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11)
2023(6841)
2022(6033)
2021(5624)
2020(5094)
2019(11860)
2018(11565)
2017(22248)
2016(12572)
2015(14279)
2014(14590)
2013(14485)
2012(13744)
2011(12524)
2010(12626)
2009(11913)
2008(12007)
2007(10997)
2006(9411)
2005(8507)
作者
(37954)
(32048)
(31944)
(30704)
(20062)
(15433)
(14682)
(12514)
(11815)
(11251)
(10832)
(10672)
(10088)
(10066)
(10040)
(10024)
(9955)
(9369)
(9297)
(9189)
(8074)
(7796)
(7789)
(7350)
(7283)
(7180)
(7092)
(7005)
(6559)
(6457)
学科
(53973)
经济(53896)
管理(33631)
(32048)
方法(26815)
(25000)
企业(25000)
数学(24118)
数学方法(23867)
(15152)
(13677)
中国(13400)
(12106)
地方(11386)
(11320)
(9963)
贸易(9961)
业经(9900)
农业(9810)
(9617)
(8057)
(7978)
银行(7954)
(7775)
金融(7772)
(7742)
财务(7721)
财务管理(7696)
(7572)
环境(7382)
机构
大学(188452)
学院(185523)
(76148)
经济(74441)
管理(69415)
研究(63888)
理学(60015)
理学院(59229)
管理学(58121)
管理学院(57761)
中国(47298)
科学(40776)
(39884)
(35336)
(34903)
(33302)
研究所(30356)
中心(29881)
业大(29808)
(28328)
财经(28151)
农业(27745)
(25422)
(25324)
师范(25070)
北京(24929)
经济学(24105)
(22835)
(22226)
经济学院(21934)
基金
项目(123733)
科学(96779)
基金(90438)
研究(87149)
(79731)
国家(79125)
科学基金(66796)
社会(55356)
社会科(52412)
社会科学(52394)
基金项目(48779)
(47920)
自然(43977)
自然科(42957)
自然科学(42942)
自然科学基金(42172)
(41047)
教育(40378)
资助(36854)
编号(35206)
成果(28933)
重点(28320)
(27941)
(26472)
(24967)
课题(24355)
科研(24306)
教育部(23576)
创新(23479)
计划(23274)
期刊
(82531)
经济(82531)
研究(52473)
中国(34640)
学报(31572)
(31159)
科学(28676)
(27831)
大学(23165)
管理(22497)
学学(21895)
农业(20541)
教育(16697)
(15544)
金融(15544)
技术(14927)
财经(14064)
业经(13149)
经济研究(12863)
(12036)
问题(11826)
(11325)
(9685)
统计(9596)
技术经济(9557)
资源(8976)
理论(8885)
(8884)
(8632)
商业(8538)
共检索到268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锐  刘普幸  张克新  贾文雄  
基于祁连山区8个气象站点1958年-2006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利用线性趋势线、ArcGIS中的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插值、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祁连山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突变特点和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祁连山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冬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春、夏、秋季呈增加趋势,且以春季增幅最大;日照时数增幅大小具有显著的中西段大、东南段小的地域差异;增加突变显著,突变时间存在空间差异性。日照时数的周期(p≤0.1)具有多尺度、多层次和多分辨的特性结构,且表现出由中段21a中尺度周期向西、向东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文生  于洋  孙雪梅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对生长季日照时数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及突变特征进行了探讨。小波变换分析即可以分析生长季日照时数时间序列在时间域上频率特征,同时能够清晰地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强弱变化和分布情况以及日照长短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并且还能分析出生长季日照时数主要周期。以黑龙江省西部甘南县生长季(5~9月)日照时数为例,通过分析表明:生长季日照时数年际及年代际时间尺度在时域中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同时分析出生长季日照时数具有8年和22年的周期。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顶  
清代至民国期间祁连山区森林总体呈现逐渐减少的演化趋势。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排除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清至民国期间祁连山区森林这种演化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祁连山区森林的破坏主要有农业垦殖、木材买卖贸易、矿业开发、烧制木炭、以及战争毁林等其它途径。这期间人们也不乏对祁连山区森林的保护,但总体上没有能遏制森林不断减少的趋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孟好军  张宏斌  徐柏林  刘建勋  李秉新  成彩霞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造林地封育试验26 a的调查资料,研究了造林地封育对物种多样性、林地生物量、封育区不同造林类型地土壤的质量状况等。结果表明:造林地封育区较对照区物种多样性指数提高31.9%;林草植被盖度>40%、30%~40%、20%~30%的地块面积分别由原来的15.6%、18.9%和27.8%增加到21.4%、25.6%和34.9%。植被覆盖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永宏  刘贤德  张学龙  牛赟  赵维俊  刘炳芳  
