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3)
- 2023(12181)
- 2022(10673)
- 2021(9927)
- 2020(8257)
- 2019(19002)
- 2018(19105)
- 2017(36800)
- 2016(19962)
- 2015(22257)
- 2014(22242)
- 2013(22144)
- 2012(20537)
- 2011(18501)
- 2010(18482)
- 2009(16772)
- 2008(16049)
- 2007(14009)
- 2006(12294)
- 2005(10177)
- 学科
- 济(80980)
- 经济(80896)
- 业(54097)
- 管理(51459)
- 企(40803)
- 企业(40803)
- 方法(36160)
- 农(33365)
- 数学(31677)
- 数学方法(31334)
- 农业(22090)
- 中国(21130)
- 业经(20411)
- 地方(20052)
- 学(19448)
- 财(19400)
- 制(15150)
- 贸(12548)
- 贸易(12540)
- 和(12249)
- 环境(12225)
- 易(12113)
- 理论(11983)
- 技术(11383)
- 发(11204)
- 务(11195)
- 财务(11137)
- 财务管理(11119)
- 银(11040)
- 银行(10997)
- 机构
- 学院(281366)
- 大学(281202)
- 管理(113386)
- 济(108402)
- 经济(105832)
- 理学(99312)
- 理学院(98177)
- 管理学(96349)
- 管理学院(95861)
- 研究(95295)
- 中国(69064)
- 科学(62289)
- 京(59427)
- 农(53159)
- 所(47828)
- 财(47313)
- 业大(46257)
- 研究所(44172)
- 中心(43650)
- 江(41223)
- 农业(40407)
- 范(39114)
- 师范(38758)
- 财经(38363)
- 北京(36959)
- 经(34936)
- 院(34752)
- 州(33317)
- 经济学(31491)
- 师范大学(31378)
- 基金
- 项目(202038)
- 科学(158754)
- 研究(146709)
- 基金(146203)
- 家(127693)
- 国家(126590)
- 科学基金(108662)
- 社会(91543)
- 社会科(86394)
- 社会科学(86370)
- 省(81207)
- 基金项目(79274)
- 自然(71655)
- 自然科(69919)
- 自然科学(69904)
- 自然科学基金(68642)
- 划(66927)
- 教育(65828)
- 编号(60430)
- 资助(59271)
- 成果(48158)
- 重点(45313)
- 发(43912)
- 部(43842)
- 创(41279)
- 课题(41085)
- 科研(38868)
- 创新(38489)
- 教育部(36969)
- 国家社会(36775)
- 期刊
- 济(121132)
- 经济(121132)
- 研究(80099)
- 农(52867)
- 中国(51513)
- 学报(48110)
- 科学(45152)
- 管理(37766)
- 大学(36294)
- 农业(35709)
- 学学(34421)
- 财(32638)
- 教育(29071)
- 业经(23094)
- 技术(22775)
- 融(22017)
- 金融(22017)
- 经济研究(17505)
- 财经(17322)
- 问题(16040)
- 业(15609)
- 版(14760)
- 图书(14644)
- 经(14604)
- 科技(14532)
- 资源(14390)
- 理论(13760)
- 业大(13275)
- 技术经济(13129)
- 实践(12809)
共检索到399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邱尔发 许飞 王成 董建文 吴永曙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福建省88个乡村的道路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道路林植物组成较为丰富,包括41科、64属、79种;种类组成呈现沿海型>平地型>半山型>山区型的变化规律,山区型乡村道路林数量明显不足,而半山型、平地型和沿海型数量相对较多。道路林植物以观赏性乔木为主,主要使用树种有木荷、楠木、含笑、杜英、圆柏、枫香、乐昌含笑、紫薇、龙眼、黄金榕、降香黄檀、意杨、香樟、天竺桂、垂叶榕等。道路林分布以主干道最多,其次为村内路,而进村路最少,且道路林分布的特点是以单侧分布较多,而两侧分布较少。分布结构以整条分布最多,而零散分布较少;分布长度以50m以下最多,其次为200m以上,而50~20...
