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26)
2023(5527)
2022(4541)
2021(4165)
2020(3402)
2019(7649)
2018(7394)
2017(14058)
2016(7730)
2015(8146)
2014(8026)
2013(8187)
2012(7965)
2011(7408)
2010(7533)
2009(6929)
2008(6703)
2007(6087)
2006(5530)
2005(4408)
作者
(24989)
(21274)
(20735)
(19956)
(13175)
(10410)
(9298)
(8326)
(8005)
(7435)
(7402)
(7300)
(6938)
(6768)
(6683)
(6459)
(6394)
(6030)
(6019)
(6006)
(5508)
(5500)
(5167)
(4930)
(4913)
(4612)
(4610)
(4524)
(4422)
(4341)
学科
(33838)
经济(33814)
(25454)
(19802)
农业(17168)
管理(12755)
地方(12236)
方法(11070)
业经(10665)
数学(10204)
数学方法(10119)
(9656)
企业(9656)
(9548)
中国(9423)
(8041)
(8025)
农业经济(7727)
(6757)
收入(6103)
结构(5749)
发展(5719)
(5712)
土地(5581)
(5481)
农村(5461)
(5408)
产业(5328)
(4858)
金融(4857)
机构
学院(111717)
大学(108150)
研究(44117)
(43833)
经济(42753)
管理(38717)
(33718)
理学(33558)
理学院(33102)
管理学(32378)
管理学院(32183)
中国(31818)
科学(30615)
农业(24739)
业大(23875)
(23806)
(22772)
研究所(22187)
中心(20675)
(20111)
(19143)
(18636)
(16358)
农业大学(16205)
(16203)
师范(16149)
(14550)
财经(14484)
科学院(14002)
北京(13799)
基金
项目(82015)
科学(63464)
基金(58066)
研究(56525)
(53212)
国家(52710)
科学基金(43174)
(36491)
社会(35975)
社会科(33700)
社会科学(33690)
基金项目(31760)
(28534)
自然(28384)
自然科(27626)
自然科学(27618)
自然科学基金(27107)
教育(23886)
资助(22730)
编号(22537)
(19924)
(19498)
重点(19486)
成果(17313)
计划(17003)
(16940)
科技(16310)
课题(16234)
科研(16047)
(16044)
期刊
(56379)
经济(56379)
(37202)
研究(29831)
学报(25723)
农业(23936)
中国(23479)
科学(23049)
大学(19107)
学学(18709)
业经(14462)
(11926)
(10557)
金融(10557)
管理(10202)
(9764)
林业(9418)
农业经济(8490)
农村(8401)
(8401)
(8366)
业大(8164)
问题(8125)
资源(7835)
教育(7572)
技术(7047)
经济研究(6892)
科技(6494)
财经(6450)
农业大学(6342)
共检索到1662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许飞  邱尔发  王成  董建文  吴永曙  汪瑛  
乡村水岸林是指在村庄居住区及其附近的河岸、溪流、水渠、池塘、水库等水岸沿线所有林木总和(邱尔发等,2008)。近年来,我国正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乡村水岸林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乡村人居林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许飞  邱尔发  王成  董建文  吴永曙  王荣芬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福建省88个乡村的庭院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庭院林植物组成丰富,共计86科、186属、245种。按植物材料划分,种类和数量组成呈现乔木>草本>灌木>藤本的趋势;按村庄类型划分,种类呈现沿海型>平地型>半山型>山区型,植株数量分布呈现沿海型>平地型>山区型>半山型,植物组成以林果和观赏用途植物为主。出现频率较高的庭院植物有桂花、龙眼、榕树、桃树、柿树、梨树、棕榈等。相似度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其中,平地型和沿海型乔木相似度最高。庭院林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仅占总体比重的16.17%,且以草本的比重最高,其次为乔木,而灌木和藤本比重相对较低。植物健康状况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邱尔发  许飞  王成  董建文  吴永曙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福建省88个乡村的道路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道路林植物组成较为丰富,包括41科、64属、79种;种类组成呈现沿海型>平地型>半山型>山区型的变化规律,山区型乡村道路林数量明显不足,而半山型、平地型和沿海型数量相对较多。道路林植物以观赏性乔木为主,主要使用树种有木荷、楠木、含笑、杜英、圆柏、枫香、乐昌含笑、紫薇、龙眼、黄金榕、降香黄檀、意杨、香樟、天竺桂、垂叶榕等。道路林分布以主干道最多,其次为村内路,而进村路最少,且道路林分布的特点是以单侧分布较多,而两侧分布较少。分布结构以整条分布最多,而零散分布较少;分布长度以50m以下最多,其次为200m以上,而50~2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文盛  范水生  邱生荣  郑金贵  
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在构建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县域层面测度并划定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及主导类型。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村发展增长趋势显著,闽南地区、北部地区、闽西小部分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色,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内乡村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2福建省乡村发展受地理、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痕迹明显,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等是主要驱动因素;3将福建省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工商业导向型(Ⅰ)、农工业导向型(Ⅱ)、农工商导向型(Ⅲ)、农业主导型(Ⅳ)4个基本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区的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进行政策导向分析与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烨欣  甘翠丽  李文  周鹭岚  范水生  毛丽玉  
