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18)
- 2023(10758)
- 2022(9624)
- 2021(9075)
- 2020(7558)
- 2019(17568)
- 2018(17536)
- 2017(33747)
- 2016(18730)
- 2015(21014)
- 2014(20945)
- 2013(20881)
- 2012(19137)
- 2011(17156)
- 2010(16689)
- 2009(15110)
- 2008(14484)
- 2007(12341)
- 2006(10712)
- 2005(9047)
- 学科
- 济(71999)
- 经济(71924)
- 管理(50486)
- 业(49605)
- 企(39403)
- 企业(39403)
- 方法(35194)
- 数学(30583)
- 数学方法(30262)
- 农(22282)
- 中国(18340)
- 学(17997)
- 地方(17214)
- 业经(16430)
- 财(15895)
- 农业(15121)
- 贸(12764)
- 贸易(12756)
- 易(12380)
- 环境(12197)
- 和(11864)
- 理论(11674)
- 技术(11281)
- 制(11144)
- 划(10259)
- 务(9976)
- 财务(9915)
- 财务管理(9899)
- 企业财务(9369)
- 教育(9368)
- 机构
- 大学(260700)
- 学院(259892)
- 管理(105850)
- 济(99295)
- 经济(97068)
- 理学(92775)
- 理学院(91762)
- 管理学(90125)
- 管理学院(89698)
- 研究(88884)
- 中国(63619)
- 科学(59073)
- 京(55832)
- 农(51221)
- 所(45831)
- 业大(45717)
- 研究所(42499)
- 财(41494)
- 农业(40415)
- 中心(39999)
- 江(37199)
- 北京(34612)
- 范(34324)
- 财经(34187)
- 师范(34005)
- 院(31961)
- 经(31218)
- 州(30335)
- 经济学(28327)
- 省(28316)
- 基金
- 项目(189566)
- 科学(147716)
- 基金(136501)
- 研究(135046)
- 家(120941)
- 国家(119961)
- 科学基金(101884)
- 社会(82772)
- 社会科(78253)
- 社会科学(78230)
- 省(76307)
- 基金项目(73925)
- 自然(68960)
- 自然科(67252)
- 自然科学(67236)
- 自然科学基金(65984)
- 划(63503)
- 教育(60502)
- 资助(55855)
- 编号(55256)
- 成果(43076)
- 重点(42481)
- 部(40739)
- 发(40714)
- 创(39139)
- 课题(37508)
- 创新(36535)
- 科研(36531)
- 计划(35854)
- 大学(34127)
- 期刊
- 济(105349)
- 经济(105349)
- 研究(72356)
- 中国(47250)
- 学报(47211)
- 农(46923)
- 科学(42757)
- 管理(36484)
- 大学(34666)
- 农业(33414)
- 学学(32876)
- 财(28680)
- 教育(26764)
- 技术(22103)
- 业经(18318)
- 业(17703)
- 融(17035)
- 金融(17035)
- 经济研究(15365)
- 财经(15259)
- 科技(14226)
- 问题(13972)
- 图书(13945)
- 资源(13782)
- 业大(13162)
- 理论(13131)
- 版(13002)
- 经(12891)
- 技术经济(12766)
- 实践(12338)
共检索到3653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惠 蔡文华 张春桂 林添忠 张星
文章采用改进的农业生态区域法 ,计算全省 2 9个代表站水稻、小麦、甘薯 3种作物光温、气候及气候 -土壤生产力 ;将福建分成 6个农业自然区进行分析 ;根据对未来 2 0 1 0年及 2 0 5 0年人口、耕地的动态预测 ,计算各农业区农田的人口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 :福建省目前、2 0 1 0年、2 0 5 0年人口分别为 32 6 1×1 0 4人、370 8× 1 0 4人、4 1 6 8× 1 0 4人 ,人均占有粮食分别为 31 1 2kg·a- 1 、30 9 2kg·a- 1 、32 6 3kg·a- 1 ,不足低消费水平 4 0 0kg·a- 1 ,若增加农业投入 ...
