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8)
- 2023(1237)
- 2022(1043)
- 2021(1029)
- 2020(951)
- 2019(2072)
- 2018(2000)
- 2017(3126)
- 2016(2046)
- 2015(2186)
- 2014(2093)
- 2013(2219)
- 2012(2250)
- 2011(2067)
- 2010(2030)
- 2009(2050)
- 2008(1920)
- 2007(1662)
- 2006(1502)
- 2005(1402)
- 学科
- 学(7699)
- 济(6497)
- 经济(6495)
- 经济学(2317)
- 地方(1940)
- 业(1836)
- 管理(1812)
- 理论(1722)
- 农(1620)
- 中国(1468)
- 教育(1461)
- 方法(1415)
- 生物(1343)
- 农业(1180)
- 生态(1133)
- 企(1118)
- 企业(1118)
- 图书(1103)
- 森(1080)
- 森林(1080)
- 书馆(1077)
- 图书馆(1077)
- 和(1076)
- 林(1057)
- 虫(1056)
- 数学(947)
- 害(942)
- 业经(921)
- 数学方法(913)
- 其他(884)
- 机构
- 大学(30547)
- 学院(29259)
- 研究(14043)
- 科学(11995)
- 农(10986)
- 农业(8901)
- 中国(8586)
- 所(8556)
- 业大(8338)
- 州(8145)
- 研究所(8135)
- 济(7152)
- 京(6936)
- 经济(6932)
- 管理(6463)
- 省(6354)
- 室(6029)
- 中心(5954)
- 农业大学(5825)
- 江(5702)
- 实验(5659)
- 实验室(5426)
- 重点(5120)
- 技术(5118)
- 理学(5086)
- 院(5002)
- 理学院(4950)
- 范(4774)
- 业(4738)
- 科学院(4653)
共检索到461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文珊 张彦杰 陈友铃 严菊媛 郑翠芳
在福州地区选取85株细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细叶榕榕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细叶榕雌花有长花柱、短花柱之分,柱头较长且弯曲,每个柱头独立,没有形成有利于小蜂传粉和产卵的联合柱头平台,雄花迟熟。细叶榕常年挂果,每年的4—8月为花序芽萌发高峰期,单株每年结果1~4次。细叶榕榕果从雌前期到花后期的发育时间长短与水热条件密切相关,在较为干冷的10月至翌年3月,细叶榕榕果发育较慢,一个发育周期通常需要3~6个月;在较为湿热的4—9月,榕果发育明显变快,一个发育周期仅需1~2个月。榕果的发育呈现株间、株内异步,花序发育周期交叠的现象频繁发生。细叶榕雌花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文珊 陈友铃 叶海燕 刘亮
在福州地区选取了10株大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大叶榕花序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异步,花序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大叶榕常年挂果,在每年的1—2月和6—7月有2个明显的花序芽萌发高峰期,单株每年结果1~3次。大叶榕花序果从雌前期到花后期的发育时间长短因季节而异:冬季和春季(12月—翌年5月)发育较慢,最长的持续近130天;夏秋季(6—11月)发育较快,间花期明显缩短,从雌前期到花后期仅需约80天。大叶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花序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大幅提高了小蜂的传粉效率,也保证了花序果的高结实率。大叶榕花序果内...
关键词:
繁殖特征 花序果 发育 榕小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翠芳 陈晓倩 陈友铃 王爱芳 王钊 吴文珊
【目的】研究福州笔管榕传粉生物学特征,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和科学支持。【方法】以福州地区的30株笔管榕为样本,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结果】1)笔管榕不同植株的年结果批次不同(每年每株0~5批次),以年结果 1~2批次为主,榕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有时同步,有时异步,无发育期交叠的现象。笔管榕榕果的发育具明显的季节性,在日照短、温度低的秋冬季(11月至翌年的2月),榕果发育周期(A期至E期)通常需要2~5个月;而在日照长、温度较高的春夏季(3—10月),榕果发育明显变快,其发育周期仅需要1~2个月;2)每年单株笔管榕一般发生1~2次换叶。初春夏末是笔管榕落叶的高峰期,新叶...
