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32)
2023(5321)
2022(4415)
2021(3886)
2020(3026)
2019(6667)
2018(6316)
2017(12016)
2016(6089)
2015(6812)
2014(6642)
2013(6670)
2012(6476)
2011(6204)
2010(6421)
2009(5938)
2008(5523)
2007(4918)
2006(4818)
2005(4419)
作者
(19595)
(16656)
(16590)
(16043)
(10624)
(7930)
(7418)
(6448)
(6324)
(6065)
(5813)
(5630)
(5314)
(5263)
(5247)
(5174)
(4782)
(4676)
(4572)
(4362)
(4216)
(4055)
(3975)
(3927)
(3849)
(3838)
(3452)
(3317)
(3246)
(3192)
学科
(54442)
经济(54414)
地方(18639)
管理(13865)
方法(13017)
地方经济(12942)
数学(11830)
数学方法(11778)
中国(11286)
(10129)
(9851)
(8628)
业经(8286)
环境(7472)
经济学(6737)
农业(6477)
(5898)
(5888)
企业(5888)
资源(5577)
(5369)
金融(5367)
产业(5283)
(5118)
(5002)
人口(4899)
(4881)
贸易(4875)
生态(4777)
(4756)
机构
学院(99160)
大学(98914)
(54398)
经济(53443)
研究(43303)
管理(33077)
中国(30796)
理学(27903)
理学院(27424)
管理学(26984)
管理学院(26796)
科学(24917)
(22400)
(20855)
(20762)
研究所(20251)
经济学(18699)
中心(17909)
财经(16654)
经济学院(16532)
(15397)
(15001)
(14809)
(14378)
科学院(14371)
(13988)
师范(13926)
北京(13616)
业大(12836)
(12290)
基金
项目(64186)
科学(51298)
基金(47992)
研究(45034)
(42489)
国家(42216)
科学基金(35835)
社会(32166)
社会科(30600)
社会科学(30592)
基金项目(25647)
(24050)
自然(21869)
自然科(21257)
自然科学(21251)
自然科学基金(20829)
(20124)
资助(18785)
教育(18239)
(16350)
编号(15901)
重点(14888)
国家社会(14345)
发展(13637)
(13621)
经济(13499)
(13483)
(13474)
(12149)
成果(12122)
期刊
(68937)
经济(68937)
研究(36575)
中国(18509)
科学(15057)
(14273)
学报(13690)
(13179)
管理(12778)
经济研究(12359)
大学(10432)
学学(10289)
财经(9194)
问题(8965)
农业(8876)
(8367)
金融(8367)
业经(8281)
(8172)
技术(7871)
资源(7079)
技术经济(6635)
统计(6546)
(6254)
世界(6145)
(5565)
经济问题(5551)
国际(5544)
现代(5214)
决策(5177)
共检索到159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发林  闫月娥  周晓雷  马云瑞  火勋玲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对祁连山北坡牧区人口经济压力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北坡牧区人口经济压力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特征表现为牧区西段经济较发达、自然资源条件较好、人口增长较快,人口经济压力小;东段自然植被较好,经济开发不足,人口经济压力相对较大;中段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人口经济压力由低到高的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汪有奎  贾文雄  刘潮海  陈文  赵成章  王启尤  汪杰  
利用1956—2009年祁连山北坡定位观测、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的气象、水文、森林、草原资料及相关文献,采用回归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祁连山北坡年气温的年际变化率为0.0334℃·a-1,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87年以后气候明显变暖;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率为0.5702mm·a-1,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太明显,在1976年气候由干旱向湿润转变;1956—2006年,祁连山北坡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党河和哈尔腾6个内流区河流域及大通河流域冰川面积减少17.7%,冰川厚度减薄5~20m,雪线上升100~140m,河西内流...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郭雅蓉  侯扶江  于应文  
以祁连山北坡高寒灌丛化草甸和高寒草原为对象,测定比较夏季、冬季和春秋季牧场的夏季土壤呼吸特征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牧场碳汇管理提供依据。以高山灌丛化草甸为主的夏季牧场日均土壤呼吸速率(Rs)为0.26μmol·(m2·s)(-1),以高寒草原为主的冬季和春秋季牧场日均Rs分别为0.24和0.19μmol·(m2·s)(-1)。随放牧增强,冬季牧场Rs减小,春秋季和夏季牧场Rs增加。冬季牧场Rs与土壤含水量(soil mosture,SM)显著正相关(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双喜  张耀生  赵新全  孙广春  冯承彬  
