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00)
2023(7472)
2022(6042)
2021(5557)
2020(4402)
2019(9672)
2018(9197)
2017(16990)
2016(8739)
2015(9206)
2014(8389)
2013(8285)
2012(7656)
2011(7203)
2010(7499)
2009(7309)
2008(7130)
2007(6748)
2006(6165)
2005(5222)
作者
(23900)
(20581)
(19961)
(18855)
(12552)
(9632)
(8886)
(7696)
(7668)
(7192)
(6865)
(6713)
(6579)
(6345)
(6116)
(6071)
(5823)
(5781)
(5682)
(5601)
(5058)
(4769)
(4751)
(4711)
(4582)
(4480)
(4479)
(4478)
(4266)
(4126)
学科
(36153)
经济(36111)
(32380)
(26678)
管理(25855)
(22008)
企业(22008)
农业(18229)
业经(13101)
中国(11417)
技术(11195)
(10099)
方法(9594)
(9395)
技术管理(8804)
地方(8553)
数学(7588)
(7558)
数学方法(7464)
农业经济(7261)
收入(7070)
(7003)
(6958)
(6579)
银行(6563)
(6374)
(6264)
发展(6197)
(6186)
(6185)
机构
学院(121492)
大学(119351)
(50017)
经济(48859)
管理(46612)
研究(43531)
理学(39826)
理学院(39395)
管理学(38770)
管理学院(38503)
中国(33004)
(26053)
(24641)
科学(24561)
(23516)
(20591)
中心(20369)
(19810)
业大(18468)
农业(18458)
研究所(18424)
财经(17817)
(16922)
师范(16823)
(16137)
(15969)
(15750)
经济学(15296)
北京(15280)
(14979)
基金
项目(81953)
科学(65395)
研究(63916)
基金(58967)
(51385)
国家(50824)
科学基金(43441)
社会(43268)
社会科(40558)
社会科学(40544)
(33257)
基金项目(30962)
教育(27681)
(26753)
编号(25929)
自然(24672)
自然科(24119)
自然科学(24113)
自然科学基金(23664)
成果(21847)
资助(21479)
(20002)
(18948)
创新(18780)
国家社会(18533)
重点(18391)
课题(18319)
(17728)
(17305)
(16493)
期刊
(64957)
经济(64957)
研究(37324)
(31954)
中国(30939)
农业(20308)
学报(19103)
科学(19085)
(17684)
管理(17455)
大学(15952)
教育(14970)
学学(14950)
业经(14713)
(13529)
金融(13529)
技术(10016)
农业经济(9071)
经济研究(9039)
农村(8963)
(8963)
财经(8585)
问题(8217)
(8135)
(7730)
科技(7524)
(7482)
社会(6913)
技术经济(6155)
农村经济(6013)
共检索到192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孔德斌  刘祖云  
乡村治理实际上是在调整社区与村民、社区与国家以及村民与国家三对关系,在现代化转型时期,这三对关系分别对应社区民主、社区自治以及国家民主三个问题。在国家强力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背景下,"社区—村民"比之传统的"国家—社会"理论框架更具有现实解释力。农村社区与村民之间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奉献"关系,这种关系模式适应了社区民主化、生活伦理化的时代潮流,对现阶段农村社区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力,较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控制—监督"关系更适合指导当前乡村治理实践。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金莹  刘艳灵  
处于前沿阵地的乡村是应急治理的重难点与薄弱点,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效能的提升对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有重要的现实意蕴。以C市S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性观察与访谈掌握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治理措施,再基于抗逆力理论厘清乡村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逻辑,发现乡村在应急治理中存在危机防范意识淡薄、群众力量动员不足、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薄弱、疫情信息透明度低等治理困境。故应以坚持属地管理、构建基层应急治理联防联控网提高联治力,以强化危机意识、信息化赋能基层公共安全治理提高预防力,以重视基层医疗建设、强化公共卫生应急资源提高保障力,以加强普法教育、完善考核与监督提高法治力,以增强信息透明度、健全舆情应对机制提高公信力等方式增强乡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的抗逆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家德  李智超  
面对"公地悲剧"的问题,奥斯特罗姆提出自主治理模式作为解决之道,但自定规章要如何相互监督?奥斯特罗姆指出需要信任机制、互惠机制及声誉机制才能形成有效监督,而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向这些机制的形成有赖于社会资本。本文即在理论上提出,在关系层面,相互为利、人情交换、可信赖行为、情感关系及第三方信任是建立信任机制的基础,在社会网络结构上,封闭性,强规范,口碑网络以及网络动员可以带来结构性信任,另外在认知层面,社区认同感也是重要一环。本文以TM村的访谈资料分析了从传统乡村社区的宗族关系、长老权威以及乡规民俗到今天现代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这些传统的社会资本仍扮演一定信任机制的角色,但NGO成为动员者,并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谢安民  薛晓婧  余恺齐  高雯  
自人民公社解体后,广大乡村开始向村民自治转型。但数十年来,村民自治饱受"行政化"等诸多问题困扰,其根本原因在于共同体精神的缺失。当下的乡村社区自治,应当正视村民的主体地位,形成共同体治理和国家治理的互动局面。村民权力是社区自然形成的权威,村委会权力的有效性取决于其融入社区权威的程度。村民参与是社区权力的共有共享,独立自主的投票参与固然需要,但是无法代替村庄事务决策的共同参与和协商。村民整合以社区默契为基础,体制内外精英与普通村民应当通过社区认同有机整合到社区权威中。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苏霞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审计工作的开展,而农村审计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负责审计的部门多、手续多、审计时间长等。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审计工作必须加强,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创新农村治理管理模式和研究农村治理存在的问题,配合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海  
20世纪初以来,国家政权逐渐开始扩张,历代政权都竭尽全力企图将国家权力延伸到乡村社会,以此来汲取政权建设和社会发展资源。在总结20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尝试失败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逐渐确立起村民自治,真正开启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村民自治又陷入一种"设计原则相悖"及治理性困境的"十字路口",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本文认为,村民自治的走向应不断强化村治的实体性与"草根性"、自主性与多样性。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绍合  胡岳岷  陈雨霏  
