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32)
- 2023(2601)
- 2022(2367)
- 2021(2411)
- 2020(2026)
- 2019(4873)
- 2018(4413)
- 2017(7020)
- 2016(4042)
- 2015(4781)
- 2014(4764)
- 2013(4764)
- 2012(4826)
- 2011(4516)
- 2010(4476)
- 2009(4197)
- 2008(4134)
- 2007(3310)
- 2006(2932)
- 2005(2803)
- 学科
- 济(16512)
- 经济(16505)
- 管理(6679)
- 业(6577)
- 学(6491)
- 地方(6206)
- 中国(5554)
- 农(4966)
- 方法(4944)
- 贸(4705)
- 贸易(4700)
- 易(4552)
- 企(4337)
- 企业(4337)
- 数学(4096)
- 数学方法(4047)
- 壤(3726)
- 土壤(3713)
- 农业(3369)
- 地方经济(3243)
- 和(3054)
- 业经(3005)
- 环境(2925)
- 财(2829)
- 融(2769)
- 金融(2768)
- 制(2752)
- 出(2435)
- 银(2348)
- 银行(2330)
- 机构
- 大学(56404)
- 学院(56376)
- 研究(31002)
- 中国(22984)
- 济(22559)
- 经济(22097)
- 科学(21092)
- 所(17957)
- 研究所(16613)
- 农(16399)
- 管理(16284)
- 京(14228)
- 理学(13170)
- 中心(12937)
- 理学院(12841)
- 农业(12708)
- 管理学(12481)
- 管理学院(12367)
- 院(11436)
- 业大(11224)
- 科学院(11216)
- 北京(9672)
- 省(9591)
- 财(9139)
- 室(8853)
- 部(8827)
- 范(8814)
- 师范(8746)
- 江(8504)
- 研究院(8491)
- 基金
- 项目(40278)
- 科学(30320)
- 基金(28563)
- 家(28259)
- 国家(28096)
- 研究(24951)
- 科学基金(21575)
- 自然(16054)
- 自然科(15540)
- 自然科学(15534)
- 自然科学基金(15211)
- 基金项目(15205)
- 省(14587)
- 划(14314)
- 社会(14071)
- 社会科(13171)
- 社会科学(13167)
- 资助(11492)
- 重点(10778)
- 教育(10254)
- 计划(9704)
- 发(9613)
- 科技(9471)
- 编号(9185)
- 部(8208)
- 科研(8024)
- 创(7775)
- 中国(7508)
- 创新(7506)
- 专项(7350)
共检索到99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嘉阳 郭福涛 梁慧玲 苏漳文 王文辉 林玉蕊
采用线性回归、Daniel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长汀地区1965-2013年的气温及降水变化趋势,并选取屏南地区做对比研究,解释长汀地区气象因子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采用这3种方法进行气温、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长汀地区1965—2013年气温呈增长趋势,且增长显著;1965—1989年降水量处于持续减少状态,从1990年开始增加,2000年以后增加趋势趋于缓慢.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长汀地区在2005年发生气温突变,2005年以后气温呈上升趋势,并于2008年达到显著增加水平;而对照地区屏南的气温突变发生在1994年,并在2000年以后气温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申倩倩 束炯 王行恒
论文主要利用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和经验模态分解(EMD)等方法对1873—2008年上海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序列进行分析。以期认识上海气候在不同尺度下的振荡结构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上海近136 a来增温趋势明显,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速超过以往。而40年代的暖期和60年代的冷期构成上海20世纪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城市化的发展对城郊气温变化差异的影响十分显著。上海的年降水量主要是以短时间尺度的振荡为主,其中以40 a左右的波动为主要周期。小波变换的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降水将增加,而短时间尺度上则相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覃军 王海军
1961年以来湖北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小,冬变暖夏变凉趋势明显,冬变暖区域集中在江汉平原南部及鄂东大部,夏变凉区域集中在鄂西北。年平均情况下最高气温有下降趋势,最低气温有升高趋势,夏季的最高气温下降幅度最大、中心在鄂西北,冬季的最低气温增加幅度最大、中心在武汉附近。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分布格局是东增西减,南增北减。
关键词:
湖北省 气候变化 倾向率 气温 降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翠凤 窦坤 吴雷柱 徐国栋 张婷
利用最小二乘法、Mann-Kendall方法分析近50年来鲁西南9县区降水量、雨日、雨强变化。结果表明:鲁西南中南部地区降水日数减少较北部明显;≥25.0mm、≥50.0mm、≥150.0mm平均降水日数均呈略增加趋势,≥100.0mm降水日数中北部呈减少趋势,南部呈增加趋势。各级平均降水日数均与年平均降水量显著相关,≥25.0mm降水日数与年降水量相关最为密切,说明从平均状况看,降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降水日数的多少,特别是≥25.0mm降水日数的多少。平均最长连续降水和无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平均最大连续降水量以3.719 mm/10年的趋势减少(近30年以6.724mm/10年的趋势增加),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芳 刘倩
【目的】分析青海湟水流域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温的关系。【方法】以湟水流域7个气象站点1971-2007年近37年的实测降水及气温作为研究资料,分析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温对降水量的影响。【结果】1971-2007年湟水流域近37年平均降水量略有增加,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而降水量增加主要发生在春季(3-5月)。降水相对变率在1971-2000年明显增加,可靠性降低;2001-2007年降水相对变率减小,可靠性增加。在降水量丰沛和偏少的地区,降水量增加幅度不明显;而降水量中等地区,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1971-2007年湟水流域气温呈增加趋势;气温与降水量间大致呈负...
