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28)
- 2023(10588)
- 2022(9577)
- 2021(9203)
- 2020(7691)
- 2019(18117)
- 2018(18163)
- 2017(35108)
- 2016(19119)
- 2015(21527)
- 2014(21438)
- 2013(21122)
- 2012(19292)
- 2011(17079)
- 2010(16866)
- 2009(15362)
- 2008(14651)
- 2007(12355)
- 2006(10680)
- 2005(8941)
- 学科
- 济(72837)
- 经济(72746)
- 管理(52884)
- 业(49663)
- 企(41467)
- 企业(41467)
- 方法(34391)
- 数学(29651)
- 数学方法(29326)
- 农(19966)
- 中国(18194)
- 地方(17471)
- 财(17046)
- 学(16742)
- 业经(16175)
- 农业(13445)
- 理论(12811)
- 贸(12603)
- 贸易(12597)
- 和(12271)
- 易(12086)
- 制(11946)
- 环境(11745)
- 技术(11455)
- 务(10992)
- 财务(10933)
- 财务管理(10917)
- 教育(10280)
- 企业财务(10275)
- 划(10220)
- 机构
- 大学(262403)
- 学院(259565)
- 管理(106463)
- 济(96913)
- 经济(94540)
- 理学(93207)
- 理学院(92096)
- 管理学(90478)
- 管理学院(90028)
- 研究(84509)
- 中国(60812)
- 京(58467)
- 科学(54512)
- 财(42643)
- 所(41632)
- 业大(40317)
- 农(40293)
- 研究所(38329)
- 中心(38300)
- 北京(37265)
- 范(36247)
- 江(36033)
- 师范(35958)
- 财经(35015)
- 经(31849)
- 农业(31584)
- 院(31141)
- 州(30121)
- 师范大学(29413)
- 经济学(27580)
- 基金
- 项目(185809)
- 科学(145711)
- 研究(136601)
- 基金(133887)
- 家(115937)
- 国家(114913)
- 科学基金(99245)
- 社会(84275)
- 社会科(79533)
- 社会科学(79510)
- 基金项目(72967)
- 省(72167)
- 自然(65831)
- 自然科(64253)
- 自然科学(64239)
- 自然科学基金(63073)
- 教育(62348)
- 划(61341)
- 编号(56968)
- 资助(54225)
- 成果(45489)
- 重点(40838)
- 部(40353)
- 发(39179)
- 创(38524)
- 课题(38524)
- 创新(35725)
- 科研(35377)
- 项目编号(34881)
- 大学(34594)
共检索到3656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卫华 周芮
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城市社区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社区不仅是居民生活共享的地域概念,更凝结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然而,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城市改造,传统的单位制社区、熟人社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邻里关系不再是亲密合作的关系,而变得越来越冷漠和陌生化。如何重构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是现代社会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大栅栏街道社区的走访观察、个案访谈调研,结合社区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传统老旧社区邻里关系的变化及其成因。最后指出,在社会已经深刻转型的情况下,社区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地缘基础上的紧密关系构建,以互联网的普及为契机,通过"互联网+"重建地域社区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
大栅栏街道 邻里关系 老旧社区 变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璐 李倞
研究以环境营造作为社区治理创新的突破口,以社区治理的社会环境培育为目标,提出行动导向的社区环境营造推进模式。这是一个在支持方与中间方的引导与推动下,随着主体公众参与程度的逐渐提升,最终实现社区自组织机制以及可持续的社区环境营造过程。在该模式的指导下,研究团队在北京大栅栏片区进行了实践探索,从中总结并明确了推进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性工作,为中国社区环境营造和更广泛的治理创新提供可借鉴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姜煦武 奚雪松 韩兆辉 陈占涛
城市体检是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面向我国数量庞大的城市老旧社区,通过社区体检评估准确地找到问题并反映其“病因”,是老旧社区更新与治理行动开展的重要前提。剖析了针对城市老旧社区构建体检评估方法体系的必要性,构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同一指标、双向测评、综合评估”城市老旧社区体检评估方法体系。在北京“回天地区”典型老旧社区体检评估的实证研究中发现,通过该方法体系可以科学地“评机能”、“诊病情”和“析病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发现和阐释城市老旧社区中存在的问题;从“量质并重、优劣互释、保底争高”三方面指导社区更新规划与治理策略的提出和实施计划的编制。研究成果可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等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存量优化时代城市老旧社区的“体检一规划一治理一运维”体系以及体制机制构建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借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宋言奇
