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32)
- 2023(6441)
- 2022(5395)
- 2021(5220)
- 2020(3976)
- 2019(8697)
- 2018(8516)
- 2017(15527)
- 2016(8393)
- 2015(9260)
- 2014(9378)
- 2013(9018)
- 2012(8053)
- 2011(7591)
- 2010(7681)
- 2009(7329)
- 2008(7111)
- 2007(6563)
- 2006(6051)
- 2005(5451)
- 学科
- 济(30425)
- 经济(30275)
- 管理(25674)
- 业(19678)
- 企(17589)
- 企业(17589)
- 农(11037)
- 方法(10771)
- 中国(10444)
- 业经(9937)
- 学(9703)
- 环境(9272)
- 理论(8893)
- 制(8662)
- 和(8522)
- 财(7600)
- 农业(6978)
- 地方(6586)
- 数学(6408)
- 划(6322)
- 数学方法(6246)
- 生态(6015)
- 体(5628)
- 银(5545)
- 银行(5537)
- 融(5497)
- 金融(5496)
- 行(5348)
- 发(5273)
- 教育(5215)
- 机构
- 大学(121860)
- 学院(121103)
- 管理(44442)
- 济(44066)
- 经济(42866)
- 研究(42433)
- 理学(38071)
- 理学院(37573)
- 管理学(36777)
- 管理学院(36553)
- 中国(31598)
- 京(26517)
- 科学(26480)
- 财(22434)
- 所(21154)
- 中心(19356)
- 研究所(19065)
- 范(18776)
- 师范(18626)
- 江(18585)
- 农(18184)
- 财经(17253)
- 北京(17218)
- 业大(17142)
- 院(15698)
- 经(15522)
- 师范大学(15121)
- 州(14988)
- 农业(13676)
- 经济学(12841)
- 基金
- 项目(80028)
- 科学(63215)
- 研究(60791)
- 基金(57315)
- 家(49753)
- 国家(49283)
- 科学基金(41906)
- 社会(40172)
- 社会科(36597)
- 社会科学(36580)
- 省(30967)
- 基金项目(30457)
- 教育(27807)
- 划(26822)
- 自然(25852)
- 编号(25411)
- 自然科(25085)
- 自然科学(25081)
- 自然科学基金(24622)
- 资助(21829)
- 成果(21373)
- 重点(18374)
- 课题(17745)
- 部(17499)
- 发(17275)
- 制(16522)
- 创(16346)
- 国家社会(15741)
- 性(15314)
- 项目编号(15256)
共检索到186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奕佳 刘焱序 宋爽 姚莹 傅伯杰
全球变化背景下,社区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基础单元,既面临着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冲击性干扰,也发生着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趋势性变化。以社区为基础的适应(community-based adaptation, CBA)便为社区缓解变化甚至抓住时机转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为了把握当前社区社会—生态系统适应途径的机理,论文梳理了近20 a来关于社区社会—生态系统适应的研究。在CBA过程中,资助机构、权力机构、研究机构和执行者是参与行动的主体。适应主体所要适应的对象有冲击性的一阶影响,也有伴生的二阶影响。适应途径具有层次,对应的步骤包括明晰适应对象、清算适应资产、评估适应能力、摸清适应需求、确立适应目的、划分适应阶段、制定适应措施和采取适应措施8个步骤。物质障碍、资源障碍和社会障碍的负向作用则会诱发适应不良。基于此,论文提出优化以社区为基础的适应途径的研究方向展望,包括完善监测和评估体系以搭建长期社区适应的指标框架、以社会—生态网络为抓手强化多主体决策和促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整体提升社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念鹏 王秋凤 刘颖慧 任伟 于贵瑞
如何实现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增汇(carbon sequestration)、如何科学地评估/认证其碳汇效应,目前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科学问题。本文探讨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增汇途径,并对现阶段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主要人为管理措施的碳汇效应进行了定性评价。从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看,许多人为管理措施均具有较明显的碳汇效应;但在确定技术或经济投入规模时,应充分考虑特定人为管理措施下生态系统碳增汇的特征曲线,合理地控制投入,实现人为管理措施碳增汇效应最优化。此外,基于定性评价结果,本文分别针对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碳汇管理措施。建议相关科学家围绕这些已较大面积推广的管理措施,深入研究其碳收支过程及其机理,尽快提出科学的、可验证的碳增汇认证方法,为科学地评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洋 毕军 吕建树
将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是当今研究的重要趋势,而构建符合人类管理需求的分类体系则是其基础。通过综述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体系发现:目前研究多从生态系统的产出特征及与人类收益的对应关系进行分类,欠缺针对某一特定管理目标、有助于人类管理决策的分类体系。据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流域普遍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管理需求,构建一套适用于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分类体系,并探讨与已有分类的异同。该分类体系将水环境健康作为总体管理目标,根据与该目标的关系确定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及生态收益3大类:直接服务是管理目标的具体表征,主要以物理量度量;间接服务有助于支撑管理目标的实现,应综合多学科方法量化;生态收益则体现管理目标的最终效果,可通过价值化方法表征。该分类体系有助于流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及特征分析,为后续开展相应模拟、制图及评价等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平 林昕 张永翔 孙强强 孙亚楠 孙丹峰
