资源(1098)
数学方法(1089)
地方(1043)
中国(1032)
(1010)
森林(1010)
(991)
业经(951)
(920)
(901)
(890)
动物学(865)
(852)
(840)
机构
大学(27745)
学院(27285)
研究(14846)
科学(13245)
(12951)
农业(10497)
(9790)
业大(9682)
中国(9404)
研究所(9397)
(7316)
实验(7196)
(6964)
农业大学(6952)
实验室(6873)
(6837)
重点(6602)
(6250)
经济(6085)
(5898)
中心(5811)
(5775)
管理(5742)
林业(5169)
科学院(5141)
研究院(5091)
(4977)
理学(4843)
技术(4827)
理学院(4710)
基金
项目(22905)
(16976)
国家(16866)
科学(15680)
基金(15324)
科学基金(12101)
研究(10619)
自然(10510)
自然科(10032)
自然科学(10022)
自然科学基金(9837)
(9742)
(8814)
科技(7882)
基金项目(7817)
计划(7329)
资助(6799)
重点(6133)
专项(5936)
(5261)
科研(5246)
(5037)
(4899)
社会(4777)
社会科(4464)
社会科学(4461)
(4450)
教育(4437)
技术(4422)
创新(4268)
期刊
学报(13932)
(11424)
科学(10149)
大学(9041)
学学(8943)
农业(7551)
(6364)
经济(6364)
中国(5805)
研究(5436)
林业(5015)
业大(4697)
(4257)
农业大学(3620)
(2927)
自然(2916)
科技(2594)
中国农业(2480)
自然科(2413)
自然科学(2413)
科技大(2213)
科技大学(2213)
管理(2130)
农林(2046)
(2046)
(1952)
(1944)
资源(1798)
教育(1775)
农业科学(1585)
共检索到399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彤  祝佳媛  李鹏  崔海娇  周志强  
以4年生东北红豆杉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室外自然越冬幼苗以及初次室外越冬幼苗在秋冬季节自然降温过程中的多项生理生化指标,揭示了东北红豆杉幼苗适应低温条件的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1)低温导致幼苗细胞膜透性增大。从9月至翌年1月,自然越冬幼苗的相对电导率由44.32%上升至12月的最高点52.98%,初次室外越冬幼苗由47.80%上升至12月的最高点62.12%。2)半致死温度下降。自然越冬幼苗和初次越冬幼苗的半致死温度的最低值分别为-37.5和-31.1℃。3)叶绿素含量下降。自然越冬幼苗和初次室外越冬幼苗翌年1月份的叶绿素含量相对9月份分别下降了24.7%和38.0%。4)可溶性蛋白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廖云娇  李雪  董学会  
用昼夜变温(20℃/10℃)-低温(4℃)、暖温(20℃)-低温(4℃)和低温(10℃)-低温(4℃)层积两阶段处理方法,研究变温层积处理过程中东北红豆杉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昼夜变温层积6个月后种胚长度和宽度分别由层积前的1.52和0.47 mm,增加到1.95和0.61 mm;昼夜变温-低温层积后种子可溶性糖含量达到46.3 mg/g,显著高于层积前;粗脂肪含量比层积前减少了3.8%;脱氢酶(TTC)活性持续增加,层积10个月后达到层积前的2倍多;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在昼夜变温层积阶段下降,低温层积阶段上升;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在昼夜变温层积过程中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博超  周志强  李威  刘彤  
以盆栽4年生东北红豆杉扦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东北红豆杉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光合特性对光强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80%±5%与土壤含水量50%±5%处理下的东北红豆杉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以及保护酶活性均无明显差异,而土壤含水量在20%±5%时,东北红豆杉幼苗前14d内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没有明显变化,14d后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保护酶SOD和POD活性下降,MDA含量增加,与土壤含水量80%±5%和50%±5%条件下差异显著。从光合响应曲线中可以看出,较高的水分条件对东北红豆杉幼苗影响不大,但干旱胁迫使表观量子效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彤  崔海娇  吴淑杰  祝佳媛  周志强  
以4年生东北红豆杉为材料,研究了全光照(FL)、50%全光照(L1)、30%全光照(L2)和15%全光照(L3)4种光照条件下东北红豆杉幼苗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L2条件下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都最高,全光照使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都显著减少;L3条件下的叶绿素a/b值最低为2.203,显著低于正常值。3种遮荫条件下的东北红豆杉幼苗的光响应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先快速增加后趋于平缓,L2幼苗的Pn最高,L3次之,L1最低;FL幼苗在PAR>1000μmol/(m2·s)时Pn出现明显下降。L2条...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朱莉  郭泉水  金江群  刘建锋  李志勇  颜华  
