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86)
2023(14888)
2022(12386)
2021(11424)
2020(9744)
2019(21766)
2018(21564)
2017(41130)
2016(22583)
2015(24881)
2014(24576)
2013(24366)
2012(22520)
2011(19918)
2010(20124)
2009(18945)
2008(19104)
2007(17100)
2006(15075)
2005(13244)
作者
(67684)
(56966)
(56844)
(53165)
(36040)
(27630)
(25437)
(22394)
(21583)
(20322)
(19564)
(19318)
(18332)
(18164)
(17646)
(17294)
(17146)
(16673)
(16631)
(16245)
(14507)
(13968)
(13926)
(13318)
(12833)
(12720)
(12674)
(12623)
(11636)
(11555)
学科
(95320)
经济(95193)
(92208)
(74132)
企业(74132)
管理(70374)
(48207)
方法(43300)
数学(33983)
数学方法(33490)
农业(32241)
业经(31936)
(27456)
中国(21653)
(19251)
财务(19230)
财务管理(19211)
(18630)
(18176)
企业财务(18147)
技术(18079)
地方(17791)
理论(16946)
(16717)
贸易(16711)
(16217)
(16180)
(15404)
(15377)
(13924)
机构
学院(330621)
大学(320616)
(130014)
管理(128988)
经济(127495)
理学(111951)
理学院(110703)
管理学(108562)
管理学院(107974)
研究(107341)
中国(82512)
(77930)
科学(71278)
(67456)
农业(60392)
业大(59305)
(57426)
(55770)
(51293)
研究所(51184)
中心(49560)
财经(46232)
(41934)
(41886)
北京(41518)
师范(41366)
(40372)
(38468)
农业大学(38254)
经济学(37931)
基金
项目(226342)
科学(177896)
基金(164370)
研究(159084)
(146409)
国家(144987)
科学基金(123601)
社会(102393)
社会科(96593)
社会科学(96565)
(92190)
基金项目(88266)
自然(82627)
自然科(80671)
自然科学(80646)
自然科学基金(79228)
(76031)
教育(70749)
资助(66442)
编号(63369)
重点(50648)
(49829)
(49118)
(48224)
成果(48046)
(47431)
创新(45139)
科研(43994)
计划(43278)
课题(43219)
期刊
(151458)
经济(151458)
研究(85427)
(77421)
中国(60113)
学报(58968)
科学(54802)
农业(52060)
管理(46053)
(44429)
大学(44193)
学学(42720)
业经(33325)
(27591)
(27400)
金融(27400)
技术(27056)
教育(25437)
财经(21907)
经济研究(21642)
问题(21370)
(19159)
(18893)
技术经济(17383)
业大(16768)
资源(16615)
科技(16496)
商业(15937)
世界(15377)
统计(15273)
共检索到4783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晓云  闵庆文  吴忠军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是典型的社区型遗产。论文以广西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个案,探讨了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影响。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环境感知、关系感知、利益感知、权利感知是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后较显著的感知因子。论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家庭情况的居民感知进行Pearson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①利益感知方面,居民对收益分配处于不满意水平;居民的经济利益满意程度对旅游总体满意度、未来旅游开发的态度显著相关;家庭旅游经营年收入越高的居民其收益分配满意度越低;②关系感知方面,居民对旅游开发后的关系感知较满意,居民的关系感知对其未来旅游发展态度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晓云  吴忠军  
社区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形式,是农村社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从社区居民视角,通过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满意度的研究来探索影响发展的原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龙脊平安寨社区居民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并分析了社区居民满意度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出结论:社区(含居民)是社区旅游发展中最关键的群体,是社区旅游发展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发展前景。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林  
遗产的精英治理是指在政府监管和引导、在企业介入和经营的前提条件下,社区精英利用其自身的影响力来引导居民主动参与遗产保护工作。考察村庄是否具有自主生产价值的能力,可以通过考察村干部职位对于村庄精英非经济方面吸引力的大小。从社区的经济发展、遗产保护和社区居民旅游利益分配的多重角度看来,精英治理是一个较优的"博弈"。从自发性、被动的配合到内发性、主动的治理,龙脊平安寨的精英逐渐成长起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忠军  张瑾  
文章在深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村寨调研的基础上,以翔实的基础资料结合旅游人类学中相关理论,对旅游业的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影响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善的措施与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伽红凯   吴嘉玲   卢勇  
引导居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是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生态文明建设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推手。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构建纳入旅游影响感知和生活质量的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理论分析框架,选择东部地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和中部地区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作为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责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责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二,生活质量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在居民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和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三,基于多群组分析,区域变量在不同群组间的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更为显著。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卢松  张捷  唐文跃  杨效忠  蒋志杰  
古村落旅游开发成功与否与接待地社区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识别社区中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最小化潜在的消极影响和最大化全体村民的支持程度。本文以皖南古村落为案例,在调查居民旅游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皖南古村落旅游地居民划分为热爱者、矛盾支持者、理性支持者、中立者和反对者五种类型。与国内已有的居民类型结果相比,本研究结果中理性支持者由2003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30%,并出现了6.2%的反对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从开始的狂热冲动逐渐向理性、成熟转化,当地社区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力逐步凸显,可以看出当地居民中"社区导向"的趋势日益显现。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林  廖国一  
