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26)
- 2023(3343)
- 2022(3016)
- 2021(2847)
- 2020(2229)
- 2019(5511)
- 2018(5450)
- 2017(10468)
- 2016(5725)
- 2015(6359)
- 2014(6093)
- 2013(6017)
- 2012(5691)
- 2011(5010)
- 2010(4867)
- 2009(4315)
- 2008(3994)
- 2007(3341)
- 2006(2936)
- 2005(2377)
- 学科
- 济(23768)
- 经济(23735)
- 地方(12788)
- 管理(10915)
- 业(10047)
- 农(8893)
- 方法(6980)
- 农业(6358)
- 数学(6348)
- 地方经济(6271)
- 数学方法(6271)
- 企(5792)
- 企业(5792)
- 中国(5232)
- 业经(4913)
- 环境(4412)
- 学(4252)
- 财(3349)
- 城市(3231)
- 制(3179)
- 贸(3090)
- 贸易(3087)
- 和(2964)
- 资源(2949)
- 易(2800)
- 农业经济(2774)
- 发(2771)
- 划(2581)
- 城市经济(2548)
- 工作(2444)
- 机构
- 学院(71532)
- 大学(70133)
- 济(26137)
- 研究(26021)
- 管理(25592)
- 经济(25373)
- 理学(21946)
- 理学院(21531)
- 管理学(21104)
- 管理学院(20966)
- 中国(19133)
- 京(18467)
- 科学(17786)
- 所(12994)
- 中心(12761)
- 农(12574)
- 范(12530)
- 师范(12460)
- 北京(12204)
- 研究所(11994)
- 业大(11693)
- 财(10500)
- 江(10458)
- 师范大学(10218)
- 农业(9737)
- 院(9628)
- 州(9393)
- 科学院(8621)
- 省(8549)
- 财经(8193)
- 基金
- 项目(53340)
- 科学(41701)
- 研究(40216)
- 基金(36945)
- 家(32255)
- 国家(31952)
- 科学基金(27342)
- 社会(24894)
- 社会科(23326)
- 社会科学(23319)
- 省(21566)
- 基金项目(21149)
- 划(18628)
- 自然(17483)
- 编号(17095)
- 教育(17042)
- 自然科(16988)
- 自然科学(16985)
- 自然科学基金(16623)
- 资助(13748)
- 发(13336)
- 成果(13222)
- 重点(12039)
- 课题(12034)
- 发展(10802)
- 部(10683)
- 创(10648)
- 展(10631)
- 年(10037)
- 创新(9941)
共检索到1065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张艳
在对人居环境关注的宽度与深度发展之下,居住区规划正在向注重社会生活质量的社区规划转变。在中国,社区存在概念不清,边界不明的问题,亟须从生活空间视角,对社区的概念和空间进行重构。在梳理了国内外社区建设模式、生活空间、生活圈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清河地区为案例,采用GPS数据和活动日志数据,基于个体行为方法,依照功能和可达性两个维度提出日常生活圈的基本概念;并运用AlPhA-ShAPe方法,选择18个社区进行社区生活圈的实证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较之以往居住小区,社区生活圈更能反映居民真实生活空间。研究还证明,AlPhA-ShAPe方法较之传统方法在测度生活圈方面更具优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定;社区生活圈Ⅱ是在居民出行能力制约下形成的,其中的设施主要面向本社区提供服务;社区生活圈Ⅲ是共享性的圈层,是多个社区生活圈之间重叠的部分。研究以北京市清河街道18个社区为案例,采用个体居民GPS数据,界定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范围,并通过社区生活圈内的"集中度"和"共享度"的计算,对案例社区进行社区生活圈层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实际划分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吻合。最后,研究提出了基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分级落地提供了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江曼琦 魏新月
研究便利店在城市中的空间布局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北京市连锁便利店POI数据,分析表明:北京市连锁便利店供给存在缺口,呈现"单中心放射状"的整体分布格局,具有临近居住小区+交通站点、学校等设施组合的区位偏好,小区生活圈内连锁便利店分布存在较多盲点。以十分钟生活圈为研究范围,人口规模、学校、大型超市和商圈的数量、居住小区的交通条件等因素均显著带动了连锁便利店的发展,其中,地铁站点和大型超市对连锁便利店在不同类型小区分布的影响存在差异。建议连锁便利店发展与公共设施的发展相结合,采取差异化的空间优化策略。
关键词:
小区生活圈 北京市 连锁便利店 空间布局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彦云 张波 周芳
