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64)
- 2023(6703)
- 2022(5892)
- 2021(5544)
- 2020(4827)
- 2019(10721)
- 2018(10696)
- 2017(19997)
- 2016(11176)
- 2015(12459)
- 2014(12485)
- 2013(12198)
- 2012(11567)
- 2011(10334)
- 2010(10582)
- 2009(9990)
- 2008(10183)
- 2007(9194)
- 2006(8197)
- 2005(7297)
- 学科
- 济(42928)
- 经济(42886)
- 管理(32570)
- 业(29529)
- 企(22046)
- 企业(22046)
- 方法(18950)
- 数学(16424)
- 数学方法(16125)
- 环境(15493)
- 农(13314)
- 地方(12767)
- 学(12721)
- 中国(12529)
- 财(10844)
- 险(10797)
- 保险(10703)
- 划(9569)
- 制(9103)
- 业经(8906)
- 农业(8827)
- 银(8388)
- 银行(8373)
- 和(7912)
- 行(7903)
- 生态(7897)
- 资源(7708)
- 融(7547)
- 金融(7547)
- 理论(7018)
- 机构
- 学院(157714)
- 大学(157443)
- 管理(59604)
- 济(58244)
- 经济(56662)
- 研究(55753)
- 理学(50222)
- 理学院(49581)
- 管理学(48394)
- 管理学院(48135)
- 中国(45965)
- 科学(38517)
- 京(34207)
- 农(31178)
- 所(29695)
- 财(29158)
- 研究所(27256)
- 中心(27165)
- 业大(26469)
- 江(26177)
- 农业(24252)
- 财经(22534)
- 范(21968)
- 师范(21752)
- 北京(21438)
- 省(21340)
- 院(20655)
- 州(20643)
- 经(20250)
- 师范大学(17531)
- 基金
- 项目(108344)
- 科学(84518)
- 基金(77441)
- 研究(75145)
- 家(68711)
- 国家(68152)
- 科学基金(57869)
- 社会(46675)
- 省(45766)
- 社会科(44013)
- 社会科学(43990)
- 基金项目(41566)
- 自然(39524)
- 自然科(38433)
- 自然科学(38422)
- 自然科学基金(37651)
- 划(37047)
- 教育(32792)
- 资助(32216)
- 编号(29686)
- 重点(25137)
- 发(23503)
- 成果(23298)
- 部(22648)
- 计划(21582)
- 科研(21373)
- 课题(21109)
- 创(21079)
- 创新(19941)
- 科技(19514)
共检索到242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姜琳琳 余颖 苏捷 钟硕良
根据2011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东山湾生态环境的调查资料,初步探讨了东山湾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中滴滴涕(DDTs)残留水平、分布趋势和组成特征,并对东山湾生态环境中DDTs污染状况及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春季(5月)和夏季(8月)东山湾表层海水中DDTs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ND~25.7 ng/L和ND~36.7 ng/L,平均值分别为(6.08±3.02)ng/L和(16.30±4.78)ng/L;底层海水中DDTs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ND~30.6 ng/L和ND~36.7ng/L,平均值分别为(7.75±2.07)ng/L和(13.30±5.12)ng/L,总体...
关键词:
滴滴涕 东山湾 生态环境 风险评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叶玫 阮金山 钟硕良 董黎明 罗冬莲 李秀珠
为了评估福建省海水贝类养殖区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和风险,于2005年8月和2006年8月,采集养殖区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20个、养殖贝类样品46个,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DDTs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分布趋势和组成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该地区污染状况、生态风险及贝类食用安全进行探讨与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DDTs含量范围为1.93~56.6μg/kg(干重),平均值15.8μg/kg;40%的样品DDTs的污染指数在0.697~2.83之间,不同程度受到DDTs的污染,提示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养殖贝类DDTs含量范围为2.04~107μg/kg(湿重),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叶玫 阮金山 钟硕良 董黎明 罗冬莲 余颖 李秀珠
于2005-2007年夏季采集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68个经济水产品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六六六(BHCs)、滴滴涕(DDTs)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分布趋势和组成特征,以及污染现状、食用安全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探讨与评价。结果表明:贝类、虾类、蟹类和鱼类的BHCs的残留范围分别为未检出~1.53μg/kg、未检出~0.830μg/kg、未检出~1.21μg/kg、未检出~4.02μg/kg(湿重),DDTs的残留范围分别为0.184~66.9μg/kg、未检出~2.87μg/kg、8.04~126μg/kg、0.891~310μg/kg(湿重)。BHCs污染指数均小于0.5,未受到BHC...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施莉屏 刘云芝 冯光泉 王勇 张文斌 马妮 杨建忠 曾鸿超 武忠翠
通过采用稀土等5种改良剂对六六六、滴滴涕污染的三七栽培土壤进行处理,而后测定三七茎叶、块根及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的残留量。结果表明,稀土等5种改良剂对三七茎叶及块根中六六六残留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但对土壤中六六六残留除稀土、NH3HCO3+泥碳土及NaHCO3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外,NH3HCO3、腐殖酸钠只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其次,稀土等5种改良剂对三七茎叶及其栽培土壤中滴滴涕残留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而对三七块根中滴滴涕残留除稀土、NH3HCO3+泥碳土(1∶1)及NaH-CO3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外,NH3HCO3、腐殖酸钠没有降解作用。由此认为,利用稀土、NH3HCO3+泥碳土(1∶1)及NaHC...