以崖柏和侧柏幼苗为对象,研究其叶片在秋冬季节性自然降温过程中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特征,并比较两树种对低温胁迫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在秋冬季节性自然降温过程中,日最低气温由12.50℃降至-13.96℃,崖柏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增强,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基本没有变化,而侧柏的SOD和POD活性同时增强;两树种叶片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但崖柏的增加幅度低于侧柏;两树种叶片MDA含量均极显著增加,但崖柏增加幅度较大。日最低气温与侧柏的SOD、POD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极显著相关,但仅与崖柏的SOD极显著相关,表明在季节性自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彤  王琛  徐璐  周志强  张玉红  
为探究氮素在东北红豆杉幼苗培育中的作用,以6年生东北红豆杉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叶面施氮法研究尿素、硝酸钠和硫酸铵3种氮素形态在3个氮浓度(0.5、1.0、1.5 g/L)下幼苗的生长、叶片氮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幼苗的生长量较对照组幼苗(CK)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1 g/L尿素处理幼苗的效果最好,枝生长量比CK提高了39.1%,达极显著水平(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彤  金慧颖  徐浩玉  周志强  张玉红  
为了解东北红豆杉的光适应特性以达到高效培育的目的,以5年生东北红豆杉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光照条件下(全光照FL、60%全光照F1和30%全光照F2)东北红豆杉幼苗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明确其幼苗随光温变化的生理响应特点。结果显示:3组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均呈现双峰变化趋势,9:00时Pn的峰值显著高于15:00时的峰值,且F2条件下的Pn最高,F1次之,FL最低;显然增加光照强度后,幼苗的Pn受到了强光的抑制。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规律与Pn相似,呈现出明显的双峰趋势,F2条件下幼苗的Gs变化幅度要小于其他2组幼苗的Gs;上午F2条件下幼苗的Tr最高,下午FL条件下...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孙苏南  王小德  徐腾  章宬  王开利  邓磷曦  
为探讨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秋冬季叶色变化规律,研究落羽杉在不同光照、温度和不同生境条件下叶色转变时的生态生理变化,以落羽杉成龄植株为材料,于2012年8月下旬至11月中旬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不同方位与不同生境条件下叶片叶绿素总质量分数、花色素苷相对含量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秋冬转色期落羽杉叶片叶绿素总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树冠背阴面叶片叶绿素总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向阳面,向阳东面高于向阳西面;花色素苷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11月5日之后显著升高;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日平均气温与花色素苷相对含量、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间呈负相关;水生落羽杉叶绿素总质量分数、花色素苷相对含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琰燚  任少秋  高飞  朱咏莉  
为探讨醋糟与不同基质配比对南方红豆杉苗期生长的影响,遴选适宜南方红豆杉容器苗生长的复合基质配比,以南方红豆杉1年生苗为材料,设置10种不同配比的基质处理,测定不同配比复合基质性状特征,分析不同配比下南方红豆杉容器苗生长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醋糟基质可促进南方红豆杉苗株高、地径和总侧枝数的增长,且以醋糟∶锯末体积比为80%∶20%和醋糟∶锯末∶珍珠岩配比为60%∶20%∶20%2个处理的容器苗生长效果较好。醋糟可以替代泥炭作为南方红豆杉容器苗的轻基质;醋糟中添加锯末比例较高的基质不利于南方红豆杉容器苗的生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世雄  刘艳红  张利民  尚福强  谭成权  
【目的】通过控制试验研究东北红豆杉宽甸、本溪、和龙、汪清、穆棱5个产地幼苗的生长特征,旨在探讨东北红豆杉在潜在分布区的引种适应性,为其迁地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分别在山东、北京、辽宁、吉林4个试验点观测3年生苗,对其苗高、地径、冠幅等7个性状进行多地点联合分析和多重比较。另外,用AMMI模型对东北红豆杉苗高进行基因型(G)、环境(E)和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分析,比较不同产地东北红豆杉幼苗在不同生境下生长的稳定性。【结果】(1)山东试验点各产地幼苗地径、侧枝数、最长侧枝长和当年抽梢长生长量表现最好,分别高于北京试验点的3. 77、1. 88、10. 35和1. 30倍。各试验点内的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高达30%以上,说明幼苗更具有很高的遗传分化。(2)从方差分量来看,苗高、地径、冠幅、当年抽梢长生长量在地点间的方差分量分别为62. 89%、64. 37%、32. 65%、52. 34%,远大于其他差异来源,说明地点效应对东北红豆杉生长影响最大。平均保存率由高到低分别为97. 49%(吉林)> 92. 16%(辽宁)> 89. 92%(山东)> 85. 64%(北京)。【结论】(1)东北红豆杉生长性状除地径生长量在产地与试验地互作效应上差异不显著外,其他都具有极显著的产地、地点以及产地×地点的互作效应。山东、北京、辽宁试验点生长较好的是汪清产地幼苗;吉林试验点生长较好的是本溪产地幼苗。(2)和龙产地幼苗生长良好且稳定,适合在4个试验点进行大面积迁地保护;宽甸产地幼苗在4个试验点都表现最差且保存率低,不适合迁地保护。山东生长比北京好,表明可以对东北红豆杉进行往南迁地保护,前提必须做好产地幼苗筛选试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丽斯  夏冰  孟祥静  王春燕  彭峰  汪仁  
