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19)
2023(6109)
2022(5165)
2021(4521)
2020(3658)
2019(8213)
2018(7741)
2017(14765)
2016(7893)
2015(8432)
2014(8158)
2013(7846)
2012(7084)
2011(6450)
2010(6306)
2009(5675)
2008(5348)
2007(4619)
2006(4166)
2005(3549)
作者
(23339)
(19669)
(19531)
(18546)
(12126)
(9514)
(8823)
(7530)
(7359)
(6808)
(6657)
(6653)
(6258)
(6119)
(5943)
(5927)
(5903)
(5881)
(5615)
(5478)
(4917)
(4623)
(4496)
(4359)
(4265)
(4265)
(4105)
(4089)
(3907)
(3885)
学科
(38514)
经济(38498)
管理(22476)
(18010)
方法(16286)
数学(14868)
数学方法(14750)
(13692)
企业(13692)
地方(12986)
环境(12419)
(9012)
中国(8296)
地方经济(8250)
(7950)
(7413)
业经(7175)
(6670)
农业(6337)
规划(5793)
资源(5689)
环境规划(5617)
(5405)
(5222)
技术(4990)
(4866)
贸易(4865)
(4597)
(4438)
区域(4432)
机构
学院(113456)
大学(112967)
(47213)
经济(46276)
管理(43510)
研究(39464)
理学(38905)
理学院(38351)
管理学(37608)
管理学院(37422)
中国(27189)
科学(26718)
(23558)
(20533)
(19505)
业大(18958)
研究所(18316)
(18197)
中心(17963)
(16871)
师范(16721)
(16227)
农业(16152)
财经(15471)
(14800)
经济学(14792)
(14102)
北京(13842)
师范大学(13803)
经济学院(13534)
基金
项目(87253)
科学(70856)
基金(65345)
研究(60458)
(58202)
国家(57820)
科学基金(50376)
社会(41376)
社会科(39543)
社会科学(39527)
基金项目(36170)
(35243)
自然(33064)
自然科(32273)
自然科学(32266)
自然科学基金(31691)
(29566)
教育(26856)
资助(24707)
编号(22739)
重点(20209)
(20173)
(18568)
(18483)
国家社会(18122)
创新(17415)
科研(16974)
计划(16573)
成果(16352)
发展(16092)
期刊
(47122)
经济(47122)
研究(29139)
学报(19385)
中国(19282)
科学(18704)
(16603)
大学(14292)
学学(13708)
管理(13241)
(12554)
农业(11780)
教育(9078)
资源(8929)
技术(8601)
经济研究(7774)
业经(7767)
财经(7196)
问题(6578)
(6358)
(6211)
科技(6181)
(5976)
金融(5976)
统计(5823)
(5770)
(5607)
技术经济(5589)
商业(5186)
地理(5165)
共检索到151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梁晨  曾坚  沈中健  
基于2013—2017年福建省各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其区域环境效率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面板回归分析讨论了其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福建省区域生态全要素效率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但是内部发展质量不高,区域全局性规模无效和技术供给不足是主要限制因素;(2)环境效率在市级尺度上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各市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3)经济集聚和扩大科研投入可显著提高区域环境效率,而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开放程度对区域环境效率产生负向影响。最后提出梯度集聚、优化规模,差异发展、适度均衡,转型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发展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建康  谷国锋  姚丽  陈园园  
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也造成了明显的地区经济差异,且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尺度分析了2000—2014年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福建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在不断缩小,且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因素中,产业结构、投资水平、工业化程度均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工业化水平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财政收入与市场购买力估计参数在空间计量模型中均不显著。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总体优于其他模型,即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既包括邻近地区经济本身,还包括周边地区的相关解释变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绪辉  高素惠  贺菊花  
文章以产出为导向,充分考虑非合意产出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效率测度且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影响因素采用Tobit模型对其作用路径及强度进行估计检验并给出解释。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水生态安全创新系统效率呈现东部、东北、西部、中部阶梯式分布;东、中部效率均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但东北和西部地区效率波动且处于下降趋势;从变异系数来看,区域内省际创新效率处于收敛状态;地区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水生态创新效率存在明显促进作用,水资源禀赋对其存在负面影响,外资引进和对外开放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文章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孙克  邹佳男  胡佳城  王亦冬  
