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87)
2023(4586)
2022(3744)
2021(3360)
2020(2648)
2019(5968)
2018(5473)
2017(10685)
2016(5687)
2015(5688)
2014(5580)
2013(5439)
2012(4991)
2011(4500)
2010(4422)
2009(3955)
2008(3731)
2007(3243)
2006(2843)
2005(2537)
作者
(16261)
(13688)
(13574)
(12986)
(8510)
(6545)
(6084)
(5245)
(5124)
(4750)
(4705)
(4504)
(4480)
(4468)
(4310)
(4224)
(4194)
(3980)
(3929)
(3848)
(3431)
(3335)
(3197)
(3067)
(3038)
(2985)
(2951)
(2729)
(2686)
(2672)
学科
(29862)
经济(29856)
管理(13538)
地方(12015)
(11254)
方法(10429)
数学(9641)
数学方法(9489)
(8635)
企业(8635)
地方经济(7952)
中国(7274)
(6273)
(5703)
业经(5434)
产业(5260)
结构(5169)
(4923)
环境(4914)
(4388)
农业(4288)
(3781)
金融(3779)
(3585)
(3579)
(3553)
(3475)
贸易(3473)
(3249)
(3234)
机构
学院(79933)
大学(79227)
(33775)
经济(33069)
管理(29573)
研究(29343)
理学(26156)
理学院(25709)
管理学(25194)
管理学院(25049)
中国(20229)
科学(19699)
(16508)
(14432)
研究所(13449)
(13411)
中心(12966)
(12433)
师范(12306)
(12058)
(11485)
业大(11437)
(11308)
财经(11157)
经济学(10996)
师范大学(10241)
(10167)
经济学院(9930)
北京(9882)
(9532)
基金
项目(60866)
科学(49823)
基金(45695)
研究(41824)
(40742)
国家(40506)
科学基金(35498)
社会(28807)
社会科(27623)
社会科学(27618)
基金项目(24898)
(24598)
自然(23323)
自然科(22790)
自然科学(22784)
自然科学基金(22376)
(20679)
教育(18581)
资助(17596)
编号(15566)
(14506)
重点(14360)
(12724)
国家社会(12627)
(12565)
创新(11945)
发展(11596)
科研(11561)
计划(11501)
(11447)
期刊
(36033)
经济(36033)
研究(22328)
科学(12836)
学报(12717)
中国(12374)
管理(10308)
(10038)
大学(9433)
学学(9138)
(8670)
农业(6938)
技术(6692)
经济研究(6202)
业经(5939)
资源(5749)
教育(5689)
财经(5174)
(5156)
金融(5156)
问题(5010)
(4538)
地理(4495)
科技(4263)
统计(4256)
(4220)
(4187)
商业(4136)
技术经济(4000)
(3704)
共检索到1092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得文  毛汉英  张小雷  汤小华  
以福建省县(市)为基本单元,选取10个指标综合评价各县(市)经济实力,通过4个典型年份的数据来探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区域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移动;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域性,沿海轴正成为全省重要空间发展轴;西北地区空间结构演化慢、所处阶段低,东南沿海演化快、所处阶段高;空间结构呈"开"字型结构。最后,在分析福建省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及空间结构优化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福建省空间结构优化设想:一方面,近期福建省要强化与浙南、粤东北、赣东北和赣南的经济联系,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远期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的经济联系,构筑海峡经济区,以构建外部拓展空间。另一方面,优化九大增长极及建设由6条快速通道及沿海港口群组成的""型开放式空间结构,以优化内部空间,形成内优外拓的良性空间格局。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朱文娟  
基于福建省9个城市2010-2020年物流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对福建省区域物流产业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一般,2017年后空间集聚程度明显增强;各城市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平衡,空间差异较大;福建省物流产业存在空间正相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集聚向分散演变,且高度集聚城市占比较少,区域物流集聚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快区域物流集聚与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培阳  朱喜钢  
以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以及泰尔指数的组内组间分解对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沿海内陆差异以及地市间差异进行动态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总体差异和地市间差异呈现缩小而沿海内陆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并通过县市人均GDP数据与图形数据相结合,分析了1990—2006年间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提出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经形成"核心-边缘"的嵌套结构,即形成由5个亚"核心-边缘"结构组成的大"核心-边缘"结构的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培阳  朱喜钢  
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得出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呈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内陆地区原有的高水平发展集聚区逐渐消失,而沿海地区则出现新的高水平发展集聚区,省域外围地区则由于区位和交通条件等原因一直处于落后的发展状态;通过传统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和空间误差回归模型三种回归模型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机制进行定量测度,其中空间滞后回归分析具有较强的显著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区位、城市化水平、分权化和全球化在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显著的作用,其中FDI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更集中于沿海的核心地区,而分权化、城市化水平和区位要素则更趋向于在全省范围内产生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蔡人群  林幸青  许自策  
生态—经济功能区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区,主要目的在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全国各地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地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地理学界必须高度关注的新课题。广东省目前把全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东翼沿海、西翼沿海、北部山区四大经济区域,对区域空间规划布局,制订政策具有指导作用,但新时期形势发展也显示这种划分的不足一面,有进一步优化必要。文章在分析现行省内经济区域划分存在问题基础上,认为省内区域空间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按照“中心城市带动,生态环境协调,突出区域主导功能,河流流域上下游协调,保持县级行政界域完整”五个划分原则,提出广东区域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建立省内生态—经济功能区两个设想方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全红  张欣茹  吝涛  
