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05)
2023(9764)
2022(8113)
2021(7269)
2020(5750)
2019(13047)
2018(12928)
2017(24096)
2016(13300)
2015(14414)
2014(14711)
2013(14322)
2012(13814)
2011(12674)
2010(13038)
2009(11813)
2008(11482)
2007(10460)
2006(9537)
2005(8926)
作者
(40249)
(33383)
(33154)
(31508)
(21279)
(15957)
(15116)
(13004)
(12938)
(11906)
(11498)
(11295)
(10978)
(10682)
(10547)
(10412)
(9943)
(9741)
(9617)
(9525)
(8696)
(8285)
(8129)
(7736)
(7587)
(7418)
(7409)
(7300)
(6850)
(6771)
学科
(61952)
经济(61888)
管理(32031)
(29063)
中国(24398)
地方(23199)
(20683)
企业(20683)
(17547)
方法(16220)
业经(14156)
数学(13733)
数学方法(13611)
(13129)
(12815)
地方经济(12493)
农业(11918)
(11907)
(11580)
金融(11573)
(11423)
(11402)
银行(11378)
(11165)
环境(10543)
(10181)
产业(9430)
(8943)
贸易(8932)
理论(8695)
机构
学院(188864)
大学(185765)
(76748)
研究(75106)
经济(74760)
管理(64720)
中国(55778)
理学(53783)
理学院(52938)
管理学(51907)
管理学院(51546)
科学(46834)
(42689)
(38848)
(35127)
研究所(35074)
(34861)
中心(33094)
(31206)
(29240)
师范(28886)
(28042)
业大(27682)
北京(27465)
农业(27034)
财经(26616)
(25373)
(24218)
(23959)
经济学(23409)
基金
项目(122846)
科学(96572)
研究(90359)
基金(86139)
(75849)
国家(75193)
科学基金(63571)
社会(57185)
社会科(54218)
社会科学(54209)
(50265)
基金项目(45774)
(42159)
教育(40546)
自然(39533)
自然科(38601)
自然科学(38591)
自然科学基金(37844)
编号(36535)
资助(33990)
(33405)
成果(30059)
重点(28568)
课题(27848)
发展(26926)
(26497)
(25653)
(25109)
创新(23637)
国家社会(23497)
期刊
(97779)
经济(97779)
研究(63069)
中国(46299)
(33304)
学报(30165)
科学(28768)
教育(25411)
管理(25307)
(25165)
农业(22577)
大学(22482)
学学(21130)
(20167)
金融(20167)
业经(17576)
技术(16961)
经济研究(15666)
问题(14239)
财经(13040)
(11503)
(11413)
(11029)
资源(9529)
现代(9489)
商业(9463)
科技(9159)
图书(9017)
(8937)
论坛(8937)
共检索到3071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晓虹  
福厦城市群是位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较为发达的城市集聚体。包括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和莆田五个省辖市,石狮、宁德、福安三个县级市及四十一个县。面积5.361万km~2,总人口2121.29万。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低谷地带。改革开放以来,本区因临近台湾而成为大陆对外经济发展的前沿和窗口,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之快令人瞩目。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95.60亿元,占福建省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青  刘海珍  刘加珍  李玉江  
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利用引力模型思想和ESDA技术在时间截面上对城市群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流量及流向的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与空间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空间结构的空间依赖性特质明显,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后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进入"结构稳态"期;将最大引力分析与ESDA分析结合,量化挖掘城市群体系空间分布轴线,发现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泊松分布"形态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虞虎  陈田  陆林  王开泳  朱冬芳  
以旅游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重力模型与社会网络,构建江淮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应用Ucinet 6软件分析城市旅游地功能特征,探讨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呈南紧北疏的空间不平衡态势,城市旅游地之间网络密度、联结边数、联系紧密度正在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介能力和核心作用有降低趋势,多数城市呈路径依赖的循环累计,网络空间均衡性增强,据此将11个城市旅游地划分为5种类型。结合区域交通布局、旅游资源分布、城市经济实力等要素,对11城市进行旅游地层次划分,提出了"三条一级旅游轴线、两条二级旅游轴线、一条潜在旅游轴线"的空间结构及与周边重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常成  吴康  
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为谋求空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目前尚有争论。通过分别采用城市人口数据以及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知识信息流数据来测度八大城市群2000—2016年形态多中心和知识多中心程度变化。其次,利用我国八大城市群143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和考虑双重差分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形态和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虽然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于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作用效果不显著,但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却能通过借用规模行为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间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勇  
