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9)
- 2023(1650)
- 2022(1416)
- 2021(1334)
- 2020(1096)
- 2019(2318)
- 2018(2512)
- 2017(4422)
- 2016(2586)
- 2015(2674)
- 2014(2667)
- 2013(2668)
- 2012(2497)
- 2011(2340)
- 2010(2335)
- 2009(2136)
- 2008(2214)
- 2007(1920)
- 2006(1765)
- 2005(1633)
- 学科
- 管理(9372)
- 济(8244)
- 经济(8237)
- 环境(6874)
- 生态(4972)
- 业(4843)
- 农(3760)
- 学(3621)
- 划(3394)
- 企(3368)
- 企业(3368)
- 资源(3250)
- 地方(2680)
- 方法(2621)
- 农业(2560)
- 和(2559)
- 规划(2535)
- 环境规划(2496)
- 业经(2214)
- 发(2202)
- 财(2048)
- 中国(2031)
- 域(2031)
- 区域(2029)
- 数学(2010)
- 数学方法(1985)
- 区域环境(1892)
- 银(1656)
- 银行(1653)
- 行(1594)
- 机构
- 学院(33324)
- 大学(31789)
- 研究(14481)
- 济(12320)
- 管理(12056)
- 经济(12005)
- 中国(11242)
- 科学(10302)
- 理学(9987)
- 理学院(9845)
- 管理学(9600)
- 管理学院(9558)
- 农(8675)
- 所(7740)
- 京(7647)
- 研究所(7090)
- 中心(7027)
- 农业(6700)
- 业大(6571)
- 江(5619)
- 院(5549)
- 财(5409)
- 科学院(5079)
- 北京(5078)
- 省(5065)
- 范(4541)
- 师范(4472)
- 州(4381)
- 研究院(4170)
- 农业大学(4062)
共检索到51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任继周
因我视力和听力都已失去参加视频会议的能力,也失去到会学习,特别失去与许多老朋友见面的机会,深感遗憾。会议日程安排我做有关“祁连山生态安全”的发言。我就对祁连山生态问题说一点粗浅想法。河西走廊是亚欧两大洲之间链接锁钥地段。古人用双脚踏出了丝绸之路,现代更用高铁和航空强化了它的“一带一路”历史使命。1950年解放初期我一到兰州就参加西北军政委员会考察团,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祁连山 相关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泉
巍峨挺拔、连绵起伏的西部名山祁连山,是我国版图上最著名的十二大山系之一,为黄河与内陆水系的分水岭。它长达1000多公里,东西向横卧于青藏高原与西北平原之间,为青海与甘肃两省划界,也是“西北绿色通道”——河西走廊的南部屏障和“冰源水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汪有奎 贾文雄 刘潮海 陈文 赵成章 王启尤 汪杰
利用1956—2009年祁连山北坡定位观测、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的气象、水文、森林、草原资料及相关文献,采用回归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祁连山北坡年气温的年际变化率为0.0334℃·a-1,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87年以后气候明显变暖;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率为0.5702mm·a-1,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太明显,在1976年气候由干旱向湿润转变;1956—2006年,祁连山北坡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党河和哈尔腾6个内流区河流域及大通河流域冰川面积减少17.7%,冰川厚度减薄5~20m,雪线上升100~140m,河西内流...
关键词:
祁连山北坡 生态环境 变化趋势 治理对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谢丽丽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系统梳理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设路径。当前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的良好成效,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增加,荒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原生态稳定,生物多样性增加,整体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依然面临自我修复能力较差、保护修复难度较大以及生态产品短缺等问题。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须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坚持保护优先,加强综合统筹谋划;坚持绿色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创新,健全完善长效机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车克钧 傅辉恩 王金叶
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围绕水源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开展了森林小气候、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不仅具有拦蓄降水、缩小温差、保持较高土壤湿度等作用,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消洪补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水文生态作用。森林覆被率65%的流域比32%的流域年枯水径流量增加2887mm,年洪水径流量减少9887mm;森林土壤贮水29812~39193mm,草地仅18209mm;林地很少产生地表径流,草地年土壤流失量17939kg·hm-2;高寒山区多年冻土与季冻土致使试验区河川径流系数高达073,蒸散较小为15654mm;多年监测资料显示祁连山林分质量下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强 杜志成
生态安全是丝绸之路经济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尤其是中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生态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点。针对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脆性特征,构建了"安全状态-脆性作用-脆性控制"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生态安全评价中层次较多、维度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特点,利用可拓综合分析方法,建立能够反映安全状态和趋势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研究区域地图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信息图谱方法生成安全评价结果图谱,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的可视化表示;最后,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祁连山冰川与水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冰川与水涵养生态功能区的生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妙旭华 董战峰 郝春旭
