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24)
2023(1909)
2022(1722)
2021(1621)
2020(1478)
2019(3386)
2018(3288)
2017(5954)
2016(3635)
2015(3989)
2014(3887)
2013(4014)
2012(3970)
2011(3461)
2010(3386)
2009(3144)
2008(3038)
2007(2731)
2006(2342)
2005(2099)
作者
(13280)
(11126)
(10816)
(10429)
(7349)
(5687)
(4884)
(4616)
(4415)
(3980)
(3881)
(3875)
(3808)
(3706)
(3638)
(3625)
(3391)
(3335)
(3215)
(3163)
(3022)
(2841)
(2814)
(2642)
(2608)
(2485)
(2472)
(2438)
(2420)
(2379)
学科
(13176)
经济(13171)
(7810)
地方(6878)
(6605)
管理(5666)
方法(4952)
(4878)
企业(4878)
(4720)
农业(4605)
数学(4282)
数学方法(4253)
业经(3359)
地方经济(2905)
中国(2833)
(2644)
环境(2595)
(2519)
贸易(2515)
(2418)
(2381)
虫害(2132)
(2029)
(1959)
病虫(1940)
病虫害(1940)
及其(1934)
农业经济(1907)
(1899)
机构
学院(50088)
大学(48331)
(21485)
研究(21342)
科学(17596)
农业(17218)
(16777)
经济(16276)
管理(15964)
业大(14685)
中国(14161)
理学(13936)
理学院(13675)
管理学(13297)
管理学院(13230)
(13124)
(12677)
研究所(12358)
农业大学(11453)
(10165)
中心(9849)
(9480)
(8927)
科学院(8265)
(8260)
实验(7580)
实验室(7338)
(7124)
(7106)
技术(7029)
基金
项目(38944)
科学(28600)
基金(26036)
(24613)
国家(24405)
研究(23284)
(20854)
科学基金(19533)
(14947)
自然(14660)
基金项目(14406)
自然科(14285)
自然科学(14267)
自然科学基金(13992)
社会(13147)
社会科(12310)
社会科学(12301)
科技(10646)
资助(10490)
计划(10302)
(9954)
教育(9877)
(9657)
重点(9367)
编号(8815)
(8613)
(8102)
科研(7741)
创新(7663)
专项(7383)
期刊
(20465)
(20326)
经济(20326)
学报(16985)
农业(14099)
中国(13250)
科学(12390)
大学(11216)
学学(11019)
研究(10520)
(7483)
业大(5969)
农业大学(5479)
管理(5014)
(4442)
中国农业(4301)
业经(4291)
资源(4079)
(3743)
技术(3617)
林业(3602)
科技(3570)
自然(3531)
教育(3260)
(3249)
金融(3249)
自然科(2889)
自然科学(2889)
问题(2875)
农林(2484)
共检索到748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滕振勇  石妞妞  阮宏椿  
【目的】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力水平,为筛选抗病玉米品种及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玉米苗期采用喷雾接种法,以11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以分离自福建省7个地区21个县(市)的298株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悬浮液为接种体,先在感病玉米品种上品上进行菌株致病力测定,7 d后调查病情指数,从中选出致病力较强菌株,采用同样方法接种其他玉米品种,分析菌株致病力差异。【结果】供试菌株对玉米感病品种上品均有致病性,病情指数介于13.5080.95,平均值为49.49。根据致病力测定结果将菌株分为强、中、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梅丽艳  李志勇  
以8个黑龙江省主栽玉米品种为鉴别寄主,对不同来源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菌株进行了致病力分化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差异,不同菌株在相同寄主上能产生不同类型的病斑,病斑大小、形状、边缘颜色、晕圈大小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菌株间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鄢洪海  
从60条随机引物中选择12对组合,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共扩增出128条遗传标记。根据这些标记使用Statistic统计软件对菌株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最高相似系数是为87%,最低为47%。22个供试菌株在连锁距离0.4范围内全部聚在一起,树状图上的菌株可分成5~6组。a组包括:98-36、98-25、98-17、98-07、98-01和98-28 6个菌株,是遗传基础最接近的一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桂清  陈捷  
玉米灰斑病现已严重威胁中国北方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苗期鉴定、成株期鉴定、温室鉴定和田间鉴定等方法,利用玉米自交系和品种对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用于玉米灰斑病的抗性鉴定,两者鉴定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利用成株期进行鉴定比较好,因为接种比较容易;利用自交系或品种均可进行抗性鉴定,从效果上看,利用自交系较好,因为利用成株期自交系鉴定法,不同自交系-菌株组合间病级差异较明显,变异系数为47.32%,能有效地区分不同菌株间致病性分化的程度,但是由于成株期品种鉴定法与成株期自交系鉴定法比较,变异系数差异很小,所以成株期品种鉴定法可以作为抗性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桂清  陈捷  
