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34)
- 2023(10092)
- 2022(8349)
- 2021(7435)
- 2020(6059)
- 2019(13395)
- 2018(12762)
- 2017(23539)
- 2016(13064)
- 2015(13974)
- 2014(13581)
- 2013(13464)
- 2012(12538)
- 2011(11507)
- 2010(11566)
- 2009(10539)
- 2008(10540)
- 2007(9352)
- 2006(8361)
- 2005(6723)
- 学科
- 济(52870)
- 经济(52807)
- 业(34579)
- 管理(29977)
- 农(29048)
- 企(21955)
- 企业(21955)
- 方法(21238)
- 农业(19725)
- 数学(19038)
- 数学方法(18830)
- 业经(15342)
- 学(14461)
- 地方(13622)
- 中国(13405)
- 财(11515)
- 贸(9981)
- 贸易(9978)
- 制(9920)
- 易(9675)
- 环境(8908)
- 发(8814)
- 农业经济(8083)
- 融(7580)
- 金融(7579)
- 技术(7574)
- 银(7548)
- 银行(7493)
- 行(7161)
- 发展(7067)
- 机构
- 学院(191884)
- 大学(190286)
- 济(73381)
- 经济(71851)
- 研究(70311)
- 管理(68850)
- 理学(61019)
- 理学院(60161)
- 管理学(58764)
- 管理学院(58437)
- 农(52256)
- 中国(50534)
- 科学(49634)
- 农业(40541)
- 京(39060)
- 业大(39014)
- 所(37773)
- 研究所(35423)
- 中心(32314)
- 财(30888)
- 江(29733)
- 范(27342)
- 农业大学(27086)
- 师范(26915)
- 省(26731)
- 财经(25288)
- 院(24780)
- 北京(23097)
- 州(23097)
- 经(23071)
- 基金
- 项目(141779)
- 科学(110905)
- 基金(103325)
- 家(94756)
- 研究(94434)
- 国家(93922)
- 科学基金(78399)
- 社会(61541)
- 省(59214)
- 社会科(58038)
- 社会科学(58020)
- 基金项目(56129)
- 自然(53290)
- 自然科(52039)
- 自然科学(52017)
- 自然科学基金(51090)
- 划(48818)
- 教育(41927)
- 资助(39950)
- 编号(35903)
- 重点(32988)
- 发(31754)
- 部(29917)
- 计划(29745)
- 创(29335)
- 农(28142)
- 科研(27980)
- 创新(27565)
- 成果(27516)
- 科技(26892)
共检索到2704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族周 胡希军 钱惠 廖坤富 黄小兵 刘云 韦宝婧
传统村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等重要价值。文章以福建省的49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地理统计分析和历史文献梳理等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福建省传统村落呈显著的集聚模式,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多中心集聚”分布格局,北部密集、南部稀疏,并以福建省中部为中心向两端逐渐减少,同时沿着古驿道和流域呈多带状分布。(2)福建省传统村落主要形成于元代以前,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随着朝代更替,分布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偏移,分布范围扩增且方向性明显增强。(3)传统村落的形成和演化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影响传统村落建村的选址和布局,而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因素则影响其发展和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叶林 陆海云 黄震方 朱志刚
文章选择中国8155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从空间分布类型来看,传统村落整体上南多北少,呈现集聚分布的形态。(2)从空间分布均衡性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分布的态势,且有较高的集中度。(3)从空间分布密度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大致形成五大集聚区,分别为: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集聚区、东南沿海及其周边集聚区、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集聚区、云南边境集聚区、青海—甘肃两省交界集聚区。(4)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经济、社会等3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影响早期传统村落选址,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传统村落的保留及后期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政策环境和民族风俗等4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尹莎 刘沛林 窦银娣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湖南省10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从市州尺度来看,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郴州、永州、怀化、邵阳五市;传统村落在五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集中的为湘西地区,其次是湘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险要的地形、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等因素,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成为影响湖南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湖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居肖肖 杨灿灿 赵明伟 徐燕 周德民 张雨薇
以宏观尺度传统村落差异化保护为切入点,选取浙江、安徽、陕西、云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四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统计学与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了不同省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四省传统村落均呈凝聚性分布,安徽的分布最不均衡但集中度最高,浙江和陕西次之,云南集中度最低。(2)四省传统村落多集中在丘陵与山地地区,其中陕西以丘陵为主,浙江以山地为主;同时,各省传统村落在整体上有较明显的沿河、沿湖分布趋向。(3)四省传统村落存在较明显的城镇中心聚集现象,绝大多数村落分布在中心城镇30 km范围之内;而在交通方面,安徽省传统村落的交通通达性最高,云南省最差。(4)陕西、云南两省的部分城市,传统村落密度与经济发展指标存在正相关,其余城市两者多为负相关,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村落的影响方式存在区域差异性。在分析不同区域传统村落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差异化保护和开发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艳想 李帅 酒江涛 任梦雨 樊祎 苏金乐