为了探究祁连山区不同灌丛类型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论文以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的箭叶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甘青锦鸡儿(Caragana tangutiCa)5种灌丛为对象,建立固定样地,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分层(0~10、10~20、20~30、30~40、40~60 Cm)土壤含水量监测。结果表明:1)在各灌丛类型样地之间,土壤含水量差异很大,由大到小依次为:箭叶锦鸡儿>吉拉柳>金露梅>鲜黄小檗>甘青锦鸡儿。2)在小流域内空间尺度上...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袁虹  汪有奎  倪自银  王零  蒋志成  邸华  
1998—2004年,采取线路踏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林木韧皮部昆虫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韧皮部昆虫3目8科共87种,其中,缨翅目1科2种,鞘翅目6科81种,鳞翅目1科4种。主要类群为鞘翅目的吉丁虫科15种、天牛科32种、小蠹科3种、齿小蠹科29种。观察了不同种类害虫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提出了韧皮部害虫防治的策略与措施,开展了以综合培育、清除灾害木及保护利用天敌为主要措施的生态防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良才  白虎志  岳虎  罗晓玲  曹玲  
根据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11个探空站的1981年~2002年1月~12月每日2个时次(北京时间08时和20时)的资料,运用动力气象学原理计算和分析了祁连山区四季的平均水汽输送、辐散辐合以及区域内的空中含水量等。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大气中的水汽年输入总量为9 392.5×108t,水汽年输出总量为8 031.5×108t,表明在输入该区的水汽总量中只有14.5%成云致雨或留在该区域上空,其余85.5%的水汽成为过路水,即潜在开发的水资源量较大;区域内年空中含水量为331.2×108t,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对比特征约5∶1;四季中水汽的辐合中心基本维持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和青海省的东北部一带,夏季最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鑫   李广   李杰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1990、2000、2010和2020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及GIS空间统计方法,探究研究区不同乡镇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1980~202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林地、耕地,总覆盖率达93%以上。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动态度变化最大。(2)在1980~2020年,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70.8285×10~(8)元。草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占78%。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的生态服务价值占60.14%。(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正相关性较明显,空间集聚程度较高。高值聚集区有由增加向减少转变的趋势,低值聚集区逐年增加。(4)在1980~2010年,祁连山区域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北部,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10年后有增加趋势,但研究区南北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未达到均衡和稳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光普  石圆圆  郭玉珍  陈少勇  林纾  郭俊庭  
利用祁连山区及周边29个气象观测站近41年秋季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为8%~26%,呈西少东多的空间分布。②近41年来,祁连山区秋季增温1.2℃,气温变化的倾向率为0.29℃/10a,8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增温的突变。③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的出现频率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近41年来减少约11%,倾向率为-2.7%/10a,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与同期祁连山区显著增温相对应,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更为明显,层状云出现频率与气温呈明显的反相变化趋势。④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祁连山区的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减少的幅度从西北向东南递增。当祁连山区秋季平均气温在升高1℃时,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2%~10%,祁连山西段、中段减少2%~4%,祁连山东段减少4%~10%。⑤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偏多与偏少年在欧亚500 hPa环流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层状云偏多年,极涡向亚洲北部伸展,东亚大槽较偏弱,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脊前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沿偏西北路径向中国西北地区输送,中亚地区到高原上不断有低值系统发展东移,同时南支槽加强,来自阿拉伯海、南海、东海的暖湿气流向内陆地区的输送明显加强,与进入高原北部的冷空气交绥,从而使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次增多;层状云偏少年,中亚-中国西北地区暖性高压异常加强,东亚大槽偏强,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亚洲大陆至西太平洋冬季风特征明显,偏北风加强,不利于东南暖湿气流向西北内陆地区的输送,冷暖气流在祁连山区交绥次数减少,从而使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次减少。⑥印度洋沿孟加拉湾的向北的水汽输送,副热带西太平洋的偏东气流在南海和中南半岛附近转为向北的水汽输送,地中海、里海的西风带纬向水汽输送是3支影响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多寡的水汽输送通道,进而对祁连山区秋季降水产生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单良  韩放  宋关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单良  韩放  宋关东  
