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33)
- 2023(11302)
- 2022(9944)
- 2021(9315)
- 2020(7949)
- 2019(18054)
- 2018(17993)
- 2017(35302)
- 2016(19236)
- 2015(21620)
- 2014(21298)
- 2013(21078)
- 2012(19347)
- 2011(17595)
- 2010(17717)
- 2009(16910)
- 2008(16724)
- 2007(15414)
- 2006(13451)
- 2005(11789)
- 学科
- 济(81100)
- 经济(80934)
- 业(58451)
- 管理(49260)
- 农(47372)
- 企(38461)
- 企业(38461)
- 方法(35141)
- 农业(31170)
- 数学(29602)
- 数学方法(29346)
- 业经(22384)
- 中国(21115)
- 财(19761)
- 制(16474)
- 地方(16453)
- 贸(15692)
- 贸易(15689)
- 学(15672)
- 易(15249)
- 和(12844)
- 理论(12785)
- 银(11875)
- 银行(11845)
- 发(11768)
- 策(11543)
- 务(11385)
- 财务(11360)
- 体(11349)
- 财务管理(11328)
- 机构
- 学院(274264)
- 大学(268483)
- 济(113069)
- 经济(110720)
- 管理(104481)
- 理学(90663)
- 研究(90568)
- 理学院(89679)
- 管理学(88067)
- 管理学院(87582)
- 中国(69660)
- 农(65185)
- 科学(56271)
- 京(55108)
- 农业(50429)
- 财(50205)
- 所(46760)
- 业大(46704)
- 中心(43464)
- 研究所(42331)
- 江(42023)
- 财经(40036)
- 范(36307)
- 经(36271)
- 师范(36003)
- 北京(33891)
- 经济学(33753)
- 州(33147)
- 农业大学(31143)
- 院(31063)
- 基金
- 项目(180756)
- 科学(141634)
- 研究(135245)
- 基金(129336)
- 家(111859)
- 国家(110768)
- 科学基金(94351)
- 社会(86590)
- 社会科(80694)
- 社会科学(80665)
- 省(72920)
- 基金项目(69111)
- 教育(61896)
- 划(60055)
- 自然(59289)
- 自然科(57891)
- 自然科学(57875)
- 编号(57809)
- 自然科学基金(56842)
- 资助(51511)
- 成果(46521)
- 部(40513)
- 重点(40479)
- 发(40378)
- 课题(38675)
- 创(37916)
- 农(36346)
- 创新(35216)
- 科研(34711)
- 国家社会(34613)
- 期刊
- 济(130700)
- 经济(130700)
- 研究(75859)
- 农(67204)
- 中国(53693)
- 农业(45392)
- 学报(43738)
- 科学(40260)
- 财(38645)
- 大学(33243)
- 管理(32643)
- 学学(31569)
- 教育(28606)
- 业经(28016)
- 融(26294)
- 金融(26294)
- 技术(22279)
- 业(22077)
- 财经(19279)
- 经济研究(18992)
- 问题(18430)
- 经(16533)
- 版(15626)
- 农村(14669)
- 村(14669)
- 农业经济(14388)
- 世界(14206)
- 技术经济(13559)
- 商业(13223)
- 经济问题(12908)
共检索到402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白描
社会关系是构成福祉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以农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查资料,从主观福祉和客观福祉两个角度分别选取相关指标对农民社会关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客观福祉层面,受访农民对正式的社会组织的认知和参与程度普遍较低,他们的社会关系仍以非正式联结的形式为主。总体而言,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依靠最多的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其次才是亲缘关系,而业缘关系在农民非正式的社会关系中所占地位有限。在主观福祉层面,受访农民对其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普遍较高,并且该指标在个体之间差异不大。为了提高农民的福祉水平,在制定相关福祉政策时应瞄准农民家庭关系与夫妻关系的改善情况。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白描 苑鹏
社会关系是农民福利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民福利研究"课题组2012年在山东省、陕西省和河南省的农民调查数据,从正式社会关系和非正式社会关系两个方面考察农民社会关系的现状。在身处家里临时有急事、急需借钱、托人帮忙找工作、家里办红白事以及产生家庭纠纷需要化解这五种情境时,农民想到最多的是找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人帮忙,其次是找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人帮忙。进一步以农民的社会关系作为因变量建立有序Logit模型,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或人均消费支出越高,农民的社会关系越广泛;从事非农业的农民比从事农业的农民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关系;而患有长期慢性病的农民比未患有长期慢性病的农民拥...