邻里关系与空间形式息息相关。我国当前的城市社区建设 ,应当充分发挥空间设置对邻里关系的促进作用。传统社区改造在保持公共空间的基础上 ,应加强空间私密性 ;新型社区在保证私密性的基础上 ,应强化公共空间的建设。
关键词:
城市社区 邻里关系 空间效应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维维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背景下,邻里社区并不简单是邻里居民的日常生活场域,它更是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和基层社会治理单位,邻里关系也不仅是一种从点头之交、简单的交谈到提供有限帮助的私人性日常交往关系,它更是一种由赋权与参与、合作、支持与互助以及提供服务型构的组织化社会交往网络。因此,现代邻里关系的症结不是人情味的淡化,也不是个体间信任与支持网络的消退,而是组织化社会交往和公共联系的缺失。社会企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化形态,它赋权给邻里居民,引导他们参与邻里事务,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促进邻里互助,创造一种新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为邻里居民的共同交往和公共生活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方案。根据社会企业与社区的依存关系,将社会企业嵌入社区分为四种类型:社区内生型、资源利用型、资源嵌入型和市场嵌入型,采用聚类抽样的方法,选择四个社会企业作为典型案例,为社会企业重建社区邻里关系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鹏军 马博闻
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的文脉影响研究,对于指导旧城更新,尤其是进一步科学引导历史街区更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北京前门大栅栏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分析法,从游客的场地感受出发,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历史地段游客的场地感受进行了调查,分析历史街区改造后城市文脉的存在和延续的问题。利用Statwing分析工具,分析各个场地感受因素对历史街区文脉的影响程度,总结城市更新对历史文脉的影响因素与模式,为未来历史街区改造的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场地感受 历史街区 城市更新 文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董晓峰 尹洪广 陈鹭 张亚娟
以人为中心,全面、系统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具备一定韧性并与人居环境发展模式相适应的健康社区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础。在探讨健康社区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健康社区要素构成系统,并运用层级分析法、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构建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量化赋值。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4个典型社区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不同类型社区的健康社区建设差异性的原因。最后,针对研究中发现的社区短板,提出全面构建社区医疗保健、安全应急与生活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多层次社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公共空间与园林绿地建设、促进社区街区的综合功能发展、有序完善社区便捷服务圈建设、完善社区营造与共建共享的优化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吴芳芳 周佩玲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研究邻里关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针对北京回龙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郊区大型居住区的邻里关系及其与郊区社会空间再生的有机联系。作为典型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的邻里交往较为浅层化但居民具有较高的交往意愿,邻里互助情况较少但具有很强的互助意愿,居民整体责任意识、社区参与和维权意识强烈。入住小区初期的集体采购、日常生活中的维权和文体活动、"童子军"外交和依托社区网的互动方式使居民相互之间维持了较好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与居民受教育程度、入住小区时间长度及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吴芳芳 周佩玲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研究邻里关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针对北京回龙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郊区大型居住区的邻里关系及其与郊区社会空间再生的有机联系。作为典型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的邻里交往较为浅层化但居民具有较高的交往意愿,邻里互助情况较少但具有很强的互助意愿,居民整体责任意识、社区参与和维权意识强烈。入住小区初期的集体采购、日常生活中的维权和文体活动、"童子军"外交和依托社区网的互动方式使居民相互之间维持了较好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与居民受教育程度、入住小区时间长度及有无互助经历等因素相关。对社区形成起到更直接作用的是居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基于实体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提供的平台,以及通过固化居民间的联系而萌生社区文化。回龙观居民在脱离原居住地社会关系网络背景下,通过邻里关系在郊区大型居住区构建了新的社会关系,改善了郊区社会空间的破碎化状况,促使社会空间再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康雷 张文忠