面向SDG11“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目标和我国城市体检及国土空间统一治理的内在需求,开展城市复杂系统视角下的可持续管理研究。基于系统辨析和梳理“城市可持续性”相关概念,借鉴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韧性分析、城市土地系统转型等相关理论,识别城市系统协同演化主体,构建多尺度城市可持续管理理论框架。该框架以人地互馈作用为驱动,以城市地表景观结构和转型为连接社会-生态系统互馈网络的“桥梁”,以城市社会-经济-生态时空耦合格局-过程为系统可持续演化路径的表征;该框架有机整合了多尺度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内的反馈关系,提升了对复杂自适应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网络的认知。最后,结合我国城市可持续科学研究及管理实际,围绕提出的理论框架,本研究阐述了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亟待开展的科学研究问题和管理实践重点。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德智 韩娱 陈艳超 李启明
近年来,世界各地危机频发,影响社会—生态系统,威胁人类的生产与发展。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危机,维持和提升社会—生态系统的弹性,成为国外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总结国外许多学科、学者和机构在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研究对象和度量方法等三个领域,其中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社区、群体和行业,度量方法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的李克特量表法、基于指标体系的各种数学模型。最后,从宽度、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提出社会—生态系统弹性的可能研究方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宇硕 吴殿廷 吕晓
作为连接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桥梁与纽带,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LUCC)是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尺度问题一直是LUCC和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管理的重点与难点。系统理解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特征、尺度差异及尺度关联,对深入LUCC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尺度效应研究、协调多层次管理机构的制度决策、缓解生态系统服务稀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尺度切入,基于国内外不同尺度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总结归纳尺度的概念与内涵,整理介绍考虑空间尺度的研究框架,系统梳理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研究中的空间尺度选择、空间尺度特征及空间尺度关联,评析单一尺度和多尺度研究方法的特点。并提出未来研究中应在构建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相结合的研究框架、阐释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效应、完善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分析方法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丁璐璐 徐恺英 盛盼盼
[目的 /意义]国际社会中信息流转的失衡或杂乱无序问题始终存在,这必然影响国际格局的稳定。文章旨在构建国际社会信息生态系统,并探究该系统的稳态途径,提出塑造开放稳定的国际社会大环境的路径。[方法/过程]采用文献分析法、图表法等,并结合国际关系学相关理论对国际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稳态实现途径进行探究。[结果 /结论]构建出以信息生态位、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圈递进形成的国际社会信息生态系统,并将康德文化贯穿于国际社会信息生态系统中来实现其稳态。现有对信息生态系统的研究多集中于企业、网站等微观信息系统,而针对宏观信息生态系统的研究较为稀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倪维秋 张学鹏 杨澜 何莹宣 陈伟
土地利用/覆盖(LULC)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是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数据,然而不同空间尺度或不同LULC的产品数据,计算出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否有差异,以及差异程度尚不明确。论文采用两种土地利用产品数据,并使用重采样的方式获取了两套不同分辨率的数据,通过当量因子法计算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了不同尺度LULC对ESVs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产品或同种产品用尺度不同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结果不同。(2)两种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出来的ESVs相差了大约1.7%,并且随着尺度的增加,差值有减小的趋势。(3)随着LULC尺度的增加,ESVs的总体变化趋势也是增加的,增加的趋势逐渐缓和,并且ESVs与LULC尺度符合对数关系,拟合度R~2>0.9。研究结果为获取可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士洞 罗天祥
本文对国内外生物生产力区域尺度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地评述。生产力机理模型是当前生产力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而区域尺度转换是全球变化模型研究的关键问题。大量研究表明,植被叶面积指数是进行空间尺度拓展的连接点,而且叶面积指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进一步拓展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结果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关键词:
区域尺度转换,生物生产力,机理模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贾佳 吴雪飞
