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27)
- 2023(8339)
- 2022(6906)
- 2021(6626)
- 2020(5410)
- 2019(12266)
- 2018(11559)
- 2017(21866)
- 2016(11913)
- 2015(13162)
- 2014(12536)
- 2013(12572)
- 2012(11923)
- 2011(10920)
- 2010(10622)
- 2009(9538)
- 2008(9308)
- 2007(7892)
- 2006(6764)
- 2005(6215)
- 学科
- 济(51937)
- 经济(51884)
- 管理(27594)
- 业(27299)
- 方法(24101)
- 数学(22258)
- 数学方法(22113)
- 企(19744)
- 企业(19744)
- 中国(17053)
- 贸(15536)
- 贸易(15530)
- 易(15294)
- 农(13290)
- 财(12585)
- 学(10517)
- 出(10456)
- 制(9434)
- 业经(9149)
- 地方(9083)
- 农业(8938)
- 口(8468)
- 出口(8456)
- 出口贸易(8456)
- 银(8310)
- 银行(8296)
- 融(8183)
- 金融(8176)
- 行(8084)
- 环境(7733)
- 机构
- 大学(171994)
- 学院(168248)
- 济(80328)
- 经济(79110)
- 研究(67349)
- 管理(59329)
- 理学(51931)
- 理学院(51182)
- 中国(50965)
- 管理学(50384)
- 管理学院(50066)
- 科学(40064)
- 京(36712)
- 财(35152)
- 所(34210)
- 研究所(31588)
- 农(30984)
- 中心(29131)
- 财经(28834)
- 经济学(27967)
- 经(26774)
- 经济学院(25355)
- 业大(24828)
- 农业(24760)
- 院(24204)
- 北京(23116)
- 江(22474)
- 财经大学(21983)
- 范(21727)
- 师范(21476)
- 基金
- 项目(119481)
- 科学(95713)
- 基金(92620)
- 家(83680)
- 国家(83077)
- 研究(82730)
- 科学基金(70139)
- 社会(57319)
- 社会科(54714)
- 社会科学(54703)
- 基金项目(48094)
- 自然(45029)
- 自然科(44136)
- 自然科学(44122)
- 自然科学基金(43389)
- 省(41551)
- 资助(38181)
- 划(37280)
- 教育(36933)
- 编号(28534)
- 部(28492)
- 重点(27643)
- 国家社会(26644)
- 发(25709)
- 中国(25677)
- 创(24759)
- 教育部(24390)
- 创新(23484)
- 科研(23282)
- 成果(23084)
共检索到246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文
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和话语访谈分析,对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典型民族村寨箐口村神圣空间的地方性生产、居民认同分异与日常抵抗进行了解析。结果显示:(1)旅游作为国家意志在地方空间的表达,使箐口神圣空间所根植的物理、文化和社会空间发生深层次结构性生产,村寨传统神圣空间的地方性在社会文化结构和秩序规约层面遭到一定程度消解,发生了"地方"与"无地方"的物理和意义建构,无地方伴随地方感的虚无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地方性。(2)在旅游脱贫致富策略和市场逻辑下,旅游资本化导致村寨社会分化和村民的低权能化,村民利益分享认同表现出明显的"在其中"与"不在其中"的空间分异,村民社会关系出现不同尺度断裂与重构。(3)村民在旅游开发中的"不得其所"和"自我身份认同的非延续性"引发了对外与对内的行为和心理"双抵抗",继而出现村民对村寨主义的坚守。箐口案例明确或暗示性地强调了神圣空间地方性生产中的非正义性可以使冲突者卷入"斗争",这一认识暗含了反抗操控和扬弃异化的作用,明确凸显了经济问题容易引发政治问题,对新时期中国民族建设和维护边疆稳定具有相当大的警示性。未来旅游空间发展与管理,需要重视权能共享的价值本位、模式和权能协同性制度安排以及地方主体性的当代诉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常丽博 骆耀峰 刘金龙
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社会-生态系统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其在气候变化适应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科学评估其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对于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及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候-生计"脆弱性框架,以云南省哈尼族农村社区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气象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哈尼族农村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哈尼族农村社区对气候变化的暴露度较高(0.52),但由于当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较小(0.44),适应能力适中(0.48),系统整体脆弱性较低(0.02);②哈尼族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性较低得益于当地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传统的文化组织制度及集体行动机制;③不同地区敏感性及适应能力内部结构分化,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是制约地区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维护并发挥好当地的社会-生态系统及传统组织制度,同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维持较低的气候变化脆弱性。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社会-生态系统 脆弱性 哈尼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效义
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哈尼族新创文字从文字创制的历史背景、社会调查及其研究成果、在学校教育中使用的情况等进行了分类概述,总结了哈尼文自1957年创制至今半个世纪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在目前情况下哈尼文研究尚存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哈尼族 新创文字 文献综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钱云 杨雯 郦大方
哈尼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山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保留了大量社会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聚落形态,是乡土聚落研究中极有价值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哈尼族传统的聚落形态开始产生变化。本文基于乡土聚落形态演变理论,选择云南省勐海县曼冈寨为案例,充分利用测绘、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哈尼族血缘、政治、经济三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与聚落形态演变的相互关系,为深入理解这一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实证案例。