在村落遗产旅游发展中,村民易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本文以龙脊平安寨为典型案例,分析其遗产旅游从集体行动的"困境"到"理性"从而实现自组织的治理过程。结合公共池塘资源治理与自组织理论,本文提出,自组织整合社区资源,形成了集体的理性,其内发性、参与式发展可以有效地治理村落遗产旅游的公共事务,从而实现村落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戴其文  肖刚  徐伟  谢燕娜  
采用问卷调查和交叉表格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属性游客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感知的差异及旅游需求。游客对桂林市非遗项目的整体感知度低,对绝大部分的非遗项目不熟悉,但普遍对知名度较高的"刘三姐歌谣"和"桂林山水传说"有较高的感知度。对非遗项目感兴趣的游客比例较低,最感兴趣的是"刘三姐歌谣"和"桂林山水传说"。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和收入水平的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存在很大的差异。电视广播是游客了解非遗的最主要途径,网络成为游客了解非遗的重要途径。游客期望了解非遗的途径主要包括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及政府宣传活动。游客对桂林非遗旅游体验的潜在需求很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爱平  
农户生计多样化与维持传统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旅游发展被认为是弥合二者关系的有效路径。遗产旅游地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可从实践层面揭示旅游发展环境下农户生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文章基于元阳县12个村寨401家农户的研究表明:(1)劳动力就业呈现非农化转移,农户生计由此分化形成务农主导、务工主导、均衡兼营、旅游参与、旅游主导5种发展类型;(2)非农化发展总体上对农地保护与利用形成负面影响,对旱地的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种植结构上,对水梯田的利用变化则表现在弃耕撂荒、农地流转、劳动力投入等多个方面;(3)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利用行为改变存在差异,生计旅游化转型的农户其传统农业生产维持不及留守务农农户,劳动力投入与省工性的物质要素投入行为改变明显,但在农地保有与劳动力投入方面优于外出务工农户;(4)旅游的弥合效应与遗产保护学界的理论构想存在差异,研究区弥合效应仅在旅游从业农户群体中有所体现,这类农户根据旅游从业特点、遗产保护要求形成了旅游化兼业模式,生计压力之下对家庭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成了农户兼顾传统农业生产。遗产保护须多方审视旅游的正反向效应,在遗产保护基础和前提下,维持适度旅游发展规模以保持农户多产兼业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英  孙业红  苏莹莹  焦雯珺  
旅游解说是实现旅游目的地与游客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发现和挖掘解说资源是旅游目的地解说系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社区居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对遗产地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最为了解。鉴于此,文章运用欣赏式探询研究方法,从遗产地社区参与的角度探究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龙现村社区居民认知的旅游解说资源以及当地社区可参与旅游解说的途径。研究建立了以主体旅游解说资源和辅助旅游解说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解说资源体系,并以龙现村实地调研获取的第一手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与可视化空间分析与展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遗产地社区参与旅游解说的相关途径。分析发现,农业文化遗产社区认知中的解说资源更具象化,多与社区居民自身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龙现村解说资源的空间分布以村庄内聚集式分布和村庄周边块状分布为主,集聚程度从居民居住地向村外梯度递减。这为旅游解说资源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建立和完善农业文化遗产解说体系奠定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繁  邹宏霞  
龙脊梯田居民经济收入上存在一定的贫富分化,部分低收入村民摒弃农业生产转营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项目,对梯田保护持消极态度,导致梯田出现不同程度的抛荒。从旅游收入与收入来源的相关性为出发点,遗产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措施可以从三方面着手:考虑多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居民就业和收入;合理分配相关利益,确保居民利益优先;培养居民保护意识,发挥对遗产保护的主动性。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谢婷  刘爱利  
本文以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周口店遗址为案例点,将行为意向细化为忠诚度和支付意愿,对影响消费者忠诚度和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构方程分析表明,消费者感知游览质量对感知价值和忠诚度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旅游过程中的感知游览质量和感知价值对满意度也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消费者满意度对忠诚度和支付意愿既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也作为中介变量对后两者产生影响。整体看来,消费者的经济水平和满意度是影响支付意愿额度的最主要因素,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支付意愿最根本的途径是提升服务质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业红  闵庆文  刘某承  
旅游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管理的重要举措,有针对性地、科学地掌握其旅游资源利用特征是成功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技术型(浙江青田)、景观型(云南红河)和遗址型(江西万年)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特征对比研究。研究建立了以主体旅游资源特征、辅助旅游资源特征、外部因素特征以及客源与市场特征为内容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特征评价体系,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的"优势-劣势-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提出技术型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市场带动资源模式",景观型采用"资源带动市场模式",遗址型采用"节事活动带动模式",可为案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欣  闵庆文  吴殿廷  王旭海  
文章探讨了对农业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特殊性,确定了在保护遗产的使命之下进行旅游开发的方式。文章认为:青田农业遗产旅游是一种综合型的生态旅游,而且以社区旅游的模式来组织旅游活动较合理。最后还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思路和建议:通过典型生态旅游社区的构建,展示一个世外山村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游客在村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充分接触中感受生活,营造现代人精神回归的心灵家园。在人与自然和谐系统之下,梳理出景区的旅游产品体系,包括研修教育、山村风情体验、乡土娱乐、山水休闲和文艺部落休闲等5个主要部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志华  周泽鲲  张凌云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互联网已经日益融入社会生活中,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农业文化遗产因涉及要素众多、季节性明显,故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摆脱这一困境提供解决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