目的:开展我国省域医疗资源利用的效率评价、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分析,探寻区域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升策略。方法: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评价2010—2020年我国各省份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解析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新医改政策实施后,我国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水平逐年改善,但仍存在较大“效率缺口”;总体区域基尼系数较大,存在“增长不平等”问题,空间分异主要来源为超变密度;人口规模、城镇化、易感人群、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及其两两交互作用对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区域尺度具有不同的主导驱动因素。结论:各地应继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注重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识“源”分“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全红  张欣茹  吝涛  
以福建省各县域(市辖区)为基本研究单位,选取2021年福建省各县域GDP作为表征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特征指标,利用标准差椭圆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并构建OLS和GWR模型,研究经济、社会和地理因素对区域经济差异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各县域经济总量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县域经济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县域经济差异显著;(2)各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呈现空间集聚性,存在高-高聚类、低-低聚类、低-高聚类3种类型的县域显著聚集区;(3)交通通达度、城市建设水平、内需水平、投资活跃度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显著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曾贤刚  
本文基于DEA方法运用2000—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30个省市的环境效率,同时使用Tobit模型分析了该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08年,中国30个省区的环境效率基本保持在0.7~1之间波动,各省区平均环境效率刚开始时呈下降趋势,但在2004年或2005年出现明显拐点。(2)我国环境效率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发达地区在效率水平上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的敏感性高。另外,2005年以来西部与东部的效率差距趋于缩小,而中部的情况则不乐观。(3)加大对从业人员、能源、用水等投入要素的利用程度,能有效提高环境效率。(4)经济水平、外贸依存度、人口密度都会对我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得文  毛汉英  张小雷  汤小华  
以福建省县(市)为基本单元,选取10个指标综合评价各县(市)经济实力,通过4个典型年份的数据来探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区域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移动;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域性,沿海轴正成为全省重要空间发展轴;西北地区空间结构演化慢、所处阶段低,东南沿海演化快、所处阶段高;空间结构呈"开"字型结构。最后,在分析福建省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及空间结构优化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福建省空间结构优化设想:一方面,近期福建省要强化与浙南、粤东北、赣东北和赣南的经济联系,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远期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的经济联系,构筑海峡经济区,以构建外部拓展空间。另一方面,优化九大增长极及建设由6条快速通道及沿海港口群组成的""型开放式空间结构,以优化内部空间,形成内优外拓的良性空间格局。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陈小燕  李颖  
运用基于DEA方法的BCC模型对福建省九个地区2004-2013年的物流效率进行分析,分析其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技术效率,得到各地区的物流效率水平以及在福建省的地位,最后对福建省物流业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肖利斌  郑向敏  
效率评测与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对任何层面的组织与对象的发展都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旅游效率是衡量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旨在评测四川省区域旅游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分析。研究发现:(1)四川省区域旅游效率较高,具有时间层次性和空间差异性;(2)发展阶段影响旅游效率空间分布,呈网络式和"点-轴"扩散;(3)从业人员是旅游效率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的排列存在空间差异。为推动四川省区域旅游效率均衡式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转变发展意识,聚焦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2)创新旅游从业人员培养体系,完善旅游服务体系;(3)完善旅游公共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均衡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腾   贾彬彬   喻惠娟   潘向云  
文章从两阶段视角和动态关联性出发,打开生态福利系统内部结构的“黑箱”,同时将跨期连接因素纳入生态福利绩效的测算框架之中,通过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动态网络SBM模型对2012—2021年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从内源与外源两个层面对影响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展开探究。结果表明:(1)2012—2021年,生态福利整体绩效均值为0.508,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且区域之间呈现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2)经济福利效率明显高于生态经济效率,说明生态经济效率偏低是导致中国生态福利绩效不高的主要原因。(3)驱动因素中,人均能源消耗量和对外开放程度分别为内源性与外源性驱动因素的主导因子,且内源性与外源性驱动因素的双因子交互作用皆以非线性增强为主,以双因子增强为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天颖  张超  孙平  蒋雄飞  
