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85)
2023(8648)
2022(7824)
2021(7497)
2020(6268)
2019(14745)
2018(14755)
2017(28672)
2016(15709)
2015(17716)
2014(17749)
2013(17508)
2012(15850)
2011(14119)
2010(13895)
2009(12479)
2008(11888)
2007(10110)
2006(8650)
2005(7257)
作者
(45303)
(37294)
(37180)
(35335)
(23815)
(17887)
(16799)
(14968)
(14268)
(13212)
(12961)
(12438)
(11736)
(11712)
(11507)
(11367)
(11329)
(11114)
(10560)
(10558)
(9377)
(9031)
(8919)
(8436)
(8356)
(8310)
(8308)
(8139)
(7502)
(7432)
学科
(59096)
经济(59032)
管理(44041)
(41805)
(35267)
企业(35267)
方法(29793)
数学(25747)
数学方法(25461)
(15705)
(14440)
中国(14300)
(13952)
业经(13231)
地方(12464)
理论(10634)
农业(10545)
(10356)
(10043)
贸易(10039)
技术(9830)
(9728)
环境(9685)
教育(9307)
(9269)
财务(9212)
财务管理(9198)
(9162)
企业财务(8713)
(8564)
机构
大学(218443)
学院(216732)
管理(90602)
(80299)
理学(79597)
理学院(78733)
经济(78406)
管理学(77398)
管理学院(77028)
研究(69911)
中国(49495)
(46632)
科学(46157)
(35143)
(34944)
业大(34896)
(34842)
研究所(32368)
中心(31165)
(29699)
北京(29427)
(28976)
财经(28921)
师范(28682)
农业(27591)
(26374)
(25852)
(24773)
技术(23387)
师范大学(23254)
基金
项目(157375)
科学(122636)
研究(114525)
基金(113119)
(98712)
国家(97889)
科学基金(83932)
社会(69469)
社会科(65698)
社会科学(65677)
(61941)
基金项目(61418)
自然(56352)
自然科(54998)
自然科学(54984)
自然科学基金(53970)
(52218)
教育(52139)
编号(47531)
资助(46656)
成果(37814)
重点(34737)
(34092)
(32920)
(32689)
课题(32072)
科研(30406)
创新(30377)
项目编号(29517)
大学(29228)
期刊
(83998)
经济(83998)
研究(60775)
学报(36353)
中国(36312)
科学(33209)
管理(31578)
(31103)
大学(26989)
学学(25372)
教育(24982)
(24487)
农业(22386)
技术(18538)
业经(14556)
(14233)
金融(14233)
图书(13145)
财经(13016)
经济研究(12671)
科技(11719)
理论(11706)
实践(11089)
(11089)
问题(11021)
(10894)
(10852)
情报(10305)
技术经济(10294)
林业(9853)
共检索到2980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孟好军  张宏斌  徐柏林  刘建勋  李秉新  成彩霞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造林地封育试验26 a的调查资料,研究了造林地封育对物种多样性、林地生物量、封育区不同造林类型地土壤的质量状况等。结果表明:造林地封育区较对照区物种多样性指数提高31.9%;林草植被盖度>40%、30%~40%、20%~30%的地块面积分别由原来的15.6%、18.9%和27.8%增加到21.4%、25.6%和34.9%。植被覆盖度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鑫   李广   李杰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1990、2000、2010和2020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及GIS空间统计方法,探究研究区不同乡镇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1980~202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林地、耕地,总覆盖率达93%以上。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动态度变化最大。(2)在1980~2020年,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70.8285×10~(8)元。草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占78%。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的生态服务价值占60.14%。(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正相关性较明显,空间集聚程度较高。高值聚集区有由增加向减少转变的趋势,低值聚集区逐年增加。(4)在1980~2010年,祁连山区域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北部,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10年后有增加趋势,但研究区南北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未达到均衡和稳定。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顶  
清代至民国期间祁连山区森林总体呈现逐渐减少的演化趋势。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排除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清至民国期间祁连山区森林这种演化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祁连山区森林的破坏主要有农业垦殖、木材买卖贸易、矿业开发、烧制木炭、以及战争毁林等其它途径。这期间人们也不乏对祁连山区森林的保护,但总体上没有能遏制森林不断减少的趋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袁虹  汪有奎  倪自银  王零  蒋志成  邸华  
1998—2004年,采取线路踏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林木韧皮部昆虫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韧皮部昆虫3目8科共87种,其中,缨翅目1科2种,鞘翅目6科81种,鳞翅目1科4种。主要类群为鞘翅目的吉丁虫科15种、天牛科32种、小蠹科3种、齿小蠹科29种。观察了不同种类害虫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提出了韧皮部害虫防治的策略与措施,开展了以综合培育、清除灾害木及保护利用天敌为主要措施的生态防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良才  白虎志  岳虎  罗晓玲  曹玲  
