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05)
2023(9236)
2022(8380)
2021(8018)
2020(6730)
2019(15729)
2018(15860)
2017(30464)
2016(16770)
2015(18799)
2014(18774)
2013(18462)
2012(16866)
2011(15085)
2010(14782)
2009(13359)
2008(12772)
2007(10915)
2006(9334)
2005(7839)
作者
(49434)
(40975)
(40689)
(38669)
(25976)
(19810)
(18316)
(16290)
(15573)
(14523)
(14198)
(13783)
(13031)
(12980)
(12631)
(12631)
(12507)
(12109)
(11688)
(11556)
(10435)
(9891)
(9809)
(9238)
(9135)
(9093)
(9018)
(8896)
(8328)
(8171)
学科
(62007)
经济(61942)
管理(45737)
(43680)
(37058)
企业(37058)
方法(31151)
数学(27013)
数学方法(26663)
(16762)
(15946)
(15019)
中国(14677)
业经(13789)
地方(12916)
理论(11134)
(11077)
贸易(11072)
(10771)
(10742)
农业(10700)
环境(10194)
(10154)
技术(10127)
财务(10096)
(10086)
财务管理(10080)
企业财务(9590)
教育(8863)
(8750)
机构
大学(232608)
学院(230946)
管理(94106)
(84276)
理学(82552)
经济(82300)
理学院(81660)
管理学(80118)
管理学院(79733)
研究(77342)
中国(54277)
科学(52647)
(50161)
(41922)
业大(40084)
(39837)
研究所(37063)
(36355)
中心(34126)
农业(32713)
北京(31853)
(31631)
(30222)
财经(30125)
师范(29923)
(28696)
(27461)
(26632)
技术(25288)
师范大学(24302)
基金
项目(169341)
科学(130896)
基金(121280)
研究(119786)
(107730)
国家(106885)
科学基金(90403)
社会(71856)
社会科(67954)
社会科学(67935)
(67115)
基金项目(65708)
自然(62027)
自然科(60519)
自然科学(60505)
自然科学基金(59387)
(56849)
教育(54273)
资助(50231)
编号(48704)
成果(38627)
重点(38043)
(36018)
(35502)
(34906)
课题(33407)
科研(33056)
计划(32538)
创新(32525)
大学(30871)
期刊
(87976)
经济(87976)
研究(63341)
学报(43629)
科学(38423)
中国(38120)
(37316)
管理(32540)
大学(31817)
学学(30175)
农业(26415)
(25771)
教育(24793)
技术(19143)
业经(15545)
(14926)
金融(14926)
林业(13972)
(13808)
财经(13520)
图书(13374)
科技(13359)
经济研究(13307)
理论(12008)
业大(11828)
问题(11736)
(11447)
实践(11344)
(11344)
(11259)
共检索到3191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乾  刘凯  王希贤  黄霞  汪国彬  荣俊冬  何天友  陈礼光  郑郁善  
为探讨福建柏不同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揭示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含水量的关联性,以福建柏纯林(PFF)、福建柏柳杉混交林(MFCF)、福建柏木荷混交林(MFSF)的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土壤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与土壤含水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3种林分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加,土壤孔隙度均显著减小;混交林土壤容重显著低于纯林,且MFCF最低;3种林分土壤孔隙度差异显著,MFCF最大.(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PFF和MFCF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降低,MFSF则先增加后减少,各土层MFCF均最高;在0~20 cm土层,PFF土壤含水量最高,MFSF最低;在20~60 cm土层,MFSF土壤含水量最高,MFCF最低.(3)3种林分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显著降低,在0~60 cm各土层MFCF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分.(4)灰度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土壤有机质,灰关联度均大于或接近0.5.不同林分和不同深度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营造混交林后土壤理化性质比纯林有明显改善;MFCF对浅层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MFSF对深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大.因此,营造混交林时应综合考虑土壤厚度和树种根系特征,选择适宜的树种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表明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的关联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段文标  冯静  陈立新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林隙及其周围郁闭林分内,通过网格法布点,于2010年7—9月使用TDR200测定中、小林隙I III层的土壤含水量。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基本特征及同一林隙各样点土壤含水量的差异性,利用surfer 8.0软件进行克立格空间局部插值,并绘制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图,分析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小林隙I III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中等程度变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斑块连接度增大。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林隙中心和近中心区域,并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面积扩大并向中心靠拢...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田晓堃  王鹏程  汪来发  肖文发  李祖梅  林英华  