以单、复瓣茉莉2年生扦插苗为材料,研究其在2009年南京地区秋冬自然降温过程中低温胁迫所造成的冷害指数变化及多个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的特性。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条件下,单、复瓣茉莉的冷害指数、相对电导率、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脯氨酸含量均显著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单、复瓣茉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于11月17日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04和12.45U·g-1·min-1,过氧化物酶活性于12月20日达到最大值,复瓣茉莉是单瓣茉莉的3.28倍;两栽培品种的根系活力均呈下降趋势。在本试验多次降温过程中复瓣茉莉的耐寒能力略强于单瓣茉莉,复瓣茉莉抗氧化酶活性表现最为突出...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吴家森  张立钦  吴进才  吴长义  陈荣  
对1~3年生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各器官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质量分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年生南方红豆杉各器官生物量每年以10倍左右速度递增,且根冠比逐年增大。氮、磷、钾、钙和镁等5种元素质量分数在1年生和2年生南方红豆杉中总体表现为叶>根>枝,而3年生则表现为叶>枝>根;随着年龄增大,叶片中氮、磷、钾和钙质量分数降低,而镁增高,枝中氮、镁质量分数增加,磷、钾质量分数减小,根部5种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均减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营养元素不断积累,其中以氮和镁积累速度最快,2种元素每年积累量均以10倍左右速度递增;5种营养元素在1年生植株中的积累量表现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兵益  苏建荣  张志钧  
采用显微测量、石蜡切片和离体培养法研究了云南红豆杉种子在贮藏过程中胚的长度、结构和萌发率的变化,结果显示:新鲜种子胚的长度差异明显,在种子贮藏过程中胚的长度变化不明显;多数情况下,成熟种子的胚分化完全,在种子贮藏过程中胚的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离体培养中,新鲜种子胚在2周左右萌发,萌发率为70%,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胚的萌发率会逐渐降低。因此推测种子休眠不是由胚的生物学特性引起的;胚在种子中能较长时间的保持活力,这是长期适应的结果,但却是以损失萌发率为代价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杰  龙婷  杨蓝  王寅  徐超  李景文  
【目的】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对于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物种分布研究仅限于模型使用没有提出明确的评价方法,而传统生境质量评价依赖于经验评分而易造成主观偏差。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研究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东北红豆杉的生境适宜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东北红豆杉物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物种个体多度作为生境适宜性指示因子,使用模糊数学构建单因子评价函数,通过HSI模型计算生境适宜性指数并绘制生境适宜性空间分布图。【结果】气候评价因子按熵信息重要性排序为最小月降水量>年平均温>夏季平均温>平均温度日较差;地形评价因子重要性排序为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模型评价检验结果准确率为6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模型预测显示东北红豆杉分布区面积狭小且破碎化严重,生境斑块面积多在1.39~2.78 km~2;高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吉林省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面积约为41 300 km~2;低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吉林省东南部,面积约为62 800 km~2。【结论】利用模糊数学结合HSI模型研究环境变量与东北红豆杉多度间关系,可用于评价生境适宜性。模型预测结果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物种高、低生境适宜区的空间格局,可为制定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臧传富  苏建荣  张志钧  
为摸清云南红豆杉实生苗和扦插苗在生长和光合特性方面的特性和差异,在田间条件下,以2年苗龄的云南红豆杉实生苗和扦插苗为研究对象,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实生苗和扦插苗的光响应曲线和光合生理日变化,同时对实生苗和扦插苗生长、树形和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实生苗的生长量、生物量和光合生理指标都基本优于扦插苗。实生苗的冠幅和生物量较扦插苗优势明显,实生苗净光合速率(Pn)总体高于扦插苗。实生苗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存在明显的"光午休"现象,扦插苗光合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同时,实生苗对光环境和水分环境的适应能力优于扦插苗。实生苗在光补偿点和近光饱和点之间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