根据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11个探空站的1981年~2002年1月~12月每日2个时次(北京时间08时和20时)的资料,运用动力气象学原理计算和分析了祁连山区四季的平均水汽输送、辐散辐合以及区域内的空中含水量等。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大气中的水汽年输入总量为9 392.5×108t,水汽年输出总量为8 031.5×108t,表明在输入该区的水汽总量中只有14.5%成云致雨或留在该区域上空,其余85.5%的水汽成为过路水,即潜在开发的水资源量较大;区域内年空中含水量为331.2×108t,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对比特征约5∶1;四季中水汽的辐合中心基本维持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和青海省的东北部一带,夏季最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光普  石圆圆  郭玉珍  陈少勇  林纾  郭俊庭  
利用祁连山区及周边29个气象观测站近41年秋季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为8%~26%,呈西少东多的空间分布。②近41年来,祁连山区秋季增温1.2℃,气温变化的倾向率为0.29℃/10a,8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增温的突变。③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的出现频率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近41年来减少约11%,倾向率为-2.7%/10a,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与同期祁连山区显著增温相对应,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更为明显,层状云出现频率与气温呈明显的反相变化趋势。④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祁连山区的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减少的幅度从西北向东南递增。当祁连山区秋季平均气温在升高1℃时,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2%~10%,祁连山西段、中段减少2%~4%,祁连山东段减少4%~10%。⑤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偏多与偏少年在欧亚500 hPa环流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层状云偏多年,极涡向亚洲北部伸展,东亚大槽较偏弱,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脊前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沿偏西北路径向中国西北地区输送,中亚地区到高原上不断有低值系统发展东移,同时南支槽加强,来自阿拉伯海、南海、东海的暖湿气流向内陆地区的输送明显加强,与进入高原北部的冷空气交绥,从而使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次增多;层状云偏少年,中亚-中国西北地区暖性高压异常加强,东亚大槽偏强,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亚洲大陆至西太平洋冬季风特征明显,偏北风加强,不利于东南暖湿气流向西北内陆地区的输送,冷暖气流在祁连山区交绥次数减少,从而使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次减少。⑥印度洋沿孟加拉湾的向北的水汽输送,副热带西太平洋的偏东气流在南海和中南半岛附近转为向北的水汽输送,地中海、里海的西风带纬向水汽输送是3支影响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多寡的水汽输送通道,进而对祁连山区秋季降水产生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锐  刘普幸  张克新  贾文雄  
基于祁连山区8个气象站点1958年-2006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利用线性趋势线、ArcGIS中的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插值、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祁连山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突变特点和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祁连山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冬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春、夏、秋季呈增加趋势,且以春季增幅最大;日照时数增幅大小具有显著的中西段大、东南段小的地域差异;增加突变显著,突变时间存在空间差异性。日照时数的周期(p≤0.1)具有多尺度、多层次和多分辨的特性结构,且表现出由中段21a中尺度周期向西、向东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勃  郝建秀  张凯  
以祁连山区肃南县为例,分析了祁连山区山地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危害,并结合历史,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探讨了草原荒漠化的成因。由于自然因素是形成草原荒漠化的基础,而人为因素才是其主导因素。所以本文主要就人为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山地草原荒漠化的防治和生态环境重建的对策,即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减轻草原人畜压力;实现合理用水,提高草原的数量和质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永宏  刘贤德  张学龙  牛赟  赵维俊  刘炳芳  
为了探究祁连山区不同灌丛类型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论文以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的箭叶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甘青锦鸡儿(Caragana tangutiCa)5种灌丛为对象,建立固定样地,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分层(0~10、10~20、20~30、30~40、40~60 Cm)土壤含水量监测。结果表明:1)在各灌丛类型样地之间,土壤含水量差异很大,由大到小依次为:箭叶锦鸡儿>吉拉柳>金露梅>鲜黄小檗>甘青锦鸡儿。2)在小流域内空间尺度上...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瑞  刘贤德  肖洪浪  王顺利  敬文茂  赵锦梅  
