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64)
- 2023(3400)
- 2022(3090)
- 2021(2805)
- 2020(2515)
- 2019(5868)
- 2018(5670)
- 2017(10877)
- 2016(6198)
- 2015(6898)
- 2014(6832)
- 2013(7027)
- 2012(6812)
- 2011(6187)
- 2010(6166)
- 2009(5670)
- 2008(5437)
- 2007(4952)
- 2006(4499)
- 2005(3962)
- 学科
- 济(26335)
- 经济(26310)
- 管理(14061)
- 业(13694)
- 方法(11476)
- 数学(10359)
- 数学方法(10191)
- 企(9834)
- 企业(9834)
- 农(8913)
- 地方(8891)
- 学(7821)
- 农业(6356)
- 中国(5541)
- 业经(5265)
- 财(4919)
- 环境(4852)
- 资源(4068)
- 制(3984)
- 地方经济(3977)
- 和(3964)
- 土地(3626)
- 发(3334)
- 技术(3286)
- 划(3181)
- 贸(3147)
- 贸易(3145)
- 生态(3090)
- 理论(3049)
- 易(2993)
- 机构
- 大学(89463)
- 学院(88830)
- 研究(37437)
- 济(32218)
- 管理(31697)
- 经济(31314)
- 科学(28005)
- 农(27411)
- 理学(26978)
- 理学院(26600)
- 中国(26346)
- 管理学(25941)
- 管理学院(25833)
- 农业(21988)
- 所(21720)
- 京(20856)
- 业大(20708)
- 研究所(20212)
- 省(17126)
- 中心(16815)
- 江(15894)
- 农业大学(14246)
- 院(13663)
- 财(12989)
- 科学院(12846)
- 北京(12767)
- 范(12449)
- 师范(12212)
- 室(12134)
- 州(11969)
- 基金
- 项目(65364)
- 科学(49279)
- 基金(44755)
- 家(42217)
- 国家(41879)
- 研究(41620)
- 科学基金(33658)
- 省(30290)
- 自然(24708)
- 划(24282)
- 自然科(24049)
- 自然科学(24032)
- 社会(24019)
- 基金项目(23958)
- 自然科学基金(23530)
- 社会科(22609)
- 社会科学(22591)
- 资助(19128)
- 教育(18366)
- 编号(16038)
- 计划(15879)
- 重点(15729)
- 科技(15597)
- 发(15215)
- 部(13445)
- 科研(13075)
- 创(12948)
- 农(12756)
- 课题(12541)
- 创新(12294)
共检索到1371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邢世和 曹榕斌 沈金泉
利用福建省气象要素观测及林地土壤调查资料,借助G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进行区域林地林木产量和光能利用率栅格空间分区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林地林木高、中、低产量区面积分别为230.97×104hm2、657.17×104hm2和3.90×104hm2,分别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25.89%、73.67%和0.44%,表明全省林地总体质量较高,多数林地的林木产量介于13.64m3/hm2~15.99m3/hm2.年,其中高产林地主要分布于南平、龙岩、三明和漳州4市,合计面积183.57×104hm2,占全省高产林地总面积的79.48%。全省林地高、中、低光能利用率区面积分别为473.76×104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晓朋 郭家选 刘秀位 张喜英 孙宏勇
光能利用效率(RUE)的提高是增加玉米产量非常重要的因素。夏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和RUE均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如何通过改善RUE进而提高玉米产量,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种植对玉米产量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于2012年在中科院栾城试验站进行,选用该区域普遍使用的先玉335和郑单958 2个品种,设20 cm+100 cm,40 cm+40 cm,60 cm+60 cm,40 cm+80 cm 4个行距水平,除了40 cm+40 cm密度为6.2×104株/hm2,其他密度均为7.5×104株/hm2。结果表明:郑单958的叶面积系数在60 cm+60 cm处理下比其他3个处理高5%...
关键词:
玉米 行距 光能利用率 产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正芳 柴强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及带型对绿洲灌区单作和间作玉米、豌豆产量、光能利用率及光合源大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玉米间作豌豆的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试验设计的各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都大于1,说明玉米间作豌豆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2:4模式(2行玉米、4行豌豆)相比,3:4模式(3行玉米、4行豌豆)的LER增大了28.26%,说明3:4模式具有较好的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作用。单作玉米、单作豌豆、2:4间作、3:4间作的三个氮水平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60%、0.15%、0.53%和0.60%,氮肥减量15%的3:4间作的光能利用率最高,达到了0.75%。3:4模式的平均叶面积指数...
