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73)
- 2023(11057)
- 2022(8795)
- 2021(8126)
- 2020(5990)
- 2019(13797)
- 2018(13416)
- 2017(24179)
- 2016(13320)
- 2015(14814)
- 2014(15007)
- 2013(14357)
- 2012(13759)
- 2011(12403)
- 2010(12898)
- 2009(11598)
- 2008(11636)
- 2007(10749)
- 2006(9779)
- 2005(9013)
- 学科
- 济(56794)
- 经济(56737)
- 管理(34150)
- 业(30487)
- 企(23717)
- 企业(23717)
- 中国(22427)
- 地方(20953)
- 农(18885)
- 业经(17008)
- 方法(14486)
- 农业(13132)
- 理论(12955)
- 发(11770)
- 教育(11110)
- 学(11071)
- 融(10750)
- 金融(10748)
- 地方经济(10733)
- 制(10587)
- 银(10580)
- 银行(10571)
- 财(10502)
- 行(10365)
- 和(10284)
- 数学(9935)
- 数学方法(9779)
- 环境(9539)
- 贸(9123)
- 贸易(9106)
- 机构
- 学院(184440)
- 大学(180120)
- 济(70505)
- 经济(68547)
- 研究(67651)
- 管理(63672)
- 理学(52281)
- 理学院(51576)
- 中国(51570)
- 管理学(50700)
- 管理学院(50336)
- 京(40645)
- 科学(39565)
- 财(34295)
- 所(33425)
- 江(31572)
- 中心(30922)
- 范(30077)
- 师范(29803)
- 研究所(29680)
- 农(28685)
- 北京(26667)
- 州(26402)
- 财经(25323)
- 院(25239)
- 师范大学(23637)
- 业大(23634)
- 技术(23524)
- 经(22781)
- 省(22305)
- 基金
- 项目(113726)
- 研究(92852)
- 科学(88417)
- 基金(75413)
- 家(64234)
- 国家(63471)
- 社会(56613)
- 科学基金(53669)
- 社会科(53255)
- 社会科学(53247)
- 省(47846)
- 教育(44224)
- 编号(41119)
- 划(39037)
- 基金项目(38658)
- 成果(35418)
- 发(31189)
- 课题(31099)
- 自然(29901)
- 资助(29282)
- 自然科(29090)
- 自然科学(29086)
- 自然科学基金(28515)
- 重点(26648)
- 年(26586)
- 发展(25688)
- 展(25201)
- 项目编号(24253)
- 创(24199)
- 部(23998)
共检索到311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征信
[作者]
毛通 楼裕胜 谢朝德
社区诚信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构筑诚信社会具有特殊价值。但相关研究在其内涵界定、地位认识以及建设路径等方面仍显不足。从结构和功能的视角,厘清社区诚信文化的核心要义、要素与功能,分析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以及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针对当前社区诚信文化在设施建设、资源供给、内涵培育以及服务支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补短板、促均衡、扩资源、畅渠道、育内涵、创特色、强支撑、健体系等措施,优化实践路径,推动社区诚信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诚信文化 社区 理论逻辑 实践路径
[期刊] 征信
[作者]
刘菁 杨柳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诚信文化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对于诚信文化的研究还存在概念界定模糊、价值定位不明确以及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等问题。在阐述诚信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诚信文化建设的相关要素,提出诚信文化建设的实践逻辑:理念上重视诚信文化建设,诚信文化建设要有系统性思维,多样化创新诚信文化的建设方式,诚信文化建设需要长期规划。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崔海红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基于此战略背景,国家审计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环境、体系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围绕新发展格局背景,对我国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政策逻辑进行了分析,并由此阐述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在宏观层面,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在中观层面,加强资源配置、贯通协同机制;在微观层面,加强科技支撑、人才强省战略建设。文章对于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和实现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国家审计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瑾 李保玉 孟庆庄
基于对数字经济概念和内涵的分析,文章从理论上说明数字经济主要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数据要素三个方面促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使西部地区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同时,结合新发展理念,文章也给出了数字经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即坚持创新发展,数字经济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协调发展,数字经济助力西部地区实现平衡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坚持开放发展,数字经济推动西部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共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求索
[作者]
何瑛
数字化驱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境由传统技术范式向数字化新技术范式跃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中小企业相关的技术范式和经济范式将协同发生转变。基于我国数字经济赋能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情境,对数字化变革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进行系统探究,对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回答数字化变革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得出创新性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永江 袁俊丽 黄惠春
本文以农业强国的内涵与特征为切入点,从理论上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基于我国农业强国的发展现状,从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扩大内需四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并从对内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对外提升我国农业全球影响力两方面提出推进农业强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强化农业发展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推动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可以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怀国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心任务,探讨新时代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时代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要矛盾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炳炎 余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下重塑中国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本质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义、以产业链现代化为载体依托、以经济发展的质效提升为价值归宿的新时代新型生产力;从时代价值来看,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抓手;从理论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新技术、新要素、新需求、新产业、新模式、新制度等六个方面的创新与突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实践路径来看,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重大颠覆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适应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及体制机制改革等举措来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薛莹 胡坚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我国金融业正进入全新的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得以拓宽、深度得以提升。