关键词:
粮食作物 气候-土壤生产力 人口承载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志英 梁彦庆 葛京凤 张亚卿
本文采用改进的农业生态区域法,将河北省分成8个农业自然区进行分析,计算了春小麦、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4种主要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经过降水、自然灾害、土地质量等自然因素订正,分析了河北省作物生产潜力。通过对农田投入水平、历年来粮食作物产量分析,预测了河北省2010年和2030年粮食潜力总产;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与GM(1,1)模型预测了2010年和2030年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及粮食单产发展趋势;结合宽裕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分别预测了预测期内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最后提出了河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
作物生产潜力 人口承载力 河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棣美,卢培泽
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是一种战略预测性工作,它是研究“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最大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数量。”人口急剧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资源、经济问题,倍受当代关注。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人西斯蒙第指出:财富和人口并不是国家繁荣的绝对标志,国家繁荣的标志在于财富与人口的比例。我国从1849年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燕宇 王胜 田红 邓汗青 何冬燕
安徽省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该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面向粮食安全分析其气候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粮食生产与光温水等气候因子的关系出发,采用逐级订正的方法计算了安徽省的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变化特征,并根据不同生活水平下的粮食需求指标,分析了安徽省的气候承载力和剩余空间。结果表明,安徽省气候生产潜力的地理分异特征显著,其中北部高于南部、平原高于山区,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沿淮及淮北地区,与耕种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发挥。1961~2013年全省气候生产潜力基本呈一致下降趋势,近50年平均减少了约10%。安徽省目前粮食消费水平和结构属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阶段,在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的前提下,全省气候资源所能承载的粮食产量均显著超过不同生活水平下的总需求量。小康水平下,气候承载力的相对剩余率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除部分城市地区和山区外,全省大部地区气候承载力的剩余空间仍较富裕,能够较好的保障粮食需求。总的来看,由于安徽省光温水以及耕地等条件配合较好,气候承载力较高;虽然受太阳辐射影响,近年来气候生产潜力下降,但在保障未来小康社会的粮食安全方面,安徽省仍具有较好的气候承载力,粮食生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诗连
该文针对粮食高产创建整乡制推进的需求,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尤溪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进行比较优势分析研究,得出各乡域间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差异。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加快尤溪县粮食作物优化布局与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晓
本文在预测湖南省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基础上按中方案人口,高投入粮食产量估算了2005年和2020 年粮食的供需状况,预测了不同投入水平,不同消费水平的人口承载量,并按承载力指数将全省各地市划分为富余、临界两类地区,最后提出协调人地关系和提高人口承载量的对策。
关键词:
耕地生产力 粮食与人口 协调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夏海勇
城市社会经济的最佳发展 ,在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合理的人口承载量。根据南京市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人口发展态势 ,结合市政府关于南京市近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目标 ,对南京城市现在与未来的人口合理承载量进行研究与探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段兴武 谢云 冯艳杰 王晓岚 高晓飞
【目的】探讨在东北黑土区简单实用的土壤生产力评价方法。【方法】基于PI(productivity index)模型,根据研究区土壤特性选择8项土壤指标,对研究区25个黑土土种120个土壤样本的这8项理化性质实测数据进行了聚类和相关分析,以确定模型参数。然后确定各参数的适宜性指数。从而得到修订参数的研究区的生产力指数模型MPI(modify productivity index),最后利用实地调查获得的正常年景玉米单产进行了验证。【结果】适宜东北黑土区的土壤生产力评价参数是土壤有效含水量、酸碱度、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与原模型(PI)相比增加了有机质和黏粒含量参数而减去了容重参数,经过验证分析证...
关键词:
PI MPI 土壤生产力 东北黑土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王圣云
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安全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粮食主产区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本文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测算了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应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186个地级市现实作物生产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属性,在市域尺度上评估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1)1980—2019年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倾向率分别为-156.80、68.82、121.92kg/(hm~2·10 a);(2)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和低值区范围均缩小,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范围扩大;(3)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心迁移距离均小于现实迁移距离,并呈同向化特征;(4)黄淮海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南农业区等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应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缓解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粮食生产压力,挖掘气候资源丰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卫平 郑风田
1953—2003年中国主要粮食的TFP都实现了正向增长,但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以1979年为分界点,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的源泉经历了一场以投入增加为主向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的粮食生产力革命。1997年以来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投入要素的下降。从政策角度看,一方面,中国未来要养活自己还主要依赖于粮食生产率的提高,这需要进行一些政策改革以挖掘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要提高种粮的收益,建立起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投入机制。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产出增长源泉 中国粮食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璐 武功文 张焱 吴春梅
利用效用理论的无差异曲线研究方法,基于云南南部山区陆稻改良技术推广的农户调查,分析陆稻改良技术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结构以及农户粮食消费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云南南部山区陆稻增产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释放了玉米作为饲料粮的生产空间,加深了粮食的市场化消费程度,经济发展步入初级小康阶段。但是,粮食消费偏好显示陆稻作为口粮消费的收入效应高于替代效应,反映出云南南部山区在与市场接轨中的政策效力不足或者发展方式滞后。因此,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依托科技,更需要结合粮食消费需求加强市场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振宁 谢云 段兴武
土壤生产力评价是土地生产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对土壤生产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定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中国北方4个耕地类型区为研究区域,选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中44个典型剖面的土层厚度、容重、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pH值和作物产量数据,建立了新的PI模型并对PI值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以证明PI模型是较好的土壤生产力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黑土区、北方平原区、北方山地丘陵区、黄土高原区的PI均值分别为0.377、0.198、0.202和0.172,说明东北黑土区土壤生产力最高,黄土高原区最低;②在各区内部,PI值与作物产量之间均呈十分显著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变化范围在0.58...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晓喆 延军平 张立伟
利用河南省59a的气象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计算了河南省的气候生产力,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了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用灰色预测方法对河南省未来12a的粮食潜力进行预测。研究表明:59a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力呈上升趋势,1955年为气候生产力的突变年份;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豫南的气候生产力增速最快,稳定性最大;气候变暖对于河南农业生产是有利的,河南省粮食单产量仍有40%-45%的生产潜力,未来12a粮食产量呈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可达8740.8082×104t。
关键词:
气候生产力 粮食产量 河南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顾和和 胡振琪 秦延春 李勤良
通过对泥浆泵复垦土壤理化特性的测试分析、土壤生产力的定量评价 ,揭示了泥浆泵复垦土壤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泥浆泵复垦土壤重构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泥浆泵复垦 评价 土壤重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艺颖 刘春力
陕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收益与农民收入直接相关,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分析了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现状,以小麦、玉米为例探究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收益,并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粮食作物生产仍表现为成本高,收益低,农民播种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面临形势严峻,但陕西省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该文还提出了提高农民耕种积极性、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生产成本收益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
陕西省 粮食作物 生产成本 收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