关键词:
福建省 乡村道路林 种群分布 结构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烨欣 甘翠丽 李文 周鹭岚 范水生 毛丽玉
[目的]休闲乡村的发展是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并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效途径。目前学界在省域层面检验休闲乡村示范点分布及成因的研究较少。本文分析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格局并探索其影响因素,验证示范点选址合理性的同时揭示空间分布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休闲乡村发展的优化路径与建议,为休闲乡村的深入推进与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方法]文章在利用Arcgis10.7的基础上,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值等参数,从空间分布形态、区域分布差异、空间分布密度3方面对福建省2014-2020年142个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运用Moran’s I 指数、地理联系率与缓冲区分析等指标和方法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呈集聚性和不均衡性特征。(2)示范点在不同设区市和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在福建9个设区市中,逾55%的示范点集中分布在福州、泉州、三明、宁德4市。在闽东南西北中5大地理区域内,闽南地区分布最为密集,闽东地区次之,闽中地区最少。(3)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成厦门北部1个高密度中心,厦门西南部——漳州东北部1个次高密度中心。(4)示范点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双重影响。地形地貌是自然因素核心要素,人文因素关键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交通区位、旅游资源禀赋和客源市场规模。[结论]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能够立足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休闲乡村建设应立足自身条件,遵循阶段性发展规律,着重考量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往建设最适宜区去选址与布局;进一步说,福建省及同类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应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依托当地农业发展基础,抓住社会经济发展机遇,发挥各地区位优势和示范区溢出效应,从而推动休闲乡村空间布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许飞 邱尔发 王成 董建文 吴永曙 王荣芬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福建省88个乡村的庭院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庭院林植物组成丰富,共计86科、186属、245种。按植物材料划分,种类和数量组成呈现乔木>草本>灌木>藤本的趋势;按村庄类型划分,种类呈现沿海型>平地型>半山型>山区型,植株数量分布呈现沿海型>平地型>山区型>半山型,植物组成以林果和观赏用途植物为主。出现频率较高的庭院植物有桂花、龙眼、榕树、桃树、柿树、梨树、棕榈等。相似度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其中,平地型和沿海型乔木相似度最高。庭院林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仅占总体比重的16.17%,且以草本的比重最高,其次为乔木,而灌木和藤本比重相对较低。植物健康状况总...
关键词:
乡村人居林 庭院林 结构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许飞 邱尔发 王成 董建文 吴永曙 汪瑛
乡村水岸林是指在村庄居住区及其附近的河岸、溪流、水渠、池塘、水库等水岸沿线所有林木总和(邱尔发等,2008)。近年来,我国正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乡村水岸林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乡村人居林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
关键词:
新农村 乡村人居林 乡村水岸林 结构特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黎 黄舒琪
【目的】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路径,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方法】以福建省4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核密度分析、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等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理联系率等方法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在漳州市西部与龙岩市东南部交界地区有一处高密度集聚区。漳州市与厦门市交界处,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市与莆田市交界处,以及南平市西南部与三明市北部交界处有3处次级密度集聚区。2)福建省4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有17个位于海拔200 m以下,占比34.69%;15个位于海拔200~500 m,占比30.62%;17个位于海拔500~1 000 m。90%以上的重点村分布在东南部的滨海平原地区、闽西以及闽中主要山脉地区。3)福建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人口、经济和5A级景区的地理联系率分别为:V_P为99.73,V_E为99.68,V_(5A)为99.84,表明福建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其所在地的人口、经济水平和5A级景区的地理关联度较强。且历史文化型重点村分布数量最多,在各市区均有分布。4)福建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总体上沿着主要公路干线分布,但全省公路密度排名后四位的南平、三明、龙岩和宁德市的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相对较多。【结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福建省整体分布呈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特点。其分布主要受地形地貌、人口经济、交通条件、旅游资源、政策5个因素的影响。建议积极引导各村落挖掘利用自身资源特色,树立独特品牌形象,加快补足现有短板,强化政府主导地位,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蕊蕊 赵伟 陈静
运用定量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结构、类型结构、宏观区域分布、行政市域分布以及流域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地理环境分析和基于市域尺度的空间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等级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形;类型结构以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项目为主;空间结构特征在数量上,以闽南地区为主,闽中地区次之,闽东、闽北、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较少。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区位熵福州比较高,曲艺则是高度集中于厦门,民间文学集中分布于泉州,传统舞蹈与传统音乐则分别集中于三明和龙岩;在密度上表现为厦门、莆田、泉州三地市较高。此外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具...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区位熵 空间分布 福建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族周 胡希军 钱惠 廖坤富 黄小兵 刘云 韦宝婧
传统村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等重要价值。文章以福建省的49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地理统计分析和历史文献梳理等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福建省传统村落呈显著的集聚模式,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多中心集聚”分布格局,北部密集、南部稀疏,并以福建省中部为中心向两端逐渐减少,同时沿着古驿道和流域呈多带状分布。(2)福建省传统村落主要形成于元代以前,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随着朝代更替,分布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偏移,分布范围扩增且方向性明显增强。(3)传统村落的形成和演化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影响传统村落建村的选址和布局,而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因素则影响其发展和演化。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沙沙 周育真 兰思仁 刘江枫 徐建国 彭东辉
对福建省14个调查地开展台湾独蒜兰(Pleione formosana Hayata)分布与居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中12个调查地均有台湾独蒜兰的分布,共记录分布点51个.其垂直和水平分布格局的特征为:以北纬27°5'-28°、海拔500-800 m分布最多;其次为北纬27°-27°5'、海拔1000-1400 m;在北纬25°4'、海拔1000-1600 m呈连续分布状态.台湾独蒜兰居群分布于南向坡坡地、溪涧旁的石壁及溪涧中间的单体石块上,10-100株的居群最多(23个),占调查记录总居群数的45.1%.台湾独蒜兰野外生境中开花、结果数量所占比例小,且母株周围小苗也较少;在自然状态下结实...