关键词:
稀土 三七 六六六 滴滴涕 降解作用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周明莹 曲克明 陈碧鹃 谢寒冰 王联珠 邵会 顾晓慧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紫菜中六六六、滴滴涕和扑草净的残留量。试样用乙腈提取,经石墨化炭黑/氨基复合柱净化,采用气相色谱-电子轰击源质谱测定,检测模式采用选择离子监测(SIM),外标法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六六六方法定量限为5.0μg/kg,滴滴涕为2.5–5.0μg/kg,扑草净为2.5μg/kg。各组分加标回收率在78.5%–1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6%–10.3%之间。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其准确度和精密度能够满足紫菜中六六六、滴滴涕和扑草净同时检测的要求。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马绍赛 周明莹 赵俊
2006年和2007年6月对20个采样区域,8个品种贝类体内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残留水平进行检测与评价,并进行了不同贝类、不同区域、年间变化以及安全性风险分析。结果表明,(1)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在20个区域的所有检测贝类体内残留量均十分低,均未超过评价标准,说明这两种物质在黄、渤海区本底值非常低,贝类的安全性没有受到其影响;(2)对8种贝类检测结果比较可看出,贻贝体内滴滴涕(DDTs)的残留量相对较高,说明贻贝对滴滴涕(DDTs)的富集相对较强;(3)2006年6月在20个区域中,有9个区域的样品是杂色蛤。比较显示,桑沟湾杂色蛤体内滴滴涕(DDTs)的残留...
关键词:
黄、渤海 六六六 滴滴涕 贝类 残留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兴连 汪禄祥 梅文泉 林涛 邵金良 刘兴勇
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将水样中残留的六六六、滴滴涕转移到乙腈中,经浓缩后用双毛细管柱、双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利用DB-17毛细管柱,在0.005~1.07μg/L添加水平下,六六六、滴滴涕8种同分异构体的平均回收率为82.1%~109%,相对标准偏差为0.23%~9.8%,方法检出限为0.001~0.03μg/L。方法具有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等优点,有实用价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荣 徐进 甘金华 陈大庆
利用毛细管电子捕获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长江宜昌江段采集的几种鱼样组织内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鱼体肌肉、脂肪和肝脏这三种组织中,HCHs、DDTs主要蓄积在鱼体肝脏,其次是脂肪组织,肌肉组织中残留量较低。鱼体肌肉组织中HCHs残留量低于0.5 ng/g,肝脏中的HCHs是其脂肪组织的2倍,最高为27.6 ng/g,主要为γ-HCH所贡献,-βHCH和-δHCH未检出。DDTs在鱼体肌肉、脂肪和肝脏组织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4~14.8、12.5~147、33.4~286 ng/g。鱼体组织中DDTs主要以p,p-′DDE的形式存在,p,p-′DDE残留量占∑DDT...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甘居利 贾晓平 林钦 蔡文贵
于2003~2005年的每年春季,在广东沿岸10个海湾,每个海湾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成体30只,测定其中六六六(BHCs)和滴滴涕(DDTs)的含量。结果显示,2003~2005年近江牡蛎体中DDTs平均含量是68.7ng/g(干重),为1991~1993年的5.54倍。样品中DDTs年平均含量在2003~2005年快速增加,但在1991~1993年前是缓慢减少。2003~2005年DDE/DDTs含量比为12.8%~39.1%,比12年前的45%~55%明显更低。2003~2005年牡蛎样品中BHCs平均含量是3.27ng/g(干重),仅相当于1991~...
关键词:
牡蛎 六六六 滴滴涕 地理分布 变化趋势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沙沙 周育真 兰思仁 刘江枫 徐建国 彭东辉
对福建省14个调查地开展台湾独蒜兰(Pleione formosana Hayata)分布与居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中12个调查地均有台湾独蒜兰的分布,共记录分布点51个.其垂直和水平分布格局的特征为:以北纬27°5'-28°、海拔500-800 m分布最多;其次为北纬27°-27°5'、海拔1000-1400 m;在北纬25°4'、海拔1000-1600 m呈连续分布状态.台湾独蒜兰居群分布于南向坡坡地、溪涧旁的石壁及溪涧中间的单体石块上,10-100株的居群最多(23个),占调查记录总居群数的45.1%.台湾独蒜兰野外生境中开花、结果数量所占比例小,且母株周围小苗也较少;在自然状态下结实...
