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26)
2023(2318)
2022(1903)
2021(1444)
2020(1156)
2019(2519)
2018(2574)
2017(4677)
2016(2890)
2015(3086)
2014(3174)
2013(3264)
2012(3176)
2011(2763)
2010(2651)
2009(2008)
2008(2027)
2007(1788)
2006(1464)
2005(1266)
作者
(9472)
(7907)
(7834)
(7271)
(4976)
(3852)
(3437)
(3108)
(3038)
(2833)
(2770)
(2744)
(2622)
(2582)
(2542)
(2469)
(2408)
(2351)
(2341)
(2273)
(2186)
(1977)
(1917)
(1839)
(1746)
(1725)
(1714)
(1707)
(1642)
(1636)
学科
管理(14081)
(10049)
经济(10046)
(8709)
环境(8627)
(8354)
企业(8354)
(5596)
(4994)
(4875)
财务(4872)
财务管理(4863)
企业财务(4643)
(4401)
方法(3458)
规划(3402)
环境规划(3373)
资源(3330)
生态(3091)
数学(3036)
数学方法(2978)
(2860)
(2372)
经济学(2362)
环境经济(1997)
(1922)
业经(1913)
银行(1910)
中国(1904)
(1836)
机构
学院(38516)
大学(38265)
研究(14632)
管理(13329)
(12945)
经济(12619)
中国(11299)
理学(11297)
理学院(11132)
科学(11027)
管理学(10879)
管理学院(10837)
(9959)
(8632)
业大(8527)
(8226)
农业(8041)
研究所(7601)
(7308)
中心(6876)
(6185)
(5783)
(5769)
(5600)
财经(5493)
实验(5424)
农业大学(5360)
实验室(5240)
北京(5175)
重点(4940)
基金
项目(28567)
科学(22035)
基金(20948)
(19908)
国家(19799)
研究(17700)
科学基金(16416)
自然(12449)
自然科(12126)
自然科学(12122)
(12050)
自然科学基金(11865)
基金项目(11439)
社会(10473)
(10359)
社会科(9969)
社会科学(9965)
资助(8097)
教育(7434)
重点(7255)
计划(7192)
科技(6573)
(6460)
科研(6235)
编号(6059)
(5847)
(5766)
创新(5533)
专项(5251)
(5156)
期刊
(13566)
经济(13566)
学报(9966)
研究(8864)
(8408)
科学(8303)
中国(7884)
(7498)
大学(7008)
学学(6865)
农业(5805)
管理(4841)
(3497)
(3413)
金融(3413)
会计(3128)
财会(3105)
业大(3013)
(2803)
林业(2676)
资源(2659)
技术(2496)
财经(2479)
农业大学(2464)
通讯(2192)
会通(2185)
中国农业(2134)
(2092)
科技(2090)
自然(1965)
共检索到56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瑞  王晨芳  
【目的】敲除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中碳源代谢调控因子FgCreA,并对其营养生长、有性生殖和致病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研究禾谷镰孢中碳源代谢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酵母数据库SGD和NCBI数据库中的序列,利用酿酒酵母中碳源代谢调控因子Mig1确定禾谷镰孢中的碳源调控因子FgCreA;在NCBI数据库中检索其他物种中碳源代谢调控蛋白,使用Clustal W2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并用MEGA5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同时在Inter Pro Scan网站上预测其蛋白结构域;在NC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静雅  夏荟清  彭梦雅  凡卓  殷悦  徐赛博  张楠  陈文波  陈琳琳  
【目的】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侵染小麦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严重影响中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查找假禾谷镰孢中的APSES转录因子,分析其在病原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解析假禾谷镰孢的致病机制及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GenBank获得物种中已知的APSES氨基酸序列,利用BLASTP方法在假禾谷镰孢中查找APSES同源蛋白,利用Pfam软件预测蛋白结构域,采用MEGA5.05构建APSES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A组APSES转录因子基因FpAPSES1和FpAPSES4在假禾谷镰孢侵染过程中的表达。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和PCR筛选FpAPSES1和FpAPSES4基因缺失的突变体菌株。在PDA培养基上测定假禾谷镰孢野生型菌株Wz2-8A、Δfpapses1和Δfpapses4突变体菌株的菌丝形态和生长速率;测定在CMC培养液中培养后的分生孢子产生情况、形态以及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利用菌丝块和分生孢子接种小麦胚芽鞘和大麦叶片以及盆栽试验测定其致病性;采用ELISA方法测定小米培养基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含量。【结果】假禾谷镰孢中有4个APSES同源蛋白,均含有保守的DNA结合结构域HTH。