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41)
2023(2123)
2022(1782)
2021(1584)
2020(1331)
2019(2839)
2018(2835)
2017(5110)
2016(2955)
2015(3281)
2014(3151)
2013(3147)
2012(3048)
2011(2791)
2010(2885)
2009(2333)
2008(2513)
2007(2056)
2006(1807)
2005(1549)
作者
(10215)
(8692)
(8627)
(8370)
(5598)
(4505)
(3914)
(3499)
(3253)
(3048)
(2995)
(2981)
(2887)
(2881)
(2800)
(2636)
(2635)
(2527)
(2519)
(2518)
(2262)
(2251)
(2195)
(2048)
(2011)
(1958)
(1953)
(1822)
(1795)
(1791)
学科
(10516)
经济(10509)
管理(5163)
(5129)
(5012)
方法(4052)
数学(3669)
数学方法(3618)
(3561)
企业(3561)
(3336)
地方(3004)
(2730)
中国(2636)
税收(2532)
(2500)
农业(2352)
(2348)
环境(2322)
业经(1953)
土地(1884)
生态(1853)
资源(1736)
(1733)
(1600)
(1586)
贸易(1585)
(1519)
(1508)
(1497)
机构
大学(42132)
学院(41997)
研究(19610)
科学(15386)
(14301)
中国(14182)
经济(13962)
管理(12822)
(11438)
(11204)
理学(11125)
理学院(10843)
研究所(10807)
管理学(10476)
管理学院(10399)
(9655)
农业(9068)
中心(8604)
业大(8502)
(7529)
(7373)
(7171)
(7074)
实验(6983)
师范(6976)
科学院(6973)
实验室(6749)
(6718)
资源(6471)
重点(6412)
基金
项目(33005)
科学(25675)
基金(24500)
(23930)
国家(23800)
研究(19713)
科学基金(19013)
自然(14459)
自然科(14067)
自然科学(14066)
自然科学基金(13804)
基金项目(13442)
(12508)
社会(11723)
(11686)
社会科(11060)
社会科学(11058)
资助(9612)
重点(8720)
教育(8454)
计划(7957)
(7531)
科技(7464)
编号(7033)
(6801)
科研(6793)
专项(6306)
(6246)
创新(5971)
中国(5760)
期刊
(14939)
经济(14939)
研究(11040)
学报(10916)
科学(10295)
(9559)
中国(7739)
大学(6965)
学学(6788)
农业(6224)
资源(5512)
(4480)
(4063)
管理(3716)
林业(3114)
业大(2827)
(2813)
金融(2813)
教育(2668)
自然(2628)
(2471)
科技(2396)
经济研究(2378)
(2369)
财经(2291)
地理(2194)
(2158)
中国农业(2109)
农业大学(2078)
技术(2035)
共检索到607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盛  姚檀栋  蒲健辰  
基于2011-2016年七一冰川的野外观测资料,结合气象站数据及1975-2015年的遥感影像,分析了冰川末端变化、物质平衡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975年以来,七一冰川末端持续退缩235 m,平均退缩速率为5.9 m/a,冰川面积减少0.13 km~2(4.5%)。2011-2016年,七一冰川的平均物质平衡为-476 mm w.e.,平均ELA为4941 m a.s.l.,物质平衡梯度为2.9 mm/m。从季节变化看,受风吹雪和冰面升华影响,11月至次年3月冰川呈负平衡;4月和9月物质平衡受降水控制,随海拔变化呈现降水效应;强消融期(6-8月)物质平衡随海拔升高线性增加;消融期末由9月初延后至9月底。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物质平衡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为-178.7 mm w.e.°C~(-1)a~(-1),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为+2.93 mm w.e. mm~(-1)a~(-1)。即61 mm的降水增加才能弥补暖季气温升高1°C引起的冰川净物质损失。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鞠远江,刘耕年,张晓咏,傅海荣,魏遐,崔之久  
在总结前人确定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的各种方法基础上,对利用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进行古气候恢复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我国乌鲁木齐河流域一号冰川为例,运用侧碛垄最大高度法确定了小冰期第二次冰进时冰川的平衡线高度,依靠1960年代以来该冰川所积累的大量观测资料,建立和完善现代冰川平衡线高度与气候统计关系公式,并通过变化应用到该冰川小冰期第二次冰进。给出了该次冰进时气候的半定量推算结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春海  李忠勤  王飞腾  王林  
以祁连山黑河流域十一冰川为例,利用机载三维激光扫描数据(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 DAR)和SRTM DEM数据,在LiDAR点云数据预处理、高程数据配准、校正、误差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大地测量法的冰川物质平衡计算流程。表明:2000—2012年十一冰川冰面高程变化为-7.47±0.92 m,变化率为-0.62±0.08 m·a(-1),估算十一冰川的年均物质平衡为-0.53±0.07 m w.e.,累积物质平衡为-6.35±0.78 m w.e.,折合水当量约为(3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春海  李忠勤  王飞腾  王林  
以祁连山黑河流域十一冰川为例,利用机载三维激光扫描数据(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 DAR)和SRTM DEM数据,在LiDAR点云数据预处理、高程数据配准、校正、误差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大地测量法的冰川物质平衡计算流程。表明:2000—2012年十一冰川冰面高程变化为-7.47±0.92 m,变化率为-0.62±0.08 m·a~(-1),估算十一冰川的年均物质平衡为-0.53±0.07 m w.e.,累积物质平衡为-6.35±0.78 m w.e.,折合水当量约为(330.4±40.8)×10~4m~3;与其他典型监测冰川物质平衡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证了估算结果的可靠性;LiDAR数据具有非常高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目前关于其在冰川物质平衡研究中的应用很少,论文尝试将其应用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常学礼  王玮  韩艳  孙小艳  