土壤水分含量是对地表生态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的生态因子,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选取三峡库区典型植被类型杉木、马尾松混交林(A)和马尾松纯林(B),通过网格(3.00 m×3.00 m)取样,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群落(30.00 m×30.00 m)0.00~20.00 cm土壤水分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不同,样地A和样地B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分别表现出弱和中等强度的变异性;(2)两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半方差函数曲线可以用球状模型进行拟合。土壤水分的空间相关范围存在明显的差异,有效变程分别为51.00 m和12.37 m;...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华龙  刘文祥  杨梅  叶绍明  程飞  
[目的]研究桉树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对土壤理化性质、酚酸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酚酸物质与酶活性的关系,为改善桉树纯林的土壤质量、合理经营桉树人工林及适宜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凭祥市选择6年生桉树纯林以及桉树与豆科树种(降香黄檀、格木)、非豆科树种(红锥)的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类型桉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铵态氮、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含量、pH、自然含水率)、酚酸类物质含量及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活性,并采用相关性和冗余分析方法揭示酚酸含量和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1)桉树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pH、自然含水率、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总体高于桉树纯林。(2)与桉树纯林相比,混交林桉树根际土壤酚酸物质含量升高,表现为桉树×红锥混交林(50.01μg/g)>桉树×格木混交林(38.39μg/g)>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36.94μg/g)桉树纯林(27.76μg/g);非根际土壤的酚酸类物质含量降低,表现为桉树纯林(21.45μg/g)>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16.35μg/g)桉树×格木混交林(15.50μg/g)桉树×红锥混交林(13.52μg/g)。(3)桉树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蛋白酶、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桉树纯林;桉树混交林根际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总体低于纯林,而非根际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纯林。(4)相关性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与酶活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间酶活性的差异。[结论]混交造林对桉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酚酸类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影响显著,能够增加桉树根际土壤酚酸积累,减缓非根际土壤酚酸富集,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其中红锥与桉树混交更有利于维持土壤肥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林文树  穆丹  王丽平  邵立郡  吴金卓  
【目的】旨在分析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土壤表层理化性质与优势树木生长特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探索不同林分的生长规律及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实验区管理局林场的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样地(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老龄林)为对象,采用对比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表层土壤理化性质、优势木生长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随着针阔混交林演替的进行,林分中优势木的平均胸径呈增加趋势,优势木的平均树高变化不大,红松优势木数量逐渐增加,而胡桃楸优势木数量逐渐减少,春榆、大果榆等优势木随演替进行逐渐退出主林层;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土壤密度变化不显著,老龄林土壤密度最小;随着演替进行,非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龙  赵俊  胡海清  
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大兴安岭林区白桦落叶松混交林1982—2007年的中度火烧迹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降低,但是变化幅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并在火烧后第20年将接近火烧前水平;火烧后A层和B层土壤有机质均呈降低趋势,A层的降幅逐渐缩小直到火烧后20年比火烧前水平大幅增加;火后土壤A层和B层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全氮在A层基本也呈增加趋势,B层随火后时间呈波动变化,无明显规律;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A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基本呈增加趋势,但随时间增加幅度减小,而B层的变化无规律;A层土壤水解氮含量变化呈增加趋...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凯  陈乾  王希贤  汪国彬  沈秋水  荣俊冬  郑郁善  陈礼光  