【目的】研究祁连山北坡草地蒸散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牧区草场的科学经营、草地退化的防治以及区域草地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小型自动气象站(HOBO Weather Station,U.S.A)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方法估算了祁连山北坡草地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并结合FAO-56的推荐值,分析了草地实际蒸散量(ETc)的动态变化,同时模拟研究了相关环境因子对实际蒸散量的影响。【结果】夏季(7和8月)草地的实际蒸散量较大,冬季(12和1月)较小,在7月中旬达到年度最高值,平均为3.40 mm/d;按相关系数的高低,环境因子对实际蒸散量的影...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牛赟  刘贤德  杨逍虎  李威  张虎  
为了探索山地森林水源涵养区与山前走廊水源消耗区降水和气温变化差异,2006年在祁连山北坡、河西走廊的南边缘、北边缘建立3套自动气象站,2015年提取3个气象站的2007~2014年的降水和气温共计19.3万组数据。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降水和气温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从走廊北边缘到南边缘再到祁连山北坡,随着海拔的逐增,年均降水量逐渐增大,年均气温逐渐减小,但年际变化幅度相反,则降水量的变化幅度逐减,气温的变化幅度逐增。走廊北边缘和祁连山北坡年均气温呈波动性增加趋势,而走廊南边缘的年均气温呈波动性略有减少趋势;降水量均呈波动性减少趋势。(2)...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雷  于澎涛  王彦辉  王顺利  刘贤德  金铭  张学龙  
在祁连山北坡中段的大野口流域,沿海拔梯度(2 500~3 300 m)调查了青海云杉中龄林的结构,并分海拔段(每100 m)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密度较大但树木个体较小,密度、胸径、树高和冠幅直径(平均值±SD)分别为1 550±628株·hm-2、13.9±6.2 cm、8.1±3.7 m和3.3±1.7 m。随海拔升高,密度降低、平均胸径和冠幅直径增加,平均树高呈"单峰"变化,峰值在海拔2 800~2 900 m。2)研究区森林的径级组成以小树(DBH:5~12.5 cm)和中树(DBH:12.5~22.5 cm)为主,树高(H)以6 12 m的树木为主。随海拔升高,林内幼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雷  于澎涛  王彦辉  王顺利  刘贤德  
【目的】研究祁连山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青海云杉林的生物量随海拔(2 700~3 300 m)的变化规律,为预测祁连山区的产水能力和实施黑河流域植被-水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祁连山中段北坡的排露沟小流域,沿海拔梯度,选取生长状况良好、具有代表性的林分布设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在2 700~2 800,2 800~2 900,2 900~3 100和3 100~3 300 m 4个海拔区段共设置15块20 m×20 m样地。利用已有的青海云杉生物量估算方程,计算研究区森林生物量的平均值、各海拔区段内的森林生物量以及不同径级树木对总生物量的贡献量,据此分析森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随海拔变化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维俊  王顺利  孟好军  马剑  牛赟  
森林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是生态恢复和生态水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将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分布区划分为4个海拔区段,并在不同区段内设置样地进行调查,分析青海云杉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种群垂直结构表明,不同海拔区段乔木层中层木均最多,海拔2 900~3 100 m和3 100~3 300 m上层木居中,海拔2 700~2 800 m下层木居中。种群径级结构表明,小树和中树所占总体比例均达到76.3%以上,大树个体较少,青海云杉种群更新较好,处于恢复阶段。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明,海拔2 700~2 800 m、2 900~3 100 m和3 100~3 300 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聚集分布格局,海拔2 800~2 900 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泊松分布格局,2种分布格局可能分别受制于气候因子和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曹生奎  袁杰  虞敏  付建新  