关键词:
社会关系 农民 有序Logit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毛德松
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的数据,考察非农工作经历对农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无非农工作经历的农民而言,具有非农工作经历的农民拥有更多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不仅在于非农工作自身的集体化作业性质相对于分散的农业生产具有更广泛的人际接触机会,而且非农工作经历调整和改变了个体拓展社会关系网络的态度和能力。采用最新发展的基于R2的夏普里值分解发现,非农工作经历对于形成农民间社会关系网络差距具有重要影响,贡献率可达8.67%,仅次于党员身份、教育程度以及性格因素位列第4。这一结果表明,在城
关键词:
非农工作 社会关系 关系网络 农村经济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白描
本文利用实地调查资料,从客观福祉与主观福祉两个角度考察农村居民的福祉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在客观福祉方面,受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呈现不同程度的地区性差异和显著的个体性差异,受访农民普遍身体健康且受教育程度不高,这两项客观指标在省与省之间以及各省内部之间的差别较小;在主观福祉方面,受访农民总的生活满意度以及各个维度的满意度普遍较高。总体而言,参与此次调查的农民生活满意度水平比较接近。从各维度看,农民对婚姻、家庭、健康的主观评价明显高于其他维度。从满足感、孤独感、安全感和消极感四项指标的调查结果看,农民的个体特质是积极乐观且容易知足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受访农民的收入呈现差异化但其生活满意度却...
关键词:
农民 福祉 主观福祉 客观福祉 满意度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熊凤水 慕良泽
本文在个案访谈所形成的资料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民工城市适应的作用。在以生存为特征的低层次阶段,牢牢依靠强关系,行动具有情感理性的意涵;在以发展为特征的高层次阶段,更多依靠弱关系并运用策略选择性地使之向强关系转化,工具理性在此行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关系 城市适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卓玛草 孔祥利
笔者利用2015年对农民工进行的实地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定量研究了农民工求职是否使用社会关系及所使用关系的效力,系统验证了关系强度、"关系人"以及关系资源对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近83%的农民工依靠社会关系网络实现流动与就业;无论利用强关系还是弱关系,都对其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基于血缘和地缘的亲朋及老乡"关系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农民工收入的真正原因是农民工可以从其中获取不同性质的资源,包括信息和人情;关系资源的不同收入效应决定了社会资本的作用方式及结果。基于上述结论,笔者提出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农民工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统一劳动力市场以促进就业公...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陆文聪 谢昌财
文章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根据准实验研究设计原理将初次外出的新农民工按其拥有的社会关系与信息网络差异分为7个不同情境的处理组与对照组,运用熵均衡处理方法估算组间收入差异,以分析社会网络对初次外出新农民工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亲戚关系对新农民工的收入效应强于熟人关系,但老乡信息网络比血缘信息网络更利于新农民工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既有亲戚关系又有老乡信息网络的新农民工的平均收入比其他新农民工高50%以上。新农民工在初次务工城市通过强关系的人情资源与老乡网络的信息渠道实现就业是成本低、效率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陆文聪 谢昌财
文章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根据准实验研究设计原理将初次外出的新农民工按其拥有的社会关系与信息网络差异分为7个不同情境的处理组与对照组,运用熵均衡处理方法估算组间收入差异,以分析社会网络对初次外出新农民工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亲戚关系对新农民工的收入效应强于熟人关系,但老乡信息网络比血缘信息网络更利于新农民工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既有亲戚关系又有老乡信息网络的新农民工的平均收入比其他新农民工高50%以上。新农民工在初次务工城市通过强关系的人情资源与老乡网络的信息渠道实现就业是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的路径。基于这些结论,文章建议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基石、以社区为纽带的多元社会网络支持体系,打破新农民工传统闭塞的人际交流圈,重构其在务工城市的新型社会网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振 徐雪高 吴比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调查(CHARLS)数据资料,在MAnkiw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农户家庭社会关系网络联系强度和联系密度指标,利用GLS估计方法,采用控制实验方法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研究了家庭社会关系网络联系密度和强度的收入效应。结果表明:农户收入受到农户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显著影响;家庭社会关系网络与农户劳动力、物质资本在影响农户收入方面存在耦合关系,社会关系网络提高了农户所支配的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政府惠农政策、金融环境、养老及医疗等因素对农民收入也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农户 关系网络 收入 耦合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春超 张呈磊 周先波