关键词:
间作 光能利用率 土地当量比 叶日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乌瑞翔 甄国平 白水 孙柏青 张文 刘品玉 张晓光
1995 ~1998 年,实施了《内蒙古东南部水浇地立体栽培技术的研究》。4 a 研究结果表明,立体栽培比等行距单作玉米增粮38-5 % ,增值100-4 % ,增效117-1 % 。光能利用率达到1-780 % ,比等行距单作玉米提高0-698 个百分点。
关键词:
灌溉农业 立体栽培 光能利用率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磊 李刚 贾德伟 刘佳 黄灿辉
[目的]快速、准确估算空间尺度上作物产量,对于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政策、对外粮食贸易等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占全国1/4,准确估算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单产估算作为农作物估产中的关键技术,也是作物估产的难点之一。[方法]文章首先利用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估算冬小麦NPP(Net Primary Product),结合收获指数、冬小麦收获部分的含水量、含碳量、NPP分配到地上或地下部分比例等一
关键词:
冬小麦 单产VPM模型 河南省 空间尺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磊 李刚 贾德伟 刘佳 黄灿辉
[目的]快速、准确估算空间尺度上作物产量,对于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政策、对外粮食贸易等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占全国1/4,准确估算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单产估算作为农作物估产中的关键技术,也是作物估产的难点之一。[方法]文章首先利用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估算冬小麦NPP(Net Primary Product),结合收获指数、冬小麦收获部分的含水量、含碳量、NPP分配到地上或地下部分比例等一系列符合该研究区的经验指数,进行河南省冬小麦单产估算研究,并分析了引起模拟误差的原因。[结果]模拟单产较实测单产低估4.4%(实测单产为6 810kg/hm~2,模拟单产为6 519kg/hm~2),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两者相关系数的平方R2=0.70(n=50,p<0.01)。通过与MODIS-GPP产品获得的冬小麦单产数据比较,基于VPM模型的模拟结果优于MODIS-GPP产品。[结论]基于VPM可快速、准确估算河南省空间尺度冬小麦单产,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关键词:
冬小麦 单产VPM模型 河南省 空间尺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刚 王道龙 张华 张宏斌 辛晓平 杨桂霞
光能利用率(常以ε表示)直接影响草地植被的能量分配和光合速率,是影响NPP形成的重要参数之一。论文以MODIS数据及地面气象数据为数据源,在GIS和RS的支持下,研究了2003年内蒙古地区生长季草地的光能利用率(ε)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生长季草地光能利用率(ε)在0~0·292 9 gC·MJ-1之间,平均值为0·220 4 gC·MJ-1。该地区草地生长季光能利用率空间分布规律明显,总体上呈由高纬度的东北部地区向低纬度的西南部地区逐渐降低的趋势,与该地区降雨空间分布相同。内蒙古地区生长季所有草地类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ε)季节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变化,其增长速率从5月开始为单调递减。
关键词:
MODIS 草地 光能利用率 内蒙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师宇 于颖 范文义
【目的】对帽儿山地区主要树种的实测光谱与植被光能利用率进行统计分析,从光化学植被指数定义出发,修正PRI指数,进而得到阳生叶PRI与LUE之间较稳定的定量关系,为碳循环模型准确估计植被初级生产力(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PP)提供基础。【方法】数据采集时间为2016年8月,测量时间为10:00—15:00。LUE测定采用Li-Cor6400光合仪,叶片反射率是通过SVC HR-1024i在实验室测量获得。对实测PRI指数与LUE分针阔树种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多波段反射率与LUE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提取与LUE高相关性波段,重新组合形成新的PRI指数;分针阔树种建立修正后PRI指数与LUE回归关系。【结果】1)传统PRI指数与LUE相关性分析:针阔树种阳生叶PRI与LUE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234(P=0.079);阔叶仅为0.121(P=0.389),相关性低;针叶相对较好为0.467(P=0.174),对针叶进一步进行回归拟合,其R2较低(R2=0.218 2;P=0.174),传统PRI指数在此次研究中适用性较差。2)对多个波段反射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后得到5个波段反射率组成的多元回归模型,其相关性有所提高(R2=0.402 2,P=0.04);波段518 nm处反射率对LUE的贡献率最大,偏回归平方和R2=0.133 4。基于传统PRI定义,对PRI指数进行修正,用518 nm反射率替换531 nm处反射率,用修正PRI指数与LUE建立新的一元回归模型。3)用修正PRI指数与LUE分树种分别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其回归结果:对于针阔树种阳生叶叶片两者之间R2为0.496 9(P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在全 宋令荣 陈利 王万超 俞炳杲
对云南祥云县玉米高产试验田的测定表明,玉米田间自然光照强度比内地高,即使在7月中旬阴雨天,高产群体内近地面的光强仍在光补偿点之上。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其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为5.2,高值稳定期长达50~60d。光合速率以灌浆中期的最大,光合最大值比内地的略低;不同生长时期及同株各叶的光合速率变化范围小;抽雄和灌浆中期无光合作用“午睡”现象,光能利用率为2.66%,比常规栽培法的高1.2%.