关键词:
哈尼族 曼冈寨 聚落形态 演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倪慧
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中既包含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万物、节制贪欲的积极元素,也有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朴素、直观、经验甚至迷信的一面,须加以辩证看待。提炼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中遵循天道命理的生态良心观、顺应自然禀赋的生态正义观、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义务观,可为美丽乡村建设寻求伦理依托、厚植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特色,进而使美丽乡村建设摆脱"千篇一律""有新村无新貌"的困境,探索出一条有生态伦理依托、靠生态经济支撑、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招牌型乡村建设之路。在此过程中,推动传统生态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立现代科学自然生态伦理观,最终实现传统生态伦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促发展。
关键词:
哈尼族 传统生态伦理 美丽乡村建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珂 李玟慧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作为典型的西部多民族地区,在旅游业发展中应注重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态保护相协调,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类型,打造以自然生态观光、历史文化认知、民俗风情体验、多功能综合等模式的文化生态旅游;并在开发过程中考虑环境容量、社区参与度等问题,增强生态旅游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葛珺沂 李兴绪 刘曼莉
由于其居住环境、社会发育程度等的特殊性,西南边疆民族村的农户行为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农户,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基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3个县(市)、223个村、2280户农户收入的微观数据,使用两水平农户收入函数模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结果发现,在农户资本要素禀赋中,农户生产性资本、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动力是否接受过培训对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户劳动力数量对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在农户生产经营结构中,种植结构对收入具有显著影响,而农户是否兼业及非农就业对收入的影响不显著;村庄的外部环境对农户收入有较大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邱应美 角媛梅 杨宇亮 李亚 李宏 赵冬梅 刘澄静 张娟
利用GIS技术分析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的元阳县全福庄中寨1960年开始建寨以来民居分布格局的演变过程,探讨关键因子对民居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民居演变经历了建寨(1960—1963年)、迁入(1964—1975年)、慢速扩展(1976—2005年)和快速扩张(2006—2018年) 4个阶段,分别形成民居分布的单核、双核、双核邻域扩展和多核等空间格局模式,并呈现由集中向随机分布格局演变的特征。(2)影响民居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是地形、距水井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亲缘关系,其中距水井和道路距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而亲缘关系影响的是民居聚集程度。(3)民居演化过程表现为建寨阶段受地形和距水井距离影响,迁入和慢速扩展阶段主要受亲缘关系影响,而快速扩张阶段则主要受距道路距离因子控制。未来在乡村聚落重构和建设中应综合考虑这4个因素,以实现哈尼聚落与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徐海涛
案例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地方性教学型大学的组织整合机制具有如下特点:(1)中国地方性教学型大学的组织整合机制并非以文化机制为主;(2)科层机制和文化机制在中国地方性教学型大学的组织整合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比而言,科层机制的作用更大一些;(3)目前,市场机制在中国地方性教学型大学的组织整合中发挥的作用很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春发
文章以场域行动者为理论视角,透过徽村一系列拆建房风波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徽村村民在徽村旅游场域中日常抵抗的行动逻辑与实践过程。研究表明,由于旅游分红的不公、村落保护制度的失效、新村建设的难产等因素的影响,徽村村民采取了拆旧建新这一将文化资本转换成经济资本的行动策略。此举可能导致徽村社区的迅速衰退。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彧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现代化。西南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生共荣、与自然协调发展而形成的地方性知识。传统与现代并非断裂性的对立,而是互补性的统一。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西南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生计模式、生态禁忌等“地方性知识”体现了各民族在地化的内生秩序生产能力,指引民族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具有培育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引导消费领域的绿色生态转型、维持生物多样性与良性文化生态、树立区域特色的大食物观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文化自运行机制互补促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价值。
关键词:
生态文化 地方性知识 在地化 自运行机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陶伟 程明洋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空间的主流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一种被称为"伽利略-笛卡尔"(Galilean-Cartesian)的哲学所统治。这种观点首先是从笛卡尔(Descartes)全面而清晰的理性学说中产生的,其通过定义物质客体的第一属性"外延"(即物质的可测量属性,如长度、深度、宽度),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