以福建省各县域(市辖区)为基本研究单位,选取2021年福建省各县域GDP作为表征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特征指标,利用标准差椭圆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并构建OLS和GWR模型,研究经济、社会和地理因素对区域经济差异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各县域经济总量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县域经济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县域经济差异显著;(2)各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呈现空间集聚性,存在高-高聚类、低-低聚类、低-高聚类3种类型的县域显著聚集区;(3)交通通达度、城市建设水平、内需水平、投资活跃度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显著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建康  谷国锋  姚丽  陈园园  
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也造成了明显的地区经济差异,且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尺度分析了2000—2014年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福建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在不断缩小,且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因素中,产业结构、投资水平、工业化程度均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工业化水平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财政收入与市场购买力估计参数在空间计量模型中均不显著。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总体优于其他模型,即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既包括邻近地区经济本身,还包括周边地区的相关解释变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梁晨  曾坚  沈中健  
基于2013—2017年福建省各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其区域环境效率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面板回归分析讨论了其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福建省区域生态全要素效率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但是内部发展质量不高,区域全局性规模无效和技术供给不足是主要限制因素;(2)环境效率在市级尺度上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各市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3)经济集聚和扩大科研投入可显著提高区域环境效率,而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开放程度对区域环境效率产生负向影响。最后提出梯度集聚、优化规模,差异发展、适度均衡,转型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发展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赐联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以福建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福建省产业结构转换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对福建省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转换速度和转换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福建省各市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差距较大,但基本上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产业转换速度层次明显,转换能力与转换速度的相关性不强;产业结构的转换方向正朝合理化方向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陈小燕  李颖  
运用基于DEA方法的BCC模型对福建省九个地区2004-2013年的物流效率进行分析,分析其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技术效率,得到各地区的物流效率水平以及在福建省的地位,最后对福建省物流业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耀  贾海波  乔志霞  马宝宝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利用甘肃省1999,2005,2013年相关经济数据,借助基尼系数、县域集中指数、区域人均GDP空间分布等研究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甘肃省县域人均GDP基尼系数均大于0.4,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呈现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和兰州周围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兰州—白银和酒泉—嘉峪关为城市群的双核增长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以贫困县域为主,尤以中南部的陇南、临夏和甘南少数民族州最为突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段进军  季春霞  
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和沿东陇海加工产业带是江苏省区域发展三大重点轴线,简称为"三沿"。"三沿"战略对江苏省区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它忽视了省内南北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没有将全省发展置于长三角一体化之中。基于这样考虑,作者提出"一圈五轴"的发展战略,并提出整合资源、跨江联动、突出沿江轴线的可持续性,提升沿沪宁轴线高新技术创新能力,重视对沿海轴线的开发,加快发展东陇海和内陆轴线开发等重要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迎春  佟连军  
基于空间重心的地图演示方法,以吉林省为例,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对比区域功能空间重心和经济重心的转移变化轨迹,从空间效率差异视角认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结果显示:①吉林省区域功能空间差异明显,形成了东部生态、中部社会经济、中西(偏西)部农业的功能空间格局;②1995-2007年,吉林省区域空间结构整体稳定,局部优化调整,耕地保护和城市扩张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初步缓解,社会经济功能空间重心向中部城市优势区位地带转移;③1995-2007年,吉林省经济重心趋向第二三产业重心,社会经济功能空间重心和经济重心从相反方向分别向中部城市收敛,东西部空间效率趋向平衡;④空间组织应当更加重视对区域发展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胡一鸣  
区域发展是当今各个国家地区普遍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区域发展和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1980年、1990年、2000年、2013年安徽省的县域经济差异变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区域空间发展的倾斜性,轴线差异的显著性及空间结构轴线发育差异较大等结论。针对安徽省轴线发展不均衡,结合全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提出了"两带为核心,一带为契机;两圈为补充,突出一重点"的空间发展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严鑫翔  马晓冬  徐广军  
长时间序列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一直是空间结构模式分析中的薄弱环节,而历史过程的长时段分析,有助于对区域空间结构现状研判和对未来优化提供科学支撑。本文从结节区的视角,对江苏省域地区过去2800年间发展轴线产生、发展、主导、跃迁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解析。选取春秋、隋、元、今4个时点作点—轴、双核型空间结构的横向比较,认为存在4个发展阶段:春秋至南北朝、隋至南宋、元至清、民国至今;其中,元至清和民国至今阶段,分别发现区域发展中存在双核共振轴、港城共振轴现象。共振轴结构模式指区域中心城市(或市区)轴与门户港城(或港口县域)轴及其交通链接所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存在于过渡型区域发展背景下的沿江与沿海区域。最后,从城市职能的变迁、点—轴型发展轴的跃迁、现代交通线的布局、相邻区域(上海)4方面对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