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56)
2023(4158)
2022(3488)
2021(3130)
2020(2501)
2019(5806)
2018(5837)
2017(10535)
2016(6165)
2015(6805)
2014(6504)
2013(6496)
2012(6311)
2011(5794)
2010(5797)
2009(5245)
2008(5143)
2007(4369)
2006(4060)
2005(3574)
作者
(19402)
(16667)
(16286)
(15417)
(10681)
(7957)
(7249)
(6455)
(6177)
(5879)
(5847)
(5799)
(5723)
(5233)
(5214)
(5114)
(4885)
(4822)
(4803)
(4664)
(4242)
(4136)
(3847)
(3831)
(3743)
(3673)
(3605)
(3444)
(3344)
(3317)
学科
(25596)
经济(25572)
管理(12840)
(12577)
(10372)
贸易(10372)
方法(10354)
(10145)
(9268)
企业(9268)
数学(8825)
数学方法(8691)
地方(8365)
(8332)
(8096)
(7934)
(7322)
出口(7309)
出口贸易(7309)
中国(5651)
业经(5540)
农业(5521)
土地(4978)
环境(4876)
资源(4144)
(4070)
地方经济(3781)
(3523)
金融(3522)
(3419)
机构
大学(89817)
学院(89804)
研究(35159)
(33939)
经济(33277)
管理(31571)
理学(27445)
理学院(26971)
管理学(26370)
管理学院(26207)
科学(25178)
中国(24452)
(20284)
(19219)
(18826)
研究所(18132)
业大(16176)
农业(16072)
中心(15255)
(15110)
(14378)
(14244)
师范(14088)
(14071)
(12939)
(11940)
财经(11666)
师范大学(11563)
科学院(11447)
北京(11297)
基金
项目(67086)
科学(53352)
基金(49715)
(45649)
国家(45336)
研究(44904)
科学基金(37964)
社会(28614)
基金项目(27202)
社会科(27143)
社会科学(27131)
(27053)
自然(26543)
自然科(25896)
自然科学(25886)
自然科学基金(25390)
(23165)
资助(19777)
教育(19686)
编号(16415)
重点(15952)
(15274)
(14545)
计划(14184)
(13657)
科研(13243)
创新(12930)
成果(12835)
科技(12591)
课题(12419)
期刊
(37085)
经济(37085)
研究(23727)
学报(19120)
(18134)
科学(17873)
中国(16920)
大学(13405)
学学(12872)
农业(12619)
管理(9911)
(9201)
资源(8158)
(7063)
教育(6995)
(6328)
(6131)
金融(6131)
业经(6093)
技术(6068)
(5730)
经济研究(5620)
问题(5562)
业大(5258)
国际(5203)
财经(5175)
科技(4704)
林业(4602)
(4434)
世界(4433)
共检索到129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津  洪宇  林志玮  阙翔  刘金福  连海峰  
【目的】为探究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及景观结构变化的原因,【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地物信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确定土地类型间数量转移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红树林湿地面积变化驱动力。【结果】(1)1990-2018年天然湿地面积占比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呈增加趋势;从景观水平看,湿地斑块分布呈规则化,聚拢程度减少,景观类型丰富。(2)红树林、互花米草群落动态度波动大,红树林面积比例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先减后增趋势;1990-2000年红树林主要向水域、养殖池转出,2010-2018年滩涂和互花米草群落转出为红树林。(3)2000年来,红树林面积大小与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关联性强,尤其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园林绿地面积影响较大。【结论】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呈恢复趋势,互花米草群落蔓延速率减缓,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该研究为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实践依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实   陈丽捷   洪宇   刘金福   阙翔   李意敏   何东进   赵婧雯  
【目的】根据湿地“碳库”特征,构建湿地碳库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以长时间尺度观测数据为基础,评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为相关部门管理湿地碳库提供依据。【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对象,采用DPSIR模型,筛选出包括二氧化碳排放、碳储量在内的32个指标;结合专家法、熵权法等构建泉州湾湿地碳库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遥感技术、统计学方法,基于遥感影像、野外实测数据及政府公开数据评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识别出影响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2012—2021年泉州湾湿地碳储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碳储量最低,为168 221×10~6 t, 2020年碳储量最高,为654 463×10~6 t。生态始终处于较安全状态,生态安全最低值出现在2012年,为0.399,最高值出现在2021年,为0.451;驱动力指标、影响指标、压力指标、响应指标数值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状态指标数值以2015年为分界点,先增加后减少。【结论】利用与保护之间的长期博弈及湿地本身的脆弱性可能是导致泉州湾湿地碳储量和生态安全情况波动的主要原因。人均耕地面积、地表水资源量、单位GDP电耗、工业废水排放量、第一产业产值是近年泉州湾湿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金华  黄暾  李洪波  
红树林湿地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淤泥质海岸或河口区潮间带,其在维护海岸生态平衡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但是,由于滨海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影响,红树林湿地发生明显变化,红树林结构和功能明显退化。本文以泉州湾为例,分析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影响因子,并提出开发与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的若干措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乾  陈奕霏  李顺达  徐俊锋  