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出发对城市空间进行优化布局的重要战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本研究基于全量POI数据对北京市"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达标率以及与人口的发展协调性进行空间测度,为北京市城市空间优化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发现,各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交通和购物发展最成熟,不仅覆盖率、达标率高,而且城区差异最小,而休闲和养老类公共服务设施达标率低且城区差异大,其中,休闲广场和公园2项的覆盖率与居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供需缺口最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小云 杨玉婷 程桂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郊型村庄作为乡村社区的重要类型之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及配置的适老化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文章在梳理乡村老年人生活圈测度方法的基础上,以江西省德安县梅桥村、岳山垅村为例,采用调查问卷、现场踏勘、GIS、GPS等研究方法,对城郊型乡村社区老年人生活圈进行了实证测度,提出了包含邻里生活圈、日常生活圈和拓展生活圈等的圈层结构内容,以准确地刻画老年人日常性的活动轨迹、生活圈范围及相应的设施配置。
关键词:
城郊型村庄 乡村社区 老年人生活圈 测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梓烽 柴彦威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出发时间决策是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已有研究揭示,活动安排的制约性(或弹性)可能影响居民通勤出发时间(特别是"错峰出行")的决策,但多数研究仅考虑工作时间的制约(或弹性),较少从整个通勤链出发分析通勤前后、通勤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弹性对居民通勤出发时间以及"错峰出行"决策的影响。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现实背景,基于2012年在北京市郊区实施的调查数据,尝试揭示通勤前后、通勤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时空弹性对居民通勤出发时间决策的影响,以证实弹性的活动安排是否有利于居民"错峰"出行。研究结论主要有:(1)居民的通勤出发时刻集中在高峰时段;(2)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城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正洪 李承聪 焦洪赞
社区生活圈是居民完成日常生活行为的基础空间单元,如何界定社区生活圈的范围、评价社区生活圈的质量成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的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社区生活圈实质上表征的是社区居民与社区物质空间的供需关系,因此,社区生活圈测度方法需要关联居民活动的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还原社区居民群体获取社区公共服务的全过程。在城市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居民日常生活调查与居住小区周边物质环境调查的生活圈测度方法。该方法基于社区居民手机信令与社区周边电子地图POI数据,通过手机信令调查居民日常生活范围,电子地图POI数据调查社区周边物质环境,结合两类数据推测社区居民在社区周边的实际活动范围,进一步识别与测度社区生活圈。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文章针对武汉市典型社区的生活圈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反映不同社区生活圈空间特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桂晶晶 柴彦威
在郊区化和休闲大众化的背景下,休闲成为衡量郊区生活方式、提升郊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侧面。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将居民划分为单身、新婚、满巢Ⅰ、满巢Ⅱ和空巢5个阶段,通过对2012年北京市上地—清河地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的方差分析,剖析家庭生命周期对日常休闲行为的影响。乘坐公共交通与朋友一起进行购物、KTV和看电影等娱乐活动是单身阶段的主流休闲方式;家庭成员成为婚后阶段休闲的主要同伴;孩子出生以后,私家车出行成为满巢Ⅰ阶段的主要交通方式,每次休闲的平均时间变长;满巢Ⅱ阶段,参与体育锻炼的郊区居民变多;空巢阶段的居民以自然型休闲活动为主,在社区内休闲的比例上升,与家庭成员一起休闲的比例降低。
关键词:
家庭生命周期 日常休闲 郊区居民 北京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杜伊 金云峰
