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45)
2023(4192)
2022(2692)
2021(1913)
2020(1246)
2019(2773)
2018(2770)
2017(5693)
2016(3018)
2015(3421)
2014(3570)
2013(3711)
2012(3527)
2011(3347)
2010(3183)
2009(3050)
2008(2992)
2007(2535)
2006(2213)
2005(2029)
作者
(9762)
(8120)
(8106)
(7794)
(5048)
(3818)
(3772)
(3205)
(3126)
(2849)
(2673)
(2667)
(2578)
(2519)
(2508)
(2461)
(2416)
(2378)
(2346)
(2248)
(2160)
(2017)
(1892)
(1880)
(1844)
(1824)
(1734)
(1643)
(1590)
(1547)
学科
(22270)
经济(22259)
管理(10454)
方法(9930)
(9793)
数学(9177)
数学方法(9146)
业经(9035)
(9004)
企业(9004)
产业(7944)
信息(7680)
总论(7505)
信息产业(7487)
(4517)
贸易(4511)
中国(4392)
(4392)
(4105)
银行(4099)
(3937)
(3928)
金融(3928)
(3866)
(2931)
(2733)
理论(2621)
(2481)
财务(2480)
财务管理(2476)
机构
大学(52884)
学院(51071)
(24350)
经济(23905)
管理(20536)
理学(17834)
理学院(17643)
管理学(17372)
管理学院(17288)
研究(16204)
中国(15235)
(11584)
(10173)
财经(9626)
(8856)
经济学(8581)
中心(8289)
科学(8254)
经济学院(7899)
(7877)
金融(7788)
(7644)
财经大学(7461)
研究所(6860)
(6717)
(6565)
北京(6487)
商学(6461)
银行(6415)
商学院(6354)
基金
项目(34106)
科学(27711)
基金(26416)
研究(24640)
(22539)
国家(22369)
科学基金(19885)
社会(17970)
社会科(17270)
社会科学(17267)
基金项目(13221)
(11874)
自然(11660)
自然科(11443)
自然科学(11441)
自然科学基金(11269)
资助(10924)
教育(10746)
(10105)
编号(9378)
国家社会(8218)
成果(7701)
(7548)
重点(7195)
(7192)
教育部(6914)
人文(6787)
创新(6686)
(6542)
大学(6521)
期刊
(23214)
经济(23214)
研究(16020)
(11011)
金融(11011)
(8366)
中国(8075)
管理(7520)
学报(6858)
科学(6170)
大学(5327)
财经(5114)
学学(4914)
经济研究(4684)
(4362)
(4047)
图书(3995)
技术(3716)
国际(3486)
(3357)
理论(3352)
业经(3196)
商业(3138)
统计(3126)
实践(3041)
(3041)
(3031)
书馆(2955)
图书馆(2955)
问题(2891)
共检索到76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明元鹏  陈伟光  
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私人数字货币横空出世,对既有的国家货币发行机制提出挑战,央行数字货币由此应运而生。私人数字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存在彼此竞争、相互补充的复杂关系。竞争层面,央行数字货币可对冲私人数字货币带来的风险挑战,并防范私人数字货币的过度衍生。私人数字货币在国际结算、跨境支付领域蚕食央行数字货币的交易体系,甚至会形成数字货币区,与央行数字货币分庭抗礼。互补层面,央行数字货币可兼容私人数字货币的技术,私人数字货币可借鉴央行数字货币技术特性实现社会共识机制。央行数字货币通过为私人数字货币提供信用“背书”、稳定加密币的币值、完善稳定币的功能,使得私人数字货币之间有效互通。央行数字货币与稳定币结合形成数字版货币提款权,补充私人数字货币的支付功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永利  
如果央行发行网络数字货币,意味着央行将成为网上货币发行和清算中心,从而彻底改变目前央行基本上没有进入互联网线上金融领域的被动局面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举行了数字货币研讨会,来自人民银行、花旗银行和德勤公司的数字货币研究专家分别就数字货币发行的总体框架、货币演进中的国家数字货币、国家发行的加密电子货币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会议认为,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终端安全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宋爽  
2017年12月,美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相继推出比特币期货合约,将数字货币衍生品正式引入主流金融市场。其实,比特币期货并非新鲜事物,国内外一些私人运营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简称"私人平台")早在多年前就推出了类似产品。不过,私人平台因缺乏期货合约设计和运作的专业性、规范性和有效监管,暴露出许多风险并一直备受争议。此次,受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监管的两家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胡志浩  陈涛峰  
数字货币中的私人发行近年来,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密码学兴起的一种新型"货币"——数字货币,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货币"既不同于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使用虚拟货币(例如各种游戏中的代币),也不同于当前广泛使用的存在于电子账户的电子货币,它是一个在区块链上以密码学方式形成的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的共享总账,其货币的产生和发行来自于程序的预先设定。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周泽伽  王银旭  
私人数字货币顾名思义就是由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起源于2008年中本聪发行的比特币,拥有去中心化、匿名、跨国界等特征。在美国次贷危机后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信用危机背景下,私人数字货币的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根据cryptocurrencies网站数据,截至2022年3月,出现比特币、以太坊币、瑞波币等12461种私人数字货币,总市值达到2059亿美元。其不断增长的规模和逐渐被市场认可的货币属性使得各国监管机构很难再将其仅仅视为科技创新的小实验或者另类投资品种。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刘彦迪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金融业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大批依托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的兴起,更是对金融支付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各类私人数字货币不断被一些民间团体接纳及2019年Libra白皮书的发布,各国央行纷纷加大对数字货币底层技术及发行制度的研究和投入,在对数字货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永林  