采用变异系数、尺度方差、地统计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基于分县级、地级、省级三种尺度分析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半城镇化区域差异在三种尺度上均表现出逐渐扩大的态势;(2)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结果显示,尺度方差及其构成大小依次为县级、地级、省级,即尺度越小,尺度方差越大,对半城镇化区域差异的贡献份额越大;(3)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不同尺度区域半城镇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东西梯度发展格局,各尺度空间关联格局总体相对稳定,"High-High"类型集聚区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Low-Low"类型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4)最后,将人口半城镇化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宗学  赵芳芳  
本文利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黄河流域77个气象站1958年~2001年日照时数序列的长期变化趋势,并用参数检验法对其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1958年~2001年的年、典型月日照时数序列均大致存在一定的下降趋势,年序列所选77个站中有53个表现出下降趋势,只有24个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在有意义(拒绝零假设)的34个站点中,28个站点表现出下降趋势,6个显示出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阐明日照时数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特点,根据研究区的气候特点,将黄河流域分为5个子区域。结果表明子区域Ⅰ,Ⅱ和Ⅲ的日照时间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这一趋势在子区域Ⅳ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勃  郝建秀  张凯  
以祁连山区肃南县为例,分析了祁连山区山地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危害,并结合历史,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探讨了草原荒漠化的成因。由于自然因素是形成草原荒漠化的基础,而人为因素才是其主导因素。所以本文主要就人为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山地草原荒漠化的防治和生态环境重建的对策,即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减轻草原人畜压力;实现合理用水,提高草原的数量和质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光普  石圆圆  郭俊庭  陈少勇  林纾  王银花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2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春季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在20%~24%,为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的3~6倍,山区东、南侧多于西、北侧,与该区大气水汽含量分布呈现相一致。②近45年来,祁连山区春季平均气温增温0.9℃,气温变化经历了低—高—低—高的4个变化阶段,气温变化的倾向率为0.18℃/10a。③近45年来,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与同期气温变化反相,经历了多—少—多—少4个变化阶段,总体呈弱的减少趋势,倾向率为0.2%/10a。④在25a时间尺度上,祁连山区春季气温和积雨云出现频率为反相位变化结构为主,表明在长期气候变化上,气温偏低时期对应积雨云出现偏多时期,气温偏高时期对应积雨云出现偏少时期。⑤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偏多与偏少年在欧亚500 hPa环流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积雨云出现频次的多少是对欧亚500 hPa环流异常的响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光普  陈少勇  董安祥  王银花  冯婧  夏权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2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夏季积雨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墨西哥帽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②祁连山区夏季平均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更为明显。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明显减少,近45年来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减少近8%。③在3和20年尺度上,祁连山区夏季气温和积雨云出现频率为反相位变化结构为主;在气温振荡最强的10a时间尺度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2者为反相位关系,而之后随着祁连山区显著增温,2者则呈现出同相位变化特征。④在年代际尺度和年际尺度上,祁连山区夏季气温和积雨云出现频率均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祁连山区和河西走廊的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减少,而柴达木盆地为增多。⑤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次的多少,是对欧亚500hpa环流异常的响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