关键词:
榕果 榕小蜂 虫瘿 发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桂霞 沈熙环
本文研究了华北落叶松雌雄球花在树冠上的分布和树冠周围花粉密度变化规律、传粉机制、胚珠接收花粉量及结实状况等。雌球花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上部 2~ 4龄枝上 ,雄球花分布范围较广 ,且常与雌球花混生 ;树冠周围花粉密度与雄球花的分布密切相关 ,中部最大 ,依次向上下两端减少。依据雌球花形态特征的变化 ,可将传粉期分为 5个阶段 ,整个期间无传粉滴出现 ,由球被顶端大裂片的珠被毛接收花粉。最佳传粉期约为 2天。胚珠平均接收 4粒花粉 ,虽然胚珠接收的花粉数与饱满种子的产量有一定关系 ,但并不是造成空粒的主要原因。此外 ,讨论了不同授粉方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及确定最佳可授期对提高种子产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传粉 种子产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莉 金飚 陆彦 金鑫鑫 滕年军 陈鹏
银杏为雌雄异株、风媒传粉植物。其雌花为裸露的胚珠,胚珠在传粉期不仅负责捕捉和识别空气中漂浮的花粉,而且形成花粉进入胚珠体内的通道和贮存花粉的结构,因此胚珠结构对银杏传粉效率和繁殖成效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半薄切片和扫描电镜等技术观察传粉前后银杏胚珠形态与结构特征的变化,以揭示银杏适应风媒传粉的机制。结果表明:银杏胚珠发育过程中珠柄原基于当年12月首先发生,翌年1月珠被原基分化;3月中旬珠心组织和珠托分化形成,珠心组织分化的同时,周围珠被组织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在珠心上方围合形成珠孔道,珠心内则分化形成孢原细胞;3月下旬胚珠珠孔开始开张,珠孔道伸长,珠心组织靠近珠孔端细胞发生解体死亡,贮粉室逐渐形成...
关键词:
银杏 胚珠 风媒传粉 传粉生物学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梁珍才 韩佳玲 古丽斯旦·艾尼瓦尔 张爱勤
在有花植物中,因传粉、资源限制或者母本选择,植物常存在“花(胚珠)多果(种子)少”的现象。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是一种被广泛种植的优质豆科牧草,具多枚胚珠,但仅形成1~2粒种子,在传粉方面是否存在影响种子形成的因素仍不清楚。为此,对其传粉系统及种子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草木樨为混合式交配系统类型,无孤雌生殖现象。自交亲和,但不能自动自花授粉,需要借助传粉昆虫。居群5月下旬进入初花期,花期40 d左右,单花期为1~1.5 d。该植物为泛化的传粉系统,蜂类、蝇类和食蚜蝇为其主要传粉者。自然状态柱头花粉数为18.19粒,去雄后柱头花粉数为6.04粒,不存在花粉限制。在人工异花授粉条件下,从基部开始,1号位有80%、2号位有21.8%的胚珠可以发育并形成种子;3~7号位的胚珠基本不发育,在授粉后第4天开始大量败育。说明黄花草木樨在传粉方面(花粉来源和数目)不存在制约种子产量形成的因素。黄花草木樨这种通过败育绝大多数胚珠而保留个别种子的现象,可能是为了增加种子适合度或种子扩散强度的一种生殖对策,通常是一种由母本调控的种子选择性败育类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赖家业 石海明 潘春柳 陈尚文 叶燕钻 李明 陈放
2003—2005年在广西巴马县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花部形态特征、开花进程、繁育系统、访花者类别、访花行为和传粉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蒜头果通常于4月初开花,花期约30 d,单花开放的持续时间约8 d,开花期间具有较为浓烈的香气。②蒜头果虽然具备自交亲和能力,但在自然环境中则以异花传粉为主,且需要传粉者;蒜头果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其繁育系统属于混合交配型。③记录到蒜头果访花昆虫共有8目36科43种;经过鉴定,确定传粉昆虫有7目18科19种;昆虫的访花频率因昆虫的种类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以蜂类的访花频率最高。④连续3年观察到的传粉昆虫种类不同,花期阴雨天气对昆虫访花活动和传粉效果的...
关键词:
蒜头果 开花进程 繁育系统 传粉昆虫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雪玲 谢美华 杨海艳 陈华红 闫俊梅 王振吉 范树国
从高山榕发生叶枯病的病叶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编号记为CX0021D4。利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并依据其形态特点与培养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为丝孢纲(HypHomyCetes)瘤座孢目(tuberCulariales)瘤座孢科(tuberCulariaCeae)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层生镰孢菌。该菌对营养要求不高,碳源和氮源均能利用,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该菌对温度和p H值的适应范围均较广,25~28℃菌丝生长速度最快,28~30℃之间孢子萌发率最高;适宜孢子萌发的p H值为7.0~8.0,弱碱性更利于孢子萌发;有无光...