[目的]以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沿剖面(0~50 cm)垂直变化特征及空间变异性。[方法]对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进行采样,通过单因素方差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利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的垂直分异,除pH值随土层深度增大外,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减小趋势。土地利用方式不同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性,研究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pH值、含水量、有机质和电导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性较小,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的变异性逐渐减小。[结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较肥沃;土壤pH呈弱碱性,符合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大多呈碱性的特征;土壤电导率较低,未出现盐碱化现象。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具有弱空间变异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新苗  吴绍洪  陈辉  许清海  阳小兰  
东祁连山南坡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植被类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植被垂直分异十分明显 .以该区主要植被类型下的表土花粉百分含量为数据源 ,采用DCA排序方法定量研究表土花粉的组合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主要的植被类型可以由他们的表土花粉谱区分开来———杨桦林、云杉林、高寒灌丛、高寒草甸 .花粉谱的变化也反映了植被随海拔高度和温度的变化 .但杨桦花粉在林中的代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氧化作用对花粉的破坏作用最大 ,花粉浓度随pH值升高呈指数递减 ,pH值 7 6以上 ,花粉浓度迅速降低 .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逍虎  赵维俊  闫春鸣  任小凤  武龙庆  薛春  芦倩  张瑞浩  
【目的】研究青海云杉林更新苗和成树的两个重要参数密度和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程度与变异尺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利用国家级祁连山森林生态站已建立的340 m×300 m青海云杉林动态监测样地,进行更新苗和成树数量和高度的调查,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密度和高度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1)样地更新苗和成树密度的均值分别是5 762和2 016株·hm-2,对应的高度均值分别是0.30和8.79 m。更新苗密度和高度的变异属强变异,而成树密度和高度的变异属中等变异。2)样地更新苗和成树密度的变异函数值可用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描述,变程分别为73.10和45.60 m。更新苗密度空间依赖性较强,而成树密度空间依赖性较小。东北—西南方向上是更新苗密度分布的优势格局,全方位上是成树密度分布的优势格局。更新苗密度斑块之间的连接程度低,成树密度斑块间的连接程度较高。3)样地更新苗高度的变异函数值可用指数模型描述和球状模型描述,变程分别为47.40和23.90 m。东北—西南方向上是更新苗高度分布的优势格局,南北方向上是成树高度分布的优势格局。更新苗高度斑块之间的连接程度低,成树高度斑块间的连接程度较高。【结论】青海云杉林更新苗和成树密度和高度的空间变异性研究有助于解释青海云杉林种群动态背后的潜在规律性,有望为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退化的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王枰  
原生身份,可选择的余地非常之少:有的生为鹰隼,有的生为马鹿,有的成为连绵雄壮的山,有的则是随风摇曳的草。漫山遍野生长起来,经春越夏,在牧歌里看夕阳,在萤火里睡,在清露中醒,开出与上一世代相同的花朵,尽量使籽实饱满,这都和别处的草没有什么不同。若不生在广阔草原,若是被随意撒落在石缝屋角,或许还可能邂逅更多的儿童,亲近很精致的绮罗。然而,寻常的草,生在祁连山下,和生在田头屋角,生命的成就真的不同。不沉浸于琐碎的柴米,也不听邻居翁媪的口舌,逢节没醉汉的踩踏,开花
关键词: 祁连山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
关键词: 祁连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泉  
巍峨挺拔、连绵起伏的西部名山祁连山,是我国版图上最著名的十二大山系之一,为黄河与内陆水系的分水岭。它长达1000多公里,东西向横卧于青藏高原与西北平原之间,为青海与甘肃两省划界,也是“西北绿色通道”——河西走廊的南部屏障和“冰源水库”。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任继周  
因我视力和听力都已失去参加视频会议的能力,也失去到会学习,特别失去与许多老朋友见面的机会,深感遗憾。会议日程安排我做有关“祁连山生态安全”的发言。我就对祁连山生态问题说一点粗浅想法。河西走廊是亚欧两大洲之间链接锁钥地段。古人用双脚踏出了丝绸之路,现代更用高铁和航空强化了它的“一带一路”历史使命。1950年解放初期我一到兰州就参加西北军政委员会考察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