通过构建多指标综合测算方法,测度浙江省69个县域金融创新值,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6年,浙江县域金融创新绝对差异波动大,相对差异波动小,空间集聚性不断上升;浙江省县域金融创新两极分化现象突出,热点区县域基本上分布在浙江北部环杭州湾地区,冷点区集中分布在浙江省南端;2006—2011年,浙江县域金融创新高增长区县域沿沪昆高速和杭州湾环线高速呈"Y"字型分布,处于金融创新高增长冷热点区的县域较少,而2011—2016年,演变成沿沪昆高速、杭州湾环线高速以及G 330国道呈"R"字型分布;浙江县域金融创新主要受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以及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浙江县域金融创新增长主要受经济发展增长率、信息化水平增长率以及对外开放度增长率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提出优化县域金融产业空间布局、拓展县域金融对外合作机制、推动县域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孔凡文  李鲁波  
基于2007~2016年我国省域建筑业碳排放量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10年来省域建筑业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并对省域建筑业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特征以及驱动因素变化规律进行模拟和估计。结果显示:建筑业碳排放东西方向上的空间分异程度大于南北方向,且总体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趋势;省域建筑业碳排放由单一因素为主导向多因素共同作用转化,且驱动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以期为制定差别化的建筑业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珊  张玲玲  丁雪丽  王小红  
工业用水效率是影响工业用水的直接因素,剖析其影响因素并找出空间分布规律是提高中国工业用水效率的关键。通过选取Super-SBM模型,引入非期望产出指标来测算中国31省2007~2016年的工业用水效率,并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工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动态演变状况,以求研究结果为制定有差异的区域集约型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依据。结果发现:(1)我国多数省份的工业用水处于无效率状态,同时高效率中心由东向西转移;(2)不同影响因素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关系不同。水资源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用水占比、R&D投入占比的增多对工业用水效率有负向影响,工业用水效率会降低;而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均教育支出的增多对工业用水效率有正向影响,促进工业用水效率提升。(3)不同影响因素对中国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城镇化率、R&D投入占比和人均教育支出对工业用水效率带来的影响作用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影响高值区主要落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在东部沿海;而水资源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用水占比和地区常住人口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一种演变的状态,随时间发展影响高值区和低值区都发生了中心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影  
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6—2018年的企业杠杆率分化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空间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企业杠杆率分化的时空演变趋势,并从区域禀赋差异、政府预算软约束、区域金融抑制程度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角度剖析了企业杠杆率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企业杠杆率分化的区域差异呈加重趋势。从区域内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各省份差异最大,具有极化现象,中部和东北地区极化现象严重,西部地区则无明显的极化现象;从区域间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是企业杠杆率分化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纳入空间因素后,我国企业杠杆率分化呈现俱乐部空间收敛性特征,相邻地区企业杠杆率分化具有空间一致性。(2)不同地区国有企业越多、产业结构越单一,政府预算软约束与区域金融抑制程度越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企业杠杆率分化的空间分异越严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玉杰  耿献辉  
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避免农业自然资源受损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运用SFA模型对中国2007—2018年的农业资源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结合核密度函数方法分析农业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布状态,最后运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影响农业资源效率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农药的过度使用外,劳动力、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化肥等资源的投入都会带来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资源效率虽然基准水平较高,但是仍未达到效率前沿面,且在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农业资源效率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在影响因素之中,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交通、教育、财政支农等因素的水平越高,则越能提高农业资源效率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