交通运输和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作用,不仅交通运输影响空间结构演化,空间结构演化反过来也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文章探讨了交通运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城市群交通运输与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对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协同的交通运输发展路径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实证进行了研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宏昌   戴宏伟  
利用中国19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多维指标测度城市综合规模并估算城市群空间结构,进一步识别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或创新水平均较高的城市群中,单中心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多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单中心结构则更有利于城市群经济发展。上述结果说明我国实现城市群的“中心开花”,即由单中心转向多中心、多层级网络型城市群尚需各方共同努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立平  穆桂松  
从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了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通过威尔逊模型、空间关联模型对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的全局Moran I指数、局部G*统计分析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发展趋势和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研究得出中原城市群目前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特征,对中原城市群进行内部资源整合、调整空间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梅  赵曦  
合理有序的网络空间结构是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城市群空间网络水平的提升对其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普遍存在,但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明显差异。其中,网络化水平越高的城市群,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越明显,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因此,强化城市间网络联系,形成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海华  
随着城镇体系转型重构加速,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群组织形态在空间尺度上产生了分野的趋势:一是单个城市群走向成熟以后发生裂变孕育若干次域城市群;二是多个城市群会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走向聚合,培育更大范围和更大能级的经济带。城市群发展更加凸显"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空间结构框架并形成多尺度重叠的"簇群化"发展格局。文章提出,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存在着三个演进机理:城市群发展方向由数量扩张向城市群结构优化转变;城市群发展动力由集聚增长向协调发展转向;城市群发展模式由行政区经济模式向一体化经济模式转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荣朝  苗长虹  
生态空间结构合理有序将会促进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利用生态学原理深入分析了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机制,构建了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对全球尺度、国家尺度、省级尺度和地区尺度等不同层次上的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①城市群范围内城市规模大小合理、密度适宜,空间组合有序,生态空间结构优化高效,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互利共生、协同进化;②“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必然趋势;③“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下形成的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伟  唐捷  
"工业化后"的城市,与过去两个世纪工业城市的差异足以使其用全新的内涵来解读,其表征着一系列新兴城市功能和形态。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在若干方面是工业城市的延续,在演化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功能和形态。经营性城市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的主要特征;多中心网络化成为其存在的主要形态;其空间结构也表现出扩散的特征即地理空间的蔓延和经济空间的重构。对先行国家工业化后大都市区发展的经验性总结,于我国率先完成工业化区域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建军  
从发生学角度应用定量统计方法分析了青岛城市地域拓展和空间结构调整的历史过程,探讨了青岛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内在机制,构建了城市空间结构耦合模型和空间结构演进机制模型;对青岛拥湾发展战略进行评析,分析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及地铁建设对青岛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提出了青岛城市空间结构重组方略及政策措施:胶州湾岸线和黄海岸线要进行生产、生活功能的合理分工;建设黄岛、胶州和城阳新城,构建具有生态镶嵌结构的网络城市;推进产业地域分工,实现产业空间整合;推进城市土地置换,嵌入式发展"斑块经济";对历史街区进行"拼贴式"改造,促进城市功能转型;整合推进城市外部空间拓展与郊区城镇化;调整行政区划,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尹叶青  
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供应链管理入手,探究现代物流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物流网络式系统内部各个节点根据自身功能,促进物流供应链稳定运行,不断改变城市运输和用地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而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高瑞  
以人地关系理论分析为基本切入点,结合陇东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分析该地域小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提出以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为目标,从城市建设的基本地理单元出发,通过人地关系顺向演替的城市空间布局,寻求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的发展途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晓燕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