关键词:
台湾独蒜兰 分布 生境 居群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大荣 朱政德
在福建省三明市罗卜岩自然保护区内设置 1 60 0m2 样地 5个 ,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通过对闽楠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研究 ,结果表明 :闽楠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 ,具有丰富幼苗贮备 ,约 1 0 80 3株·hm- 2 ;在不同的演替群落中闽楠种群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但随着群落的演替 ,种群大小结构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 ;存活曲线的特性表现为种群从Ⅰ级苗发育到Ⅱ级苗过程中死亡率均较高 ,平均约82 3 %。在常绿阔叶林群落中闽楠种群空间分布聚集强度较其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中为低 ;闽楠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有较大差别 ,总体趋势是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 ,...
关键词:
闽楠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森茂 陈秋华
运用系统分析思路构建乡村旅游增长机制的系统结构,从运行、动力、约束等机制探讨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旅游处于发展初步阶段,应从运行主体、职能活动、动力激励、约束限制等方面,加强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示范带动、重点突破,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多方参与、系统规划等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增长机制 福建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卿 高楠 田祥宇
以山西省前4批3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使用ArcGIS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等方法,探讨并揭示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省全域及晋北晋中晋南三大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离散程度高,方向性明显,除晋北地区外,其他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均呈均衡分散型态势;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整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密北疏的特征;根据各自特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划分为红色旅游发展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生态康养度假型、特色风景观光型四大类,其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空间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影响重点村分布的关键因素是距低级景区距离、交通通达度、高程;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与距高级景区距离单因子影响力不显著,但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传明
福建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其工业结构的特征有别于全国,文章在分析福建省工业结构特征和工业结构形成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福建省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关键词:
工业结构 调整思路 福建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晓英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选取山西省213处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对其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判别,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的特点,且与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包括以太原和晋中为主的中部密集区和以临汾、运城、晋城为主的南部密集区,且都以各地级市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大多数示范点分布于城郊地区;(2)经济发展、人口密度、资源禀赋、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科技类、农事体验类和特色村镇类多分布于经济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龙
[目的]通过研究湖南省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基于乡村聚落景观的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GIS10.2软件对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特色旅游名村等147处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生态环境、景观价值、社会效应和开发条件组成评价层,下分16个具体指标,对湖南省乡村聚落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计算得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R=0.8125,G>G1,说明其在各地级市的分布呈现集聚且不均衡的特点;特色旅游名村R=1.126,G
关键词:
湖南省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特征 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振然 任爽
[目的]研究桂林乡村园林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生态效益和美学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桂林乡村园林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桂林市乡村园林景观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区域的乡村园林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在园林景观评价体系中,美学效果的权重值要高于生态效益;在生态效益方面,植被覆盖率的权重值最大;在美学效果方面,景观类型丰富度的权重值最大。漓江山水生态型乡村景观分布区的景观综合评价指数>远郊村镇景观型乡村景观分布区>市郊园林社区型乡村景观分布区。[结论]桂林市乡村园林景观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漓江山水生态型乡村景观分布区的乡村园林生态效益发挥最好、景观美学功能的实现最突出,是桂林乡村园林景观发展的代表区域,极具发展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