与其他物种的APSES蛋白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FpAPSES1、FpAPSES2和FpAPSES4属于A组APSES,FpAPSES3分布在C组。FpAPSES1和FpAPSES4在侵染阶段诱导表达,推测可能参与假禾谷镰孢的致病。分别获得2个FpAPSES1和FpAPSES4基因缺失的突变体菌株Δfpapses1-T10、Δfpapses1-T27和Δfpapses4-T1、Δfpapses4-T2。表型测定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FpAPSES1和FpAPSES4基因缺失突变体在PDA平板上的生长速率明显减慢、色素积累明显增多;FpAPSES1基因缺失突变体菌丝形态无差异,而FpAPSES4基因缺失突变体菌丝弯曲、分支明显增多;FpAPSES1和FpAPSES4基因缺失突变体在CMC液体中的分生孢子产生明显减少,分别比野生型下降了99.5%和97.4%,产生的分生孢子变短、隔膜减少、萌发率有所降低;与野生型相比,FpAPSES1和FpAPSES4基因缺失突变体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对小麦胚芽鞘的致病力明显降低,菌丝在小麦胚芽鞘表皮细胞中的扩展明显受阻;FpAPSES1和FpAPSES4基因缺失突变体对大麦叶片和小麦根部的致病力也明显降低;FpAPSES1和FpAPSES4基因缺失突变体在小米培养基中产生的DON毒素分别比野生型下降了约78%和44%。【结论】编码A组APSES同源蛋白的FpAPSES1和FpAPSES4对假禾谷镰孢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致病力均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苏前富  贾娇  孟玲敏  李红  张伟  晋齐鸣  丛斌  
【目的】对前期从土壤中筛选获得的1株具有生防效果的微黄青霉(Penicillium minioluteum)ZF1,进一步分析其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菌效果,以及其培养滤液与化学药剂混配的抑菌能力和对玉米叶片、籽粒的侵染能力,明确该生防菌的开发利用价值,为防治禾谷镰孢引起的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微黄青霉ZF1对禾谷镰孢的抑菌能力,微黄青霉ZF1培养滤液对禾谷镰孢的抑菌作用;通过玻璃纸法测定微黄青霉ZF1次生代谢产物对禾谷镰孢菌落生长的影响;比较咯菌腈、微黄青霉ZF1菌株培养滤液及咯菌腈和培养滤液混配3个处理对禾谷镰孢菌丝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俞刚  陈利锋  谢卫平  柴一秋  
小麦穗期接种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 . [有性态 :Gibberellazeae (Schw .)Petch]的 2个野生型菌株和12个产毒潜能不同的转化体菌株 ,发病盛期 (接种后 2 0d)调查病小穗率 ,并测定组织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15 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15 ADON)和 3 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3 ADON)等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以下简称“单族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 ,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强致病力的GZ36 39、C11 1和B4 1等菌株在病穗 (显症 )组织和穗颈组织中DON产量高 ,分别达 2 9~ 3...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琳琳  侯莹  丁胜利  施艳  李洪连  
【目的】鉴定和克隆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pTaTd,分析FpTaTd在假禾谷镰孢菌丝、分生孢子和侵染不同时期的表达,为探索细胞凋亡在假禾谷镰孢侵染过程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gen Bank获得模式物种已知的TaTd氨基酸序列,利用BLasTp的方法在镰孢中鉴定TaTd同源蛋白,并构建进化树;分别以假禾谷镰孢的基因组dna和c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克隆假禾谷镰孢FpTaTd的基因序列和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FpTaTd在假禾谷镰孢生长、产孢及侵染不同时期的表达;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分析F...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红燕  陈利锋  孙枫  陈官菊  俞刚  
Tri12是镰孢菌Fusarium编码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以下简称“单族毒素”)输出泵的基因,而产毒基因Tri5编码的单端孢霉二烯合酶催化毒素生物合成中的第一步反应。以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野生型菌株NRRL29169为亲本,获得Tri12敲除的转化子MT12。与NRRL29169相比,MT12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慢,生长量小(P<0.01),大分生孢子较长。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NRRL29169致病力最强,所致病害可以自接种点向上下扩展至其他小穗,而MT12的致病力极弱。我们由此推测,Tri12的敲除导致病菌产生的毒素不能被泵出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在芳   丁腾腾   单艺轩   李洪连   陈琳琳   邢小萍  