为了探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福建柏纯林与混交林林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阐明福建柏纯林和混交林中土壤肥力随林龄的变化规律,选取不同林龄(15、21、33 a)福建柏纯林和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土壤养分及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福建柏纯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全氮含量以21年生最高,33年生最低,15年生和33年生混交林土壤全磷含量在20~40 cm土层最低,40~60 cm土层最高.15年生和21年生混交林土壤全钾含量分别比同龄纯林降低了8.98%和68.52%,而33年生混交林比同龄纯林高3.60%.15年生混交林土壤水解氮含量比同龄纯林高出29.29%,而21年生和33年生混交林土壤水解氮含量比同龄纯林降低了35.04%和15.43%.15年生混交林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同龄纯林提高了20.06%,21年生和33年生混交林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比同龄纯林降低了4.77%和4.86%.各林龄福建柏人工林土壤养分基本上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中上层有机质含量随林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还显示出一定的土壤磷限制,导致福建柏各器官磷元素养分偏低.因此,在福建柏人工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应适当添加含有一定量磷元素的速效肥,在提高土壤肥力和维持地力的同时,促进福建柏人工林可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杨章旗   颜培栋   吴东山   
【目的】为探明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选择出适宜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混交模式,为红水河小流域混交林的营造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不同混交比例4∶1(M4H1)、6∶1(M6H1)、9∶1(M9H1)及马尾松纯林对照(10∶0,M10)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观测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隶属度函数综合评价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和红锥人工林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结果】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不同混交比例林地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随混交比例的增加呈“V”形变化,均在M9H1时最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有效持水量和渗透性均在M9H1时最大,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混交密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M6H1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最大,M9H1中全氮和全磷的含量最大,M4H1中全钾的含量最大,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则在M4H1中最小,显著低于M6H1和M10密度类型。林地的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和持水特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子分析将20个单项指标转换成4个综合指标,隶属函数法计算不同混交比例林地的综合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以M9H1密度类型最大,其次是M6H1密度类型。【结论】在对森林综合能力评价的过程中,不应该仅考虑单一方面的影响,而应综合考虑林分的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和土壤养分的综合功能,建议在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的同龄林种植过程中以9∶1的混交比例较为合适,其次为6∶1的混交比例,而应避免大面积营造马尾松纯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杨章旗  颜培栋  吴东山  
【目的】为探明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选择出适宜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混交模式,为红水河小流域混交林的营造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不同混交比例4∶1(M4H1)、6∶1(M6H1)、9∶1(M9H1)及马尾松纯林对照(10∶0,M10)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观测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隶属度函数综合评价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和红锥人工林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结果】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不同混交比例林地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随混交比例的增加呈“V”形变化,均在M9H1时最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有效持水量和渗透性均在M9H1时最大,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混交密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M6H1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最大,M9H1中全氮和全磷的含量最大,M4H1中全钾的含量最大,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则在M4H1中最小,显著低于M6H1和M10密度类型。林地的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和持水特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子分析将20个单项指标转换成4个综合指标,隶属函数法计算不同混交比例林地的综合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以M9H1密度类型最大,其次是M6H1密度类型。【结论】在对森林综合能力评价的过程中,不应该仅考虑单一方面的影响,而应综合考虑林分的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和土壤养分的综合功能,建议在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的同龄林种植过程中以9∶1的混交比例较为合适,其次为6∶1的混交比例,而应避免大面积营造马尾松纯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小改  段春燕  刘改秀  尹伟伦  王华芳  