[目的]休闲乡村的发展是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并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效途径。目前学界在省域层面检验休闲乡村示范点分布及成因的研究较少。本文分析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格局并探索其影响因素,验证示范点选址合理性的同时揭示空间分布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休闲乡村发展的优化路径与建议,为休闲乡村的深入推进与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方法]文章在利用Arcgis10.7的基础上,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值等参数,从空间分布形态、区域分布差异、空间分布密度3方面对福建省2014-2020年142个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运用Moran’s I 指数、地理联系率与缓冲区分析等指标和方法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呈集聚性和不均衡性特征。(2)示范点在不同设区市和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在福建9个设区市中,逾55%的示范点集中分布在福州、泉州、三明、宁德4市。在闽东南西北中5大地理区域内,闽南地区分布最为密集,闽东地区次之,闽中地区最少。(3)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成厦门北部1个高密度中心,厦门西南部——漳州东北部1个次高密度中心。(4)示范点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双重影响。地形地貌是自然因素核心要素,人文因素关键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交通区位、旅游资源禀赋和客源市场规模。[结论]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能够立足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休闲乡村建设应立足自身条件,遵循阶段性发展规律,着重考量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往建设最适宜区去选址与布局;进一步说,福建省及同类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应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依托当地农业发展基础,抓住社会经济发展机遇,发挥各地区位优势和示范区溢出效应,从而推动休闲乡村空间布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传明  
福建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其工业结构的特征有别于全国,文章在分析福建省工业结构特征和工业结构形成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福建省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三元  
通过对吉林省育成的超级稻品种株型、根系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超级稻片叶开张角度,弯穗型超级稻最大,半直立穗型超级稻次之,直立穗型超级稻最小。弯穗型超级稻出穗后剑叶对籽粒增重影响率最大,明显高于半直立穗和直立穗型超级稻。剑叶以下叶片对籽粒增重的影响率随着叶片下移,半直立穗、直立穗超级稻逐渐提高,而弯穗型超级稻逐渐下降。上部、中部穗籽粒增重速度大小表现为:半直立穗型→直立穗→弯穗型;下部穗籽粒增重速度表现为:半直立穗型超级稻→弯穗型超级稻→直立穗型超级稻。直立穗型超级稻根系在前期表现发根较慢,中期发根快,后期根壮;半直立穗型根系发育在全生育期表现比较平稳;弯穗型超级稻根系在前期生长较直立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关俊祺  蔡体久  满秀玲  
选择小兴安岭主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间的林内积雪样品,对其pH值、电导率及SO2-4、NH+4、NO-3、Cl-、K+、Ca2+、Mg2+、Fe、Mn离子质量浓度进行分析研究,为正确评价温带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及其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3种人工林中,Fe、Mn、K+、Ca2+、Mg2+、SO2-4、NO-3离子质量浓度均表现为云冷杉人工林较高,说明其保存营养成分的能力较强,不同类型人工林间差异不显著;2)除NH+4以外,冬季郁闭度最小的落叶松人工林内积雪中各离子质量浓度普遍较低,说明郁闭度对林内积雪的离子质量浓度有一定影响。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森茂  陈秋华  
运用系统分析思路构建乡村旅游增长机制的系统结构,从运行、动力、约束等机制探讨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旅游处于发展初步阶段,应从运行主体、职能活动、动力激励、约束限制等方面,加强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示范带动、重点突破,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多方参与、系统规划等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纪广  李小建  王德  牛宁  
采用典型案例调研法、空间分析方法和图谱法,将西华县乡村按照不同功能分为工业主导型乡村、现代农业主导型乡村和新型社区三种类型,并剖析了传统农区西华县1975—2017年乡村功能演变情况。研究发现不同类型乡村功能演变形式不同,具体表现如下:(1)工业主导型乡村的功能演变主要强调工业化对乡村的影响,即乡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部分农民身份演变为"工厂工人";乡村经济活动具有兼业化趋势,农业生产功能逐渐受到挑战,城乡经济联系发生改变。(2)现代农业主导型乡村的功能演变主要聚焦于乡村生产功能和农民身份的变化,即传统农业生产功能演变为非粮化,部分农民身份演变为"农场工人",乡村经济逐渐向市场转化,农业生产空间增大。(3)新型社区功能演变主要聚焦于乡村功能的多样化和市民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功能逐渐丧失,但乡村的社会交往空间扩大;同时,基层政府功能得以更新和农村社会自治功能提高。(4)工业化是传统乡村功能演变基本动力,不同的发展阶段乡村功能演变的主导因素不同。(5)对乡村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认为工业主导型乡村未来可向工业小镇或工业小区方向演变,现代农业主导型乡村可向旅游型乡村发展,新型社区可借助于中心城镇体系的完善交通形成居住型乡村。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汤坤  蔡烁  邱荣祖  徐璐  胡喜生  