【背景】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新病害。自噬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发生的细胞过程,调控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但其在假禾谷镰孢中的作用还不明确。【目的】明确假禾谷镰孢自噬相关基因FpAtg3在该病菌生长和致病中的作用,解析假禾谷镰孢致病机理,为小麦茎基腐病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主要真菌的Atg3氨基酸序列,利用MEGA5.05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Split-PCR策略构建FpAtg3基因敲除盒,经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导入假禾谷镰孢野生型菌株中。利用潮霉素抗性筛选阳性转化子,并经PCR检测获得FpAtg3基因缺失突变体(ΔFpAtg3)。构建pKNTG-FpAtg3重组载体,导入ΔFpAtg3菌株,利用FpAtg3自身启动子启动FpAtg3的转录,以获得FpAtg3缺失突变体的回补菌株。利用假禾谷镰孢营养生长的培养基PDA、CM和MM测定菌丝生长速率和菌落形态;PDA培养基上测定菌丝形态和菌丝融合率;CMC培养液中测定分生孢子的产量及形态;皮氏培养基上测定孢子融合芽管调控的融合率。将假禾谷镰孢的菌丝块接种小麦胚芽鞘和大麦叶片测定病原菌的致病力,采用盆栽试验测定假禾谷镰孢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在PDA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刚果红、SDS和过氧化氢测定假禾谷镰孢对细胞壁、细胞膜和氧化胁迫的耐受性。【结果】细胞自噬相关蛋白Atg3在真菌中非常保守,且与生物进化的方向一致,假禾谷镰孢FpAtg3与禾谷镰孢和尖镰孢的Atg3同源性最高。获得了FpAtg3基因缺失突变体和回补菌株,表型测定结果显示,与假禾谷镰孢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ΔFpAtg3在营养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明显减慢,气生菌丝减少,菌丝呈波纹状卷曲,分生孢子产量减少,孢子变短,分生孢子分隔减少;野生型和回补菌株菌丝融合发生非常普遍,在相同条件下ΔFpAtg3的菌丝融合率和孢子融合芽管调控的融合率均明显降低;ΔFpAtg3侵染大麦叶片和小麦胚芽鞘造成的病斑较野生型和回补菌株侵染的病斑明显减小,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ΔFpAtg3的致病力降低;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ΔFpAtg3在刚果红、SDS和过氧化氢胁迫中的耐受性降低。【结论】自噬相关基因FpAtg3参与假禾谷镰孢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菌丝融合、致病力以及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长军  钱忠海  李俊  王建新  尚衍强  周明国  
用单独和混合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在营养贫乏的条件下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抗性菌株No.2458和敏感菌株No.2021间产孢竞争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单独培养时,抗性菌株No.2458产孢前期和后期分别呈抛物线方式消长,敏感菌株No.2021前期呈直线方式,后期呈抛物线方式消长;敏感和抗性菌株在等量接种混合培养条件下,其前后期产孢模型分别为N∑s=-1.43×105+2.64×104T-46.09T2和N∑r=-2.99×103+6.45×102T-1.13T2。在混合培养时No.2021产孢高峰与其在单独培养时的相同,而No.2458的产孢高峰比其在单独培养时提前24h,并且前者在培养42.5~19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昊  冯佳佳  孙丹丹  闫青地  赵亚林  王珊  王平平  赵亚卓  王倩  王凤茹  董金皋  
为明确油菜素内酯(BR)增强玉米抗禾谷镰孢侵染的作用及机制,以玉米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分设喷施BR和未喷施BR的处理,在玉米喷施BR 10 d后,接种禾谷镰孢菌,调查比较喷施BR后玉米感染禾谷镰孢菌的发病情况,确定油菜素内酯提高玉米抗禾谷镰孢侵染的确切作用,结果表明,在未喷施BR的自然生长条件下,在玉米上接种禾谷镰孢,发现茎秆表面有明显的病原菌沿接种针孔侵染扩散的痕迹,玉米茎剖面内髓组织黑褐色严重,几乎整个节间均已被病原菌侵染;但在喷施BR 10 d后再接种禾谷镰孢,玉米茎剖面内的髓组织被病原菌侵染面积明显减少,发病明显减轻,说明BR提高了玉米抗禾谷镰孢侵染的能力。用含BR的PDA培养基培养禾谷镰孢,与对照相比,禾谷镰孢发育未受到明显的影响。BR处理后,玉米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Real-time PCR分析编码脯氨酸合成酶的基因Zm P5CS的表达量,发现其表达量确实受BR的诱导。同时BR处理后玉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增加,保护酶SOD和PAL活性显著增加,POD活性极显著增加。说明BR提高玉米自身抗逆性来提高抵抗禾谷镰孢侵染。油菜素内酯对禾谷镰孢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油菜素内酯提高玉米抗禾谷镰孢侵染的原因可能不是抑制禾谷镰孢的生长发育,而是通过提高玉米脯氨酸合成、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从而提高玉米自身免疫能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荀萍  唐东玲  段海明  余利  余海兵  