[目的]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及Arc GIS10. 2软件对河南省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格局、分布均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及地理集中程度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距离法分析R=0. 628,小于1,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核密度分析中,整体空间分布呈现3个核心区域,平顶山东北区域,豫西北沿省边界呈带状分布及豫南信阳南部,空间分布受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结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属凝聚型不均衡分布。从地级市层面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顶山东部、信阳南部和三门峡地区;从分区层面上,以豫中较多,豫北、豫西和豫南其次,豫东基本空白。形成原因与地理高程、社会经济和历史事件有关。交通不便、经济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历史事件少发的区域,传统村落保存较为完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培刚 曲鹏慧 杨宁宁 罗小龙
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体现,从省域视角辨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将有效支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文章以江苏省472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等模型,分尺度、分批次识别其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格网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框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结论如下:(1)不同尺度下,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差异化集散特征,区域、市域尺度下传统村落分布较为分散,区县尺度下呈现集中分布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苏州吴江、无锡宜兴、扬州高邮和江都;(2)不同批次传统村落在苏南地区的空间分布密度远高于苏北地区;(3)生态、人口、经济、交通与城市因素对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作用方向、作用强度差异显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江苏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代亚强 陈伟强 高涵 马月红
以河南省124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GIS和Geo Da技术手段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状态,形成了平顶山市、信阳市境内两个高密度区;河南省传统村落整体呈现"中心多、四周少"的分布态势;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除了地形、海拔、交通发展程度等共性因素以外,河流、与区域中心城市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独特性。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河南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绪英 蔡军火 刘纯青
以江西12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类型及其与周边山脉、水系分布的关系,并采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旨在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的类型与境内主要山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关联性。(2)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传统村落在三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传统村落数量以赣北地区最多,赣中地区次之,赣南地区最低;从市域尺度来看,江西省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为较集中,由高至低依次集中在吉安、上饶、赣州、抚州、景德镇5个设区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晗静 包亚芳 孙治
论文以浙江省1168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结合实地考察和GIS空间分析法,探讨浙江省古村落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浙江省古村落的形成历经起源、拓展、鼎盛、收缩、恢复和饱和的历史轨迹,总体上呈现自浙北向浙南、浙西拓展的时序特征;(2)浙江省古村落总体呈聚集型分布,具有以浙西南为热点区、浙东北为冷点区的两极化分布特征,各历史阶段古村落分布重心随拓展时序呈现由北向南、向西的迁移路径;(3)浙江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地形、水系等自然环境要素和经济、文化、交通、政策等社会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古村落 时空分布 形成机理 浙江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烨欣 甘翠丽 李文 周鹭岚 范水生 毛丽玉
[目的]休闲乡村的发展是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并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效途径。目前学界在省域层面检验休闲乡村示范点分布及成因的研究较少。本文分析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格局并探索其影响因素,验证示范点选址合理性的同时揭示空间分布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休闲乡村发展的优化路径与建议,为休闲乡村的深入推进与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方法]文章在利用Arcgis10.7的基础上,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值等参数,从空间分布形态、区域分布差异、空间分布密度3方面对福建省2014-2020年142个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运用Moran’s I 指数、地理联系率与缓冲区分析等指标和方法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呈集聚性和不均衡性特征。(2)示范点在不同设区市和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在福建9个设区市中,逾55%的示范点集中分布在福州、泉州、三明、宁德4市。在闽东南西北中5大地理区域内,闽南地区分布最为密集,闽东地区次之,闽中地区最少。(3)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成厦门北部1个高密度中心,厦门西南部——漳州东北部1个次高密度中心。(4)示范点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双重影响。地形地貌是自然因素核心要素,人文因素关键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交通区位、旅游资源禀赋和客源市场规模。[结论]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能够立足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休闲乡村建设应立足自身条件,遵循阶段性发展规律,着重考量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往建设最适宜区去选址与布局;进一步说,福建省及同类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应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依托当地农业发展基础,抓住社会经济发展机遇,发挥各地区位优势和示范区溢出效应,从而推动休闲乡村空间布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江苏 王晓蕊 李小建