关键词:
湟水流域 降水量 气温 可靠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洁 徐宗学
本文首先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白洋淀流域7个气象站1957年~2006年50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序列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进行显著性检验。针对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的不足,在此方法的基础上运用R/S分析方法,估算各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得到流域气温、降水量的持续性特征,并采用随机重排法对估算结果进行稳定性检验,再结合两种方法得到其未来变化趋势及其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贡献最大,且未来一段时间气温将呈持续上升趋势;降水量总体上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夏季降水量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未来一段时间降水量可能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宗学 米艳娇 李占玲 陈亚宁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和田河流域两个主要气象站点月、年平均气温序列和逐月、年平均降水量序列进行趋势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R/S分析方法,估算各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预测该流域气温、降水量的未来变化趋势及其持续性,并采用随机重排法对估算结果进行了稳定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和田河流域在过去近50年内,气温变化趋势以增温为主,秋、冬季增温趋势尤为显著;降水量变化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夏季降雨量增加趋势较明显;未来的气温、降水量变化趋势表现为较强的长程依赖性,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其上升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春强 杜毅光 李保国
降水变化对农业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河北省85个常规地面气象站降水资料,利用小波变换Morlet方法,分析了河北省1965-2005年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的主要周期变化过程及其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1年河北省年降水量主要存在3个尺度的变化周期,分别是18a、8a和4a,其中,18a尺度存在于近41a,8a尺度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4a尺度集中在70年代。在时间上,18a尺度经历了5个枯丰交替变化;8a尺度上则有10个丰枯交替。在空间上,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河北省北部和中东部地区年降水量分别以12~18a大尺度及8~12a中尺度周期变化为主,降水相对稳定;西部地区则主要以3-8a小尺度周期变化为主,降水变率较大。
关键词:
降水变化 Morlet 小波分析 河北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雪宁 张明军 王圣杰 马潜
利用1960年-2010年黄河流域夏季(6月-8月)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数据及逐月0℃高度探测资料,定性与定量分析了近51年来黄河流域夏季0℃层平均高度变化趋势及与历年气温、降水量及海拔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并用Mann-Kendall法对年际0℃层高度变化进行了突变检验。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夏季0℃层平均高度近51年来总体呈"下降-平稳-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下降阶段,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后期变化相对平缓,90年代以后发生了突变;②夏季0℃层高度变化与地面气温、海拔高度的变化在同时间段内基本一致,呈正相关性;而与降水量变化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占玲 徐宗学
采用Pettitt方法对黑河流域10个气象站点1960年-2009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进行突变分1析98。6研年究,突表变明后:①多气年温平方均面气。温除均野比牛突沟变站前气有温所序增列加在,上19游92站年点存突在变显后著增突温变幅外度,其要余大站于点中气下温游的站突点变的年增份温均幅发度生,突为变前仅有拐子湖站气温呈现上升趋势,而突变后所有站点气温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②降水方面。近50年流域降水量上升或者下降变化幅度未达到显著的突变水平。根据Mann-Kendall单调变化趋势分析,托勒和野牛沟两个站点的降水序列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根据对年降水量累积距平曲线的分析,流域上游20世纪6...