我国金融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拓展,呈现新态势、新局面。从理论维度来看,金融科技有助于发挥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效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实践维度来看,金融科技通过提升传统金融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助推资产管理业务脱虚向实,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客观现实条件。未来我国应积极深入推进金融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推动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加强金融科技研发以提升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加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管理以推动金融科技稳定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能量。
关键词:
金融科技 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申现杰 袁朱
现代化后发赶超要求以城市群作为主体空间形态,实现效率增进、功能跃升、均衡发展和开放合作。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托起中国现代化的巨擘,目前我国19个城市群之间规模结构差异较大,以东部城市群发展质量最高。城市群发展失衡的原因在于,城市群城镇体系不合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存在障碍、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城际间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亟待完善。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我国需要在城市群加快推动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与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都市圈为载体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与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包容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群的开放发展水平,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现代化 流动社会 一体化 都市圈 城市群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叶紫青 张颖熙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跃升方向,符合新发展阶段我国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驱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从文化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基本特质着手,综合性分析了新质生产力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表现为以新技术加速文化旅游业的生产方式变革、以新型要素重构文化旅游业的生产关系、以结构创新提高文化旅游业的经济发展质量。新质生产力对生产要素质量的提升和新型生产组织形态的生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可充分实现主导产业、融合产业以及潜在关联产业间的相互联动,并赋予文化旅游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能力。为此,应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文化旅游业的效率与质量;不断丰富模式创新,提升文旅消费体验与产品供给;持续实现结构创新,提升文化旅游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人力资本价值,以实现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良性互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文化旅游业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金栋昌 王宇富 徐梦真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助于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中精准把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历史方位和发展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担当、发展特质以及其在文化强国中的角色定位中认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从转型起步发展、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三步走”中系统把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回应“人本”需求、“效能”要求、“时代”诉求三大着力点中彰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义,从“空间-人-资源”三位一体的总体逻辑中邃密空间再造、供需匹配与资源融合逻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陆宇正 汤霓
新型举国体制有其内涵与特性,能够传承传统举国体制的精髓,彰显整体性治理的突出特征,促使我国职业教育从功利化导向教育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使资源配置从计划为主转向市场主导,将教育主体由政府、院校等单一主体扩展为多元主体力量,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并聚焦职业教育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在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新型举国体制有助于激发资本与资源的凝聚活性,有益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多维发展。在实践逻辑上,表现为新型举国体制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逻辑,推动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入产业链的经济逻辑以及破解职业院校高质量建设症结的教育逻辑。以新型举国体制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在战略理念、实践价值、重点项目与体制机制等方面加以突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洋 李浩源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竞争加剧,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生产力演化实现从“旧质”到“新质”的能级跃迁过程中展现出的“以质促新”的核心要义,意味着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质”的锚点。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的日益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及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潜能优势。以深化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以坚持践行绿色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绿色新动力,以完善人才制度体系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蓄最活跃因素,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实践路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郝晓燕 韩一军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粮食产业发展中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升级,推动粮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组织优化、经营增效、韧性增强和安全发展,从而实现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结合粮食产业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前沿技术发展滞后、高水平人才支撑不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协同不足以及科研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四大重点方向: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不同层次科技人才梯队优化建设、不同类型组织体系的协同创新以及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的改善升级。最后,从顶层设计、重点任务支撑和政策支持三个角度,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