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78)
2023(12017)
2022(10642)
2021(9609)
2020(8118)
2019(18718)
2018(18548)
2017(36612)
2016(19880)
2015(22261)
2014(22156)
2013(22149)
2012(20398)
2011(18375)
2010(17953)
2009(15907)
2008(15140)
2007(13012)
2006(11197)
2005(9375)
作者
(57473)
(47506)
(47207)
(44955)
(30390)
(22859)
(21373)
(18817)
(18206)
(16830)
(16600)
(15933)
(14937)
(14727)
(14714)
(14490)
(14426)
(14156)
(13588)
(13456)
(11931)
(11406)
(11396)
(10720)
(10667)
(10467)
(10370)
(10334)
(9497)
(9490)
学科
(82975)
经济(82887)
管理(57675)
(53874)
(43599)
企业(43599)
方法(42697)
数学(38100)
数学方法(37768)
(22502)
(19426)
中国(19160)
地方(18262)
(18133)
业经(17450)
环境(16852)
农业(15465)
(14157)
贸易(14152)
(13656)
(13001)
技术(12596)
(12528)
财务(12470)
财务管理(12447)
理论(12408)
(12317)
(12089)
企业财务(11875)
(10463)
机构
大学(281378)
学院(279363)
管理(116053)
(111245)
经济(108910)
理学(102388)
理学院(101304)
管理学(99651)
管理学院(99167)
研究(89496)
中国(63777)
(58333)
科学(57254)
(48237)
(47172)
业大(45447)
(43861)
中心(41187)
研究所(40503)
财经(40194)
(39330)
农业(37030)
(36744)
(36554)
师范(36217)
北京(35932)
经济学(33237)
(32522)
(31767)
经济管理(30906)
基金
项目(203142)
科学(160379)
基金(148461)
研究(146945)
(129105)
国家(128079)
科学基金(111023)
社会(92806)
社会科(88081)
社会科学(88055)
(81258)
基金项目(80236)
自然(73629)
自然科(71869)
自然科学(71852)
自然科学基金(70569)
教育(67265)
(67111)
资助(61176)
编号(59397)
成果(46383)
重点(45075)
(44858)
(43079)
(42163)
课题(40148)
创新(39307)
科研(39305)
教育部(38535)
人文(38098)
期刊
(112798)
经济(112798)
研究(77740)
中国(47248)
学报(46091)
科学(41687)
(41614)
管理(38941)
大学(34784)
(33858)
学学(32853)
农业(29261)
教育(28881)
技术(23457)
(20365)
金融(20365)
业经(19105)
财经(18731)
经济研究(17606)
(15776)
问题(14865)
图书(14745)
(14549)
科技(14115)
理论(14056)
技术经济(13817)
资源(13351)
实践(13045)
(13045)
(12616)
共检索到3842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燕娜  洪燕真  余建辉  
本文基于1994—2008年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采用对数平均权重的Divisia分解法将影响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因素、能源排放强度、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建立福建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衡量各因素对福建省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大小,得出经济发展是福建人均碳排放最大的拉动因素,能源效率是抑制福建人均碳排放最重要的因素,而能源结构对福建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今后贡献可能增大等结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祁成祥  林勇  
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LMDI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并运用1995~2008年相关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甘肃省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得出经济发展是促进甘肃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能源强度是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能源结构对甘肃人均碳排放变化的影响不明显。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钟明春  阙林志  练国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业已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部门,识别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对于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方差分析法对福建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交通效能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交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次之,运输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存在交通效能和运输结构的显著交互作用。基于此,为了促进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议重点围绕着交通效能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对于交通运输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戈秋虞  张兰怡  邱荣祖  胡喜生  张园园  
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上而下"法测算出2006—2018年的福建省交通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基于广义分类指数分解法将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成8个,并进行阶段性和积累性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产值、能源消耗量和客货运周转量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周转碳强度是导致碳排放降低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单位周转量产值和单位产值能耗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较弱.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顾成军  龚新蜀  
从影响因素角度用LMDI分解方法对新疆1999—2009年的碳排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新疆人均碳排放增长起抑制效应,且能源强度的抑制效应大于能源结构的抑制效应;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对新疆人均碳排放增长起拉动效应,且产业规模的拉动效应大于人口规模的拉动效应。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抑制效应难以抵消由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拉动的新疆人均碳排放的增长。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欣  龙如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由碳排放的增加带来的温室效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已经触及农业和食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江苏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为此,本文分析了1997-2007年江苏省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及其三大产业碳排放变化情况,并对江苏省1996和2007两年六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碳排放总量进行对比。采用LMDI分解法,建立了江苏省碳排放增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6-2007年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能耗结构四个因素对江苏省碳排放增量的影响。研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温景光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源于能源消费。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剧增以及严重倚靠煤炭的不合理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了江苏省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在运用碳排放量基本等式计算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江苏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江苏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论是经济发展对促进江苏人均碳排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健  刘荷  
文章基于福建省199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综合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方法和脉冲响应函数,对影响区域物流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物流网络密度和政府调控是促进福建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和物流业固定投资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物流业从业人数则对福建省物流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文章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并为区域物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钦  陈治淇  李铮媚  潘辉  
运用意愿调查评价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对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碳汇项目投资意愿进行调查,获知大部分受访者愿意投资商品性碳汇林,而不愿意投资生态公益性碳汇林,除非政府实施碳汇补助。并且运用Logistic模型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计量分析,发现:自变量营林成本和生态公益林碳汇补助标准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见,营林成本和生态公益林碳汇补助标准是影响林农是否愿意投资生态公益林碳汇项目的主要变量。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建议,为碳汇林投资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钦  陈治淇  李铮媚  潘辉  
运用意愿调查评价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对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碳汇项目投资意愿进行调查,获知大部分受访者愿意投资商品性碳汇林,而不愿意投资生态公益性碳汇林,除非政府实施碳汇补助。并且运用Logistic模型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计量分析,发现:自变量营林成本和生态公益林碳汇补助标准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见,营林成本和生态公益林碳汇补助标准是影响林农是否愿意投资生态公益林碳汇项目的主要变量。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建议,为碳汇林投资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雷厉  仲云云  袁晓玲  
本文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 I分解模型",将各地区人均碳排放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同时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两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因素对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结构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现阶段应根据各地区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建平  唐方方  傅浩  
构建了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分析年限内,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呈"U"型趋势,拐点出现在2001年。通过对拐点前后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的拉升因素与抑制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这两类因素的作用力进行评估,可以为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减排工作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这说明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碳排放的作用在减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吴开亚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