结合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邻里社会环境和幸福感的相关理论,采用2017年北京典型低收入社区的调研数据,设计了邻里社会环境指标,分析邻里社会环境对低收入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社区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明显,邻里社会环境对低收入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邻里支持、社会参与和邻里认同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发现邻里社会环境对外地户籍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明显。
关键词:
邻里社会环境 幸福感 低收入社区 北京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定;社区生活圈Ⅱ是在居民出行能力制约下形成的,其中的设施主要面向本社区提供服务;社区生活圈Ⅲ是共享性的圈层,是多个社区生活圈之间重叠的部分。研究以北京市清河街道18个社区为案例,采用个体居民GPS数据,界定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范围,并通过社区生活圈内的"集中度"和"共享度"的计算,对案例社区进行社区生活圈层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实际划分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吻合。最后,研究提出了基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分级落地提供了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段雪辉 李小红
韧性治理理论为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小区精细化改造以及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基于S市D街道社区花园营造案例,构建了“主体—结构—过程—方式”的分析框架,探讨了老旧小区改造的现实困境及其实现路径。发现老旧小区改造面临多元主体力量涣散、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不健全、治理过程刚性规制和数字治理悬浮化等问题。实现老旧小区改造的韧性治理,需要构建韧性治理共同体、健全网格化韧性治理结构、优化适应性韧性治理过程和强化数字赋能韧性治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解垩 宋颜群
本文从社区邻里效应视角解释中国当前相对贫困问题突出、收入阶层分化的现状,并为减少相对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借鉴国外学者做法,本文使用Heckman两步法的推广方法来纠正自选择偏差,检验了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纠正自选择偏差后,收入的社区邻里效应显著存在,稳健性检验同样能够证实该结果,即优势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带来积极影响,劣势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带来消极影响;(2)社区平均学历、社区平均收入和社区贫困率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和门槛特征;(3)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影响程度较大,其可通过社会交互机制影响个体收入,社区邻里环境可解释个体间收入差异的50%以上;(4)社区邻里效应加剧了收入阶层分化现象,使得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集聚在不同档次的社区,且同一社区个体的收入表现出趋同化。未来扶贫工作应当关注社区邻里效应,以此来尝试减少相对贫困,促进不同收入阶层流动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泽宇
社区地下空间,曾经作为人民防空及储物的功能,被大量建于城市之中。但是由于它自身的限制因素和不规范使用,造成社区内部人员混乱、环境破坏等弊端。目前为止,城市地下空间的研究基本以分析城市尺度的利用及发展,以解决城市的交通、土地、环境等问题。但是,这忽视了社区尺度地下空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社区问题的积极作用。从北京社区地下空间的发展背景和现状入手,分析了其作为城市消极空间的缺陷。然后,以安苑北里小区的地瓜社区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社区地下空间改造再利用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希望能够为社区地下空间的改造及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经验,使社区恢复活力,为社区居民创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
社区地下空间 改造再利用 发展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商业街道消费场景重构策略研究——以北京马连道路为例
历史街区地方文化的变迁与重塑——以北京什刹海为例
传统街道空间环境调查——以南京中山路为例
凭借社区做文章——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再就业工作记事
共同富裕视阈下的“村改居”模式与机理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史各庄街道为例
近代大学制度化发展与大学知识人心态变迁——以北京大学为例(1917-1937)
城市中心区街道美学下的安全设计——以北京市丽泽商务区为例
城市边缘区空间破碎化的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上地、清河街道为例
城市更新中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途径与案例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社区劳动委员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