关键词:
高山榕 叶枯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文君 吴杰 安建东 邢艳红
对明亮熊蜂和意大利蜜蜂在温室凯特杏园的传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2种蜂都可以代替人工弹花为温室杏园提供有效的传粉服务,但其传粉生物学特性不同.明亮熊蜂的趋光性差,适应温室环境能力强,活动起点温度为8.3℃,晴天日工作时间为7.85 h,访花速度为10.70朵.min-1;偏爱采集花粉,平均携粉率为31.59%.意大利蜜蜂的趋光性强,喜欢访问树冠上部的花朵;其活动受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影响较大,在温度低于15℃的阴雪天气传粉活动停止,晴天日工作时间为5.34 h,访花速度为8.80朵.min-1;偏爱采集花蜜,平均携粉率仅为11.08%.因此,在低温条件下明亮熊蜂的传粉效果比意大利蜜蜂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彭东辉 兰思仁 吴沙沙
对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枝毛野牡丹(Melastoma dendrisetosum)的开花进程,访花昆虫、访花行为、访花频率以及气候条件等进行观察记录,同时检测了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花粉胚珠比、繁育系统,并分析其致濒机制。结果表明:枝毛野牡丹是典型的异型雄蕊植物,5:30—8:30逐步开放,8:30—9:00完全开放,19:00花朵闭合,单花开放时间为12—14 h,群体花期36±2 d,无花蜜。访花昆虫主要有木蜂科、条蜂科、蚁科、食蚜蝇科的昆虫,最有效传粉昆虫为木蜂科昆虫。自然与人工授粉、套袋等试验结果表明,枝毛野牡丹不存在主动自花授粉、无融合生殖的生殖保障现象,为自交亲和的异交种,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谢晓波 陶玫 彭艳琼 徐法健 杨大荣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对叶榕的传粉榕小蜂不同运载花粉的过程对寄主榕果和自身后代的繁殖都有影响。传粉榕小蜂主动为对叶榕传粉,在雌株上的榕果内,榕小蜂传粉使雌花受精发育成种子,榕小蜂不能在雌果中繁衍后代;在雄株上的榕果里,只有雄花和榕小蜂寄生的雌花,而不能产生种子。从雄花期榕果内出来的传粉榕小蜂雌蜂,飞到其它雄树上寻找雌花期的榕果产卵繁殖后代,经过飞翔的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内制造瘿花353.93±91.72朵,最终发育到成虫期的榕小蜂数量为每果283.28±101.42只,平均瘿花率和成蜂率分别是0.26和0.81。通过控制实验阻断繁殖雌蜂的飞行过程,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内可制造瘿花446.74±60...
关键词:
对叶榕 传粉榕小蜂 传粉行为 繁殖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汪奎宏 何奇江 吴蓉
通过对早竹花粉形态与生物学特性的观测 ,研究早竹花而不实的原因。通过对早竹花粉形态、花粉活力、花粉萌发率、柱头授粉能力和花粉管生长的观察测定 ,得出 :①早竹花粉为近球形 ,具单一萌发孔 ,外壁纹饰为颗粒状 ;②早竹花粉萌发率低下 ,柱头自然授粉能力弱是导致早竹花而不实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早竹花粉管生长速度较快 ,最高可达 3 44μm·min-1。从而为早竹人工授粉和实行杂交育种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图 9表 5参 7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静 梁晨 邢荷荷
为探究茄白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水琼脂玻片法测定不同的环境和营养因子对茄白粉病菌苍耳叉丝单囊壳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0~25℃,最佳萌发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2℃10min;适宜的萌发湿度为93%~100%,湿度越高萌发越好;充足的氧气是萌发的必要条件,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适宜萌发的pH值为6.2,萌发率可达91%以上;碳源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以葡萄糖效果最佳;氮源对分生孢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龚榜初 王劲风
试验结果表明:柿不同物种品种的花粉粒大小、发芽率有极显著差异,不完全甜柿、油柿、君迁子花粉发芽率在40%以上,完全甜柿、涩柿品种的花粉发芽率低。5~20mg/kg硼砂能明显提高花粉发芽率。花粉在常温下仅能贮藏5~10d,而常温干燥、低温干燥可分别贮藏15~20d、30d以上。甜柿和部分涩柿品种单性结实力弱,生产上需配置授粉树。“禅寺丸”是花期中等品种的授粉树。“正月”是多数花期中、晚品种的授粉树。柿属种间杂交亲和性差。柿品种间杂交坐果率有较大差异,以“正月”为父本的授粉组合坐果率较高。提出了5个适宜做父本的优良杂交亲本
关键词:
柿,花粉,生活力,授粉生物学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顾绍茹 杨兴 陈翰博 杨冰霜 戴志楠 陈俊辉 方铮 王海龙
【目的】探讨施用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壳炭(CSB)和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炭(FMB)对复合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在650℃限氧条件下热解制备厨余废弃物小龙虾壳炭和园林废弃物细叶榕炭。以不同质量比(0、1%、3%)施入小红萝卜Raphanus sativus盆栽土壤,测定和分析施用小龙虾壳炭和细叶榕炭对土壤中镉和铅有效性、养分转化、土壤酶活性及小红萝卜生长的影响。【结果】3%FMB处理对土壤有机碳、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提升效果最显著(P<0.05),较对照的增幅分别为135.8%、35.4%和173.7%。除1%CSB处理外,其余生物质炭处理下土壤中有效态镉和铅质量分数较对照均显著降低(P<0.05),降幅分别为60.7%~91.1%和21.0%~26.1%。3%CSB处理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提升效果最显著(P<0.05)提高了小红萝卜可食部分的生物量,且3%CSB处理的提升效果最显著(P<0.05),较对照提高了171.5%。【结论】与细叶榕炭相比,小龙虾壳炭在提高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中镉和铅生物有效性以及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方面效果更为优越,更适合作为镉-铅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潜在应用材料。图7表1参46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