此次研究基于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的目标,选择社区生活圈视角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绩效。首先依据上海市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社区生活圈中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要求,讨论了生活圈概念,分析了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核心价值与标准,并设定空间绩效评价的指标;构建绩效评价的工作框架,借助Arc GIS平台,对各项指标做出具体分析,并得到基于社区生活圈的公共开放空间绩效的5点结论,旨在从规划角度为未来公共开放空间优化提供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增林 李源 刘天宝 董梦如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品质。论文基于高德地图获取的地图数据,使用城市网络分析工具(Urban Network Analysis Toolbox, UNA)对大连市沙河口区内的6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布进行空间分异分析,并对区内90个社区的居民出行可达设施的数量及类别进行测度,最后对各个社区进行总体评价。结果表明:①大连市沙河口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北多南少,呈现出"一主多次"的"廾"字形的结构,主要分布在西安路商业区周边和各个街道的次级商业区;②居民可达设施数量空间差异大,北多南少,各街道均有1或2个区域可达设施数量较多;③居民可达设施类型数量存在一定差异,70%以上的住宅楼中的居民可以获得全部6类公共服务设施;④各社区居民可达设施总体处于差异较小的均衡状态,但仍有个别社区存在内部差异较大的现象。设施的分布、地物的阻隔和社区的封闭程度对居民获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影响较大,建议构建"设施完善、便捷可达"的15 min社区生活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权东计 任宜欣 朱海霞
避免大遗址社区属性和社会价值的弱化,弥补周边社区文化底蕴和情感连结的缺失,有机结合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是新时代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大遗址特色文化空间的重要任务。通过验证杜陵与社区之间的共生关系,研究杜陵遗产社区内部的共生机制,从功能、情感、文化、经济4个共生维度,提出可以增强共生关系的大遗址区遗产社区生活圈营造策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傅行行 申悦
在郊区化和社区生活圈构建的背景下,提高郊区居民日常生活对社区空间的依赖性对于缓解城市发展压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有重要意义。论文将功能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2个维度相结合,构建研究框架,将居民的社区依赖性划分为社区依赖、社区依靠、社区认同和社区排斥4种类型。以上海市为案例地区开展实证研究,基于2017年郊区居民行为调查的一手数据,分析居民功能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的基本特征及其群体间差异,并利用多项Logistics回归模型,研究社区空间特征对社区依赖性的影响。对不同群体和不同社区特征下社区依赖性的模式进行总结,以期为郊区社区生活圈规划提供研究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社区依赖性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小汽车拥有情况对于功能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的作用方向相反;社区设施密度主要影响居民对社区的功能性依赖;社区绿地率对功能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居民对社区的主观评价主要影响情感性依赖。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应改善社区环境质量,合理配置绿地、开敞空间和休闲设施,提高社区商业设施等级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加强社会环境的建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泓怡 彭恺 邓丽婷
“生活圈”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覆盖居民的生活需求,体现居民的真实生活内容。在我国当前城市空间发展侧重“存量规划”的阶段,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无法较好体现居民的实际需求,存在种种问题。文章引入生活圈理念,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从居民需求角度构建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评价体系,并以武汉知音东苑社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微更新改造方案,旨在为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更新提供思路与方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学锋 霍子文 杨开忠 夏源
通过理论分析论证生活圈建设具有阶段性特征,然后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进行案例研究,总结出典型中小城市生活圈的建设路径,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小城市的社区生活圈构建具有典型意义,既适应中小城市衔接城乡、宜居舒适的特点,又能满足中小城市对社会治理、活力塑造的需求。其次,中小城市社区生活圈构建需要结合地区的发展特点,在精准人群画像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区未来的城镇化水平、产业发展阶段、相关政策影响,据此制定生活圈构建策略。最后,中小城市社区生活圈构建应重点把握城乡统筹、以人为本、差异化公共服务供给三个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