为研究不同类型道路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确定不同道路的影响范围及强度,选取G15沈海高速公路福建省路段、G205国道与S203省道路段为研究对象,将道路沿线两侧10 km范围划分为8个缓冲区,分析1990、2000和2010年3个时期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林地、耕地和草地是该区域主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类型;试验期间土地利用主要由林地和耕地向其他类型转变.不同类型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均随公路距离增大而减小,其中G15周边土地利用程度高于G205与S203;城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聂雷  郭忠兴  
从城市类型差异性视角下,探讨不同类型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结构特征,可为制定差别化的城市土地管理方案提供依据。论文针对全国238个地级市,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城市类型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基于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法、信息熵分析法对比考察了资源型城市、工业主导型城市、区域综合型城市、其他类型城市等四类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结构特征及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分别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值存在显著的城市类型分异特征,而其它几种地类占比差异不大。(2)分地类来看,就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而言,指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资源型城市、其他类型城市、区域综合型城市、工业主导型城市,最大相差10个百分点;就公共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而言,指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区域综合型城市、其他类型城市、工业主导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最大相差2个百分点;就工业用地占建设用量总量的比例而言,指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业主导型城市、区域综合型城市、其他类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最大相差6个百分点。(3)从建设用地利用均衡程度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区域综合型、工业主导型、其他类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据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考虑城市自身的类型属性,制定差别化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年度计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森  林宇洪  林燕青  吴超  洪伟  
分析福建省木材市场对林木资源的需求和森林资源生产情况,通过将木材消耗结构进行分类,应用马尔科夫链模型揭示了木材消耗稳态结构分布并预测了福建省2015—2020年的消耗结构比重.结果表明,福建省木材消耗结构基本分为原木、薪材、卫生筷子、人造板、木地板、二次加工板、造纸、农民自用材,其稳定状态分别为13.66%,0.96%,36.77%,8.28%,17.99%,1.86%,13.52%,6.92%.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鹏  张博听  
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政府为主体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呈现乏力状态下,文章试图从有别于政府与市场的第三方组织入手,探究宗族关系能否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改善作用。文章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比不同类型的乡村,梳理出宗族关系对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作用过程,发现宗族关系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黎  黄舒琪  
【目的】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路径,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方法】以福建省4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核密度分析、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等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理联系率等方法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在漳州市西部与龙岩市东南部交界地区有一处高密度集聚区。漳州市与厦门市交界处,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市与莆田市交界处,以及南平市西南部与三明市北部交界处有3处次级密度集聚区。2)福建省4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有17个位于海拔200 m以下,占比34.69%;15个位于海拔200~500 m,占比30.62%;17个位于海拔500~1 000 m。90%以上的重点村分布在东南部的滨海平原地区、闽西以及闽中主要山脉地区。3)福建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人口、经济和5A级景区的地理联系率分别为:V_P为99.73,V_E为99.68,V_(5A)为99.84,表明福建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其所在地的人口、经济水平和5A级景区的地理关联度较强。且历史文化型重点村分布数量最多,在各市区均有分布。4)福建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总体上沿着主要公路干线分布,但全省公路密度排名后四位的南平、三明、龙岩和宁德市的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相对较多。【结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福建省整体分布呈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特点。其分布主要受地形地貌、人口经济、交通条件、旅游资源、政策5个因素的影响。建议积极引导各村落挖掘利用自身资源特色,树立独特品牌形象,加快补足现有短板,强化政府主导地位,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