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29)
2023(7097)
2022(5849)
2021(5655)
2020(4651)
2019(10990)
2018(10516)
2017(20114)
2016(10470)
2015(12284)
2014(11932)
2013(12054)
2012(11400)
2011(10744)
2010(10413)
2009(9852)
2008(9751)
2007(8628)
2006(7875)
2005(7516)
作者
(32575)
(27079)
(26988)
(25757)
(17363)
(13084)
(12265)
(10733)
(10502)
(9676)
(9469)
(9238)
(8886)
(8848)
(8774)
(8558)
(8157)
(8065)
(7972)
(7598)
(6843)
(6600)
(6598)
(6326)
(6181)
(6070)
(6029)
(5732)
(5612)
(5443)
学科
(48651)
经济(48599)
管理(30624)
(27603)
方法(22727)
(22358)
企业(22358)
数学(20463)
数学方法(20318)
中国(16153)
(12610)
(12146)
贸易(12136)
(11917)
(10827)
(10772)
(10222)
(9507)
银行(9485)
(9296)
金融(9296)
(9182)
业经(9121)
(7928)
财务(7913)
财务管理(7898)
企业财务(7661)
(7078)
环境(6596)
(6584)
机构
大学(165879)
学院(158546)
(76500)
经济(75320)
研究(64080)
管理(60098)
中国(52815)
理学(50536)
理学院(49981)
管理学(49342)
管理学院(49042)
(37074)
科学(35923)
(34760)
(32984)
研究所(29828)
中心(28935)
财经(27906)
(27589)
(25778)
经济学(25672)
北京(24398)
经济学院(23057)
(22545)
(22140)
农业(22009)
业大(21755)
财经大学(21170)
科学院(19464)
(18822)
基金
项目(103233)
科学(82096)
基金(80161)
研究(72367)
(72169)
国家(71704)
科学基金(60254)
社会(48876)
社会科(46529)
社会科学(46518)
基金项目(40560)
自然(39005)
自然科(38187)
自然科学(38172)
自然科学基金(37611)
资助(34548)
(33987)
教育(31882)
(31342)
编号(26617)
(25030)
重点(23499)
成果(23269)
中国(22883)
国家社会(22419)
(21532)
教育部(21526)
(20703)
科研(20131)
大学(19903)
期刊
(80777)
经济(80777)
研究(52427)
中国(34174)
学报(28151)
(26782)
科学(25426)
(23871)
管理(23321)
大学(20726)
(19995)
金融(19995)
学学(19268)
农业(16363)
财经(15582)
经济研究(14965)
(13538)
(12180)
国际(11545)
教育(11514)
世界(11411)
图书(10986)
技术(10949)
问题(10807)
(10321)
业经(9337)
理论(9038)
技术经济(7969)
实践(7724)
(7724)
共检索到2547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寇宗来  千茜倩  
考虑到评级机构拥有市场声誉的本质在于其可以通过扭曲评级从而对市场产生影响,本文分两步研究中国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的市场声誉:第一步,将信用评级对各种基本面因素进行回归,并以实际评级与回归预测值的差值作为评级偏差的量度。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的重要改进是在基本面因素中引入了发债企业与各评级机构(分支机构)最短距离的均值和方差,这能较好地控制因发债企业私有信息可能造成的选择偏误。第二步,考察评级偏差和机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的发债成本。研究表明,中国评级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显著的市场声誉,但各评级机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最后,考虑到评级机构与发债企业在选址上可能会有集聚效应,我们基于高铁开通事件进行双重差分检验,研究表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良玉  李增泉  刘军霞  
本文分析认为,我国财务分析师评级报告乐观性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满足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偏好,以获取私有信息。以盈余预测的准确性衡量私有信息的获取程度,本文针对上市公司公开增发、配股、大股东减持事件的实证检验结果,提供了支持该论断的经验证据。我们发现,控制公司、年度以及分析师自身因素后,在上市公司需要时发布乐观评级报告的分析师,其后的盈余预测更准确。进一步分析表明,以乐观报告换取私有信息的现象主要存在于私有信息价值更高的上市公司中,说明分析师在一定条件下会在乎发布有偏报告对其声誉的影响。在稳健性检验中,我们以分析师去上市公司调研衡量私有信息的获取,再次证实了上述论断。本文的发现不仅从理论上补充了分析...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小金  
前几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犹在,信用评级机构面临严重的"声誉危机"。本文通过借鉴声誉溢价模型,分析不同收费模式下声誉如何影响评级机构行为,认为现有的收费模式并不是导致"声誉失效"的原因,而是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应建立起声誉机制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黄怡婕  
本文选取我国2010-2016年首次发行的公司债券为样本,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声誉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外部治理的角度来研究独立审计与评级机构对公司债券契约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高声誉的评级机构促进了高质量的审计通过高信用评级降低公司债发行成本的作用,低声誉的评级机构抑制了高质量的审计通过高信用评级降低公司债发行成本的作用。由此,验证了审计质量与评级机构声誉在审计质量通过信用评级影响公司债发行成本的间接路径中呈互补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邢天才  詹明君  王文钢  
本文以我国2010—2014年的企业债和公司债为样本,构建了新的声誉指标,分析了声誉机制和评级机构竞争对债券信用评级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高声誉的评级机构出具的债券信用评级具有较高的评级质量;评级机构竞争加剧了评级虚高,降低了债券信用评级质量;声誉机制能够抑制评级机构竞争导致的评级虚高,提高债券信用评级质量。本文为衡量我国评级机构声誉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辩证地看待评级机构竞争的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邱世远  
本文运用声誉博弈模型分析分析师信息披露的策略行为,解释分析师信息披露偏差的现象。由于投资者无法确认分析师所披露的信息的质量,只能根据自己的先验信念及分析师披露的信息推断分析师的声誉类型,分析师为提高自己的声誉会披露迎合投资者先验信念的有偏信息。当分析师的先验声誉越差、信念越乐观、能力越低或者投资者的先验信念越乐观、获得信息反馈的概率越低时,分析师采用迎合策略披露信息迎合投资者的可能性越强,信息出现偏差的可能性越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康健  