城市高密度化的背景下,人口和产业的快速集聚使得城市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而与此同时,传统绿地系统规划重"量"轻"质"的规划模式,只关注总量分配而忽略具体配置的规划思维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应能力持续下降,供需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大。针对这一现象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市结构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一个涵盖6种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供需评估模型,以联系宏观和微观的中间规划层——街道尺度为基本单元,将城市居民实际需求与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数量和类型之间建立联系,以期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GI调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倪维秋 张学鹏 杨澜 何莹宣 陈伟
土地利用/覆盖(LULC)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是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数据,然而不同空间尺度或不同LULC的产品数据,计算出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否有差异,以及差异程度尚不明确。论文采用两种土地利用产品数据,并使用重采样的方式获取了两套不同分辨率的数据,通过当量因子法计算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了不同尺度LULC对ESVs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产品或同种产品用尺度不同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结果不同。(2)两种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出来的ESVs相差了大约1.7%,并且随着尺度的增加,差值有减小的趋势。(3)随着LULC尺度的增加,ESVs的总体变化趋势也是增加的,增加的趋势逐渐缓和,并且ESVs与LULC尺度符合对数关系,拟合度R~2>0.9。研究结果为获取可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芦萌 邬建国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近年来研究颇多,但缺乏对相关研究框架与方法的系统梳理。基于文献回顾,系统总结了二者关系的研究框架和分析途径,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研究框架大致分为四类,包括权力和能力方法类、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类、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类和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框架类。四类框架的起源、要素构成和适用场景不同,但构建逻辑和内在假设存在相似之处。常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分析方法可归纳为直接评价法、统计分析法、模型模拟法和定性评估法。未来有必要更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研究框架,基于机器学习等最新手段创新二者关系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指标选择与应用规范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特征和作用机制的理解。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秀梅 杨姗
数字技术打破了创新创业活动的既有边界和内容,改变了单一主体的创业过程,催生出数字时代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创业新组织——数字创业生态系统。数字创业生态系统是近几年新兴的研究热点议题之一,发展历史较短,存在研究成果分散、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为厘清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本文应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描绘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知识图谱。综合计量分析结果,阐明了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提炼并分析了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主题,构建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整合圈层模型,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可以为推动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武建龙 于欢欢 黄静 刘家洋
从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四个层面,围绕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结构、演化、治理以及战略与政策四方面内容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当前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进行展望。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驱动 述评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奕汝 吴强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量,特别是将其价值额度量化从而获得其货币价值量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社会群体对森林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文章系统梳理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界定、价值论和方法学以及服务功能总价值计量评价,提出采用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连续定位观测数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社会公共数据来计量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通过实物量和价值量方法进行评估,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绿色GDP核算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计量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