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43)
2023(7322)
2022(6116)
2021(5538)
2020(4557)
2019(9979)
2018(9240)
2017(17385)
2016(9149)
2015(9310)
2014(8721)
2013(8540)
2012(7464)
2011(6762)
2010(6430)
2009(5878)
2008(5492)
2007(4668)
2006(3940)
2005(3227)
作者
(26760)
(22643)
(22389)
(21080)
(14160)
(10994)
(9894)
(8812)
(8431)
(7715)
(7626)
(7311)
(7066)
(7015)
(6839)
(6809)
(6806)
(6649)
(6518)
(6336)
(5716)
(5340)
(5156)
(5137)
(5066)
(4872)
(4801)
(4721)
(4576)
(4370)
学科
(34235)
经济(34173)
(27783)
管理(25381)
(18871)
企业(18871)
方法(16454)
数学(15130)
数学方法(15034)
(13862)
农业(10469)
(10402)
中国(9209)
(9032)
贸易(9032)
(8832)
业经(8044)
收入(7491)
(6890)
(6423)
环境(6242)
技术(5972)
(5920)
财务(5919)
财务管理(5914)
企业财务(5645)
地方(5606)
(5548)
银行(5516)
分配(5345)
机构
大学(126532)
学院(126248)
(54408)
经济(53546)
管理(49164)
理学(44373)
理学院(43893)
管理学(43172)
管理学院(42964)
研究(42221)
中国(30609)
(28529)
科学(27179)
(24344)
业大(23587)
(23296)
农业(22811)
(21062)
研究所(19745)
中心(19619)
财经(19601)
(18152)
经济学(17759)
(16617)
经济学院(16507)
农业大学(15766)
(15160)
财经大学(14914)
(14908)
师范(14631)
基金
项目(96787)
科学(76680)
基金(73577)
(67131)
国家(66542)
研究(64344)
科学基金(56603)
社会(45107)
社会科(42860)
社会科学(42850)
基金项目(39833)
自然(37522)
(36806)
自然科(36737)
自然科学(36723)
自然科学基金(36132)
(31685)
教育(28622)
资助(28048)
编号(23461)
重点(21732)
(21133)
(20782)
(20370)
国家社会(20212)
创新(19463)
科研(19217)
计划(19003)
教育部(18044)
(17740)
期刊
(50495)
经济(50495)
研究(31459)
学报(26596)
(25410)
科学(22521)
中国(20245)
大学(19506)
学学(19080)
农业(16877)
(16540)
管理(15053)
(10469)
金融(10469)
经济研究(9602)
业经(9377)
财经(9313)
(8770)
(8005)
业大(7730)
(7568)
教育(7388)
问题(7343)
技术(7263)
农业大学(6796)
科技(6657)
商业(6490)
(6315)
技术经济(5537)
国际(5377)
共检索到166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解垩  宋颜群  
社区邻里效应是造成个体长期贫困以及贫困集聚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中国的社区邻里效应现象有助于解决中国的贫困集聚问题。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5年的数据,检验了社区邻里效应的存在性,计算了社区邻里效应对个体贫困概率的影响大小,探究了社区邻里效应对个体贫困的长期影响以及对个体贫困时长的影响,最后还计算了社区邻里效应能够解释个体贫困、学历水平以及收入水平差异的百分比。结果发现:中国存在显著的社区邻里效应,同时社区邻里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良好的社区邻里环境使得个体贫困概率显著降低、学历水平和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女性和城市个体的贫困状态更易受到社区邻里效应的影响,不可观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邻里效应对个体贫困、学历和收入的作用;社区邻里效应对个体贫困的影响具有长期特征,对个人贫困时长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个体贫困状态差异的1/4、个体学历水平和收入水平差异的1/5可归因于社区邻里效应。因此,扶贫过程中应当关注社区邻里效应。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解垩  宋颜群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 1989—2015年数据,使用多层回归模型对贫困中的社区邻里效应的存在性、非线性以及门槛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索社区邻里效应影响个人贫困的机制。结果发现:贫困存在显著的社区邻里效应,并呈现出非线性(倒U型)和门槛特征;社区邻里效应能够通过教育机制和收入机制显著影响个体贫困。因此,扶贫过程中,应当关注社区邻里效应对个体贫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尽量提升社区整体的学历水平以及收入水平,降低社区贫困率,为个体脱贫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解垩  宋颜群  