关键词:
玉米 叶面积指数 光合速率 滇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成升魁 张宪洲 许毓英 钟志明
利用实测资料 ,对高原玉米田的干物质累积及太阳能利用率特征等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①高原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可高达 2 5t hm2 ~ 30t hm2 :其中露地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 2 5t hm2 ,地膜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可达 30t hm2 ,比露地玉米高 1 5%左右 ;②地膜玉米鲜重也明显高于露地玉米 ,最终鲜重可达 90t hm2 ,比露地玉米高 5%左右 ;③西藏玉米干物质累积量比内地平原地区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高 2 0 %~ 33% ;④高原露地玉米田的最大太阳能利用率出现在灌浆期 ,可达 3 5% ,拔节到成熟期的平均太阳能利用率为1 8% ;⑤高原露地玉米田和高原冬小麦田的平...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玉米 生产力 光能利用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景旭 丁丽霞 程乾
光化学指数PRI(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是估算光能利用率lUe(lIght Use effIcIency)的一种快速监测的有效指标,分析各种因素对二者的影响是提高估算精度的前提。论文针对三种杭州湾典型湿地植物[旱柳(salIx matsUdana)、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芦苇(PhRagm ItescommUnIs)],实地观测了其光合作用及日变化、叶面积指数以及同步植被光谱。同时采用PRosPect-saIl模型模拟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从小到大变化时植被冠层反射率,分析laI的变化对冠层PRI的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迪秦 唐启源 秦建权 张运波 杨胜海 陈立军 李小勇
以超级杂交稻、普通杂交稻、常规稻各2个品种(组合)分2个播期进行试验,探讨水稻群体光能辐射利用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播期,超级稻产量最高;5月22日播种的超级稻产量与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差异显著,且产量都高于6月17日的,超级稻产量最高的原因是有较高的颖花量。6月17日播种的水稻群体光能辐射利用率比5月22日的高。超级稻群体光能辐射利用率最大。播期1,水稻群体光能截获率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从孕穗期到齐穗期与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数、穗粒数、产量及收获指数不相关;播期2,水稻群体光能截获率与结实率只在分蘖中期和齐穗期呈显著负相关,与穗数、穗粒数、粒重、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水稻 播期 光能辐射利用率 产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泽晖 王云龙 魏远 马悦 陈润芝
植物光能利用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作为表征植被利用光能合成生物化学能效率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生产力。本文使用2006年4月-10月湖南岳阳站通量观测资料,探讨杨树人工林不同时间尺度的光能利用率动态特征。结果表明:①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典型晴天LUE_(30min)存在明显的"V"形日变化,其值介于(13.18~45.28)mmol/mol,最低值都出现在中午前后;②5日累计光能利用率(LUE_5)季节动态呈双峰型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初(42.57mmol/mol)和7月中旬(57.50mmol/mol);③月尺度光能利用率(LUEmon)分别为24....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董浩 丁丽霞
【目的】研究干旱影响下不同光能利用率模型估算常绿针叶林总初级生产力(GPP)的能力,为精准模拟北半球常绿针叶林的GP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ODIS数据和通量站点观测数据,在8 d尺度上对常绿针叶林的GPP进行参数化建模。首先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随机森林因子评价方法分析GPP各个驱动因子的重要性。使用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PET)构造干湿度指数,对各个站点进行干湿分类。其次在植被光合模型(VPM)的基础上,去除其中的水分参数,得到改进的植被光合模型(VPMsw)。最后定量比较各站点在不同干湿类型下,VPM模型与VPMsw模型拟合GPP的精度。【结果】(1)由驱动因子分析可知:GPP与温度、PET相关性较强,与陆表水指数(LSWI)相关性较弱,温度对GPP的重要性大于水分。(2)与VPM模型相比,VPMsw模型在干旱和半干旱站点拟合GPP的精度有所提高,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少6.5%和23.4%,在半干旱地区精度提升效果更明显。【结论】干旱影响下,LSWI不能较好地反映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常绿针叶林的水分情况,所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VPMsw模型拟合GPP的精度更高。图3表3参25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康婷婷 徐欢 张春华 胡召玲
基于遥感数据的光能利用率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计算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其结果对最大光能利用率(εmax)参数非常敏感。利用农业产量统计数据、MODIS遥感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植被光合模型(VPM)推算2001~2011年黄淮海3省(冀、鲁、豫)和长江中下游5省(苏、皖、鄂、湘、赣)各市逐年的农田平均εmax,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黄淮海3省(冀、鲁、豫)和长江中下游5省(苏、皖、鄂、湘、赣)各市农田εmax的11a平均值为0. 6~2. 8 g C·MJ-1,表现出西北和南部较高、东北和中部较低的分布特征;大部分市农田εmax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存在着明显的年际波动和空间差异;各市农田εmax的年际波动总体呈现北高南低、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大部分市农田εmax的年际变化与单位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