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91)
2023(14536)
2022(12552)
2021(11916)
2020(9748)
2019(22474)
2018(22294)
2017(42229)
2016(22563)
2015(25548)
2014(25074)
2013(24822)
2012(22665)
2011(20698)
2010(20508)
2009(19056)
2008(18067)
2007(15558)
2006(13612)
2005(11524)
作者
(63420)
(52691)
(52353)
(49760)
(33471)
(25131)
(23718)
(20666)
(20000)
(18631)
(17923)
(17814)
(16502)
(16369)
(16121)
(15981)
(15560)
(15506)
(14924)
(14806)
(12959)
(12958)
(12475)
(11952)
(11804)
(11635)
(11613)
(11581)
(10543)
(10410)
学科
(91452)
经济(91349)
管理(59712)
(59487)
(45365)
企业(45365)
方法(40679)
数学(35682)
数学方法(35323)
(34419)
中国(27348)
农业(22517)
业经(22042)
(21402)
(18824)
贸易(18813)
(18747)
(18361)
地方(17873)
(17149)
环境(14138)
(13876)
(13867)
银行(13834)
理论(13630)
(13297)
(13137)
(13096)
金融(13094)
技术(12712)
机构
大学(317867)
学院(317421)
(130515)
经济(127812)
管理(125649)
理学(109376)
研究(109251)
理学院(108191)
管理学(106392)
管理学院(105835)
中国(81910)
(67541)
科学(66527)
(56223)
(53771)
(53168)
研究所(49315)
中心(49035)
业大(47207)
财经(45750)
(43717)
(43015)
北京(42790)
师范(42688)
(41855)
农业(40635)
经济学(39534)
(39435)
(35747)
经济学院(35643)
基金
项目(221037)
科学(174194)
研究(164542)
基金(161385)
(140063)
国家(138890)
科学基金(119152)
社会(104979)
社会科(99221)
社会科学(99197)
基金项目(85576)
(84142)
自然(75601)
教育(74615)
自然科(73840)
自然科学(73823)
自然科学基金(72474)
(70974)
编号(67599)
资助(65868)
成果(54926)
(49395)
重点(49062)
(47579)
课题(45893)
(45553)
国家社会(43548)
教育部(42642)
创新(42469)
科研(41856)
期刊
(143914)
经济(143914)
研究(94206)
中国(58846)
(53516)
学报(49475)
科学(47066)
管理(43436)
(39864)
大学(38030)
农业(36798)
学学(35799)
教育(34719)
(26773)
金融(26773)
技术(25450)
业经(25441)
经济研究(23340)
财经(21506)
问题(18768)
(18401)
(17167)
图书(16666)
(15464)
科技(15217)
(14936)
理论(14886)
世界(14695)
技术经济(14510)
现代(13944)
共检索到458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栗峥  
当下中国乡土社会的最大特征是"离土"。城乡的巨大流动动摇了中国乡村的传统秩序,冲破了差序格局的边界,个体得以迅速崛起。流动所带来的个体化广泛渗透入社会领域、家庭结构和私人空间之中,它直接决定了村民生存的逻辑,同样也决定着面对纠纷时的立场、观点、方式与解决办法。在此影响下,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也消解了乡村基层组织的功能,导致乡村纠纷解决上的乱象局面。在离土情境下,调解的作用逐渐减弱,原有的"实质性解决"蜕变成为"形式性解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伟  蒋晗  
在解决农村多元纠纷的过程中,和解、调解、仲裁、行政甚至司法手段都占有一席之地,农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将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探索。如何构建适合中国现代乡村特色的新农村背景下的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打造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温丙存  陈霄  
鉴于纠纷及其解决方式复杂多样,研究纠纷解决必须首先从方法论和分析工具层面厘清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进路,即解纷方式维度下的纠纷分析和纠纷维度下的解纷方式分析。从实然角度对当前农村纠纷解决方式开展系统的比较分析,需要从解纷方式维度下的纠纷分析这一研究进路出发。贵州省梧镇的案例分析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民调解、信访、诉讼、行政调解是农村社会四种正式的常规解纷方式。从所解决的纠纷的类型和事由来看,四种解纷方式"各有专长",每种方式分别对应着某些特定的纠纷类型;从所解决的纠纷的数量来看,四种方式所解决的纠纷数量都呈现曲折增长的态势;从整个农村纠纷解决体系来看,四种方式已初步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分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衔峰  刘韡  李晓丹  
乡村"混混"以暴力手段快速"摆平麻烦"的处理方式高效、彻底,在纠纷日渐多样化、复杂化的今天为村民解决纠纷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乡村"混混"通常主动或通过熟人请托的方式介入纠纷,以当事人的代理人身份参与纠纷解决,整个过程呈现出暴力性、随意性、强制性等特点。乡村"混混"解决纠纷的方式快速而有效,对纠纷的顺利解决以及对当事人、对混混自身、对村庄秩序的维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由于"混混"强制力来源的非法性以及在处理纠纷中所产生的副作用,这种纠纷解决方式在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会长期存在,农村社会最终会形成一个以合法途径为主的多元纠纷解决体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刚  王芳  
本文通过对—起农村土地纠纷案例的调查分析以及一些乡村调研的经历,认为乡村公共权力缺失是当下农地纠纷频发的基础性宏观体制根源。因此,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的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应该把出发点放在重构乡村公共权力与权威上,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不断出现的农地纠纷,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翟宛东  
普惠金融是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本文选择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BCC模型、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及面板Tobit模型,研究中国金融惠农静态和动态效率,以及民生财政支出对金融惠农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的金融惠农效率较高,投入产出配置较为合理;从2015年开始,中国金融惠农效率不断增加,而且增速也在加快,主要受技术进步变化的影响;经济增长和各项民生财政支出对金融惠农效率有正向影响,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涉农贷款对金融惠农效率有负向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望红  