通过对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后的显症过程的系统观察,可在组织水平上说明该病菌与寄主互作反应存在分化或多样性:玉米灰斑病菌不同菌株侵染后显症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玉米灰斑病菌在侵袭力上存在多样性,菌株间对同一种品种的致病性表现多样化,或者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侵染引起的寄主反应表现为多样性;病斑反应型的分化,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玉米品种或自交系后,主要有7种病斑反应类型,即RH型(长矩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N型(长矩形无褪绿晕圈病斑)、IRH型(不规则形具褪绿晕圈病斑)、IRN型(不规则形无褪绿晕圈病斑)、SH型(斑点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I型(长矩形与不规则形混合病斑)和RS型(长矩形与斑点形混合病斑),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鄢洪海  
利用同功酶电泳技术对采自国内的23个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以及SOD、EST、PPO、MDH、POD等酶系分析,发现不同菌株间存在差异;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连锁距离0.36上将所有菌株聚合在一起,大致可以分成7个组,与病菌致病性分组有些一致或相近,但也有些不同或关系不密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艳琴  吴元华  伏颖  赵秀香  安梦楠  陈建光  
采用温室离体叶片接种法,以平均病斑直径(AD)为抗性评价标准,选用3个抗感反应不同的烟草品种对18株不同地区的烟草靶斑病菌的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来源的烟草靶斑病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划分为3个致病类型:致病型I,属于强致病类型,包含了4个菌株,YC-9和YMC-2,分别来源于铁岭市开原县营场乡和丹东市宽甸县杨木川乡,占供试菌株的22.2%;致病类型Ⅱ,中等致病类型,分别来源于铁岭市开原市和西丰县及丹东市宽甸县和风城市大堡镇,占61.1%;致病类型Ⅲ,属于弱致病类型,包含LF-2、QYS-3和QYS-5共3个菌株,来源于铁岭市开原县林丰乡和丹东市宽甸县青椅山乡,占16.7%...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常佳迎  刘树森  石洁  郭宁  张海剑  马红霞  杨春凤  
【目的】明确海南三亚玉米南繁基地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 maydis)菌株的致病性差异,以及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海南三亚南繁基地育种过程中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并对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方法】对采集自海南三亚和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小斑病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共获得61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采用人工喷雾接种法对61株小斑病菌菌株的致病力进行鉴定;并选取16条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进行ISSR-PCR扩增,利用Popgen32生物软件计算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并利用NTsys2.10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海南三亚与黄淮海地区小斑病菌的聚类图。【结果】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海南三亚地区未分离到弱致病力菌株,强致病力菌株个数占三亚地区总菌株的57.1%;黄淮海地区分离到的弱致病力菌株占黄淮海地区总菌株的47.5%,强致病力菌株占黄淮海地区总菌株的17.5%。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群体平均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820,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197,表明玉米小斑病菌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028—0.9618,遗传距离为0.0390—0.1023,表明整体遗传相似系数较高,遗传距离较近;但不同地理种群间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其中,河南与河北的菌株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高(GS=0.9618),亲缘关系最近;河南和三亚地区的菌株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低(GS=0.9028),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三亚地区菌株和黄淮海地区菌株在相似系数为0.722时,明显被分为两大类群。【结论】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与海南三亚玉米南繁基地的玉米小斑病菌在致病力上存在一定差异,三亚地区强致病力菌株的分离频率高于黄淮海地区。黄淮海地区与三亚地区的菌株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有一定关系,地域相邻的菌株遗传关系较近;但三亚地区与黄淮海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系数相对较高,亲缘关系较近,且两种群间存在一定基因交流。因此,三亚地区作为玉米的南繁基地,其自然发病条件下筛选出对小斑病具有抗性的玉米品种或抗性亲本材料,对黄淮海地区小斑病抗性的逐年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减轻黄淮海地区病害的发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莉  杨家荣  俞征  李随院  