采用电钻打孔法接种禾谷镰孢菌,测定22个玉米新杂交组合对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玉米新组合中,有6个表现为抗性1级,15个表现为抗性2级,1个表现为感病;玉米杂交组合接种禾谷镰孢菌后,大部分组合的穗重、粒重下降,部分组合秃尖长度增大,行粒数减少,对出籽率、穗长、穗行数的影响较小;2个玉米组合的抗病补偿能力较强,其中2×372组合未接种的穗重和粒重分别为186.8g和165.5g,接种后穗重和粒重减少8.7 g和8 g,15H037×1090组合2次接种的穗重、粒重平均值分别达172.9 g和153.7g,比未接种的穗重和粒重增加12.3 g和9.3 g,2个玉米组合的产量超过对照郑单958,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贺小伦  周海峰  袁虹霞  施艳  孙炳剑  李洪连  
【目的】运用ISSR-PCR技术揭示中国河南和河北省冬小麦区6个地理群体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筛选的17个ISSR引物对从河南和河北冬小麦区收集的166株假禾谷镰孢菌株进行扩增。根据群体扩增的结果,用PoPgene veRSIon l.32软件计算各项遗传多样性参数。根据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用nTSYSPC veRSIon 2.11软件进行群体聚类分析。【结果】从97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7个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用这17个引物对河南和河北冬小麦区的166株假禾谷镰孢菌株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34...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聪  徐建强  于俊杰  陈长军  王建新  周明国  
分别扩增了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多菌灵(MBC)敏感菌株(MBCS)的β1-微管蛋白基因(β1-S)和β2-微管蛋白基因(β2-S),及多菌灵中抗菌株(MBCMR)和高抗菌株(MBCHR)的β2-微管蛋白基因(β2-MR和β2-HR),测序正确后连接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上,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pta感受态中,经IPTG(1 mmol.L-1)诱导,得到了N末端融合6×His纯化标签的表达产物。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约68×103的蛋白,和预测蛋白大小一致,表达的产物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表达的蛋白经HisT...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叶滔  马志强  张小风  王文桥  韩秀英  王志伟  
通过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获取禾谷镰孢菌的抗戊唑醇菌株,探索了抗戊唑醇禾谷镰孢菌的抗药性机制。抗药菌株经转接培养17代后筛选遗传稳定性抗性菌株,利用渗透压法和电导率法测定抗药菌株与亲本菌株之间的生理性差异。所获得的9个抗性菌株,抗性水平最大值为186.03,最小值为34.26。其中,有5个抗性菌株能保持较高的抗性水平。在含2.0%和4.0%的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下,抗性菌株的菌落生长直径要比亲本菌株大,而含相同浓度的KCl培养基中,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菌落生长变化无规律。在不同时间下,抗性菌株和亲本菌株的电导率变化明显,药剂驯化抗性菌株电导率变化比敏感菌株大,经200 min后药剂驯化的抗性菌株比紫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奉杰  张涛  马培振  白涛  徐江玲  王海艳  宋浩  赵伟  赵亮  杨美洁  胡志  周骢  石璞  胡朋朋  李海州  
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海洋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牡蛎礁作为全球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碳储量和强大固碳能力。牡蛎礁在生物钙化、呼吸作用等过程中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但在生物合成、沉积作用等过程中却可以埋藏大量碳。目前,全球牡蛎礁是大气碳的源还是汇尚不明确。为探究牡蛎礁碳源–汇功能,本文综述了牡蛎礁碳源–汇功能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牡蛎礁碳源–汇功能的关键生态过程,探讨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牡蛎礁碳源–汇特征。研究表明,牡蛎礁不仅可以成为大气碳的汇,还可以提高盐沼植被、海藻、海洋动物等生物的碳汇功能。未来应尽快开展牡蛎礁碳汇功能评估技术等研究,形成以提高牡蛎礁碳汇为目的的牡蛎礁保护与修复技术,提升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长军  李俊  于俊杰  王建新  周明国  
根据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测序菌株NRRL31084(PH-1)的微管相关蛋白基因(map)核苷酸序列设计4对引物,采用PCR方法测定了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MBC)不同敏感性表型的6个中国菌株的map全序列。DNA序列比对表明,中国的3个敏感菌株和3个抗药菌株的map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没有差异,表明多菌灵抗药性与微管相关蛋白无关。该基因全长1 793 bp,含有6个内含子,编码199个氨基酸;与NRRL31084的map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9.39%,存在10个差异核苷酸,与其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10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