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06)
- 2023(4168)
- 2022(3296)
- 2021(2798)
- 2019(4939)
- 2018(4807)
- 2017(9212)
- 2016(4584)
- 2015(5249)
- 2014(5323)
- 2013(5329)
- 2012(5424)
- 2011(5165)
- 2010(5463)
- 2009(5316)
- 2008(4970)
- 2007(4583)
- 2006(4546)
- 2005(4218)
- 2004(3741)
- 学科
- 济(48925)
- 经济(48901)
- 地方(14183)
- 管理(13027)
- 方法(11695)
- 地方经济(11437)
- 数学(10372)
- 数学方法(10343)
- 中国(8698)
- 业(8598)
- 学(7892)
- 业经(7348)
- 企(6759)
- 企业(6759)
- 经济学(6225)
- 农(5602)
- 环境(5501)
- 融(5133)
- 金融(5133)
- 制(4874)
- 发(4863)
- 和(4734)
- 产业(4670)
- 体(4646)
- 财(4300)
- 策(4192)
- 银(4164)
- 银行(4164)
- 资源(4142)
- 总论(4120)
- 机构
- 大学(80441)
- 学院(80311)
- 济(47365)
- 经济(46618)
- 研究(32083)
- 管理(27022)
- 中国(23686)
- 理学(22661)
- 理学院(22370)
- 管理学(22124)
- 管理学院(21957)
- 财(19111)
- 经济学(16841)
- 京(16317)
- 科学(16278)
- 所(15948)
- 财经(15253)
- 经济学院(14747)
- 研究所(14180)
- 经(13749)
- 中心(13208)
- 江(12149)
- 财经大学(11131)
- 院(11039)
- 北京(10649)
- 范(10587)
- 师范(10542)
- 社会(10237)
- 科学院(9981)
- 经济研究(9565)
- 基金
- 项目(46166)
- 科学(36946)
- 研究(35104)
- 基金(34342)
- 家(28995)
- 国家(28764)
- 社会(25797)
- 科学基金(24638)
- 社会科(24381)
- 社会科学(24373)
- 基金项目(17329)
- 省(17096)
- 教育(15305)
- 资助(14179)
- 划(13744)
- 自然(13319)
- 自然科(12982)
- 自然科学(12980)
- 自然科学基金(12738)
- 编号(12689)
- 济(12010)
- 经济(11913)
- 发(11618)
- 国家社会(11314)
- 成果(10670)
- 重点(10509)
- 部(10491)
- 发展(10232)
- 展(10111)
- 教育部(9554)
共检索到133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彭琪瑞
经济公正反映人的经济行为与存在本质,是人类现实生活与价值追求的理想目标。社群主义经济活动内部各环节的良好运行及正义导向有效推动了社群经济的繁荣与公共善的实现。它所建构的经济公正观及复合平等的多元分配理念,对于当前我国的经济正义建设与实践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
社群主义 经济公正 正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魏峰
社群主义理论为我们在中国语境下审视教育政策的正义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社群主义的理论视野里,正义的教育政策既要保障教育资源的自主与公平分配,还要引导社群走向公共的善。正义是社群成员的共识,公民积极参与政策制定是正义的教育政策生成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教育政策 正义 社群主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化军 郭佩惠
经济公正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所追求和崇尚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其"中庸之道"及"大同"理念中他们对经济公正的内容做出了具体的阐释,而且对于如何实现经济公正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儒家的经济公正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对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赟 高力克
面对当代自由主义所隐含的个人主义泛滥、道德缺失、国家职能弱化等阙失,社群主义三大主将桑德尔、麦金太尔、泰勒分别从哲学、道德和政治三方面对其展开理论批判。社群主义的批判揭示了自由主义的理论短板,并且促使后者进行了理论调整。然而,过于强调共同体和共同善之优先性的社群主义,一方面难以避免其在正义问题上的相对主义立场,从而削弱了其批判并改进现实政治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其低估了个人权利和共同善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和烈度,从而为极权主义的产生留下了空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闫闯 郑航
社群主义立基于共同体,重视共善责任,主张国家优先于个人而存在,强调社群、集体及文化等对个人存在的影响。个体归属一定的政治社群,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基,成员资格是国家认同的前提,是社群主义国家认同观的主要特征。社群主义崇尚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视为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美德,期望通过积极参与实践的教育方式,培养公民的爱国行为和爱国情操。不仅如此,社群主义还始终坚持一种拒绝中立形式、理智的爱国主义教育观。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章奇
经济公平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即社会成员的各项投入与其所得相符。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的,经济公平是公平竞争和机会公平的统一。实现经济公平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克服平均主义,解决以往积累的不公平问题。目前我国群体外收入差距过大而群体内收入差距过小,应合理地拉开群体内收入差距以促进提高效率,并为经济公平目标确定数量界限。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祝爱武 冯建军