央行设计和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旨在探索全新的支付体系架构,创设更丰富的货币政策工具,在风险防控与金融监管方面有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从央行的角度而言,数字货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资产(包括货币)持有和交换机制,有可能为现有支付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为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数字货币及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更为未来数字化经济与金融描绘了一幅诱人的蓝图。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谢众  
基于目前二元体系下的实物现金投放和回笼模式,央行数字货币使用环境建设要重点考虑数字货币的提存、使用数字货币购买商品或服务等场景的搭建近年来,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通信技术广泛应用,推动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作为主权货币的发行者,中央银行密切跟踪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运用新技术及时启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研发应用,有利于推动现金业务电子化发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益言  
<正>报告总结了BIS创新中心(1)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经验,并从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对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及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项目进行了研发经验总结,以为各央行研发央行数字货币提供有益指引。一、BIS创新中心的央行数字货币项目央行货币具备安全性、结算最终性(finality)、流动性和完整性(integrity)等独特优势。伴随着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央行数字货币将持续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树新  
当前,各国央行正在加紧法定数字货币研究,但是,一方面担忧技术本身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担忧其对现有货币体系产生的冲击,在推出时间上非常谨慎。本文基于审慎稳健理念,从央行数字货币补充、替代流通中现金假设出发,对其供需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两户两库一钱包"发行模式。并从货币供给层次、货币乘数的变化,探究其对现有货币体系的影响,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海波  聂舒  
自2009年比特币问世以来,数字货币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是否需要发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各界一致认为央行数字货币不仅关系到支付系统的安全运转,而且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本文试图从技术的角度研究央行数字货币本质,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永林  
央行设计和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旨在探索全新的支付体系架构,创设更丰富的货币政策工具,在风险防控与金融监管方面有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从央行的角度而言,数字货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资产(包括货币)持有和交换机制,有可能为现有支付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为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数字货币及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更为未来数字化经济与金融描绘了一幅诱人的蓝图。数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丁一  
数字货币与央行数字货币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货币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快,目前看来,数字货币主要包括了下面三类:第一,以比特币、以太坊等为代表的存在于公有链上的加密币。这一类型的加密币根据特定算法产生,通过分布式数据库进行交易确认和记账,引领了新兴技术驱动的数字货币发展第一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徐忠  汤莹玮  林雪  
中心化、弹性化和虚拟化是货币演进的趋势,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应综合采取各种成功的技术,而不仅仅是区块链技术中心化、弹性化和虚拟化发行是货币演进的趋势货币的发展历史表明,随着市场的整合,各种分散的货币逐步趋于中心化。早期的货币通常是实物形式,如种子、米、布、盐、贝壳等,都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后来货币材质逐渐集中在金银上。随着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增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贾鹏飞  
我国数字人民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强调与传统现金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深入研究央行数字货币与现金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世代交叠模型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和现金的选择问题。央行数字货币“基于账户”的特点反映了其不具备完全的匿名性,在经济个体需要隐私的环境中,持有央行数字货币将产生隐私成本。然而,央行数字货币“电子货币”的特点使其可以获得大于零的利息。因此,经济个体将在央行数字货币和现金间权衡。基于经济个体的不同选择,本文刻画了央行数字货币和现金共存的经济环境。本文进一步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偏好冲击以及隐私成本冲击对央行数字货币和现金的动态影响。在模型中,外部冲击将从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两个维度来影响央行数字货币和现金的需求。本文发现,央行数字货币利率的增加将导致央行数字货币总需求增加,现金总需求减小。偏好变量的增加将使央行数字货币总需求增加,但其对现金总需求的影响难以确定。隐私成本的增加将导致央行数字货币总需求减小,现金总需求增加。本文的研究为中央银行有效处理央行数字货币与现金的关系提供了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