冰川斑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表现在冰川长度和面积的变化,而且其格局在斑块数量、形状、平均欧几里德距离、连通度和最大斑块指数等指标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运用RS和GIS技术对祁连山东段典型地区2001—2009年间冰川斑块动态的分析表明:研究区冰川斑块面积减少了15.39%,面积7 000 m时,趋势相反。7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车克钧  傅辉恩  
该文对祁连山森林、冰川和水资源现状、变化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祁连山冰川在退缩,林分质量下降,河川径流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这些现象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议把祁连山水源林生态工程建设尽快列入“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并组织实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强  杜志成  
生态安全是丝绸之路经济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尤其是中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生态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点。针对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脆性特征,构建了"安全状态-脆性作用-脆性控制"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生态安全评价中层次较多、维度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特点,利用可拓综合分析方法,建立能够反映安全状态和趋势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研究区域地图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信息图谱方法生成安全评价结果图谱,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的可视化表示;最后,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祁连山冰川与水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冰川与水涵养生态功能区的生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戴声佩  张勃  王强  马中华  邹悦  张亚宁  
本文利用SPOTVGT-NDVI数据和旬气温、降水数据,分析了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对气温、降水的旬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1999年-2007年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典型草原和平原草地植被年均NDVI和生长季NDVI增加速率高于高寒草甸草地和沙漠草地。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增加和减少的面积分别为69776km2和15928km2,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分布在冷龙岭、拉脊山、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走廊南山、托来山、托来南山等地区,减少的区域分布在乌鞘岭、大通河、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以及青海湖周边地区;②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年内月和旬变化曲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光普  石圆圆  郭玉珍  陈少勇  林纾  郭俊庭  
利用祁连山区及周边29个气象观测站近41年秋季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为8%~26%,呈西少东多的空间分布。②近41年来,祁连山区秋季增温1.2℃,气温变化的倾向率为0.29℃/10a,8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增温的突变。③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的出现频率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近41年来减少约11%,倾向率为-2.7%/10a,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与同期祁连山区显著增温相对应,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更为明显,层状云出现频率与气温呈明显的反相变化趋势。④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祁连山区的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减少的幅度从西北向东南递增。当祁连山区秋季平均气温在升高1℃时,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2%~10%,祁连山西段、中段减少2%~4%,祁连山东段减少4%~10%。⑤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偏多与偏少年在欧亚500 hPa环流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层状云偏多年,极涡向亚洲北部伸展,东亚大槽较偏弱,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脊前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沿偏西北路径向中国西北地区输送,中亚地区到高原上不断有低值系统发展东移,同时南支槽加强,来自阿拉伯海、南海、东海的暖湿气流向内陆地区的输送明显加强,与进入高原北部的冷空气交绥,从而使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次增多;层状云偏少年,中亚-中国西北地区暖性高压异常加强,东亚大槽偏强,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亚洲大陆至西太平洋冬季风特征明显,偏北风加强,不利于东南暖湿气流向西北内陆地区的输送,冷暖气流在祁连山区交绥次数减少,从而使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次减少。⑥印度洋沿孟加拉湾的向北的水汽输送,副热带西太平洋的偏东气流在南海和中南半岛附近转为向北的水汽输送,地中海、里海的西风带纬向水汽输送是3支影响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多寡的水汽输送通道,进而对祁连山区秋季降水产生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牛赟  刘贤德  吕一河  王顺利  胡健  赵维俊  