社群主义是个人主义极端发达的产物,是对个人主义不足的弥补。社群主义强调社群优先于个人,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善优先于正义。社群主义认为,道德是维系社群的根基。社群主义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是:要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公民教育、公德教育和基本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类人格。
关键词:
社群主义 新自由主义 和谐社会 道德教育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璐
社区情感作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等的结合体,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维度,其与社群主义所期待的共同体在本质上是相契合的。我国传统的儒家"自我舍弃"理念以及现实社区中广泛存在的公共利益为社区情感建设提供了可能。在社区情感建设的过程中,须将社区共同体的观念植入现实社区生活的实践中,通过构建社区利益共同体、社区参与共同体、社区服务共同体和社区公共精神共同体,对社区情感建设的可能性进行现代转换,实现社区生活的"共同体化"。
关键词:
社区情感 共同体 城市社区 社群主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春
在众多正义理论中,分配正义因直指作为分配规则的基本制度和作为分配方式的公共政策而具有更强的政策适用性。教育分配是一种再分配,公正性是其合法性前提。教育分配通过兑现权利应得与实现资本积累而追求着实质公正。在作为秩序政策与过程政策双重意义上的教育政策可以分为弥补型、保护型和发展型等三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以补偿原则、基本需要原则与贡献原则作为基本分配原则而确保教育公正。
关键词:
分配正义 基本需要 教育公正 政策类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建军
自由至上主义捍卫个人的权利不容侵犯.公正就在于个人持有的公正,而不能以任何的名义剥夺个人的正当持有。教育公正就是要根据个人的天赋向有才能的人开放,依靠学校选择制度和教育市场化来实现。自由至上主义追求程序的公正,而非结果的平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郝娜 韩凤鸣
公正价值观内涵的建构视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从公正价值观的本质及功能定位来看,其内涵建构必须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关键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即以竞争为核心要求,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这要求公正价值观内涵,一是要体现差别性原则,构建社会成员间的适度差别以激发出人的竞争活力;二是要体现共享性原则,在市场竞争中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权利的真正共享,以规避资本逻辑带来的风险,彰显出我国市场经济的制度优越性。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公正 共享 差别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康淑 马万东
随着行业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促进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已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必然选择。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过程所涉及的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均能够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四方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但目前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还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主要是由于相关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教学机制、保障机制等不够健全。因此,为有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还需立足于社群主义理论视角,完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教学机制、保障机制。
[期刊] 求索
[作者]
胡玉鸿
公正是法律的生命之所在。法律上的公正观经历了从个人应得、社会公平到复合正义的历史流变。19世纪之前的法律公正观体现为个人应得,即个人根据其功绩、成就和努力来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利益和财富。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经济、政治和学术思潮的影响,法律公正观向社会公平观转换,强调国家在分配正义上的主导角色。社会公平的法律公正观与个人应得的法律公正观在分配的主体、标准、形式、依据和内容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是从社会本位的角度而非个人本位的角度来确定法律的公正内涵。在现代社会,既要防止极端个人主义之下的个人应得观,也要防范社会公平观的过度扩张,而复合正义理论作为现代法律公正的基准,有助于保障二者实现真正的融合。
关键词:
法律公正 个人应得 社会公正 复合正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长江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是一对难以磨合的矛盾。传统观点认为,在促进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协调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个人和企业)在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协调发展中,同样能够发挥作用。微观主体要发挥这样的作用,前提是,一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二要有道德责任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