基于中国珠三角地区实地调查数据,文章分析了农民工社会关系网以及朋友圈对其工资的影响。在研究农民工社会关系网对其工资影响的基础上,文章探讨朋友圈中的教育网差效应和职业网差效应对其工资的影响机理和程度。研究发现:整体上看,农民工个人社会网络对其工资有正向影响;农民工最好朋友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对农民工工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更进一步,朋友圈内教育网差效应的表现跟农民工与该朋友的社会距离有关,社会距离越近,此种效应相对越大;而职业网差效应的表现跟农民工与朋友的社会距离关系不大。在排除自选择因素以及考虑教育的内生性问题、工资与教育网差及职业网差的联立关系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涂锦 吴亦诚
农民工作业行为一直是施工管理的核心。农民工的作业行为是在边学边干中形成的,是典型的自组织结果。通过对工程项目320个农民工个体的调查我们发现:工程项目农民工的社会关系对农民工的作业行为有显著影响。同时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以农民工主观感受为中介变量传导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
工地农民工 社会关系 作业行为 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马宏 张月君
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网络支持下的农户民间借贷或金融机构贷款的融资条件存在差别,进而会影响农户收入水平。通过对中国6个省份的14个乡镇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社会"强关系"网络规模可以提高民间借贷和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系数;"弱关系"网络规模在提高金融机构贷款对收入的影响系数方面发挥更积极的效应;社会关系成员地位对于提升金融机构贷款和民间借贷的收入效应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社会弱关系网络可以帮助农户获得更多的民间借贷,但不利于其收入的提高;相对贫穷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难以发挥显著提高借贷收入效应的积极作用。因此,应该采取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社会关系网络,选择不同类型社会关系网络支持的借贷,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等措施,从而使社会关系网络发挥出对借贷收入效应的积极影响。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东方 邓灵斌
从社会关系角度研究知识转移的障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章从此角度出发总结出社会知识转移的四大障碍,分别为社会心理障碍、组织结构障碍、社会环境障碍与深层交流障碍。
关键词:
社会关系 知识转移 知识共享 障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梁海兵
中国经济发展迎来刘易斯拐点为劳动市场求职者工资增长提供了重要机遇。本研究从"技能资本—社会关系"替代视角,基于工资议价理论,借助"议价"干预途径,运用干预效应模型对兰州市923名农民工工资增长的议价效应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技能资本和社会关系作为分别表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议价能力的指标正向显著影响农民工月工资水平;(2)技能资本和社会关系借助议价干预渠道在农民工工资增长作用之中并无相对重要性之分,而是倾向于一种替代关系;(3)技能资本和社会关系与农民工工资增长具有一定的时间关联特性,其中技能资本的平均工资增长效应与农民工年龄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30~45岁之间技能资本的增收效应达到峰值,而社会关系的平均工资增长效应与农民工年龄之间则表现正U型关系,30岁以下或45岁以上的农民工的社会关系增收效应相对较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钟云华 应若平
本研究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同时把求职过程划分为求职信息收集与求职进行两个阶段,在这个二元、动态的分析框架内,采用Lo-gistic回归就强弱社会关系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信息收集阶段,弱社会关系更有助于就业机会获得,弱社会关系比强社会关系更"强";在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信息收集阶段,强社会关系更有助于就业机会获得,强社会关系比弱社会关系更"强";在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进行阶段,强社会关系更有助于就业机会获得,强社会关系比弱社会关系更"强"。
关键词:
强弱社会关系 大学生求职 劳动力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