遥感监测河口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对于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卫星准确反演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一直是研究的难点。研究以杭州湾河口湿地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实测数据,采用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了该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结合高分1号卫星影像,运用半变异函数对该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探讨了高分1号卫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用于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监测的最佳遥感尺度,分析该植被指数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构建和应用了杭州湾河口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遥感监测模型。结果表明:高分1号卫星nDVi监测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最佳尺度为19×19像元,利用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芦晓峰  熊智  肖汉  张亦舒  王铁良  
通过对辽河河口湿地沉积物中全氮(TN)进行为期两年的采样测定,对芦苇生长期内辽河河口湿地沉积物中全氮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此研究,能清楚的认识湿地全氮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且能通过全氮的变化情况了解湿地的富营养化的状况。以该湿地主要植被-芦苇的各个发育期为时间节点,以湿地各功能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及远河区和近河区为空间区域,并根据该湿地沉积物的厚度情况,分别对深度为010,1020,2030,3040,4050cm的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和测定,对沉积物中TN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芦晓峰  王铁良  孙毅  张丹  苏芳莉  袁鑫  张玉龙  
盘锦双台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境内,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沼泽湿地。近年来该湿地开始出现退化现象,为了挽救湿地生命,保护宝贵的自然资源,从湿地存在与形成、发育及演化等方面分析,在充分吸收以往盘锦双台河口湿地的研究成果、总结各种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地功能评价体系,制定了湿地功能等级划分标准,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湿地各项功能进行评分,计算湿地综合评价指数,由此评价湿地功能的优劣。结果表明:盘锦双台河口湿地功能等级属于一般一类,在各项功能中,湿地的环境功能最为重要。湿地对于生物栖息、污染净化、物质产生以及调节洪水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供水、调节气候、科研教...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芦晓峰  张亦舒  王毅  熊智  王铁良  
为了充分了解和把握湿地沉积物生源要素迁移动态,并为湿地生态环境修复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采集了辽宁双台河口湿地试验区、缓冲区、核心区0~50cm沉积物,用碱熔-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沉积物中全磷的含量,对沉积物中全磷的不同区域(试验区、缓冲区、核心区)、不同深度(0~10,10~20,20~30,30~40,40~50cm)以及随着芦苇各个发育期(发芽期、发育期、生殖期、成熟期)的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双台河口湿地功能区沉积物中全磷含量相对较低,变化在0.001~0.781g·kg-1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含量变化较大,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从东北方向到西南方向,沉积物全磷含量有所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芳莉  王娟  郭成久  宋红丽  王铁良  
为了深入探讨盘锦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对造纸废水的净化作用,于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场的试验池内,通过构建模拟天然湿地—即盘锦双台河口湿地的小试装置分析芦苇各生长期、土壤不同层次上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芦苇各生长期在3个层次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从发芽期除真菌数量在20~40cm,40~60cm土层没有明显规律外,细菌、放线菌、0~20cm土层的真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开始逐渐上升,至拔节期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土壤不同层次微生物数量除反硝化细菌的变化表现为20~40cm的数量>表层0~20cm的数量>40~60cm的数量,在芦苇拔节期外,在其他各生长期真菌数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钱凤魁  李婉宁  赵英伟  周阳  柳圭泽  
科学掌握赤碱蓬湿地退化特征和识别退化影响因素,对恢复湿地赤碱蓬植被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辽河口东岸翅碱蓬湿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88~2019年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开展近30年翅碱蓬湿地的时空变化格局和退化分区研究,探讨翅碱蓬湿地退化的主要土壤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30年研究区域翅碱蓬湿地面积发生波动式变化,其中1988~1999年和2017~2019年为小幅度波动阶段,2000~2001年和2005~2014年为显著和稳定增长阶段,2002~2004年和2015~2016年为急剧和显著退化阶段;近30年翅碱蓬湿地转出为其他地类面积减少40.65km~2,其他地类转入后面积增加40.46km~2,总体处于平衡态势,其中芦苇湿地和河流滩涂为主要转换类型,而人工建筑对翅碱蓬湿地破坏影响较大,是导致翅碱蓬湿地面积减少并难以恢复的主要因素;根据30年来翅碱蓬湿地时空变化格局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翅碱蓬高度、中度和低度生长湿地区以及低度、中度和重度退化湿地区以及未生长植被湿地区等7个区域。低度生长区分布相对集中,但受外围中度和重度退化区域的影响,面临较大的退化风险;0~3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呈现逐渐降低的态势,使得土壤平均全盐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限制了翅碱蓬的生长,导致翅碱蓬湿地退化程度呈增加的趋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雨田   石军南   张怀清   吴炳伦  