关键词:
突变 Pettitt 黑河 气温 降水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晓丽 马显莹 顾世祥 李靖
根据云南境内滇中高原区的昆明、楚雄、大理、玉溪、蒙自、马龙等30个气象站自建站20世纪50年代~2010年的逐月降水量,逐年最大1h、6h、24h降水量等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变换分析等对各站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自有观测记录以来各站的短历时最大1h、6h、24h降水量普遍呈增大趋势。而月、夏季、年降水量序列则有增有减,高原上宾川-祥云、元谋、蒙自-建水等各个传统的干旱区降水量都是持续增加,干湿季节的差异性在缩小,特殊地,马龙的短历时降水(最大1h、6h)显著地增大,但其最大月、夏季和年降水系列都为减少的相反趋势。总体上,最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邱冰 姜加虎 孙占东 王洁
SDSM统计降尺度模型是解决空间尺度不匹配问题的有效工具,它使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得以在区域尺度上展开。本文将SDSM模型应用于博斯腾湖流域分析它的适用性,并对流域未来气温和降雨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以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平均降雨量为预报量,选取合适的NCEP大气环流因子为预报因子,建立预报量与预报因子间的回归关系。利用1961年-1990年、1991年-2001年的实测数据和NCEP大气变量分别对SDSM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效果较好。把HadCM3输出的A2、B2情景下的大气环流变量作为模型输入变量,模拟流域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和2090s)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玲 徐宗学 阮本清
借助非参数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对北京市20个气象站44年(1961—2004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上,44年来北京市气温呈持续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为跃变点,跃变后增温趋势更加显著,而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通过分析5年滑动平均演变图发现,对气温而言,市区增温趋势明显高于郊区,市区和郊区44年来分别以0.44℃/10a和0.01℃/10a的趋势递增,降水量从总体上来说44年来城、郊差异不大,市区和郊区44年来分别以1.82mma/和1.49mma/的趋势递减。②空间上,对年平均气温而言,市区内存在一个明显的上升中心,且等值线较为密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逯玉兰 李广 韩俊英 燕振刚 董莉霞
为定量评估甘肃省定西市旱地春小麦‘定西35号’产量对各生育阶段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响应,以研究区1971—2017年逐日降水量和气温数据为基础,利用APSIM模型对小麦生育期和产量进行模拟,对近47年来研究区降水量和气温变化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生育阶段中,与小麦产量显著相关的6个气候因子分别为灌浆–成熟期的降水量、日均温和日均最高温,拔节–孕穗期的降水量、日均温和日均最高温;主效应分析显示,灌浆–成熟期的日均最高温、降水量、日均温和拔节–孕穗期的日均最高温、日均温、降水量对春小麦产量的直接贡献依次降低;单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期的降水量与产量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上升趋势,灌浆–成熟期的降水量与产量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变化,小麦产量随拔节–孕穗期日均温的升高呈二次抛物线下降变化,随灌浆–成熟期日均温的升高呈二次曲线上升变化;小麦产量随着拔节–孕穗期日均最高温的升高而增加,但产量在达到某一峰值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出现报酬递减;灌浆–成熟期日均最高温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为负效应,但二次项偏回归系数为正值,表示为叠加正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逯玉兰 李广 韩俊英 燕振刚 董莉霞
为定量评估甘肃省定西市旱地春小麦‘定西35号’产量对各生育阶段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响应,以研究区1971—2017年逐日降水量和气温数据为基础,利用APSIM模型对小麦生育期和产量进行模拟,对近47年来研究区降水量和气温变化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生育阶段中,与小麦产量显著相关的6个气候因子分别为灌浆–成熟期的降水量、日均温和日均最高温,拔节–孕穗期的降水量、日均温和日均最高温;主效应分析显示,灌浆–成熟期的日均最高温、降水量、日均温和拔节–孕穗期的日均最高温、日均温、降水量对春小麦产量的直接贡献依次降低;单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期的降水量与产量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上升趋势,灌浆–成熟期的降水量与产量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变化,小麦产量随拔节–孕穗期日均温的升高呈二次抛物线下降变化,随灌浆–成熟期日均温的升高呈二次曲线上升变化;小麦产量随着拔节–孕穗期日均最高温的升高而增加,但产量在达到某一峰值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出现报酬递减;灌浆–成熟期日均最高温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为负效应,但二次项偏回归系数为正值,表示为叠加正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