证券公司的经纪和承销业务与证券分析师独立研究工作之间的利益冲突会使投资评级出现乐观偏误。文章使用2007年7月~2009年6月对沪深A股的投资评级数据并对此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在我国,经纪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重越高的证券公司其分析师越倾向于做出乐观评级,但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的承销关系对投资评级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股票,投资评级的乐观程度有所降低。由于机构投资者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证券公司与证券分析师的声誉,这一结果从侧面反映了声誉因素在"中和"乐观偏误方面的积极作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燕  
已有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公开信息和私有信息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关系——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本文采用非参数方法,以交易的信息环境和交易规模作为不对称信息的度量,考察了中国股票市场上信息披露的价格和流动性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开信息和私有信息的关系。信息披露的价格和流动性效应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上公开信息和私有信息存在互补效应,信息披露并没有减少不对称信息。
[期刊] 征信  [作者] 姜楠  希莫  
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金融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行为表现,导致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和深化,致使信用评级机构声誉大幅下降。在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资本机制存在失灵现象的情况下,应以声誉资本理论为基础,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进行分析,并通过转变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模式、加强对发行方付费利益冲突监管、科学确定信用评级机构准入和退出标准、完善信用评级机构自律机制,重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伟   鲁统宇   闵继源   许文甫  
市场竞争和声誉机制会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从而影响评级结果。基于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占据的市场份额不同,对评级机构面临声誉资本得失与竞争收益时的评级行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并利用我国2015—2021年发行的企业债评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论评级机构市场份额高低,市场竞争都会推高评级结果,而声誉机制只约束了低市场份额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无法抑制高市场份额评级机构的虚高评级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声誉机制抑制了竞争因素对低市场份额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推高行为,并约束了评级机构将评级推高至AAA级别的行为,证明了声誉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分析了评级机构的行为机制,探究了评级虚高背后的原因,对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征信  [作者] 梁涛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激发了社会对"信用评级悖论"的关注。声誉溢价模型与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史说明了声誉机制对破解"信用评级悖论"、促进信用评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由于竞争过度、评级方法不透明、声誉信号传递不通畅和付费方式的影响,我国评级市场声誉机制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应改革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增强信用评级业的有序竞争,提高信用评级的透明度,加强对信用评级市场的金融监管,改进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框架,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苍祥  乔帅  郑振龙  许慧卿  
依据台湾股指期权成交档、委托档和持仓档等日內数据,参考Fishe and smith(2012)方法识别出获得超额报酬的外资和本土机构投资者,对应的比例分别为50.6%和44.9%。考量获得超额报酬的来源,结果发现:外资和本土投资者确实拥有私有信息;交易纪律对机构投资者的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外资和本土机构投资者中分别有78.3%和69.6%的超额报酬得益于交易纪律;交易纪律和投资者的信息优势存在交叉效应的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强  张宝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及时向投资者提示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潜在风险是其原因之一。金融危机使得评级机构面临着"声誉危机",这也显示出声誉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本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声誉溢价模型考察了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并结合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缺失动因,提出了重塑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提高评级质量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施先旺  李钻  
笔者以2003年~2012年我国分析师评级数据、基金公司佣金分仓与季度十大重仓股数据以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基金公司券商的佣金分仓对分析师评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基金公司的佣金分仓与关联分析师对基金重仓股的乐观评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声誉机制能显著抑制上述利益冲突造成的乐观评级。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券商研究部门的监督和引导,让分析师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和诚实。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施先旺  李钻  
笔者以2003年2012年我国分析师评级数据、基金公司佣金分仓与季度十大重仓股数据以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基金公司券商的佣金分仓对分析师评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基金公司的佣金分仓与关联分析师对基金重仓股的乐观评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声誉机制能显著抑制上述利益冲突造成的乐观评级。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券商研究部门的监督和引导,让分析师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和诚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