为了明确田间苹果黑星病菌致病力的分化情况,选取中国、英国、印度3个国家不同苹果产区的57株有代表性的苹果黑星病菌株,分别接种嘎啦、富士、秦冠3个寄主品种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相同寄主上能产生不同类型的病斑,其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存在较大差异。同一菌株对不同寄主品种的致病力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寄主对病菌的反应类型并结合病害严重度的聚类分析结果,可将57株苹果黑星病菌菌株划分为3个类群:强致病力Ⅰ型、中等致病力Ⅱ型、弱致病力Ⅲ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绍雪  马改转  魏兰芳  姬广海  
以水稻品种IRBB4、IRBB5、IRBB14、IRBB18、IRBB21和IR24为鉴别品种,在孕穗期,采用针刺接种的方法,将水稻条斑病菌接种在水稻剑叶上,根据病菌与品种互作反应和亲和性的类型差异,将供试的75株条斑病菌菌株区分为13个小种群.大多数水稻条斑病菌株在鉴别品种上的互作反应表现为弱互作模式.云南、贵州、四川3省菌株小种组成的比较表明:以小种C9为目前3省的共同优势种群;云南省小种组成多样,所有的小种均有分布,贵州小种类型有6、9、11、13,四川小种类型有3、4、6、7、9、11、12、13,小种的分布受地理区域的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长江  胡伯里  鲁国东  王宗华  
为了解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对福建省三明、龙岩、福州三地区以及广东、黑龙江和辽宁等省的35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生长速率、致病力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水稻纹枯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将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聚为遗传相近的一类;分析还发现,在群体水平菌丝生长速率与致病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生长速率快,其群体致病力强;对福建省内稻区间的分析发现,来自三明的纹枯病菌群体生长速率和致病力最高,龙岩次之,福州最低。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云  
于2017—2019年收集福建省23个水稻种植地的穗颈瘟样本,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对从穗颈瘟样本中分离的病菌单孢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52个稻瘟病菌单孢,并分析其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同时接种于82份不同品种的水稻材料,测定各生理小种的致病力.结果显示: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优势种群为ZA群,占比达39.48%;ZB、ZC、ZD群菌株的占比分别为23.68%、13.82%和11.18%;致病力达到50%以上的生理小种有8个,分别为邵武地区的ZA_1(67.19%)、ZA_(37)(67.19%),建阳地区的ZB_5(65.63%)、ZA_5(57.81%),光泽地区的ZE_1(54.17%),宁化地区的ZD_7(53.13%),龙岩地区的ZB_5(52.78%),松溪地区的ZC_(13)(51.56%);不同区域的稻瘟病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且其致病力在不同年份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宜新  杨秀娟  阮宏椿  石妞妞  朱春雨  陈福如  
采用rep-PCR技术对福建省189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在58%相似水平上可以将供试菌株分为15个遗传谱系,表明该菌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其中谱系FJL04出现频率为35.98%,为优势谱系.利用全国统一生理小种鉴别体系和LTH-NILs鉴别体系从供试的189个稻瘟病菌株中分别鉴别出15和21个致病型(生理小种),优势型分别为ZB13和J76.2,出现频率分别为58.72%和28.57%.采用这2套鉴别体系鉴别的致病型与DNA指纹图谱之间无明显的对应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革  郑小波  陆家云  李天飞  
将分离自云南省不同地区的21株黑胫病菌(PhytophthoranicotianaeBredadeHaan)接种烟草品种K326、G28和红大,测定其对不同烟草品种的致病力。经统计分析,发现其对烟草的致病力有差异。采用菌丝块创伤和不创伤两种接种方法测定致病力的结果不同。对不同地区的黑胫病菌间的致病力以及由烟草和非烟草寄主上获得的烟草疫霉菌株的致病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云南省黑胫病菌的致病力较强,由烟草上获得的烟草疫霉菌株对烟草的致病力强于非烟草菌株。实验结果还发现,供试的3个烟草品种,以K326对云南省烟草黑胫病菌的抗病性最强,红大品种较感病。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春红  翟彩霞  王立安  陈霞  郭秀林  崔四平  李广敏  
以1对同核异质的玉米C103为试材,进行了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提高玉米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预处理叶片的病斑面积为(0.3±0.05)~(0.9±0.5)mm2,而对照为(23.1±8.7)mm2,差异极显著。同时还测定了与提高抗病性有关酶的变化,经0~96h的动态检测,以1∶50的处理效果为最好,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64.2%,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41.2%,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29.7%。从而说明低浓度培养滤液本身能够成功地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