乡村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国家治理的最小单元。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治理是一个沉寂了几百年的古老名词,进入21世纪开始被各个学科广泛使用,成为学术热词。但是,如何理解它的内涵,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中国乡村数量庞大,地域分布辽阔。乡村治理仍然存在着许多困扰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主要表现为:村民自治仍处于弱势地位,紧张的干群关系导致乡政村治互相扯皮,农地制度安排成为乡村治理的矛盾焦点,不发达的集体经济成为乡村治理的软肋。走向善治的乡村治理需要一个合适的制度安排框架,也就是说,乡村治理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坚持以村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村民自治的主体性作用,坚持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坚持发展集体经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光华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乡村社会血缘和地域的限制,形成更广范围的社会信任和互利合作,促进了传统乡村社会资本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与转变。这不仅使乡村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也改变着乡村治理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为促进乡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引导乡村治理走向善治,政府要积极引导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引导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成为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桥梁、推动政府、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步入共进双赢的良性循环和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村组织之间联动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陆叶  于水  
乡村治理的传统模式——"乡政村治"在二十多年的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理论界与实践操作者均已在创新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但是,乡村治理水平始终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本文选取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乡村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全面分析和重新认识乡村治理中的"人"对于把握我国乡村治理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并于理论与实际操作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艺璇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了解农民对治理有效的认知、理解、需求是推进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必要举措。本文基于在五个省的10个村开展的社会调研,从农民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和对乡村治理现状的评价与需求。研究发现,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集中在村庄管理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对当前村庄例行化管理较为满意,但对村庄经营性管理满意度不高。因此,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提升村干部办事公平公正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并认为村两委和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而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体性不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艺璇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了解农民对治理有效的认知、理解、需求是推进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必要举措。本文基于在五个省的10个村开展的社会调研,从农民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和对乡村治理现状的评价与需求。研究发现,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集中在村庄管理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对当前村庄例行化管理较为满意,但对村庄经营性管理满意度不高。因此,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提升村干部办事公平公正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并认为村两委和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而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体性不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万莎  
自农业税费取消后,资源下乡成为国家形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国家通过资源下乡实现村庄有效治理的主旨在于能够动员村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激活村庄自治活力。实证研究发现,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通过平衡规则输入与行政赋权充分发挥乡村自主性进行机制创新。乡村两级通过转化国家资源配置规则、协商民主融入村民自治组织、将政治领导与社会动员结合等方式实现精英吸纳和资源有效输入,激活了乡村自主性。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将下乡资源转化为村庄公共事务重塑乡村社会的利益关联以激活村民自治,在此过程中对关键性节点进行弹性化督查以激活基层干部的主体性,明确动员的对象和内容,用村民组织化动员替代科层制内部的政治动员,真正实现将下乡资源转化为动员农民组织和参与的物质基础和事务抓手,为乡村振兴具体实践机制提供启示和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万莎  
自农业税费取消后,资源下乡成为国家形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国家通过资源下乡实现村庄有效治理的主旨在于能够动员村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激活村庄自治活力。实证研究发现,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通过平衡规则输入与行政赋权充分发挥乡村自主性进行机制创新。乡村两级通过转化国家资源配置规则、协商民主融入村民自治组织、将政治领导与社会动员结合等方式实现精英吸纳和资源有效输入,激活了乡村自主性。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将下乡资源转化为村庄公共事务重塑乡村社会的利益关联以激活村民自治,在此过程中对关键性节点进行弹性化督查以激活基层干部的主体性,明确动员的对象和内容,用村民组织化动员替代科层制内部的政治动员,真正实现将下乡资源转化为动员农民组织和参与的物质基础和事务抓手,为乡村振兴具体实践机制提供启示和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蔺雪春  
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实施村民自治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问题,学术界一是从肯定村民自治的方面,构设出总体上可称作“理想村民自治”的各种乡村治理模式,期望乡村社会治理实现“理想”的飞跃;二是从批判村民自治甚至否定乡镇政权机构的方面,提出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批判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初步分析来看,这些模式尚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容易使民众在自上而下的制度化过程中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另一方面可能不符合中国非均质性的社会历史环境。因此,关于乡村治理模式问题,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分析框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博  刘祖云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旨在实现村庄社会的民主自治。但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村庄治理呈现为乡村精英治理。本文对历史上乡村精英治理的几个典型阶段进行了回溯,并对精英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乡村精英治理具有向更高一级村级民主自治形式过渡的必然,并就乡村精英治理的变革逻辑进行了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