【目的】探究洞庭湖湿地植被覆盖变化的长期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FSDAF(时空融合数据分析框架)算法融合Landsat和MODIS影像,获取洞庭湖湿地2000—2019年月尺度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采用改进的STL时序分解方法分离洞庭湖湿地植被NDVI季节和趋势分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下量化湿地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响应。基于线性回归方法与高时空分辨率的NDVI季节和趋势分量数据对洞庭湖湿地植被进行时空动态分析,识别湿地植被在不同尺度的时空动态格局。应用基于偏相关的分析方法定量评估2000—2019年3个主要气候因子(温度、降水量和太阳辐射)和人为因素对趋势和季节性植被变化的贡献。【结果】1) 2000—2019年,洞庭湖湿地植被NDVI季节和趋势分量变化呈现出空间分异格局,但总体呈“绿化”趋势,变化率分别为4.8×10-3 a-1和0.4×10-3 a-1。2)温度和太阳辐射与植被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植被变化的季节相关性大于趋势相关性。降水量与植被变化的相关性相对较低,且与水稻的NDVI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趋势分量偏相关系数R=-0.27;季节分量偏相关系数R=-0.42)。3) 2000—2019年,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对洞庭湖湿地植被变化的平均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8%和42%,其中人为因素对长期和季节性湿地植被生长与恢复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5%和62%,气候变化对长期和季节性湿地植被退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3%和56%。【结论】人为因素促进植被生长是洞庭湖湿地植被增绿的主要动因;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采取合适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仍是未来实现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秀娟  赵庚星  刘洪义  栾新诚  
利用1976-12—2003-01共22个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及GIS空间分析手段,对黄河清水沟改道以来河口新生湿地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不同时相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获得水陆界限,在GIS支持下对研究区内的水陆边界进行比较,确定侵蚀区和淤积区,并计算其面积。结果表明,在黄河泥沙沉积和海洋侵蚀的双重作用下,河口新生湿地的增加和减少交替进行,且近年来净增加面积呈现减少趋势。27年余净增加河口新生湿地17154.41hm2,1993年以前为净增加,此后则逐步减少。1993年之前的增加部位为新河口区和东南沿海区,减少部位在老河口区,之后则老河口区增加,新河口区和东南沿海区减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铁良  陈曦  苏芳莉  芦晓峰  陈发先  刁一峰  
将模糊数学原理引入到湿地水质评价中,建立适合双台河口湿地的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2010年双台河口湿地汛期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核心区的最大隶属度为0.393,水质等级为Ⅲ级;缓冲区的最大隶属度为0.475,水质等级为Ⅳ级;试验区的最大隶属度为0.557,水质等级为Ⅳ级。从试验区、缓冲区到核心区,水体基本有逐渐转好的趋势,说明湿地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新艳  闫家国  白军红  崔保山  
滨海湿地处于海陆的交错地带,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导致湿地水文连通受阻。选取黄河口滨海湿地三条水文连通强度差异明显的潮沟,调查不同潮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析水文连通强度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记录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52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总体来看随着水文连通强度的增强,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密度呈上升趋势;中等水文连通强度的区域,生物多样性较高;大型底栖动物不同类群的数量和分布对水文连通引起的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也有很大的差异,多毛类和寡毛类在水文连通弱的区域占优势,软体动物在水文连通较强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区域占优势,甲壳类在靠近潮沟源头水文连通最强的区域占优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维奇  徐玲琳  曾从盛  仝川  张林海  
为了阐明湿地植物入侵的机制,选择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入侵种互花米草和土著种短叶茳芏根冠生物量、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分配以及植物养分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互花米草根冠比季节变化范围是0.49~1.64,平均值为1.11,低于短叶茳芏(变化范围是3.11~7.95,平均值为5.29);②互花米草季节平均的氮磷养分分配顺序为叶>根>茎,而土著种短叶茳芏按照叶>茎>根的顺序分配;③互花米草叶、茎季节平均C/N和C/P均表现出高于短叶茳芏,而根则低于短叶茳芏,N/P则均表现为互花米草叶、茎、根高于短叶茳芏;④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同化器官(叶)和繁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铁良  张欣  周林林  李萌  
按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河口湿地评价等级划分为5级,采用了模糊分布曲线中的"梯形分布"确定各个元素的隶属函数,依据各污染物的超标情况选取评价因子和确定权重,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等级,构建了河口湿地水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并以辽宁省双台子河口湿地为例进行了实例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双台子河口湿地的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为Ⅳ,水环境质量污染较为严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