以盆栽牡丹朱砂磊为试材,研究了5种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对牡丹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逐渐下降,表观量子效率(AQY)、CO2羧化效率 (CE)、光饱和点降低;光补偿点及CO2补偿点升高。干旱胁迫下,光合速率的下降是气孔因素与非气孔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轻度干旱胁迫下(土壤相对含水量55%-40%)气孔限制是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严重干旱胁迫下(土壤相对含水量20%)非气孔限制是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牡丹光合作用的最适SRWC为70%左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郜森  王恩煜  朱昌伟  杨小振  房爱民  赵晓彤  马含月  张显  
[目的]研究在日光温室秋季滴灌栽培条件下,土壤不同含水量对厚皮甜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土壤水分处理。[方法]以厚皮甜瓜品种“农大甜6号”为材料,在甜瓜全生育期内,设置6个土壤水分处理,其灌水下限、上限分别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5%~80%(T1)、65%~90%(T2)、65%~100%(T3)、75%~80%(T4)、75%~90%(T5)和75%~100%(T6),探究土壤不同水分处理对温室甜瓜株高、茎粗、果实形态、产量、品质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基于果实品质指标对各水分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除伸蔓期外,不同水分处理对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温室甜瓜株高与茎粗均有显著影响;不同水分处理除对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外,对果实横径、果肉厚度、单瓜质量和可溶性总糖、V_C、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影响显著。除V_C含量外,灌水下限相同时,上述指标随着灌水上限的提高而增加;灌水上限相同时,上述指标在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65%处理中的表现整体优于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75%的处理。综合考虑可溶性总糖、V_C、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个果实品质指标的表现,不同水分处理对甜瓜品质影响的隶属函数值排序为T3(4.85)>T6(3.00)>T2(1.95)>T5(1.82)>T4(1.26)> T1(1.20),且以T3处理果实产量与综合品质最高。[结论]陕西关中地区温室厚皮甜瓜在秋季全生育期植株生长过程中,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5%~100%,在此条件下甜瓜各项指标表现均较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左玉萍  贾志宽  
 采用秸秆与土壤混合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秸秆分解时对土壤含水量的需求以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主要影响秸秆前期的分解,在土壤含水量为20.0%和15.0%的条件下,秸秆分解率在第10天分别为30.73%和14.01%,在第60天分别为52.90%和43.20%。同时,秸秆在分解过程中可以释放出水分,从而提高土壤含水量,并使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加入秸秆组的土壤含水量在第50天比对照组高出5.41%,说明秸秆还田的保水、增墒作用非常显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前锋  周可法  孙莉  秦艳芳  李广宇  
试验点选择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站,以探地雷达为主要数据采集工具。结合探地雷达两种测量方式特点,提出了探地雷达最佳天线间距判定方法,达到快速测定中尺度土壤水分含量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天线间距测量下,得到最佳天线间距为1.9 m,提取了该天线间距下的地面波,进行了土壤含水量计算,测线上30.5 m点测定的土壤含水量与标后的时域反射仪法结果对比,在该试验点探地雷达地面波法测定上层土壤含水量的有效深度为20 cm,其偏差仅为0.015 m3/m3,精度能够满足实际需求,测线0~36.5 m间沙地上层土壤含水量表现出空间异质性,该方法能快速精确测定中尺度土壤含水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光玉  
对南亚热带杉木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和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杉木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土壤结构体、孔隙状况、水分状况和土壤化学性质均有明显差别。不同类型的混交林的持水能力不同 ,以杉木 -米老排混交林的最大 ,杉木 -火力楠与杉木 -马尾松的持水量很接近 ,杉木 -巨尾桉混交林的最小 ,其中杉木 -米老排的林分持水量达杉木 -巨尾桉的 2 2倍 ,杉木 -火力楠也达到杉木 -巨尾桉的 2倍 ,主要是由于杉木 -巨尾桉混交林的土壤的持水能力较小造成的。杉木 -巨尾桉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最大 ,土壤孔隙度最小 ,而其它 3种类型的差异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养分含量以杉木 -米老排混交林的最大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庄家尧  杨静  李垚  张金池  
土壤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土壤水分的研究一直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领域的热点。表层土壤水分可能通过陆地-地表大气的反馈机制来调控地表水分分布过程(Kosheretal.,2003)。在中国黄土高原区,由于干旱缺水,广泛开展了植物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普遍认为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水分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张晶晶等,2011;黄琳琳等,2011;梁超等,2011;颉登科等,2011)。在降雨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