中国历来存在一套多层次的纠纷调解体系,分散消化了乡村社会中的矛盾纠纷。在传统力量与现代力量的互动博弈中,乡村规则体系出现民间规则的碎片化与国家法律的模糊化,由此导致村庄中出现纠纷积累。村级组织在综治维稳工作的压力下,通过调动失落的民间力量和国家力量,灵活运用情、理、法等多重规则,在实践中重构了以村干部为核心的动员型纠纷调解体系,适应了转型期间的村庄环境,有效解决了大量矛盾纠纷。动员型纠纷调解体系具有维持乡村秩序、重塑村级组织权威与调试规则体系的功能,但同时面临着调解成本、主体动力与规则偏向等内在困境。在依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鑫  
新时期农村经济在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矛盾和纠纷。认真研究新时期乡村纠纷的特点和成因,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对于乡村纠纷的有效预防、成功调处、防止激化,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望红  
中国历来存在一套多层次的纠纷调解体系,分散消化了乡村社会中的矛盾纠纷。在传统力量与现代力量的互动博弈中,乡村规则体系出现民间规则的碎片化与国家法律的模糊化,由此导致村庄中出现纠纷积累。村级组织在综治维稳工作的压力下,通过调动失落的民间力量和国家力量,灵活运用情、理、法等多重规则,在实践中重构了以村干部为核心的动员型纠纷调解体系,适应了转型期间的村庄环境,有效解决了大量矛盾纠纷。动员型纠纷调解体系具有维持乡村秩序、重塑村级组织权威与调试规则体系的功能,但同时面临着调解成本、主体动力与规则偏向等内在困境。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国家既要明确村干部的调解原则,确立法律的基础地位,又要充分重视村级组织在纠纷调解上的治理空间和治理主体性,保持基层组织的能动治理能力,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印子  
乡土正义具有地方性,是建立于人情、面子、势力等本土生活情境之中的微观正义。田野纠纷展示出,乡土正义的嬗变表征出乡土利益的权利化、乡土正义基准的混融化和乡村秩序需求的司法化。乡土正义意涵的流变,反映了乡村秩序结构的法治化,农民的法律意识并未从整体上构成现代法治体系的对反,农民正以高度工具主义的态度追逐法律。乡土正义的供给系统看似具有层级性,但在农民选择解决纠纷的法律资源的过程中,正义供给系统的结构部件却是扁平化的。社会结构转型使得原有的乡土正义系统日趋瓦解,凸显出乡土良序社会建构的法治困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环成  
康养小镇建设不仅迎合了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同时,作为特色小镇的重要类型,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方式,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发展。近些年,在政策支持下,康养小镇迎来了发展机遇期,具有推动我国乡村产业完善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康养小镇建设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开展探讨,在分析康养小镇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康养产业链完善和乡村产业支撑等几方面给出康养小镇未来发展策略,为发挥康养小镇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提供参考。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常青  杨武健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乡村田野调查法,在梳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参与式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依托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设计六条参与式路径,归纳总结三种参与模式。基层图书馆应当借助新媒体思维,依托距离空间和环境地域优势,确定社交实物,选择参与式模式,拟定参与方案,通过互动、共振过程,实现图书馆参与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范建红  朱雪梅  谢涤湘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对乡村景观生态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通过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对城市蔓延内涵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从四个层面分析了城市蔓延对乡村景观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提出在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应从城乡互动的视角分析城市蔓延与乡村景观生态安全问题,加强从微观尺度分析城市蔓延所导致的乡村景观生态安全问题,并因地制宜地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时空尺度城市蔓延与乡村景观生态安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引导城市在合理区域增长是协调乡村景观生态保护与城市空间增长矛盾的重要途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钱全  
"干部互动"是基于"体制性关联"建立起来的中国政治客观存在关系,它衔接、弥合、建构的是"国家-政府-社会"框架中最为关键的治理主体内在运作机理。当下我国正处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村治主体的"代理人""当家人"角色,在资源密集输入的乡村振兴时代,于"科层-关系"的底色互动关系下开始发生三重结构性分化:传统维持性取向、过渡重构性取向、现代行政性取向。我们必须明晰认知、辩证对待"村治主体互动"在城乡转型中正历经的巨大流变,应始终将村治主体作为衔接国家规范与乡土秩序的中介变量,充分激活自治性,引导基层社会走向良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想  曾绍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和主攻方向,以乡村产业发展为引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传统村镇的产业发展模式割裂了产业发展与保护绿水青山之间的耦合关系,因此,以打造和完善产业生态链既是推进"三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文章根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以农业生态链、工业生态链、服务业生态链为依据,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为构建原则,提出村镇产业生态链结构模型,发展以农产品种植、养殖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大循环生态链条,并对其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探析村镇产业生态链构建,为促进现代产业生态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