村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认知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价值。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对象,采用核密度方法识别核心和次核心;构建"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并进行实践分析。发现:①在地理格局上,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第二和第三级阶梯、年均降水量400 mm以上的区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从行政区划来看,部分省份、地级市的交界地带为传统村落的密度核心。②GWR结果显示,对于地形因素,第二阶梯海拔越低、第三阶梯海拔越高传统村落越集中;对于生态因素,在农产品主产区或生态环境保护区,既出现生态环境越好传统村落越密集特征,也出现生态环境越好传统村落越分散特征;对于人口因素,"胡焕庸线"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人口越密集传统村落越集中,而该线以东区域则相反;对于经济因素,中西部大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传统村落趋于聚集,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总体较高传统村落趋于分散;交通和城市因素在不同区域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亦存在两面性特征。总体看,各地理要素的回归系数存在正负值、正负值比重差异以及高低值空间差异,反映各要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方向、程度和范围均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基于空间分布特征及要素回归系数空间差异,提出了传统村落开发利用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培家 章锦河 孙枫 曹姗姗 阚越 王昶 徐冬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西南地区1 912个传统村落为案例,运用计量地理法与GIS空间分析探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且逐渐形成滇西北、黔东南—黔东北、黔南和云南红河州四大高密度区。(2)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子最强,地域文化次之,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社会因子影响力较弱;各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增强,且海拔高程、坡向和河流间两两交互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3)从影响机理来看,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形成演化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导向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因素是决定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的"基石",起着主导作用;人文社会因素是传统村落发展演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政策导向是形成现有空间格局的外在动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晓琳 张楚天 许晨阳 耿增超 胡斐南 杜伟
【目的】土壤无机碳对于调节全球碳循环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区域尺度上土壤无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对陕西省土壤无机碳时空分布和关键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可为明确无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1980s和2010s两期的65个和142个土壤样本以及相关的地形因素、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状况和土壤性质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分析土壤无机碳含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壤无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陕西省1980s各区域的土壤无机碳含量表现为:陕北>关中>陕南;与1980s相比,2010s陕北土壤无机碳含量下降了31.5%,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不变,陕南小幅度上升。1980s到2010s,0—100 cm剖面上不同土层无机碳含量的降幅范围为20.6%—27.7%,其中以0—20和80—100cm土层降幅最大。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年平均降水量、容重、pH是影响1980s和2010s土壤无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年平均降水量450—650 mm时土壤无机碳含量最高;土壤无机碳含量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低容重土壤无机碳含量高于高容重土壤。【结论】总体来看,陕西省土壤无机碳含量呈现从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与1980s相比,2010s陕西省表层土壤和陕北地区整个土壤剖面无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980s和2010s陕西省土壤无机碳含量主要受年平均降水量、pH、容重的调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梦凡 董璁
天津近代园林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下城市建设活动的内容之一,是政府意志、民众意向与地方文脉共同作用的产物。通过文献排查汇总天津地区近代园林信息,结合历史地图绘制不同时期不同园林类型的地理分布图,归纳其时间分布具有“华洋并进、骤兴渐衰”的特征;利用WEKA多元变量聚类统计分析方法对天津近代园林分布的地理信息进行类型归纳定量研究,可知其同时具有“组团化、二元化、近商业”的空间分布特征,继而探究其与城市形态、本土文化、意识观念的内在关联,为天津近代园林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