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55)
2023(9117)
2022(7396)
2021(7126)
2020(5469)
2019(12592)
2018(12057)
2017(20400)
2016(12219)
2015(14022)
2014(13902)
2013(13010)
2012(12315)
2011(11482)
2010(11581)
2009(10345)
2008(10191)
2007(9299)
2006(8403)
2005(7605)
作者
(31098)
(25775)
(25644)
(24821)
(16469)
(12215)
(11898)
(10153)
(9952)
(9381)
(8919)
(8745)
(8432)
(8250)
(8246)
(8208)
(7650)
(7583)
(7434)
(7346)
(6751)
(6306)
(6251)
(5987)
(5941)
(5894)
(5664)
(5657)
(5236)
(5185)
学科
(43177)
经济(43140)
管理(28154)
中国(23225)
(21961)
教育(20850)
方法(16868)
(16659)
企业(16659)
数学(14974)
数学方法(14819)
(13097)
(10584)
(10189)
贸易(10175)
(10029)
理论(9484)
(9443)
(9383)
业经(9215)
(9051)
农业(8059)
地方(8031)
教学(7615)
发展(7462)
环境(7419)
(7337)
(7184)
银行(7182)
(7075)
机构
大学(168975)
学院(161480)
(67306)
研究(66036)
经济(65988)
管理(52217)
中国(45677)
理学(43972)
理学院(43345)
管理学(42561)
管理学院(42221)
(38841)
科学(35141)
(31952)
(31838)
师范(31805)
(31692)
教育(31247)
研究所(28765)
中心(28039)
师范大学(26489)
北京(26233)
财经(24821)
(24701)
(24123)
(22947)
经济学(22528)
(21316)
经济学院(20227)
(19392)
基金
项目(102629)
研究(85540)
科学(82791)
基金(72568)
(62621)
国家(61994)
社会(54201)
科学基金(51795)
社会科(51081)
社会科学(51071)
教育(47438)
(37646)
基金项目(36072)
编号(35600)
(34892)
成果(32987)
资助(29597)
课题(29134)
自然(28761)
自然科(28086)
自然科学(28080)
自然科学基金(27594)
(26408)
重点(25294)
(24157)
(23776)
教育部(23707)
(22952)
中国(22892)
国家社会(22853)
期刊
(74462)
经济(74462)
研究(64561)
教育(54954)
中国(47273)
(23458)
学报(22057)
科学(21107)
管理(20180)
(20170)
大学(19102)
技术(17533)
学学(15842)
农业(14546)
职业(14037)
(13640)
金融(13640)
财经(13252)
经济研究(12900)
(11651)
(10573)
世界(9977)
问题(9901)
(9791)
论坛(9791)
业经(9445)
国际(9418)
图书(9296)
技术教育(9155)
职业技术(9155)
共检索到267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曹燕南  史静寰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需转换质量提升动力,转变质量提升方式,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从质量管理范式向质量治理范式转型,从而使高校质量提升变外部压力驱动为内在动力主导,变指标“应试”取向为重视服务贡献。既有研究和改革实践对于思维文化维度重视不足,导致质量治理制度体系的运转缺乏精神内核支撑,以及质量治理效能不足、院校内生动力欠缺和指标主义风行的倾向。在阐释质量治理思维的内涵与特征,剖析制度体系渐趋成熟而思维观念发展滞后现象的基础上,探讨了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质量治理思维需要秉持的三个主要原则。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史静寰  
通过梳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关系,指出高等教育的重点大学建设政策,经"211工程""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延展性。从"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走向2035的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正在从"形似"走向"神备",即从全面追随模仿西方大学的外形,转向在实现可比指标与西方大学比肩的基础上,打造中国大学的气质和灵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翟博  
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融通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际国内两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瞿振元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国家战略。在治理理念下,要转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健全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结构,提升高校内部治理能力,创新高等教育评估机制,实现管办评分离,从而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任增林  刘桔   王亚杰  
从质量保证活动、质量认证机构、认证认可机构三个方面入手,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作了尽可能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对该体系中高等教育机构、质量认证机构、认证认可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体系的若干特点及其对具有中国特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一希  
本文分析党委领导与教授治学、统一筹划与分级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坚持中国特色与争创世界一流、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六对重要关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中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德龙  
当我国经济社会在探索一条新型道路的时候,高等教育也在探索一条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1]。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源于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事业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的系统总结。这既是高教领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也是高教界当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远清  
2007年12月,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同志在教育部第18次直属高校咨询会议上提出了"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建议,在高教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门设立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课题,国内一些知名的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包括一些重点大学的校长都参与了研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杜玉波  
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中,建设教育强国已经从教育的价值愿景上升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因素。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系统理解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特征,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问题挑战,努力践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初心使命,特别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六个方面重点发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冀生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基本要点王冀生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经过努力,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加快改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杜玉波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全面转折时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流高等教育学术期刊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高教研究》办刊质量稳步提升,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汇聚我国高教研究合力的重要载体、展示高教前沿成果的重要平台,已具备成为一流高等教育学术期刊的良好基础。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高等教育学术期刊要朝着坚持政治标准、突出学术创新、强调应用价值、彰显示范引领这四个方面持续努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钟登华  
我国高等学校是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在创建更加开放、包容、公平和协作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国家创新发展能力持续增强,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深刻认识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性变化,更加坚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奋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更加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方位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深入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延东  
一、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上个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宗占国  庄树范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长春大学成立了招收盲、聋哑和肢残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学院,填补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空白。18年来,长春大学坚持中国特色、深化特教改革,主动创新培养体系,合理设置专业,实现了四个融合,开创了特教培养新模式,并积极应对挑战、寻求更大发展,为特教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远清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是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需要。坚持中国特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总结中国高等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之必须。国际视野,中国道路,是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