本文从社区邻里效应视角解释中国当前相对贫困问题突出、收入阶层分化的现状,并为减少相对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借鉴国外学者做法,本文使用Heckman两步法的推广方法来纠正自选择偏差,检验了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纠正自选择偏差后,收入的社区邻里效应显著存在,稳健性检验同样能够证实该结果,即优势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带来积极影响,劣势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带来消极影响;(2)社区平均学历、社区平均收入和社区贫困率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和门槛特征;(3)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影响程度较大,其可通过社会交互机制影响个体收入,社区邻里环境可解释个体间收入差异的50%以上;(4)社区邻里效应加剧了收入阶层分化现象,使得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集聚在不同档次的社区,且同一社区个体的收入表现出趋同化。未来扶贫工作应当关注社区邻里效应,以此来尝试减少相对贫困,促进不同收入阶层流动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宋言奇  
邻里关系与空间形式息息相关。我国当前的城市社区建设 ,应当充分发挥空间设置对邻里关系的促进作用。传统社区改造在保持公共空间的基础上 ,应加强空间私密性 ;新型社区在保证私密性的基础上 ,应强化公共空间的建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建宏  王发民  张文秀  
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结合对数偶值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产权能够激发城市社区业主的居委会选举投票热情,但当产权带来负向成本压力时则会减弱其投票热情。进一步分析社区环境对住房产权影响社区选举投票的调节效应,发现劣质邻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而不是阻碍业主的投票热情,从而支持了桑德斯"对威胁的反应"理论,即劣质邻里通过对房产价值的负向影响促使业主意识到自身与社区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从而更积极地参与社区变革。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盛明洁  运迎霞  
随着中国城市进入快速转型阶段,城市中的失业、青少年发展和公共健康等问题给社区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除了回应传统的空间改善和社会公平等议题外,社区规划还应对居民个体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西方学界近年来兴起的"邻里效应"实证研究初步证实了邻里对居民态度、行为和身心健康等方面显著而持久的影响。基于此,试图构建基于邻里效应研究的社区规划框架,通过揭示不同社区要素对居民的作用结果和影响机制,明确社区规划中应当干预的核心指标及其阈值,从而在社区规划中引入一套自上而下的指标控制体系,使得社区规划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整体抓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明月  罗小锋  余威震  黄炎忠  
为研究不同的社会关系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湖北省1 116份农户调研数据,利用Logit回归模型与系数集束化方法探讨了代际效应和邻里效应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代际效应与邻里效应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邻里效应表现为正向影响,而代际效应则表现为负向影响;2)相较于代际效应,邻里效应对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更大。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培训、建立科技示范户等手段,积极改变父辈传统农业生产习惯和思维,充分发挥种粮"能手"的科技示范作用,对于提高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田卓亚  齐振宏  杨彩艳  刘哲  
稻虾共作技术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种养技术,不仅有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之效,还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其推广和持续发展是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持续使用模型,利用湖北、湖南和安徽3个省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政府干预和邻里效应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探讨二者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采纳率较高,其中已采纳农户中86.67%有明确的持续采纳意愿。政府干预中,技术补贴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政策宣传、惩罚措施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技术持续采纳意愿;邻里效应中,邻里交流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技术持续采纳意愿,邻里示范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对农户的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上,政策宣传与邻里交流存在替代效应,惩罚措施和邻里交流存在互补效应。因此,要完善政府干预机制,加强农户间的交流互动,多管齐下,以推动稻虾共作技术持续扩散。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姚瑞卿  姜太碧  