【目的】探讨祁连山西水林区甘青锦鸡儿灌丛冠下穿透雨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定量评价祁连山区甘青锦鸡儿灌丛的生态水文功能和基于生态过程的灌丛水文模型的参数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祁连山甘青锦鸡儿种群特征调查,在坡中位选取3株代表性甘青锦鸡儿灌丛,沿冠层枝条辐散方向选取观测断面,在断面上布设承雨器,对叶量稳定期内12次降雨事件的冠层穿透雨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分析穿透雨与降雨特征的关系以及冠下穿透雨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甘青锦鸡儿灌丛冠下穿透雨在不同降雨事件中差异较大,观测期内单株灌丛的平均穿透雨率为45.9%;穿透雨量与降雨量之间呈线性关系(y=0.626 2x-1.018 1,...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光普  石圆圆  郭俊庭  陈少勇  林纾  王银花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2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春季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在20%~24%,为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的3~6倍,山区东、南侧多于西、北侧,与该区大气水汽含量分布呈现相一致。②近45年来,祁连山区春季平均气温增温0.9℃,气温变化经历了低—高—低—高的4个变化阶段,气温变化的倾向率为0.18℃/10a。③近45年来,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与同期气温变化反相,经历了多—少—多—少4个变化阶段,总体呈弱的减少趋势,倾向率为0.2%/10a。④在25a时间尺度上,祁连山区春季气温和积雨云出现频率为反相位变化结构为主,表明在长期气候变化上,气温偏低时期对应积雨云出现偏多时期,气温偏高时期对应积雨云出现偏少时期。⑤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偏多与偏少年在欧亚500 hPa环流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积雨云出现频次的多少是对欧亚500 hPa环流异常的响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光普  陈少勇  董安祥  王银花  冯婧  夏权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2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夏季积雨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墨西哥帽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②祁连山区夏季平均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更为明显。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明显减少,近45年来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减少近8%。③在3和20年尺度上,祁连山区夏季气温和积雨云出现频率为反相位变化结构为主;在气温振荡最强的10a时间尺度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2者为反相位关系,而之后随着祁连山区显著增温,2者则呈现出同相位变化特征。④在年代际尺度和年际尺度上,祁连山区夏季气温和积雨云出现频率均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祁连山区和河西走廊的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减少,而柴达木盆地为增多。⑤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次的多少,是对欧亚500hpa环流异常的响应。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汉瑞英  罗遵兰  赵志平  肖能文  史娜娜  孙光  
应用生态学“源—汇”理论,以祁连山区为研究区,利用最大熵模型模拟高原鼠兔潜在分布区域,提取最高适生区作为鼠害潜在区域,运用最小阻力面模型构建鼠害生态阻力面,提取了祁连山区81条鼠害潜在发展扩散路径,识别出120个鼠害扩散节点,结果表明:等温性(Bio3)、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土壤砂砾含量是影响高原鼠兔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鼠害源地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青海地区西南、西北部,多以条带状分布,占祁连山区总面积的2.97%;中度覆盖草地和低度覆盖草地是鼠害扩散路径的主要景观构成类型,约占扩散路径总面积的78.6%;鼠害扩散路径密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刚察县、祁连县中部、天峻县西部,这些区域容易形成连片的鼠害区域;鼠群灾害扩散节点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西部天峻县、祁连县和刚察县境内,是鼠害防治的关键节点.
[期刊] 改革  [作者] 崔晶  
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环保政策在纵向政府层层执行中的怠惰拖延以及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对横向环境协作的忽视冷漠导致了跨域生态环境协作的困境。作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典型样本,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嬗变就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困境。作为枢纽和信息交汇处,纵向"中继者"组织——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生态环境部地方派出执法监督机构,以及横向"中继者"组织——跨域生态环境协作治理组织,可以推进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跨域协作组织、企业、非营利组织、学者、民众等行动主体的协作治理。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各个行动主体在理性的"搭便车者"和无私的奉献者之间面临着两难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抑制行动主体的自利性并强化其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利他性是实现协作治理的关键。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研究型事业单位和政府的派出机构与民众、学者等行动主体就环境治理问题进行协作,形成跨域治理的"空间利益共同体"。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林栖  马玉寿  李世雄  王晓丽  王彦龙  景美玲  李松阳  年勇  韩海龙  
为解决祁连山区高寒草地牧草返青期季节性超载过牧问题,自2015年5月至7月起连续两年在青海省祁连县默勒镇瓦日尕村的冬春放牧地上进行了为期60d的返青期休牧试验,休牧期间放牧家畜全部采用舍饲圈养,并于2016年8月中旬对休牧草地进行植被调查。结果表明,返青期休牧可使草地群落的总盖度、总植物量显著增加(P<0.05),使禾本科牧草株高、分盖度和植物量显著增加(P0.05);阔叶型毒杂草的株高、盖度、生物量均有下降的趋势。休牧两年与休牧一年相比,群落中禾本科植物的株高、盖度、植物量均在继续增加,阔叶型毒杂草的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