政策机制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得定、管得住"的关键所在,生态保护红线政策体系是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研究的重点领域,制定科学有效的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框架要基于空间管控对象的特征情况。祁连山保护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障着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和黄河径流补给,维护着青藏高原生态平衡,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政策体系是祁连山保护的迫切需要。文章从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的全生命周期理论出发,构建了祁连山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234"政策框架,为祁连山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提供管理技术支撑。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祁连山 政策框架 管理技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牛赟 刘贤德 张学龙 王顺利 雷军
以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体为研究对象,基于森林生态水文学理论,充分利用祁连山森林生态站长期生态监测数据及其研究成果,在流域尺度上,围绕水源涵养功能从水文和生态两方面进行了监测指标选择。同时,对水源涵养功能各水文指标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监测包括2大类别、13个一级监测指标和48个二级监测指标,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包括8个一级评估项目和22个二级评估项目,并对二级评估项目进行指标量化。然后,将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量化的评估指标与祁连山寺大隆流域、天涝池流域的22年监测数据进行了比较探讨,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了评估指标。本研究是跨尺度、多种指标综合研究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评估的初步偿试,为将来...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鑫 李广 李杰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1990、2000、2010和2020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及GIS空间统计方法,探究研究区不同乡镇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1980~202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林地、耕地,总覆盖率达93%以上。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动态度变化最大。(2)在1980~2020年,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70.8285×10~(8)元。草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占78%。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的生态服务价值占60.14%。(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正相关性较明显,空间集聚程度较高。高值聚集区有由增加向减少转变的趋势,低值聚集区逐年增加。(4)在1980~2010年,祁连山区域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北部,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10年后有增加趋势,但研究区南北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未达到均衡和稳定。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王彬
祁连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不仅是黑河发源地,也是黑河流域主要产流区和水量供应区之一,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青海云杉林(Picea crassifolia forest)作为当地重要的水源涵养林类型,其森林结构和生长变化对祁连山甚至整个黑河流域十分重要。然而森林与水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尤其是西北半干旱地区林水矛盾严重,水作为主要载体参与并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子,决定着森林的存在、恢复、经营、稳定和发展;坡面不仅是森林植被和水资源互
关键词:
祁连山 青海云杉林 生态水文特征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刘玉慧
沿着河西走廊前行,去寻找千年的历史足迹,去倾听久远悠古的回声,那曾经是我梦中的奢望,遥远得似乎永不可及。如今当沿着这丝绸古道一路走过,几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似乎同时被浓缩和凝固在同一个时空之中。那巍巍的祁连雪山、那雄浑的茫茫大漠、那浩瀚的戈壁滩涂……曾经如诗的一切,而今一切的如诗。好像一切都已烟消云散,而一切又似乎千古不变。我感到我在被一种历史的悲壮和一种旷古的豪情吸引着、引领着,走近那原始的壮美和千年的沧桑。我的灵魂在一路西行中被放飞升腾。
[期刊] 改革
[作者]
崔晶
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环保政策在纵向政府层层执行中的怠惰拖延以及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对横向环境协作的忽视冷漠导致了跨域生态环境协作的困境。作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典型样本,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嬗变就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困境。作为枢纽和信息交汇处,纵向"中继者"组织——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生态环境部地方派出执法监督机构,以及横向"中继者"组织——跨域生态环境协作治理组织,可以推进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跨域协作组织、企业、非营利组织、学者、民众等行动主体的协作治理。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各个行动主体在理性的"搭便车者"和无私的奉献者之间面临着两难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抑制行动主体的自利性并强化其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利他性是实现协作治理的关键。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研究型事业单位和政府的派出机构与民众、学者等行动主体就环境治理问题进行协作,形成跨域治理的"空间利益共同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娅 刘洋 周立华
生计风险作为移民社会整合的标尺,已成为研究生态移民生计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视角。以祁连山北麓的武威市为例,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分析了移民生计风险对其应对策略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制定有效的生计风险防范体系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武威市生态移民的生计类型以非农户为主,纯农户比例不足10%,生计多样化指数仅为1.74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2)67.44%的移民面临着多重风险,以经济风险为主,生活开支大、新分棚圈耕地质量差、返贫是主要的风险要素。(3)应对策略主要为向亲朋借钱、银行贷款、外出打工和减少开支,后顾生计则多选择扩大养殖、长期打工和维持现状,不同县区移民的策略选择略有不同。(4)政策、福利和经济风险会显著影响移民对"向银行贷款""减少开支"及"外出打工"等应对策略的选择,而后顾生计的选择更多受制于生计资本储量,而政策及经济风险的影响较低。移民户的类型对策略选择影响显著,非农型兼业户更倾向于选择"向银行贷款"和"扩大养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