在现有市场体系下,"有限理性"和"邻里效应"使农户倾向于生产不安全农产品。要改变这种行为取向,需要政府树立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农户行为"榜样",并使生产安全农产品农户与同期生产不安全农产品农户比较时,生产安全农产品农户能获得正的相对收益,而毋须考虑生产安全农产品农户绝对收入的变化,即可通过农户"邻里效应"引导农户由非安全生产行为向安全生产行为转变。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涛  周开国  
什么影响了个体的博彩参与决策?本文采用2005年中国12城市居民调查数据,实证发现:总体而言,群体成员参与博彩的邻里效应提高了个体的博彩参与期望,而个体收入满意度的作用正好相反。博彩制度的不规范降低了邻里效应的正面作用,而个体过去和现在参与博彩的经历、较高的债务水平、较高的受教育程度都使得他更加期望进行博彩。此外,收入满意度指标并不是个体风险态度量度的一个重复。我们的研究为博彩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架设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特征的政策视角:调整社会群体结构、提高个体满意度和幸福感,这些都是在增加博彩筹集社会公益资金的同时,避免博彩成为低收入、低教育程度个体的陷阱所必需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皓   兰天泽  
将非物质的社会关系与物质空间建设进行结合是社区治理的一个基础问题。完整社区是近年来国内在此方向上的创新和探索。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认为完整社区在本质上与邻里社区概念相同,即在特定区域内建立一种地域界限和社会关系耦合的实体单元。其次,在分析国内治理单元演变的过程后,认为目前的“行政—社区”模式在尺度、内容、理念和方法上都难以支撑完整社区的建设。基于治理转型视角,从尺度和规模、关键要素以及作为空间组织的结构性要素三个方面讨论了“完整社区”的建构策略。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薛海平   杨琳琳   徐丹诚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Logit模型,探究学生参与影子教育是否存在邻里效应及邻里效应在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段和城乡学生间是否存在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学生参与影子教育存在邻里效应,且邻里效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2)邻里效应强化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学段较高以及乡村的学生对影子教育的追求。因此,建议严控校外培训机构广告宣传,加大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提升弱势阶层家庭所在社区及乡村教育资源质量,引导家长理性选择影子教育,削弱影子教育的邻里效应,推动“双减”政策落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晏艳阳  邓嘉宜  文丹艳  
本文分析了邻里效应对家庭社会捐赠活动产生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1)群体成员参与社会捐赠活动提高了家庭参与社会捐赠活动的期望,社区群体平均社会捐赠活动每增加1个百分点,家庭选择社会捐赠的概率上升约0.327~0.549个百分点。(2)互联网等其他信息获取渠道会降低邻里效应对家庭社会捐赠活动的影响程度,这一结论证实了其他信息获取渠道与社会互动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通过利用中国户口系统的特点、群体在调查时期过去一年内平均医疗支出作为邻里效应的工具变量以及模拟抽样检验等方法,本文较好地解决了关联效应和反射性问题对邻里效应的估计带来的影响,且结论依然成立。这说明,尽管新兴信息传播方式对居民行为的引导产生了很大影响,但邻里之间的直接信息传播仍然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晏艳阳  邓嘉宜  文丹艳  
本文分析了邻里效应对家庭社会捐赠活动产生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1)群体成员参与社会捐赠活动提高了家庭参与社会捐赠活动的期望,社区群体平均社会捐赠活动每增加1个百分点,家庭选择社会捐赠的概率上升约0.3270.549个百分点。(2)互联网等其他信息获取渠道会降低邻里效应对家庭社会捐赠活动的影响程度,这一结论证实了其他信息获取渠道与社会互动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通过利用中国户口系统的特点、群体在调查时期过去一年内平均医疗支出作为邻里效应的工具变量以及模拟抽样检验等方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国强  赵静  孙燕  
优质学区社区作为当前最为活跃的城市社会空间之一,深刻影响着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与分异。基于邻里交往的视角,利用针对南京市银城小学学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优质学区社区的邻里交往特征,据此揭示其社会-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作为典型的名校学区社区,银城小学学区的邻里交往表现出低相识度、浅层次、网络化、低认同度、以教育为中心的特点。(2)透过邻里交往讨论优质学区社区的社会-空间特征:居住和交往空间日益成为物质空壳,交往主体和行为成为没有内容和情感支持的"形式",流动性加剧又引致社会认同锁定在低水平而难以提升。(3)根本上,优质学区社区的社会-空间凸显分离甚至对立的趋势,不断催生学区社区的异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