土壤水分空间变化是流域水量平衡、水资源管理及利用、林分空间结构调控及土壤水资源植被承载力等研究的热点和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按照流域海拔、坡向、坡度、土壤层次、植被类型等不同,布设45个土壤水分监测探头,设置15分钟获取一个数据,对已取得的50万个数据利用变异系数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随海拔升高呈波动性增多趋势,可拟合关系式为Sw=0.025 3a-52.546(R2=0.651 5);(2)半阴坡土壤水分比半阳坡高出1.2倍、比阳坡高出1.7倍,半阳坡土壤水分比阳坡高出1.4倍;(3)小于25°的范围内,坡度越大,土壤水分越小;大于25°的范围内,坡度越大,土壤水分越大;(4)...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毅  杨太保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中国冰川普遍发生了退缩,对局地人民生活、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位于西北干旱区的博格达峰地区尤为突出。本文首先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进行研究,同时应用Landsat 1-4、5、7MSS、TM/ETM+影像分析1972-2013年博格达峰区冰川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冰川变化与该区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3年研究区气温、降水变化倾向分别为0.19oC/10 a和12.4 mm/10 a;年平均气温在1990年前后存在显著突变,年降水量在1985年前后存在突变。气温主要表现为8~10 a的周期,降水周期性较差。目前处于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期;21972-2013年冰川面积减少46.71±1.32 km2,年均退缩率为0.66%±0.02%,冰川退缩趋势明显。其中1972-1990年,冰川年均退缩率为0.44%±0.03%;近20年来冰川退缩加剧,年均退缩率达到0.78%±0.09%;3通过分形理论对研究区冰川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预计未来冰川消融率将趋于稳定,但仍处于较高状态;4对比中国西部各地区冰川的变化,发现该地区冰川退缩和其他区域退缩速率相吻合;51990年之前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变化受温度和降水共同控制,1990年之后冰川退缩主要由气温上升引起。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牛赟  刘贤德  敬文茂  车宗玺  赵维俊  
通过统计分析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气温、日照时数、土壤温度、降水、冻土冻融及河川径流等监测数据(2002-2011年),研究气温、日照、土壤温度、冻土冻融的变化特征,分析降水、冻土冻融与河川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均气温1.7℃,年均日照时数127.1 h,年均土壤地表温度3.3℃,5,10和15 cm深处年均土壤温度2.3℃,20和40 cm深处年均土壤温度2.4℃;土壤开始冻结日期为10月11日左右,冻土结束消融日期为7月18日左右,季节性冻土存在时间为年均278天,占全年时间的76.16%;12月10日之前,冻土增厚的速率约1.22 cm·d-1,此后,冻土增厚的速率逐渐减小,平均为0.78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锦梅  徐长林  马亚萍  李瑞  
地被物和土壤是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结构(李倩茹等,2009),也是植被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和防止土壤侵蚀的重要层次(Guevara et al.,2007;Sato et al.,2004),在截留降雨、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和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马正锐等,2012;郭辉等,2010。土壤持水能力和渗透性作为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是评价土壤水分调节能力和涵养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光普  石圆圆  郭俊庭  陈少勇  林纾  王银花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2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春季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在20%~24%,为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的3~6倍,山区东、南侧多于西、北侧,与该区大气水汽含量分布呈现相一致。②近45年来,祁连山区春季平均气温增温0.9℃,气温变化经历了低—高—低—高的4个变化阶段,气温变化的倾向率为0.18℃/10a。③近45年来,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与同期气温变化反相,经历了多—少—多—少4个变化阶段,总体呈弱的减少趋势,倾向率为0.2%/10a。④在25a时间尺度上,祁连山区春季气温和积雨云出现频率为反相位变化结构为主,表明在长期气候变化上,气温偏低时期对应积雨云出现偏多时期,气温偏高时期对应积雨云出现偏少时期。⑤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偏多与偏少年在欧亚500 hPa环流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积雨云出现频次的多少是对欧亚500 hPa环流异常的响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光普  陈少勇  董安祥  王银花  冯婧  夏权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2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夏季积雨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墨西哥帽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②祁连山区夏季平均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更为明显。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明显减少,近45年来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减少近8%。③在3和20年尺度上,祁连山区夏季气温和积雨云出现频率为反相位变化结构为主;在气温振荡最强的10a时间尺度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2者为反相位关系,而之后随着祁连山区显著增温,2者则呈现出同相位变化特征。④在年代际尺度和年际尺度上,祁连山区夏季气温和积雨云出现频率均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祁连山区和河西走廊的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减少,而柴达木盆地为增多。⑤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次的多少,是对欧亚500hpa环流异常的响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