关键词:
台湾独蒜兰 分布 生境 居群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蕊蕊 赵伟 陈静
运用定量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结构、类型结构、宏观区域分布、行政市域分布以及流域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地理环境分析和基于市域尺度的空间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等级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形;类型结构以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项目为主;空间结构特征在数量上,以闽南地区为主,闽中地区次之,闽东、闽北、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较少。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区位熵福州比较高,曲艺则是高度集中于厦门,民间文学集中分布于泉州,传统舞蹈与传统音乐则分别集中于三明和龙岩;在密度上表现为厦门、莆田、泉州三地市较高。此外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具...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区位熵 空间分布 福建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族周 胡希军 钱惠 廖坤富 黄小兵 刘云 韦宝婧
传统村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等重要价值。文章以福建省的49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地理统计分析和历史文献梳理等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福建省传统村落呈显著的集聚模式,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多中心集聚”分布格局,北部密集、南部稀疏,并以福建省中部为中心向两端逐渐减少,同时沿着古驿道和流域呈多带状分布。(2)福建省传统村落主要形成于元代以前,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随着朝代更替,分布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偏移,分布范围扩增且方向性明显增强。(3)传统村落的形成和演化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影响传统村落建村的选址和布局,而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因素则影响其发展和演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葆华 胡睿鑫 赵宽 万昕 汪瑜 梁玉辉 汤金来
选取2.5 km×2.5 km网格布点法,在皖江经济带A、B、C三地分别采集土壤样品35个、34个、106个,利用ICP-AES分析测定Cd含量特征,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三地土壤Cd污染状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A、B、C三地土壤的Cd含量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0.40 mg·kg~(-1)、0.66 mg·kg~(-1)、0.84 mg·kg~(-1),均高于江淮流域Cd含量土壤背景值;(2)三地土壤pH在5.06~7.58之间,整体上处于酸性和弱碱性之间,pH小于7.0的样品167个,占比95.43%;(3)研究区三个地块土壤Cd污染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低污染区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高污染区在空间上呈岛状分布,污染区分布面积C地>B地>A地。(4)三地土壤环境均受重金属Cd污染的影响,存在生态安全风险,风险大小为C地>B地>A地,风险程度均为潜在生态风险高于地累积生态风险高于单项污染生态风险。本区域土壤农业安全利用需要加以重视并进行分类管控。
关键词:
土壤Cd 空间分布 风险评价 皖江经济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葆华 胡睿鑫 赵宽 万昕 汪瑜 梁玉辉 汤金来
选取2.5 km×2.5 km网格布点法,在皖江经济带A、B、C三地分别采集土壤样品35个、34个、106个,利用ICP-AES分析测定Cd含量特征,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三地土壤Cd污染状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A、B、C三地土壤的Cd含量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0.40 mg·kg~(-1)、0.66 mg·kg~(-1)、0.84 mg·kg~(-1),均高于江淮流域Cd含量土壤背景值;(2)三地土壤pH在5.06~7.58之间,整体上处于酸性和弱碱性之间,pH小于7.0的样品167个,占比95.43%;(3)研究区三个地块土壤Cd污染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低污染区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高污染区在空间上呈岛状分布,污染区分布面积C地>B地>A地。(4)三地土壤环境均受重金属Cd污染的影响,存在生态安全风险,风险大小为C地>B地>A地,风险程度均为潜在生态风险高于地累积生态风险高于单项污染生态风险。本区域土壤农业安全利用需要加以重视并进行分类管控。
关键词:
土壤Cd 空间分布 风险评价 皖江经济带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秘洪雷 兰再平 孙尚伟 傅建平 彭晶晶 马鑫
[目的]为探究滴灌条件下杨树人工林细根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大兴区林场滴灌栽培的5年生欧美107杨的细根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根钻法分别在株间、对角和行间方向距树干0.2、0.5、1.0、1.5 m处取样,取样深度为60 cm,每10 cm为1个土层。[结果]滴灌条件下,在不同方向的不同树干距离和土层深度,杨树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和根长表现出相似的分布特征,其分布受树干距离、土层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P对角>行间,细根主要分布在湿润带范围内且在0 40 cm土层相对集中分布。依据滴灌栽培杨树人工林细根的水
关键词:
地面滴灌 杨树人工林 细根 空间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